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促进知识理解的初中化学单元作业设计

促进知识理解的初中化学单元作业设计

时间:2023-12-30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郑雪珍 肖雪红 江昌标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亟须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通过设计单元巩固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作业,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知识,解决各单元学习问题的思路方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单元为例,开展基于知识理解的结构化单元作业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
知识理解;
核心素养;
单元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3)08-0025-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3.08.005

一、单元内容分析与作业目标设计

1.单元内容分析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单元,主要知识涵盖溶液的酸碱性、酸碱盐的性质、用途及转化、中和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复分解反应等内容。教材把分散在前面各章节学习的有关酸碱盐知识和物质性质、变化、反应类型,进行结构化、系统化总结,并概述酸、碱、盐各类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形成化学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促使学生初步形成酸、碱、盐结构性知识体系,分类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构、性、用”观念,以及同类物质具有结构、性质相似性和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相互转化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通过酸碱性调控,更好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责任和意识。

2.单元作业目标设计

通过整体性优化单元作业,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巩固性、拓展性、探究性等功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酸碱盐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功能化,[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中,巩固性作业侧重于复习巩固学生对溶液酸碱性以及化学测量、物质性质和应用,物质检验、鉴别、除杂、分离、金属活动性,微观模型图表征知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拓展性作业侧重于对曲线坐标图知识、标签信息题、微粒运动、推断题和气体的制取等知识、能力的迁移应用与创新;
探究性作业针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性质开展综合性探究,通过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观察与动手等综合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单元作业目标,如表1所示。

二、单元作业设计要求

单元作业设计和测评必须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因此,作业设计必须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实现教育价值和功能。

1.创设真实情境,开展问题探究

在作业设计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贴近学生具体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创设真实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建构结构化知识,形成从化学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存洁厕灵?钡餐透视能否服用碳酸钡?能否用铁桶盛装农药波尔多液?烘焙糕点时加入适量小苏打的作用是什么?月季花喜爱酸性土壤,最好施用溶液pH 为多少的氮肥?铵态氮肥如何使用和保存?酸性土壤如何改良等问题讨论。

设计上述巩固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和学科魅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教真实的化学,学有用的知识”的目的和功效。

2.拓展生活素材,设计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经历实验探究,基于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形成的学习能力,是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和品格。[1]以日常生活中或者平时实验中学生熟悉的一些物质,设计探究性实验家庭作业,深度认识理解酸碱盐性质和用途,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应用,培养探究能力。

如设计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探究紫甘蓝能否作酸碱指示剂?

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证据,推測解释结论等。学生通过自制紫甘蓝酸碱指示剂,观察紫甘蓝汁液在醋、苏打水、肥皂水、水和食盐水中显示的颜色,深刻认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者碱溶液发生的化学变化,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基本方法。

3.依托核心知识,形成化学观念思想

化学观念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1]化学核心知识是形成化学观念的载体,形成化学观念不仅需要学生能够记忆概念、规律,还要在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的运用,加深对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

(1)依托核心知识,形成“构、性、用”观念

学生通过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分析比较和归纳各类物质的共性,然后从组成上探析物质共性的原因,预测同类物质的基本性质,形成同类物质一般具有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等观念。如酸的水溶液中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水溶液中阴离子全部是 OH-,因而酸、碱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学习常见酸碱盐时,运用酸碱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从物质结构入手,分类认识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最终形成“构、性、用”学科观念及解决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

例如,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是否匹配:石墨质软,可作电池的电极材料;
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脱色制白糖;
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熟悉石墨质软具有导电性,适合作铅笔知识,但不能作为电极,因为作电极是利用其具有导电性而不是质软性;
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作白糖脱色剂;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通过“物质性质与用途”匹配性作业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断能力,明确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的对应关系,深入理解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深化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核心观念。

(2)设计化学三重表征作业,促进核心知识理解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特点是:为了认识物质的变化、性质,一般先从宏观实验化学事实入手,再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运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深入理解运用。因此,应该充分设计化学表征巩固性、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视角分析和解决反应中的有关问题,理解反应的本质,形成化学学科观念和能力。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后,溶液变红,再将稀盐酸滴入该红色溶液中直至溶液变成无色。其溶液中微观离子变化如图1所示。问:

①反应后溶液pH是否等于7?

②反应后溶液中是否仅有Na+和Cl-?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该反应本质是否是H+和OH-反应生成了水?

⑤分析反应前后该溶液中元素的种类、离子的种类和数目变化情况。

解决上述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物质类别和性质,了解中和反应特征,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理解其中的变化,知道溶液中离子的反应特点和规律,知道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情况等知识。同时,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和意义,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形成独特的化学表征思维方式。

(3)设计推断题作业,强化物质分类观和转化观

分类观、变化观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学生凭借物质的类别,往往可以类比推测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研究物质的制备等问题。因此,建立物质“类别→性质→变化”核心概念思维模型,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1]因此,通过物质的转化建立物质间的关系图,完善一种物质到一类物质的认识,逐步形成物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有规律、有价值的观念。

甲、乙、丙、丁是常见的四种化学物质,它们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甲和乙两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乙可用于人工降雨,丙是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温下,丁是呈液态的常见氧化物。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图2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请推测甲的化学式为;
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转换关系推测物质,需要学生熟悉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转化,学会分析和推理。从题干信息可知,乙是干冰,即二氧化碳;
丙是碳酸钙;
丁常温下呈液态的常见氧化物为水。据此,可以推测出甲的化学式为 CO,乙→丁,丙→丁的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O2+Ca(OH)2CaCO3↓+ H2O;

CaCO3+2HCl CaCl2+ H2O+ CO2↑。

通过适当的推断题练习和归纳整理,掌握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知识,培养分析论证推理等能力。

(4)设计“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学科学习方法

“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实验探究方法。因此,设计综合性、巩固性作业,让学生探究问题,掌握“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形成规律性等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某实验小组取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等质量片状镁、锌、铁金属反应,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①为什么要取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参加反应?

②分析反应中温度升高的原因。

③根据曲线总结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关规律。

学生必须掌握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对比实验”原则,在有多个变量的反应中,保持1个自变量,才能够对比出实验中因变量的关系。因此,取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与等质量、片状的金属反应,才能保证单一自变量。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出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可知:上述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反应后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其中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溶液温度最高,锌和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依次降低,溶液温度也依次降低,所以相同条件下,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

通过上述作业,加深了对“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图像分析应用、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的能力。

(4)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

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的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1]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结合实验事实和数据,以装置图、表格、坐标图等形式,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納等方法学习。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评价实验方案,选取最优方案。

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长期敞口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考查学生理解题意,实质考查碱类及碳酸盐的性质,才能够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具备物质转化观,提高分析推理论证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设计单元作业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单元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及实践性作业,及时发现并纠正单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探究能力;
同时,开展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

通过单元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梳理单元内容知识,促进知识关联,理解核心知识概念,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的能力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作业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教师精心、高效和创新性地设计单元作业,通过“巩固性、拓展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的练习,立德树人,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笑言,郑长龙.基于学科理解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12(9):41-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N],2019-11-20.

猜你喜欢知识理解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利用实验教学优化物理高效课堂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年2期)2017-04-10让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理科园地(2017年1期)2017-03-21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理解为本,提升思维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