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棉蚜生物型间的分化

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棉蚜生物型间的分化

时间:2023-12-31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帅, 李超侠, 康 颖,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扬州 225009)

昆虫经过漫长的进化,为应对环境的变化,在种之下产生了多型现象。一部分为发生在转录调控阶段的非可遗传的多型,比如飞蝗Locustamigratoria的群居型与散居型,棉蚜Aphisgossypii的黄色型和绿色型,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的长翅型和短翅型[1]。另一部分为发生在染色体水平、可以遗传的多型,比如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的玉米型和水稻型[2],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的绿色型和橘色型[3],棉蚜的黄瓜型和棉花型[4]。本文讨论的多型为发生在染色体水平、可遗传的昆虫多型现象。

昆虫的分型是比较宽泛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且分型方法多样。以往昆虫学中的分型直接按表型进行,比如按照取食寄主可以分成不同的寄主偏好型,甚至寄主专化型[4];按照地理区域分布分为不同的地理种群;按照个体某些表型分为不同的类型[1]。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昆虫分型的技术不断发展。起初是在蛋白水平,如同工酶技术应用于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种下分型[5],后来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核苷酸水平的分型技术。目前在昆虫上用的分子标记类型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线粒体基因、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和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标记。

当前昆虫分型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并未在昆虫学研究中普遍开展并建立统一的分型标准,仅在数种比较重要的昆虫研究中得到应用。如烟粉虱Bemisiatabaci各型(隐种)间在地理分布[6]、温度耐受[7]、传毒能力[8]、抗药性[9]、种群交配竞争[10]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极大地促进了烟粉虱防治技术发展。

棉蚜是半翅目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棉蚜寄主范围较广,据记载全世界棉蚜的寄主植物有76科600种[11]。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蚜虫种群在不同的寄主间出现明显的分化,包括木槿型、木豆型、菊花型、黄瓜型、芋头型、茄子型、棉花型和马铃薯型[12-15]。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棉蚜的分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利用微卫星标记,Vanlerberghe-Masutti等[16]将21个棉蚜群体分为16个基因型,Carletto等[17]将棉蚜按照寄主适合度分为5种寄主类型。在棉蚜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Zhang等[4,18]分析了采自于我国华北地区不同时期9种寄主上1 046个棉蚜,结果发现它们由57个单倍型构成,其中有3种主要的单倍型,分别为Hap1(棉花上主要类型,属于棉花型棉蚜),Hap3(黄瓜上主要类型,属于黄瓜型棉蚜)和Hap4(棉花上次要类型,属于棉花型棉蚜),三者占总数的86%。

在棉蚜防治过程中,其抗药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棉蚜先后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农药产生抗性,而且抗性上升迅速[19]。1997年-1998年澳大利亚棉田的棉蚜对抗蚜威(>1 700倍)和氧化乐果(>56倍)产生较强的抗性[20]。2008年-2011年对美国田间棉蚜农药抗性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棉蚜对噻虫嗪具有高水平的抗性,48 h时抗性倍数可达562倍[21]。2004年-2008年,我国室内棉蚜抗性品系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从227倍上升到48 000倍[19]。棉蚜的抗药性机制研究报道比较多,主要包括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钠离子通道介导和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等主要的抗性机制[19]。目前,P450在棉蚜不同生物型之间的分化情况尚不清楚。本文依据最新发布的棉蚜两种单倍型的基因组数据[22],分析了已报道的与抗性相关的棉蚜P450基因在染色体分布、基因编码、基因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探讨棉蚜相关研究中考虑生物型的重要性。

1.1 棉蚜P450的筛选

首先检索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收录的棉蚜P450的文献。在文献中提取关于棉蚜寄主、P450功能以及对应基因的数据库登录信息。在NCBI数据库下载相关序列,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合并重复序列,得到已进行功能研究的棉蚜P450。

1.2 序列生物信息分析

构建单倍型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本地数据库,通过BLAST工具(BLAST+ 2.12.0)检索文献获得的P450与基因组中对应区域的信息,将获得的P450与2种单倍型棉蚜基因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

根据BLAST结果,将棉蚜基因组数据中与文献对应的P450基因提取出,分析基因的串联重复情况。根据基因组.gff3文件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外显子、内含子情况。使用MEGA 6.0 软件,对来自于文献的P450以及来自于基因组中的基因CDS区(coding sequence)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序列中的缺失、插入和取代等变异情况。WebLogo 3(http:∥weblogo.berkeley.edu/logo.cgi)软件用来构建序列标识图(sequence logo)。

根据棉蚜基因组数据(NCBI登录号JAGTJE01和JAGTJF01),提取出P450基因序列,基因簇区域选择该区域所有P450。使用在线版MAFFT version 7软件(https:∥mafft.cbrc.jp/alignment/software/),参数选择默认值,比对基因所在区域基因组序列在Hap1和Hap3型棉蚜中的缺失、插入、取代、复制和倒置等变异信息。使用CENSOR软件工具(https:∥www.girinst.org/censor/index.php),选择“昆虫insects数据库”,鉴定序列中转座子类型。根据基因序列信息及转座子信息,使用IBS在线工具(http:∥ibs.biocuckoo.org/online.php),绘制可视化的基因组结构图谱。

2.1 已确定功能的棉蚜P450基因

通过文献[23,36]数据检索,获得了20个分别能提高棉蚜对棉酚、单宁酸和2-十三烷酮等3种植物次生物质和7种化学农药的耐受性的P450基因(表1)。文献中所使用的棉蚜,有8个种群来自于棉田或用棉花叶片饲养,3个种群来自于黄瓜田或用黄瓜叶片饲养,1个采自于青椒并用黄瓜叶片饲养。

表1 从文献中获得的棉蚜P450及其相关信息

使用文献中给出的基因序列编号,在NCBI中检索到相关的基因序列。对序列整理,合并或删除重复序列,获得17个单一的棉蚜P450基因序列。这些序列分别属于3个P450族(Clan),其中12个属于CYP3族,4个属于CYP2族,1个属于CYP4族(表2)。

2.2 棉蚜P450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获得的P450基因序列都能够在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数据中找到相应序列。在Hap1型棉蚜中,17个P450基因全部定位在常染色体上,其中12个位于常染色体A1上,2个位于常染色体A2上,3个位于常染色体A3上。在Hap3型棉蚜中,有14个P450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Hap1型棉蚜相同;而CYP6CY13和CYP6DA2(串联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上,不同于Hap1型棉蚜(常染色体A3);CYP6CY7基因未能组装到染色体上(表2)。

2.3 棉蚜P450基因序列差异

在17个棉蚜P450基因中,有8个与Hap1型棉蚜基因组CDS区序列完全相同,与Hap1型棉蚜基因组序列差异最大的是CYP380C6(GenBank编号:MF471383)基因,一致性为97%;有5个与Hap3型棉蚜基因组CDS区序列完全相同,与Hap3型棉蚜基因组序列差异最大的是CYP380C6(GenBank编号:MF471383)基因,一致性为97%。这17个P450基因序列与采集棉蚜的寄主有关,即来源于棉花的棉蚜的P450与Hap1型棉蚜(棉花上主要类型,属于棉花型棉蚜)基因组序列的相似度高,来源于黄瓜的棉蚜的P450与Hap3型棉蚜(黄瓜上主要类型,属于黄瓜型棉蚜)基因组序列的相似度高(表2)。

17个P450基因外显子数量在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之间不存在差异,但基因之间的外显子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外显子数量在3~13之间。按P450族来分析,12个CYP3族基因的外显子数量在3~6个之间,4个CYP2族基因之中有3个外显子数量大于10个,1个CYP4族基因外显子数量为8个(表2)。

在基因组层面,编码P450基因的序列长度从1 805 bp到59 081 bp不等。仅有编码CYP6DC1基因的序列长度在Hap1和Hap3型棉蚜中相同,8个P450基因在Hap1型棉蚜基因组中序列长度大于Hap3型棉蚜,8个P450基因在Hap3型棉蚜基因组中序列长度大于Hap1型棉蚜,编码CYP6UN1基因的序列长度在两型棉蚜中相差最多,达1 802 bp(表2)。

2.4 棉蚜P450基因存在串联复制分布现象

17个P450基因中有10个位于染色体P450聚集分布区,这10个基因中有8个为两两相邻分布于染色体上,分别由一个寄主为棉花和一个寄主为黄瓜的P450基因构成。成对串联基因[CYP6CY19和CYP6CY13(c21368),CYP6CY4和CYP6CY14]所在区域序列在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间保守性较高。序列线性比对结果显示有的序列中存在较多重复片段,结合序列比对发现部分区域有80%的相似性(图1a,b),文献资料表明它们行使不同的解毒功能,功能出现分化(表1)。

图1 棉蚜P450基因对应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

棉蚜P450基因分布区存在大量重复序列。在串联重复基因中,有一对基因(CYP6CY13和CYP6DA2)在Hap1和Hap3型棉蚜中分别位于A3和X染色体之上(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组装的Hap3型棉蚜基因组数据中,该段序列一端为高度重复的区域,且染色体组装序列中有缺失序列(gap)存在,所以,这对基因处于Hap1和Hap3型棉蚜不同染色体的结果可能是由染色体的错误组装造成的(图1c,d)。

2.5 多个P450基因串联重复区结构分析

在获得的17个P450基因中,有2个基因在不同文献中同时命名为CYP380C6[27,34],都来自于棉花上的棉蚜,分别在棉蚜耐受螺虫乙酯和溴氰虫酰胺的过程中起作用。二者序列相似性为93%,分别比对到Hap1或Hap3型棉蚜基因组中同一个基因上,相似性分别为99%和97%。此基因位于P450基因簇区域,由5个串联拷贝构成,各个拷贝之间的相似性在79%~100%(图2a,c)。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序列中的这段P450基因簇区域存在一段长6 638 bp的差异片段(图2b)。与Repbase数据库比对表明,差异片段包含一个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 relationship,LTR)家族的BEL1(between env and LTR)转座子。该区域在各类蚜虫中都存在重复拷贝现象,但不同种的P450基因的拷贝数间存在变异,豌豆蚜中有4个拷贝,桃蚜中有10个拷贝。而且P450基因发生倒位的现象比较普遍。除基因拷贝数存在差异外,该区域的转座子也存在明显变异(图3)。

图2 棉蚜中CYP380C6所在的P450串联重复区序列分析

图3 蚜虫中多个P450基因串联重复区序列结构分析

昆虫种之下的分化在昆虫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分化不但涉及寄主的利用,还包括环境耐受能力、迁移能力、传毒能力及对农药的耐受性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特性。种之下的分化往往通过食性等表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区分,这种区分具有过程复杂和结果不稳定的特点,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建立快速、可靠的生物型鉴定体系。昆虫生物型的分子鉴定体系常采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核基因序列,往往需要利用多个分子标记位点,并结合生物学表型来建立昆虫的生物型鉴定体系。目前,昆虫的生物型往往是按照研究目的进行人为的划分,缺少统一的标准。比如,对于蚜虫的生物型,有按照寄主利用范围进行划分,有按照某种寄主的抗性基因类型进行划分,划分时选择的分子标记基因不同。根据麦双尾蚜Diuraphisnoxia对不同小麦抗性品系的适应能力,将其分为11个生物型。根据大豆蚜Aphisglycines突破大豆抗蚜基因的能力区分不同的生物型[37]。根据棉蚜的微卫星序列将棉蚜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它们对不同葫芦科植物适应能力和传播病毒的能力存在差异[38]。

可以看出,蚜虫不同生物型之间存在表型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大多数是基因组层面变异的反应。在桃蚜Myzuspersicae两个生物型基因组间,有大约 30%的直系同源基因为生物型特异性缺失/重排[39]。对超过110个桃蚜品系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在基因组上平均9 bp序列存在一个变异位点[40]。全基因组SNP分析表明,在86个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英国种群中,鉴定出4 802个SNP位点,南北种群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41]。大豆蚜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显示生物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各生物型间的SNP位点数量为167 249~217 750个,各生物型间含有比较显著的氨基酸突变基因在283~939个[42]。

棉蚜也称瓜蚜,是棉花和瓜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棉蚜对农药的抗性问题突出,所以也是生产上难以控制的害虫之一,是重点研究的害虫。虽然很早就发现棉蚜种群对寄主的利用能力存在分化,也通过生物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棉蚜划分为多个生物型,但生物型的研究仅停留在寄主利用方面,在农药抗性机制研究中很少考虑其生物型分化的问题。在昆虫中,多拷贝旁系同源基因多属于CYP3和CYP4族,并经常在染色体上成簇排列,大部分参与次生物质代谢和杀虫剂抗性的P450基因属于这类基因[43]。P450是棉蚜抗药性研究中的主要靶标之一,在已报道的具有次生物质代谢或杀虫剂抗性的17个基因中,有12个属于CYP3族,有10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处于P450成簇分布区。

由于蚜虫为全着丝粒染色体,其基因组的变异是很常见现象,如蚜虫基因组重排往往导致群体间对杀虫剂的代谢反应出现差异[44]。比对P450基因在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上的分布及结构发现,无论是序列的长度、碱基位点还是所处区域的基因构成都存在变异情况。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尽管串联重复的P450基因间相似性很高,但它们的功能出现分化,在以棉花和黄瓜为寄主的棉蚜中起解毒代谢作用的基因单元不同[26, 32]。P450基因在不同生物型棉蚜间的分化提示我们在研究其功能时,需要针对不同生物型棉蚜进行区别研究,有利于揭示棉蚜抗性发展的分子机制。

棉蚜是种内分化程度较高的昆虫,出现了多种生物型。通过分析棉蚜重要解毒基因P450在两种生物型棉蚜基因组中的分化情况,发现多个P450基因在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水平发生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会导致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生物学功能发生变异,从而使两种棉蚜对农药产生耐受性的过程和机制也出现分化。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棉蚜抗药性及其他方面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棉蚜生物型的分化,针对不同生物型棉蚜分别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棉蚜抗性昆虫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的影响农药学学报(2022年6期)2022-12-27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空间科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5-22七星瓢虫对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的调控作用环境昆虫学报(2021年1期)2021-03-30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新疆农业科学(2020年11期)2020-10-27借昆虫上课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8年9期)2018-09-10昆虫的冬天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8年11期)2018-03-13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年5期)2018-01-22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中国果菜(2016年9期)2016-03-01

推荐访问:棉蚜 色素 分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