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浅析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3-12-29 17: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品析鉴赏、创作运用等能力,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以古诗词教学为切入口,融合傳统文化教育,着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真善美,涵养文化自信,培育德行修养,实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用深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思路、总结赏析方法、借助教学工具等策略推动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
教学;
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古诗文教学育德实践研究”(编号:GH20212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储浩(1991—),男,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在初中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基本是以记背古诗词和教师讲授的重点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忽视了古诗词中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的浸润、涵养作用。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教师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地研究。文章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探析。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方面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更是极具文化内涵。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很好地借助古诗词这一窗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应试压力大,考试过于频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得不经常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即使有偶尔的、非常态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也是用来应付公开课任务或示范课任务的[1]。

具体到古诗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忽视或有意忽视阅读方法和诗歌文化的教学,而侧重要求学生把握考试重点,直接把古诗词中的重要考点提炼出来讲给学生听,并且要求学生记背相关考题的答题模板。如此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接触到的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更没有在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二)学生学习方面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且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会在理解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古诗词中描写的场景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而且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只能通过背诵相关题目的答题模板来应付考试。即使教师有心突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也可能缺少兴趣,难以与教师产生良性互动。

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甚至会出现消极怠惰的心理,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读读背背,就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相应的题目,既不关心过程与方法,也不关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此,学生并没有通过深入分析古诗词的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了解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中国古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表达古代文人墨客对于人生理想与实际生活的独特见解。教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由点及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与相关的知识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没有必要急于“砍柴”,而应当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习古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涵养自我人格魅力。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诗歌的题目为切入口,了解这首诗是游记诗,并着重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两句诗描绘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让学生体会古代江南农村劳动人民庆祝春社日以及迎神赛会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的哪些习俗?2.你还学过哪些反映古代节日的诗?其中的习俗有哪些?3.你能分享自己知道的有关节日的民俗故事吗?4.你知道在立春前后的习俗有哪些吗?5.比较我国古今习俗,你发现有哪些是恒久流传的?6.分享你的节日故事。通过思考探究,学生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理解,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春社日,更能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并学会尊重传统文化。

教师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探究古诗词含义的活动中,古诗词就变成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桥梁,学生在通过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如此一来,教师在实现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同时,也发挥了古诗词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二)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古诗词

从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一是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二是由于部分教师感觉传统文化渗透难以掌控,因此,教师害怕费力不讨好,干脆直接将古诗词中的重点提炼出来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鉴于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古诗词,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2]。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教师不妨改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法,可以先从引导学生把握读词的步骤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正读、译读、品读、背读、移读。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这首词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与作者共情。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词中的文言知识,总结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学习词中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的“月”多是表达离别的伤感和思乡怀人的悲愁,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写中秋节的古诗词,进行群文阅读,求同存异,归纳一定的阅读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拓展到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带领学生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进行反复品读,把握“月”的意象。学生通过品读,仿佛看到万籁俱寂的月夜下,两位无法入眠的诗人正在望月怀人,从而深刻把握古人借助传统佳节望月来祈求家人平安团聚、吉祥如意这一习俗。此外,《水调歌头》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由人间写到高寒的月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并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样,教师借助这两首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古代文人描写传统节日的笔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怀,从而启发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学会处理好离家建功立业与思乡念亲等个人情感的关系。学生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去阅读古诗词,会自觉主动地对古诗词展开深入分析,这样就能够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弯路”实际上是“直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看似费时费力,但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古诗词,能够在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同时能够有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从中受到熏陶,启迪心智。

(三)总结赏析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初中阶段的教育并不是要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科综合素养。具体到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高质量的古诗词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古诗词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同学们一般是怎样读古诗词的?面对《渔家傲·秋思》,同学们会通过哪些途径去把它读懂?”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并加以补充。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渔家傲·秋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问边思,从而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当学生摸索和整理出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包含传统文化的意象,接着再与《渔家傲·秋思》相比较,体会这些意象在抒情方面的效果。

在学生比较和理解《渔家傲·秋思》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繞“酒”这一意象进行重点探讨,并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的酒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揣摩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这样,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品味、分析了古诗词的内容,同时还教授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帮助学生打牢古诗词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品读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

(四)借助教学工具,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具有用词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让学生了解大漠的景象和古代边关的作战环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者通过诗句所展现的壮丽河山,从而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借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让书写在古诗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古诗词里蕴含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凄凉环境以及状态,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表演。接着,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工具配乐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学生沉浸于音乐渲染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教师借助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工具来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词中描绘的景象,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可以更高质量地完成拓展学生文学知识储备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任务。

结语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深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思路、总结赏析方法、借助教学工具等策略,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机动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勋.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22(07):71-73.

[2]韩开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4):11-12.

猜你喜欢古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踏青古诗词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我和古诗词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7年11期)2017-10-18趣读古诗词小学生作文选刊(2017年5期)2017-06-26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古诗词 浅析 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