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百年民俗的鲜活记忆

百年民俗的鲜活记忆

时间:2023-12-27 17: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萧放 叶玮琪

本书辑录了百年来反映湖北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老照片、老影像,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照典藏历史文物,见证历史发展、时代力量,用百姓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俗生活振奋民族精神。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

湖北省博物馆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2022.7/568.00元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以下简称《湖北记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分为岁时节令、生产习俗、商业交通水利、人生礼仪、衣食居药医、文艺娱乐6个板块,选取了彰显荆楚地域文化特色的约280个民俗事象,综合考古文物、文学历史、实地调查、民间民俗等多学科视角,配以1200余张老照片,图文并茂、别开生面地描摹出百年来湖北民众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是瑰丽多姿的荆楚百年民俗文化的生动呈现。其编辑体例的创新性、内容资料的丰富性和开拓性不仅展示了编纂者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地方记忆。

对于传统文献与岁时生活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湖北地方上曾有一部开创性的岁时文献《荆楚岁时记》。《荆楚岁时记》以宗懔在荆楚故地的生活经历与民俗体验为基础,从民众的角度记述了荆楚百姓对时间的体验与感受,通过描述寻常百姓在节日民俗活动中的行为,展现古时民众的时间观念,是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史料。作为中国较早的地域岁时民俗志,《荆楚岁时记》以地方民众的岁时节日作为时间生活的节点,改变了中国古代以《月令》为代表的政令性时间表达方式,开创了民俗记述的新体裁,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发凡起例的开创性意义。而《湖北记忆》在编辑体例及呈现方式上,不仅以岁时节令为开头,以《荆楚岁时记》为开篇,强调了湖北地区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献中的重要地位,还用1200余张老照片为民俗文献的撰写、研究建立了以图像为中心的新模式。这1200余张代表作品是主编团队从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的能够反映20世纪湖北民俗整体面貌和日常生活变迁的众多照片中遴选出来的,其中有吴志坚、佘代科等专业摄影家长期积累的作品,也有许多来自普通地方民众的民间记录,以及各区市档案馆的收藏。照片涵盖湖北省各个区市,既具有代表性,又不失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摄影师凭借对声、光、色的熟练运用,用鲜活生动、真实有趣的照片将荆楚地方社会的民俗生活定格下来,最终构成了《湖北记忆》的主体内容。

同时,海量的照片中又穿插有简短的说明文字,文字介绍和图像展示相得益彰,或科普或介绍,又或寥寥几语成就留白之美,呈现了仪态万千的荆楚民俗,使民俗的表达传承更为立体多元、形象生动。如在介绍门簪时,书中以简短说明开头:“门簪是鄂西北民居独特的大门饰件,安放在大门门楣(中槛)之上”,主体内容是各地形态各异的门簪图片,形状或方或圆,花纹既有寓意美好的莲蓬等物,又有福禄安康等汉字,一张张图片整齐排列,一目了然。这类特色物件如果纯用文字描写常会笔力不逮,以精美图片配以说明文字显然更加合适。又如在介绍“偷梁”习俗时,书中以文字叙述内容及流程:“湖北建房习俗中时兴‘偷梁’,屋架做好后,屋主要请人到山林中去寻找大树周围有同类小树的树木作‘梁木”,取‘秧子秧孙’的吉兆。随后择吉‘偷梁’,砍伐梁木之前要拜山神,砍伐后众人抬起梁木即往回跑,树主佯装不知,梁木抬回后要‘脱梁衣’,并将书有‘红星高照’‘紫气东来’等吉语的红幅挂于梁上。升梁时,要保持与日同升的水平姿态”,插图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偷梁、架梁的全过程,既介绍了湖北地区的这一传统习俗,又富有趣味。《富河人家》则以图像为主,展现了水上人的日常生活,一张高空俯拍图几乎占满整页,仅留右侧一处空白,写有“一江清水,数户人家,虽然狭窄,却无蚊蝇”,以简朴的语言烘托了图像这一主角。

文字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权威性和官方性在叙事中占据着几乎绝对的地位,无论是民间叙事还是官方讲述,亦或学术研究,都以文字为主,导致人们常常忽视了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湖北记忆》的出版便是一次立足图像本身、展示湖北民俗的探索与实践,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应该更加重视图像、影像等直观的视觉呈现方式。

除了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彰显传统节俗在荆楚百年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湖北记忆》的甄选和编辑还具备民间民俗、考古文物、文学历史、实地调查等多学科视野,经过综合考量选定的280余个民俗事象都颇具典型性,并根据内容划分为岁时节令、生产习俗、商业交通水利、人生礼仪、衣食居药医、文艺娱乐6个板块,更贴近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习惯更贴近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习惯的同时,系统全面地呈现出了湖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系统全面地呈现出了湖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内容真实丰富、鲜活而有生命力,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

湖北省古为荆楚之地,在荆山楚水中孕育出了荆风楚韵。自然地理方面,湖北是长江与汉水、清江的交汇处,当地民众在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江汉平原上安居乐业、代代传承;
人文地理方面,湖北因地处中国中部,乃南北东西文化交融之地,区域内民族众多,五方杂处,民俗文化体量庞大、各具特色。因此,《湖北记忆》对各地域、多民族的文化活动均有涉及。如第一章《岁时节令》中介绍端午节,便集中展示了广泛存在于全省各地又各有特色的赛龙舟活动。《荆楚岁时记》中说到竞渡时,杜公瞻在按语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秭归作为屈原故里,此地的端午习俗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图册收录的照片中处处可见相关元素;
又选取数张图像展示西塞神舟会、精美的洪湖凤舟,既将湖北地区的端午节俗全面生动地呈现出来,又对省内有代表性的地方民俗加以关照。

而湖北作为多民族融合之地,除主体民族汉族外,土家族、回族与蒙古族等不同民族都在此杂居共处,《湖北记忆》中自然也不乏对各民族传统习俗的关注。如在第四章《人生礼仪》中,首先介绍的便是“恩施土家女儿会”,其主要内容为赶场相亲、对歌传情,并配有当年女儿会成员的照片;
在介绍传统民居时,选取了土家族传统吊脚楼的照片进行专门展示;
对发源于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抢花炮”这一传统体育运动也多有关注,用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忠实记录了当年热闹非凡的活动场景。

此外,湖北素有“鱼米之乡”和“千湖之省”的美誉,既是粮棉丰产之地,又拥有富饶的动植物资源和经济作物资源,可谓农林牧副渔百业繁盛,商贸文化源远流长。图册对传统商业的展现同样全面,在《生产习俗》一章中陈列了吹鼓佬、剃头佬、劁猪佬、打鱼佬、撑船佬等等众多老照片,又落点到具体地方,讲述了“大柳树渔码头”“江城最后的渔民”的过往,图文并茂,情趣盎然。

总体而言,本图册的编排颇具整体视野,既以六大板块为基础进行了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展示,内容又整合了专业的学术视角,充分翔实。因此,《湖北记忆》既是对百年来湖北生活变迁的追忆和回顾,也是可供多学科使用的影像资料合集。

更加难得的是,《湖北记忆》聚焦于荆楚之地的民风民俗的同时,也颇具现代视角,没有落入以旧俗代表民俗的窠臼,而是真正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予以关注。在图册的六大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旧时代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也能看到传统文化如何为当代发展赋能助力。

我们从岁时节令习俗中看到了农耕时代的时间观念和人们春祈秋报、敬神祭祖的美好愿望,也在新旧照片的共同展示中看到了习俗的传承与演变,闹元宵、三月三等古老节俗编织着我们与祖先共同的记忆,在各地热闹的灯会中、代代传承的香火祭祀中,传统文化的力量也不言而喻。特别是冬耕春播秋收的节令传统体现着这片丰饶土地上民众传统朴素的时间观念。比如春季插秧结束后的泥仓子习俗既是劳作后难得的放松休闲,也蕴含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男女老少在田间嬉闹的场景极具张力,非图像不能及;
湖北的采莲、打桂花等区域特色秋收活动成为了当地人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故事。黑白照片通过灰度深浅表现光影变化,而现代彩照明亮饱和的色彩让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跨越几十年的新旧照片中感受到相同的喜悦。

我们也从荆楚传统的“九佬十八匠”看到了过去繁荣的商贸文化,从金匠、钟表匠、铁匠到木匠、鞋匠等,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一幅幅黑白照片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繁盛,忠实地记录着传统工艺、工具;
超清的彩照则系统地展现了这些职业的现状,或逐渐失去市场,或成为非遗,或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但无论如何,传统的匠人精神都应是我们的初心与底色。

发达的商业还催生出了星罗棋布的桥梁和码头,从过去的水上人家、人力车到现在三峡等水利大坝的修建,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承载着每一代人不同的回忆,也见证着湖北百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图册用横跨世纪的照片记录着几代人的生活,诉说着悠悠历史。

而从求子、诞生、生日,到成年、婚姻、寿诞、丧葬,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生,也是不同时代人之间共同的生命体验。仪式无论传统、现代,其中都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爱,也始终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以及对亲人的真诚祝福。图册中的人生礼仪既是人民对生命的共同体认,也自有荆楚特色,无论是幼儿时期的睡桶、站窝等特色婴儿卧具,还是哭嫁的习俗,或是打丧鼓、跳丧等传统,都与湖北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地方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衣食、居住、教育、医疗、文艺娱乐等内容更是丰富,不仅描绘出了几十年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更将湖北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汇集一处、集中展示,新旧照片交替出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缠绕。50年前的湖北老乡如何完成春播秋收?古诗中的黄鹤楼究竟是什么模样?传说中的三峡纤夫在岸边留下了哪些痕迹?《湖北记忆》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力图溯源荆楚民俗,勾勒百年文化变迁,探寻荆楚民俗文化密码,是书写荆楚地域文化的生动画卷。

作为一本民俗图册,《湖北记忆》的排版审美水平高,照片遴选标准严,印刷质量上乘。翻阅书册,一幅幅照片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用一张张静态图讲述一段段往事,图像便具有延伸的可能性。而且,图册中有不少占据两个版面的照片,用以展示宏大场景,视觉效果颇为震撼,又有不同画幅的照片用以表现人物、细节,可谓精良。如《朝武当》一节中,既有正月十五武当山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又有众香客在香道上行进的画面,也有香客所扛神像的特写,镜头由远及近,引导读者逐渐走近,并对更细致的文字说明产生阅读兴趣。而且,优秀的摄影作品能最大程度上还原事象的精美,展现人群的气氛以及活动的氛围。例如在《文艺娱乐》这一章中,无论是对皮影的细节捕捉,还是皮影人在强烈光线烘托下的表演,亦或皮影戏台下全神贯注的观众,都极富生活美感;
而在傩戏的表演现场,图像记录了绘制傩面具的老人、孩童以及傩面具从打磨、雕刻到最终上色的生产技艺,从而更具有民俗志价值。

因此,与其说《湖北记忆》是一本图像册,毋宁说是一部沉甸甸的民俗资料集与地方民俗教科书。从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层面来看,本图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存世、传承和社会民俗教育价值,对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等都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部分民俗事象不可避免地走向消失,以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将其定格留存不失为一种追忆和保护,还有更多的民俗事象正在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图像拍摄也是一种传播性的知识传承。而在强调文化振兴的今天,传统民俗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传统的机会,我们正是通过传统来辨识、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

以视觉影像呈现民俗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这也是民俗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民俗传统有了解、有兴趣,才能不断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与当前的“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初心相同,相较于文字书写,图像展示可以依托多样的摄影技术,凭借多变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更加高效快捷地提供直观的信息,吸引读者兴趣,就像形态各异的龙舟和绚丽多彩的灯笼传递的是中式审美和色彩搭配,传统手艺人使着十八般武艺展示的是传统智慧与工匠精神,民间故事、音乐、戏曲无不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总之,该图册通过系统展现荆楚百年民俗文化,探索湖北地域文化变迁,弘扬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对于抢救、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遗产等工作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和传承价值;
同时,在推动全社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对于探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民俗的时代意义和传播路径,传统民俗的未来发展模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等等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荆楚民俗湖北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中学语文(2022年11期)2023-01-11The rise of China-Chic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7期)2022-11-22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油画作品选登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8期)2022-04-27荆楚老乡敲钟忙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11期)2021-11-19民俗中的“牛”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驰援湖北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湖北武汉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民俗节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支点(2018年12期)2018-12-26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推荐访问:鲜活 民俗 记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