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体教融合价值阐发、现实审视、路径探索

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体教融合价值阐发、现实审视、路径探索

时间:2023-12-31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郭吉茹,宋 娟

(西安体育学院 a,研究生部;
b,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落脚点在于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体教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影响青少年由“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因此,研究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体教融合价值、现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教融合与知识习得

体教融合的反面是“体教分离”,从字面解读为体育与教育分离,培养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人和只会学习的“书呆子”,从体育项目发展来看,集中资源的确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强大的祖国不需要或者不只限于用体育来证明国家综合实力,因此相比于体教分离带来的“短期利益”,体教融合具有长远眼光。

首先,最先受益的必将是运动员。运动员可以接受系统的知识文化教育,既丰富了以往单调的训练生活,又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4000名专业运动员退役,目前各省市退役运动员平均安置率仅为43%[1],若自身不能有效和社会衔接将难以融入社会。回归本届东京奥运会,体教融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华大学杨倩、无冕之王苏炳添等,他们的亮相为体教融合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跳水小将全红婵以三跳满分赢得世人惊叹,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杏哥”的回答,让人不禁有些许心痛和惋惜,网友们纷纷呼吁给全红婵安排上学,也证明我国体教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其次,受益者就是学校青少年。依据受教育权条款,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单单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2]。体育知识涵盖范围广、价值高、实用性强,如体育历史与精神有助于培养个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塑造本体体育精神;
科学训练与放松教会学生健康运动方式,避免运动伤害;
运动损伤与处理教会学生若在危险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判断并采取正确方式处理,降低伤害程度;
体育保健与康复有助于指导合理体育锻炼,实现体育保健作用。

(二)体教融合与技能掌握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根据性质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借助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通过一组动作去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这两种技能缺一不可,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的基础,智力技能推动动作技能,体教融合正是将两种技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首先,体教融合激发学生在教育中强化动作技能学习,以动作技能推动智力技能。卢梭所言“为了要学会思想,就必须锻炼人们的四肢、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他们是人们智慧的工具;
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3],健康的身体是思想活动的基础,运动锻炼是健康身体的保障,运动技能是运动锻炼的基本。赫伯特的“健有所用”哲学思想将体育知识背后的价值上升为提高心智、思维、精神品德。

其次,体教融合激发学生在体育中强化智力技能增长,以智力技能推动运动技能。从生理学来看,将人脑分为控制理性思维的左脑和具有感性思维的右脑,它们分别控制身体的右半侧和左半侧,其运动的顺序是左脑先行、右脑跟随,即左脑是右脑活动的前提,两脑运作的最佳效果是在左脑活动的基础上极大调动右脑,所以应当充分保证右脑运动,而体育活动恰是开发右脑活动的有效途径[4]。从智力发展来看,高强脑力运动导致体力成分减少、神经负担加重,若想保持或提高智力水平,充沛的体力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从竞技能力发展来看,即为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间相互关系。

另外,体教融合除了可以实现智力技能提高,还能促进非智力技能提高,即在体育与教育的功能下培养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学会做人。

(三)体教融合与个体适应社会

“体教结合”提议之初,是由于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中角色转变不成功,社会适应不足。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下的三级训练网,运动员以训练为主,缺乏文化知识的摄取,导致退役后与社会产生“断层”。

教育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依据社会发展进行教育,其结果将促进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个体进入社会空间前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但学校教育也受到质疑,原因是学校教育所教授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教育未能实现知识与社会的同步,导致个体在步入社会后会出现知识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断裂”。帕森斯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中提出学校课程所学的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实性知识而应该是社会知识[5]。

“体育”从中文的解读中可以有“以人为本”和“教育”的含义,即通过身体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实现个体社会适应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竞争与合作中感受博弈,在胜利和失败中感受付出,适应游戏规则,感知情绪波动,在游戏互动中育人育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但是现实中体育课被搁置(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逐渐好转),体育教育单一死板(以简单知识技能学习为主,互动性不足),体育课程形式化(不出汗、无竞争、无难度)等,体育的社会化功能逐渐被削弱。因此,体教融合提出在知识中育人、在游戏中育人,适应社会生活,掌握一定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6]。

(一)学校体育发展不断革新

学校体育调整体育地位,发挥体育中高考指挥棒,倒逼学生养成运动锻炼习惯。教育部明确表示体育中考分值要逐年增加,达到与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云南省一马当先,做出体育中考100分规定,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占据同等地位,各省市也根据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情况,探索研究逐步提高体育分数。

学校努力开足开齐体育课,丰富体育课形式,构建“一校一品”“一县一品”校园体育新格局。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释放体育能量,跆拳道、跳长绳、棋类、体操、攀岩等项目进驻校园,让体育成为学生喜闻乐学的课程。各地区依据地缘优势,成立特色学校,支持体育项目发展,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青岛帆船特色学校,海南竹竿舞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等。

学校努力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体教融合走深走实关键在教师,打造一支高质量、抗打的教练员队伍能够加速释放以体育人功效。苏州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体校优质训练资源,探索实施“巡回教练员辅导机制”,招录优秀退役运动员,一面有效安置退役运动员,一面增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一面有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赛事中体教融合已有硕果

中国运动员入读大学已成为常态。2021 年正是体教融合收果之际,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50名奥运冠军中有45人大学毕业或大学在读,本届全运会中本科学历及以上运动员占比53.5%,其中51 人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包括在读),大学生运动员身份屡见不鲜。

赛事推动下极大发挥体育项目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鼓舞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比赛。比如:江西省2020 年举办34 项计划内青少年体育比赛,参赛运动员8 200 余人次;
苏州市举办的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每年参与学生超过15 万人次;
山东省每年单项赛事近500 场,社会组织及俱乐部举办赛事近3 000场。

各地打造特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呈交体教融合地方答卷,塑造人才培养样板。比如高校和竞校联合培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联合培养)、部分学校承担单个项目发展方式(清华射击队)、省体育局与市政府资源共享联合培养方式(湖北京山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俱乐部”培养方式(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足球队)等。

(三)社会对体育认知的改变

体教融合引起各省市、地区广泛关注,各省、市配合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意见》。安徽省制定安徽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体育局、教育厅下发《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天津市体育局、市教委、市卫健委、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制定并印发《天津市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
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重庆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

体教融合受到“网友”广泛讨论,形成热点话题。2021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在抖音发起#体教融合在行动话题,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邀请高校师生、奥运冠军赴农村进行体育支教,明星积极响应,相关话题迅速登上“抖音”热搜,获得广大网友点赞关注。特别提到“抖音”推出青少年系列主题活动——“少年守护指南”,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主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0亿。

体教融合引起学术界关注,形成丰富理论成果。以“主题=体教融合”,检索时间为“2022 年1 月16 日”在知网上检索得到979 条结果。众学者的研究从学理探究[7]到路径探索[8],从后备人才培养[9]到学校体育发展[10],从体育赛事[11]到体育课程[12],解答疑问困惑[13],挖掘现实情况[14],分享探索模式[15],在研究中思辨,在学习中提升,在思考中推进。

(一)体教融合各方观念不一

观念是行动的基础和先导。体教融合在推行过程中从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和家长,都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体教融合发展。

政府部门层面,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主要症结在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思想观念剥离[16]。教育部门以“分数论”“成绩论”为主要利益诉求,忽视“健康论”,而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放置于竞技体育部分,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身体锻炼采取姑息的错误态度,逐渐形成了体育课没有文化课重要的错误认知。学校层面,我国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实际中,体育素质被边缘化,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比如:学校体育中小学阶段不重视体育,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不标准,大学阶段压缩体育课时;
体育“学”与“考”分离;
基础阶段体育教育不参与评价更不伴随奖惩;
体育成绩占升学考试比重小等。个体层面,家庭体育是体育的细胞,长期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家长和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甚至持有抵触心理,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无法树立“以体育人”“以体促发展”的意识。

(二)体教融合各方利益分化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利益就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是社会成员行动的动因,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17]。体教融合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18],已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被列入国家改革议事日程。体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因执行部门、目标群体、制度环境、资源投入力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政府力量、学校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的复杂利益共同体[19]。

其中,体育系统以培养竞技人才为主要利益目标,而教育系统以高升学率为主要利益目标,两者利益导向不同、目标分离导致青少年“单条腿”走路现象严重。同时体教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协调整合,多元主体间的利益更难以调和,导致体教融合落实效率低下。学校体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意见》强调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由于投入有限,难以短期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人才,如若加大投入,又不符合学校长远利益。

国家在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20]。但由于社会力量承接政府购买学校体育服务时面临着认识局限、制度约束、实际运作能力不足等障碍,导致学校、青少年及家长接纳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低[21]。

(三)体教融合组织结构碎片化

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下,构建起的专业功能主义模型,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治理的整体性,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单一的治理主体、僵化的治理组织结构,造成了治理结构的碎片化状态。

体教融合是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为牵头,致力于实现青少年身体健康,而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外,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单一,社会组织参与性不强,这取决于保障性、兜底性制度缺失。比如: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阵地——学校,学校体育在工作中由于未完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制度,未制定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和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导致学校体育力不从心[22]。社会体育组织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未制定准入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度,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发挥自身作用[19]。

碎片化在治理中表现之一就治理主体相互独立,缺乏多元合作意识。体育部门因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专业训练体系,从而减少了与教育部门的内在联系,部门间合作环境不佳,合作意识较低。且由于资源稀缺,利益分化,权责不一也导致部门间关系貌合神离。

为破解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割裂的困境,中央在《意见》中要求,组成建立国家行政最高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来组织实施青少年体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政府横向协同机制,但是并未设置纵向部门联动机制,同时部际联席会议没有行政权利,所以会影响协调有效性[23]。

(一)整合理念

1. 概念具有包容性

体教融合是推动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聚焦了社会目光,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首先要厘清概念,即何为“体”与“教”?何为体教融合?“体”不仅仅是体育系统和竞技体育部分,“教”也不单指教育系统与文化教育,体教融合是一个涵盖范围大,覆盖面积广,涉及内容丰富的概念,从主体层面来看,体教融合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两大部门牵头,包括社会系统、政府系统、企业系统在内的多主体共同支持和协作的治理模式[24]。从客体层面来看,体教融合面向全体青少年。新时代对体教融合诠释的整体性能够保证在治理过程中连贯和完整。

2. 体育回归育人性

体育即教育。体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离开教育,体育发展根基就不坚固。体育与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建立在两者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体育融入到教育中,在教育中注重体育培养。体育教育中必须加强知识整合,让体育学习达到整体化的知识水平(整体化的知识既包含身体技能、技艺和体能认知教育,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知识教育,如健康教育、运动文化教育、体育欣赏教育等。),在体育教学及训练过程中体现审美、合作和管理意识,将生命教育融入身体教育中[25]。

3. 理念具有长远性

“体教结合”的提议是将眼光局限于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终究治标不治本,在吸取“体教结合”收益甚微的教训上,我们应该具有长远目标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在育人方面,要革除极端性、狭隘性、片面化的育人观,在发展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全面性和独特性,培养五育并举的人才,思想观念的长远性才能促进体育之路越走越远。

(二)整合利益

1. 目标具有公共性

在体教融合中秉持“公共性”具体可以表现为:一、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体教融合的大系统中,既要认可各级政府对自身利益的偏待,又要加强思想意识教育,提升对公共利益的拥护,积极培育利益交汇点,甚至可以通过制度调控政府的趋利动机和行为,最大限度谋求公共利益。二、责任意识影响着体教融合执行。体教融合执行中,上至部门决策者,下至个体践行者,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本着一颗负责任的心,以培养合格的青少年为己任,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出谋划策,共建“负责制政府”,即“统治者相信自己应对统治下的民众负责,应将民众利益置于自身利益至上”[26]。

2. 资源具有共享性

资源的有限性,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门间利益的分化,体育和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各司其职,降低资源利用率,亟需整合资源、盘活资源、共享资源,打破体教分离的现状,逐渐消除部门间的界限,达成部门间趋利性动机,从内部形成平衡和谐的环境。通过资源集体化,实现部门利益整体化,推动体教深度融合,打通青少年健康发展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通道。

(三)整合结构

1. 主体地位要平等

在组织实施主体之间应该具备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没有任何一方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利来支配其他主体的行为活动。体教结合推行阶段中,体育部门一直视教育部门为协作单位,忽视了教育部门的主体地位,《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体教融合的根基在于教育,既要注重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不能忽视体育的育人功效,确保两者在顶层设计时就保持平等的关系,同时在引入其他系统、部门、社会组织时,也要以平等的地位确定合作伙伴关系。

主体平等实质就是追求权利和权力平等,而实现权利和权力的平等关键就是要用法律划清界限。运用法律制度既能将权力关进笼子,又能极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利

2. 治理主体要多元

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助力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健康决定着个人成长,关系着家庭幸福,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青少年身体健康已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中,党和政府要邀请相关性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新模式,完善横向治理网络。引入整理性治理思维,改变原有行政链条过长现状,对不同层级或同一层级内部进行整合、对不同部门内相同的组织进行整合、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整合,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因此,要加强体教纵向治理网络,建立垂直的治理体制,积极下放权利,激发部门积极性,实现整体性治理[27]。

3. 制度供给要完备

制度是重要的治理工具,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体现,制度能够约束主体行为,协调各方利益,整合及配置资源。国家关于《意见》政策的顶层设计已为体教融合发展绘制好了路线图,但归结到落实层面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细化制度,具体分析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在执行中的困难,完善制度供给,规避因制度缺失而影响执行的问题,同时,既要保障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引入多主体共商共建制度。

猜你喜欢体教青少年融合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年2期)2015-04-16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推荐访问:阐发 社会化 审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