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发展格局下攀西地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新发展格局下攀西地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时间:2023-12-31 15:15:01 来源:网友投稿

李 杰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1131)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让经济要素从全球性流动转变为区域性流动[1]。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提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新格局侧重经济发展新格局,强调内需的重要性。融汇着多重要素流动的文旅产业是释放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引擎,对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3]。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文旅部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高质量”出现了11次,高质量发展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优质发展、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等多个方面。

攀西地区(含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2个市〔州〕)是全国康养旅游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其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对推动攀西地区转型升级,建设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将健康和旅游结合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保健旅游(healthcare tourism)[4],经过30余年的积累,研究主题相对广泛,在背景探讨、概念辨析、供需探索、专项研究等方面成果较多[5]。而国内学术界从21世纪开始关注康养旅游,学者采用案例研究、半结构访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聚焦于康养旅游供给研究[5-9],为康养旅游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仍有缺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保健旅游、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医疗旅游和康养旅游等相关概念界定不清[5],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康养旅游研究的推进;
二是相对于健康旅游和养生旅游而言,学界对康养旅游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5];
三是学者多关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我国前列的地区[10],且大多数文献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相对不足[11]。

新发展格局下的旅游高质量发展问题正在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题多围绕顶层设计[1,3]、乡村旅游[12-13]、体育旅游[14-15]、红色旅游[16]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评估[17]等方面展开探讨,从具体地区来探讨康养旅游如何响应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攀西地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和实地调研,分析其康养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从协调区域发展、夯实软硬环境、深化产业融合、加大营销推广四个方面探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攀西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区域转型、财富增长的战略抓手,这一战略存在政策牵引效应、需求扩张效应、供给提升效应和内外联通效应四方面的理论逻辑。

(一)政策牵引效应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实现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康养旅游是全生命周期健康产业链的一环,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群健康养老,中年人群健康养生,还能满足青年人群健康养情,少年人群健康养智,婴幼儿人群健康养育服务的需求。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关于康养旅游融合的支持性、引导性政策,文旅部也将其确立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

国家层面,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要做优做强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健康旅游发展,加快健康旅游基地建设。

地方层面,《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发生态康养、温泉养生等系列产品,培育健康旅游品牌,创建一批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升级森林康养度假区。《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2)》《关于进一步推动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予以支持。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成为攀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前进指引。

(二)需求扩张效应

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带来康养旅游需求空间。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包括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全面小康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人们更加重视安全、健康、品质等方面,继而促进了康养旅游在内的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消费、旅游人次多年保持高增长,旅游市场达到数万亿规模,国内游多年双位数增长。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遭遇寒冬,但2021年,在国家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的系列举措下,我国旅游经济已稳步复苏,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数32.4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3%和31%,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54%和51%[18]。中国旅游研究院出游意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为85.32%,同比增长3.15%。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大康养旅游需求空间。自2000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联合国数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2025年将达到2.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2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8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6.5%。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同时,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也在提升,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旅居养老随之成为新的养老模式。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攀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供给提升效应

近年来,旅游系统在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过程中,旅游产品供给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同质化严重、质量偏低、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旅游供给是旅游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端,为适应旅游需求升级趋势,必须要解决供给侧存在的问题[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满足国内需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需要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双碳”目标驱动下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促进旅游业聚焦低碳发展、深耕生态经济、加快绿色转型。另外,随着科技赋能旅游业加快复苏,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将向更多旅游业场景延伸,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智慧文旅将加速发展。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推进为攀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四)内外联通效应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我国国际旅游市场总体处于停滞状态,我国旅游业也迎来了内涵发展的“窗口期”。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内旅游大循环对出境旅游的替代效应明显,出境游客的回归正在加速万亿境外旅游消费回流,同时也倒逼了国内旅游加大产品供给、加强差异化定位、加速提质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本质在于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深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所以在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际市场。目前,全球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陆续放开边境限制,正在努力抢占疫后国际旅游市场先机。我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疫政策下,也在积极探索疫后有序恢复人员往来的可能性和路线图。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国际游客来华的主要因素是人文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将积极考虑疫后有序恢复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人员往来,继续推进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因此,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旅游业要求坚持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积极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促进旅游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攀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优越的生态环境

攀西地区位于中国西部阳光地带,平均日照保持在8小时左右,年日照数达2700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均气温为20.2℃,相对湿度在55%~60%。全区林地面积达到44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8%[19]。此外,境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传统中草药类资源达2500余种,总蕴藏量及名贵药材种类数量占四川全省一半以上,以盐边桑葚、重楼,米易何首乌、柴胡,仁和铁皮石斛、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15万亩,建成“中国块菌之乡”基地、辣木种植基地[20]。

(二)独特的人文资源

攀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共有43个民族,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645.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为320.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67%[注]数据来源:攀枝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凉山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境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凉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彝族文化、毕摩文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等多彩民族风情交相辉映;
攀枝花是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缩影,“象牙微雕”钢城、成昆铁路、二滩水电站等工业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彩文化,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21]。攀西境内现有文化馆24个,博物馆11个,其中包含1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和全球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注]数据来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四川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6项[注]数据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度全省文化馆、博物馆名录总表)。;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19个[注]数据来源: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汇总表)。。

(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

攀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优质的康养旅游资源,以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类型的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枝花苏铁林、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昭觉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泸沽湖国家风景名胜区、螺髻山自然保护区等康养旅游资源具有旅游与保健的双重价值。据四川省文旅厅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3月,攀西地区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72处,其中4A级旅游景点(区)19处。本研究对攀西地区现有的康养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并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将境内康养旅游资源分为8大主类,20项亚类,形成表1。

表1 攀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分析表

(四)良好的经济基础

攀西地区地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区域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24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035亿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推进,工业增加值达到944.7亿元。亚热带水果、冬春蔬菜等特色农业量效双增,农业增加值达到503.6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52.4亿元,有利于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人均GDP从2015年的75078元增长至2021年的93719元,增长率为24.8%;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24191元增长至2021年的39033元,增长率达到61.35%[注]数据来源: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可见,攀西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稳定的态势持续发展。

攀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康养旅游产业能够为健康中国和健康四川建设提供服务,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助推当地康养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5—2020年,攀西地区共接待游客3.7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47.6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图1)。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图1 2015-2020年攀西地区旅游发展情况图

数据来源: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第一,发展机制不协调。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在出台康养旅游发展相应政策和制度时,皆立足于各自行政区域的增长点,没有全面平衡攀西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如凉山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将旅游业列为首位产业,而攀枝花市提出要打造钒钛与康养两张名片,但工业发展与康养旅游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康养旅游的市场形象必然会受到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影响。

第二,康养体系不平衡。攀枝花市作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拥有5家三甲医院,对外地康养老人的年均容量已达到10万人次,在贯彻全民化康养理念过程中,已逐步构建起“年轻人养身、中年人养心、老年人养老”的康养基地;
凉山州虽大力倡导发展康养经济,但除了西昌市一枝独秀外,其他县的康养经济发展均很薄弱,全州虽已有3家三甲医院,但都在西昌市,县级层面的医养条件有待改进,且资源分散,未形成康养体系。

(二)基础配套不完善

在交通网络构建方面,攀西地区保安营机场和青山机场共计通航城市29个,航线数量已达45条,但每日航班次数较少;
进出攀西的动车每天仅20车次;
境内目前只有京昆、雅西、蓉丽三条高速公路,宜攀、丽攀、攀大、乐西、西昭、德会、峨汉等高速公路尚处于建设阶段;
境内瓶颈路、断头路和低标路较多,在整体上没有形成多维立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目前攀西2小时经济圈仅限昆明及区域内各城市,4小时经济圈能辐射的城市仅楚雄、禄丰、通海和玉溪,其他城市游客到攀西的交通路程时间花费较长。

旅游住宿设施方面,截至2022年5月,攀西地区星级饭店共37家,其中五星级饭店仅1家,四星级饭店11家,其中7家位于攀枝花市,4家位于西昌市。[注]数据来源:根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局数据整理。纵观国内其他旅游城市,四星、五星级饭店数量至少在15家和5家以上。相比而言,攀西地区旅游住宿接待设施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三)产品创新力不足

近年来,攀西地区不断拓展康养业态领域,产品开发模式涵盖康养度假营地、康养中心、康养度假村、养生度假村、湿地公园等形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养身、养心、养智”三大类康养线路产品。但受传统意识影响,以及对新产品、新业态缺乏新理念的引领,康养旅游与传统中药、体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新业态康养旅游产品比较缺乏,目标客户群范围较小,康养旅游边际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比如安宁河谷、雅砻江峡谷等主力新旅游经济带处于初期开发状态,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不少旅游产品以简单的观光为主,缺乏户外运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文化探索等深度体验产品和高效益产品。在当前文旅消费升级的新阶段,攀西地区应解放思想,立足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阳光资源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着力推动康养与度假、体育、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促进康养旅游业态与产品的创新升级。

(四)品牌影响力不足

攀西地区作为全国“康养产业”理念和“阳光康养旅游”概念的首创地和首倡地,率先创建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并塑造了“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五彩凉山 度假天堂”两大品牌形象。近年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彝族火把节、央视热播电视剧《火红年华》进一步树立了自身的旅游文化品牌,但与青岛、三亚、秦皇岛、珠海等地区相比较而言,攀西地区康养品牌推介力度不够,在利用互联网、广播、报刊、标语、平面广告和招示牌等媒介进行宣传时,由于缺少名人代言,其阳光康养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弱。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App等技术在攀西康养产业中还未得到广泛运用,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养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多彩荟萃的民族文化与奋进创新的三线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除了四川省内游客及云南西北部游客之外,其他地区的人对攀西地区不太了解,优质的康养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康养旅游产业对“双循环”格局的驱动作用,必须在充分利用攀西康养旅游产业自身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破除当前攀西康养旅游发展在协调机制、软硬环境、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方面的短板,着力促进产品质量升级、接待水平升级、业态创新升级和客源市场升级。

(一)协调区域发展,促进产品升级,引领康养旅游经济循环

要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攀西地区应进一步深化“一家亲”的历史观、“一体化”的发展观、“一盘棋”的大局观,在巩固扩大攀西区域合作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让3区19县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地理上的“山水相连”变为发展上的“浑然一体”,将攀西地区打造成为富有本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迭代提升区域康养旅游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具体而言,攀凉两地应紧密协作,携手构建经济区“两核三廊八区”全域旅游格局。即以西昌、攀枝花为区域“双核”,发挥旅游集散功能,增强城市旅游承载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会理、昭觉、冕宁、木里、米易、盐边等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完善功能,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态势。以京昆高速为轴线,沿安宁河谷打造攀西阳光生态经济廊道;
以宜攀高速为轴线,沿金沙江打造高峡平湖生态康养廊道;
以G247为轴线,沿攀枝花—稻城国道打造高山生态景观廊道。围绕“三廊”规划布局一批阳光度假、康养度假、滨水度假、高山生态、文化体验、城市休闲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区域优质旅游资源,协同推进泸沽湖滨水度假区、螺髻山温泉度假区、彝海—灵山文化度假区、会理文化度假区、雷波马湖滨水度假区、凉山东部旅游度假区、二滩—格萨拉生态度假区、米易—盐边康养度假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综合开发。

(二)深化产业融合,促进业态升级,驱动康养旅游经济循环

攀西地区应把握大众旅游时代多样化、多层次消费升级新趋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托自身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禀赋,推动康养旅游产业与工、农、文、教、体等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康养旅游业态创新升级。

1.阳光康养与城市度假融合。以攀西地区独有的三线精神、航天精神为依托,重点推进攀枝花、西昌、会理等城区旅游化系统建设,打造兼具城市功能和旅游吸引力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攀枝花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和凉山州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城镇群,做大城市康养旅游品牌。

2.阳光康养与文化体验融合。以攀西地区最突出的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及红色文化为轴线,加快建设大凉山彝族文化核心体验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利用现代废弃矿区、工业遗址等工业资源,重点建设三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强文化康养旅游品牌。

3.阳光康养与乡村休闲融合。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以旅游特色镇、旅游新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兼具“观光、休闲、康体”等功能的旅游项目,增强原野风情、艺术创作、个性摄影等体验度,精心打造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做优“彝族村”“悬崖村”“傈僳村”“画家村”“米易梯田”等乡村康养旅游品牌。

(三)夯实软硬环境,促进要素升级,支撑康养旅游经济循环

首先,搭建康养旅游人才集聚平台。一是完善高端人才薪酬、福利、岗位管理制度和家属关怀政策,形成与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流动和引进机制。二是以攀枝花学院康养学院为基础,探索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康养旅游消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推进康养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其在康养护理和旅游接待服务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综合素养。

其次,完善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攀西应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家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攀枝花—大理—瑞丽铁路、宜宾—西昌—攀枝花高铁、攀枝花—丽江—大理等高铁通道及宜攀、丽攀、乐西、西昭、西香、德会、峨汉等高速公路项目和青山机场扩能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高旅游通道道路等级,提升攀西旅游通达度和舒适度;
引进世界知名度假品牌酒店,做强旅游经济主体,同时壮大本土星级酒店规模和质量,提升旅游接待水平;
完善自驾车营地、充电桩、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公厕、标识系统等设施配套,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

(四)加大营销推广,促进市场升级,疏通康养旅游经济循环

攀西地区应利用新发展格局构建这个机遇期,全力开拓攀西区域、川西南滇西北、国内国际“三个圈层”康养旅游市场。一是借助国家、省、市(州)等文化经贸外宣平台,加大对攀西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旅品牌的营销宣传,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特性,塑造和输出攀西国际旅游IP。定期拍摄攀西阳光康养宣传片,制作攀西阳光康养主题曲、攀西宣传短视频,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加强网络宣传,打造省级电视台专业频道、创办阳光康养专栏、经营社交新媒体账号,利用全媒体立体化宣传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形象。二是开展“1+X”城市联合营销。利用攀西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契机,与成都、雅安、乐山、宜宾、武隆、大足等城市开展专项城市康养旅游联合营销项目,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在区域联动中秀出攀西风采。三是利用节事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推介。持续办好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大凉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等节庆活动,探索举办攀西康养旅游文化节,策划“攀西十佳康养旅游地”评选、“攀西康养旅游免费体验者”等活动,积极制定以特色阳光康养产品、智慧旅游、精品旅游线路为特征的专项参展方案,瞄准参展受众,撬动目标市场。四是利用线上线下媒体,实施精准营销。进一步细化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的攀西市场营销方案,结合国内外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源特征,针对欧美、日韩、港澳台、成渝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客源市场进行靶向营销,切实增强对“内圈”的吸引力,对“中圈”的辐射力和对“外圈”的影响力。

攀西地区的旅游产业优势在生态、魅力在文化、潜力在资源,在“十四五”时期打造健康中国和旅游强国这一黄金阶段,应外抓机遇,内修“真功”,通过协调区域发展、夯实软硬环境、深化产业融合、加大营销推广等措施,加快建设康养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攀西地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攀西康养旅游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评《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研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路线图”的用心探索
——评《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研究》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期)2020-10-31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攀西地区钒钛铁精矿球团制备工艺及应用四川冶金(2018年1期)2018-09-25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中国林业产业(2016年5期)2016-04-03攀西烤烟化学成分与有机酸含量的典型相关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5期)2014-02-27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推荐访问:高质量 路径 新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