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发展。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意义、原则及策略,旨在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道德与法治;
初中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的证据研究”(课题编号:XZ2020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智君(1979—),男,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围绕生活、依靠生活,摆脱教条束缚,从僵化的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确立与社会发展相符的教学形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借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教学目的。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但是受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更注重理论教学,存在“划重点”的习惯,更强调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学科知识,进而影响个人的发展。
(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规划
相较于英语、数学等主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部分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规划,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导致课堂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而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认为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点知识。但如此一来,由于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學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反而降低了个人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内化吸收所学知识。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旨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这也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重视让学生从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最佳的生活教育方式。
此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生活经验,能够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道德与法治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许多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教师可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事、社会热点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从多个角度为学生设定情境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不断接受和吸纳多元思想,能够让学生以客观、理性、科学的思维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的原则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如今的初中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所能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为独立和个性化。
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凸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社会热点等,拓展课堂教学范围,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
(二)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若依然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则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更加强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领悟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由具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从而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三)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较为机械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乏味。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提高,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也停留于浅层,无法深入内化所学知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注重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课堂教学的枯燥感,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融入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延伸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较为吃力。对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在一起,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范围,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知识。
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一起开展设计黑板报、张贴道德标语等布置教室环境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渗透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来提高课堂的参与感,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加深学生感悟
在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并进行解答即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实际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此,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德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深化感悟,丰富学习体验。
比如,教师可针对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辩论会,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话题的深入探讨,产生观点与思维的多元碰撞,真正将认知与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开展普及教育
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和安排校园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結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开展“做校园的主人”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自觉地为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普法小卫士”的校园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和印有法律常识的普法传单,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进而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开展一系列校园德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深思,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四)借助生活化的资源,推进教学生活化
教师可深挖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中去,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还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
例如,各类革命纪念馆、展览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是很好的社会德育资源,教师可充分借助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开展教学,结合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内容,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社会即学校”这一理念。
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制订课外教学计划,既要确保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还要注重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参观革命纪念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如今国家的富强与安定来之不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由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较深的情感触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抒发自身的感受,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讨论会,通过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成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融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融入生活化元素,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A0):130-132.
[2]蔡军.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路径探寻[J].考试周刊,2021(A0):121-123.
[3]李美美.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21(31):75-76.
猜你喜欢初中课堂教育思想陶行知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20年1期)2020-08-01陶行知教育名录新世纪智能(教师)(2020年2期)2020-05-22初中思品课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12期)2016-12-23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4-16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