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4-01-01 11:15:01 来源:网友投稿

杨渝玲,刘书文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3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伴而行。在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史轨迹中,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技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成为各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较量的重要筹码。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明确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这对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既定目标的意义不言而喻。梳理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探讨其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动我国由世界科技大国早日转变为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科技自立自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历史主动性。自立是国家意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导向,自强是国家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诉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贯穿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一)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对科学技术作了大量经典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源头。马克思重点从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社会生产的意义作了深刻阐释。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6页。。这句话蕴含着三重意义:其一,科学的力量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是推动资本积累和扩大资本生产的重要先进手段,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社会运用科学技术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物质财富,这表明科技是具有进步性的物质生产力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客观体现。其三,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加速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的胎胞中蜕变的催化剂,但同样也可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助燃剂。

马克思充分肯定科技的作用,认为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在阶级矛盾冲突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可以短暂地缓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矛盾,成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权宜之计。马克思指出:“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因此,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不断影响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包括在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阶级中形成规范性共识。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辨识科学技术的功能与本质,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技的相关论述为新时代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前大力倡导“四个自信”的同时,还要树立科技自信,而科技自信必然贯穿于科技强国建设的始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7页。,这一重要论断凸显了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国内科技制度体系亦非完美无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认识,以自主创新持续推进我国科技发展,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要求。这一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当下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产物,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对科学技术发展追求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是对当前我国科技强国发展目标的即时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对科技不断追求的历史,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折射出党对科学精神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其艰辛困苦不言而喻。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旧有的国家机器被打碎,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率先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于建设一个新中国的重要性。他从科技认识论、科技发展动力论以及科技本质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阐述,形成了毛泽东科技思想。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5)《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这种武装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认识论武装,也是人类逐步从自然与社会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现实武装。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的伟大号召,要求中国使用机械化、工业化的手段实现物质基础资料的大规模生产。这一号召鲜明体现了毛泽东科技思想对于科技追求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科技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邓小平曾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等许多重要论断,并从培养科技人才的角度深刻地回答了如何解决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

所谓科技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必须通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所谓科技自强,就是要在科研探索中保持前瞻性眼光,面对困难要自我勉励、奋发图强,要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鉴于此,从战略层面重视科学技术并提升科技的自主性便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江泽民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0)《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这一战略将会大大推动科技进步。胡锦涛也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11)《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99页。。这些重要论述无不体现了党在追求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

第三个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十年。随着第四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前沿技术成为各国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背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2、793页。的论断,并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的明确要求。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2、793页。,之后又提出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7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五次讲到科技自立自强, 并将科技与教育、人才相提并论, 认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的历史自觉。

(三)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历史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科技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意义的重要战略部署,内在地贯穿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逻辑,清晰地映现出这一价值逻辑的起点、主线与旨归。

坚定不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逻辑起点。科技发展的价值既体现在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上,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检验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要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1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80页。。这不仅从战略层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地位作了明确揭示,而且更清晰地突显了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对于国计民生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和价值前提。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跃升,有利于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让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坚定不移发挥科技优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关键与中坚作用,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逻辑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构成了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战略,表明我国始终把科技优先作为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将科技、教育及人才联系在一起,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清晰反映出我国为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将科技、人才和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可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发挥科技优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中的关键与中坚作用,是基于我国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成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逻辑主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逻辑旨归。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繁荣强盛的前提,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民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定了科技强国是支撑高品质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因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1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64页。。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科技自立自强为谁服务、靠谁实现、与谁共享的根本问题,赋予科技自立自强以“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价值旨归,科技自立自强才会始终沿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正确方向与道路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充分的技术基础和现实条件,我们党有信心有能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科技特别是核心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中,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压力十分巨大。

(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体制机制等挑战

马克思指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制度应随着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搭建适合当前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体制机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目标在于强化科技力量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运用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科学研究的“研发—应用”链条,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而这需要强大的科技体制机制作保障。从全域性视角来看,“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7页。,这些长期存在的难点对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构成了挑战。当前我国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渠道不畅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产学研体系融合不够,不少公共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部门内部在人事考核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制度性差异,导致出现科研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是科技自立自强在体制机制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长期存在着政策障碍和制度关隘。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不明晰,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周期性过程,其转化形态、转化主体以及转化效益会受到来自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在科技资源、数据信息和资本投入的组合利用等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降低了门槛,但是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如何将具有学术和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科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是我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衡量科技成果的“四唯”现象仍然突出、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同时,既有的科技评价导向不够清晰和明确,科研诚信基础也较为薄弱,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科技评价是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科学评判和认定,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自主性,从内生动力方面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述存在的这些科技评价问题正逐渐呈现出倒逼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趋势,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核心技术挑战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在马克思看来,旧的机器工具不可避免地会被效率更高的机器代替,从而使资本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形式再生产出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改进机器工具,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在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以及原始创新等三个方面的挑战。

从技术领域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6页。。尽管我国在科研投入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明显。就核心技术而言,在全球十大关键核心技术较量中,美国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主导性地位。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芯片半导体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核心算法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电池处理技术、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应用等多个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在芯片半导体领域,中国企业频频在国际交易中屡遭美国禁令,成为我国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痛点。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国核心技术缺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力牵引,内生驱动力不足,各创新载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研发的关键步骤上对外依存度较高,缺乏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这些都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短板。

从基础科学研究看,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础研究尚未实现突破。“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61页。。以芯片制造为例,芯片半导体领域作为前沿性极强的关键领域,是我国核心技术需要突破的重要关口。在芯片制造中,我国手机处理器芯片的自给率较低,中国芯片产业呈现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亟待突破的尴尬局面。在设备禁售、技术封锁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芯片突围战将会十分激烈。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基础研究建设薄弱,同时,“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6页。等问题凸显,这些都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亟需补齐的短板。

从创新角度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能力和源头有效供给不足(25)《部长访谈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1页。。例如在生物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中,本来我国具有世界排名第一的生物农业生产规模,拥有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但在现实研发中仍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究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原创性动力不足,导致我国软性科技成果居多、硬性科学技术落后,而这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众所周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科技全局的发展基点。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追求一种自主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实践展现就是对原始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从整体上看,我国各种科研技术已经足够“大”,但与世界科技“强”的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始创新技术较少,模仿性科技较多。

(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科技舆论挑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不少西方国家纷纷抛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试图阻止我国前进的步伐,其中“中国科技威胁论”尤为突出。这类舆论的实质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在欧盟出台的《2004年度欧盟竞争力报告》中就将“来自中国的挑战”列为报告主题之一,在看似客观分析的背后实质是炮制“中国科技威胁论”的舆论。部分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科技威胁论”主要聚焦于中国科技带来的所谓经济威胁、政治威胁以及伦理威胁三个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科技发展几乎与之齐头并进, 试图以“技术问题政治化”来遏制我国科技持续发展的态势,将科技发展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更有一些敌对势力以科技伦理舆论为幌子对我国发展生物科学、信息技术、基因编辑以及脑机接口等前沿性技术发起舆论攻击。

“科技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用以遏制中国发展的手段,从“实体清单”“芯片禁令”到“企业封锁”,部分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挑起了不公平竞争,甚至出现了“中国科技窃取论”等论调。事实上,我国科技发展完全是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追求。部分西方国家攻击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26)新华社评论员:《“强制技术转让说”站不住脚》,《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6日。,妄图将“技术窃取”的罪名强加给中国。他们对中外合资合法互利的技术转让视而不见,反而诬称中国是逼迫其转让技术的“加害者”。此外,2018年起美国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以“中国利用人才计划在在美华人中进行‘技术猎取’”为由开展了对中国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专项执法行动,表面上对外宣称“打击经济间谍”,暗地里则发起了“中国科技窃取论”的舆论攻击战。同时,由于科技研发的机密性与特定性,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敌对势力发动舆论攻击的重要借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国际形势所迫,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现实所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立足于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补齐短板,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行稳致远。

(一)精准发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27)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00页。。为此,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盘布局我国战略科技力量。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任何阻碍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障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坚持把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同科技发展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对科技研发、生产和应用等领域中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步伐。同时,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协调运转,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积极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为科技体制机制的顺利高效实施和运行开辟可行空间,不断优化科技研发与投入的体制环境,利用制度优势最大程度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促进制度与政策统筹协调发展。要精简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环节,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周期,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要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同时,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完善和健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突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激励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科研奖励与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性激励机制,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增强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加大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要针对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具体而言,针对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别的科学研究,要设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而言,要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多元化评价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以科技创新能力与质量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将个人贡献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形成符合科研实际的评价标准。

(二)靶心不变,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复杂背景下,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各国在国际竞争与博弈中的重要筹码。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如何扬长避短、瞄准靶心,打赢科技攻坚战,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聚焦前沿,全力掌握核心技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最前沿、最核心、最关键的科学技术,谁就在这场国际博弈中占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9)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关键前沿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及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与投入,建立健全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攻关重点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兴趣为导向和以任务为导向相结合的多元创新模式。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支持围绕以短板领域而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同时引导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自下而上的科研创新,开辟全新的科研创新模式,增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强化问题意识,深化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3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92页。。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会带来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内在地要求基础研究的扎实推进。加强基础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同时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容错空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拓展科学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鉴于基础研究的长期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对基础研究要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持续良好的科研氛围,最大程度释放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活力与潜力。

第三,自力更生,积极研发原创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最终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8页。。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对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将原始创新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始终秉持科学精神,推动原始创新。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便内在地要求尊重和支持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破除阻碍原创力发挥的制度和政策制约因素,为科研原创能力的发挥提供最大化空间。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尊重原创科研成果。同时,广大科研人员要具有批判意识,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出质疑,敢于突破极限,以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技术。

(三)行动自觉,有的放矢打赢科技舆论战

在西方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妖魔化我国科技的舆论甚嚣尘上。

中国的科技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是中国人民凭借智慧艰苦奋斗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污蔑和栽赃我国科技建设与发展的不实言论都必须予以坚决回击和驳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积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技舆论战略传播体系,加强我国科技舆情形势研判与预警方案的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系统谋划科技舆论的传播与引导,着力提高我国科技舆论的话语说服力,促进国家间平等对话,树立中国科技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提升我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打造科技舆论传播平台,为打赢科技舆论战提供优质媒介。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强化国内外相关科技热点的舆情监测,进而引导舆论正确认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树立中国科技在国际科技舆论中的良好形象。科学预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可能遭遇的负面舆论态势,并相应制定的应对预案。要大力开发科技舆论分级技术,根据舆论的良莠程度进行分级分类处理,从而提高科技舆情管理效率。

要积极做好科技舆论导向与宣传工作,避免落入话语陷阱。针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面临的舆论挑战,要重点解决政策宣传不到位、文件理解不到位、矛盾调解不到位等问题,主动对舆情进行科学管理和良性引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发挥主流媒体喉舌作用,释放科学权威的信息,确保国内及国际社会能及时地听到主流舆论宣传的声音,严正扼制一切试图打压中国科技建设与发展的错误言论,全面提升科技舆论战的作战效能。

猜你喜欢科技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笔中“黑科技”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