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如
内容摘要:基于“一体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新高考全国卷语文在设题思路和试题难度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于对2022年新高考改革趋势的把握,研究最新真题及模考题,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笔者主要就散文一轮复习板块设计、新高考风向、教法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突破散文复习的难题。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 全国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教学 高三一轮复习
高考考查方式的变化势必会引起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作为方向标的高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侧重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2021年高考语文4套全国卷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呈现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2];第二,越来越注重考教衔接,“考试考的”与“平时学的”脱节的语文时代一去不返了;第三,考查内容全面平衡,深度与广度上都有所提升,命题上更加综合化,反套路化,回归根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第四,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试题越发综合化、情景化、应用化,倾向解决问题、实践运用的层面。在此大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教与研相结合。
一.基于新高考研究的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
一方面,纵观近十年高考全国卷以及江苏卷等自主命题卷命题情况,散文与小说的考查穿插交替,但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散文考查的概率远低于小说,因此受重视程度不高,但2017年、2020以及今年的全国卷的命题情况又将散文阅读的热度逐渐拉升,散文阅读教学应在未来几届的高考备考中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新高考语文在深广度上的提升及命题综合化、反套路化的趋势启示我们:备考复习不能为题所困,应该真正还原阅读,提升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宜用各类题型先入为主,破坏学生对文学文体特征的整体把握意识和学习兴趣。笔者以所教授的一文一理两个普通班级为例,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課型构架
基于对新高考改革趋势的把握,研究近年真题及模考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将新高考一轮复习散文复习学案设计为:“真题回顾”“考点学案”“巩固训练”三大板块,据此汇编经典真题及模考题,将研究真题、夯实基础、同型训练的学边练模式贯穿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全程。一轮复习散文部分耗时18-20课时,设置在小说复习之后,此阶段学生已掌握文学类文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处理文学类文本也具备一定经验。
“考点学案”板块重点解决“写人叙事”“借物抒怀”“哲理性散文”三个散文大类,同时穿插一些具有特殊性或融合性的文章,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比较不同题材散文的特点。另外分设“文体特征把握”“局部理解与鉴赏”“选择突破”以及“高考新风向”四大提分核心突破点。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1.文体特征把握
“文体特征把握”共设5-7课时,带领学生品读经典散文作品的同时,掌握如何阅读散文、筛选信息、把握文本中心的能力和基本技巧。如:准确把握判断议论句、抒情句、观点句、总领句、总结句;根据提示逻辑关系、段间结构的关键词来梳理行文脉络等。任务完成后,再以学生熟悉的文本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散文的基本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与小说文体进行异同分析、规律总结,从而对散文文本的阅读有宏观把握,并在课后加以训练和验证。教学重点设置在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文章结构层次分析上,经过专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散文的速度和准确度有明显提高。
2.局部理解与鉴赏
拆分得太散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忌讳,由整体认知过度到局部鉴赏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笔者将“文体特征把握散文”专题设置在前,“局部理解与鉴赏”专题设置在后。在一周左右课时中借助不同题材散文,引导学生解决基础题型,同时针对高频考点夯实表达技巧等基础知识。研究近年高考散文阅读的简答题可以发现,文本难度增加、出题方式多变,但本质上不脱离对基础题型的考查,近年高频考点主要有“梳理文章行文脉络”“句段、词语含义理解及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分析”这几类:
(1)散文的脉络层次
2020全国3卷选取蒋子龙的叙事兼抒情散文《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的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属于局部段落考查,考察层意概括;2020全国新高考I卷于坚《建水记》同样也是抒情类散文,“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亦从行文脉络这一角度进行考察。
(2)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020全国3卷“从文章谋局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一题主要考察了标题对情节、主旨的作用。
(3)句段的作用
2021全国甲卷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是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其中“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2020全国新高考I卷于坚《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均考察了句段作用。
(4)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一题;2017全国3卷写人叙事类散文李娟《我们的裁缝店》“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的含义。”
(5)理解词语的含义
2017全国2卷选取林微因抒情哲理散文《窗子以外》,考察了“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一题。
(6)语言鉴赏
2021新高考2卷选取废名的写人叙事类散文《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属于该类别;2017全国3卷“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祈。”立足于整体,考察学生对语体风格、语言风格、地域特色的鉴赏。
(7)特定表达技巧鉴赏
如2021新高考2卷:“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属于考察对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探究;2017全国2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则考察了对叙述人称变化的分析。
由此可见,教学不可本末倒置,一味逐新,忽视基础题型的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打好基础,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树立“文体不同,考点相通”的意识,进行科学地复习减负。
3.选择突破
笔者采取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寻找规律”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总结交流,花费3课时左右的时间,主体部分为课外研习。研究试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总结选项设置规律的过程中解决掉大量习题,而通过练习总结出的经验又可指导学生答题和教学,实现良性循环。
纵观新高考散文阅读,选择题多考查文本内容理解,错误选项多设置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加关系。此类选项有明显的关系词提示,阅读选项要细,判断关系要准。
如:2017全国2卷《窗子以外》“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那么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2021新高考Ⅱ卷《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2)断章取义。做题时不能就选项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主旨进行判断,理清关系,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的陷阱。
如:2020全国I卷《建水记》“借梁山好汉形象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3)文体风格理解。做题时应当关注不同文体的特征,错误往往设置在概况文体风格的相关形容词上,不靠主观臆断评价文章是否优美、感人、精巧等。
如:2020苏州模考《在梧州城看水》“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情感态度判断。此类题型的误判往往由于学生主观臆断,未站在客观立场上从文本出发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2020扬州模考《文游台》中“文中引用……引出作者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5)表达技巧判断(叙述人称视角、虚写实写、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等。此类题型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做题时关注选项对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读,在一轮复习中要格外重视基础训练。
如:2020全国1卷《建水记》“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2021新高考Ⅱ卷《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新高考重视对真实阅读能力的考查,尽量避免了不读文章也能进行判断的选项,最大程度保证考试能检测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同时,选择题既考察整体把握,也考察细微之处,虽增加了考查的广度与难度,但利用好也选项也能助力学生理解文本。
4.文学类文本高考新风向把握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在选材上视野开阔、主题开放,考题新风向可以概括为综合性、情境性和应用性三大特征,这也与新课程标准“多设置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命题建议密不可分。
综合性学科融合一直是教育改革前沿的尝试,而新高考语文理念的更新实践则从微观层面出发进行跨文本阅读尝试,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在近年高考真题及各地模考卷中有所体现:如在文学文本中考查特定信息筛选、内容要点概括;文学类文本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出现等。
其次,应用性文本分析,即基于题干某种理论、特征、定义或借助材料中的一段文学理论知识来鉴赏作品的试题频出。这是由于新高考根据选文特点,依文设置考题。如:2021全国甲卷散文《当痛苦大于力量时》“普希金的遗言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2021全国Ⅰ卷小说《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20全国I卷小说《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这些题目均呈现出从文学鉴赏层面到艺术技巧的具体应用的设问特征,无不体现对审题能力和实践应用的呼唤。
综合分析这些试题及评分准则,可以看出新高考阅读形式多变,有开放性的趋势,而受阅卷限制简答题出题依然有所限定,解题的关键大都在于能读懂题干与材料并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包括论述类文本的策略问在内,评分准则也大都采取“基于文本为主,开放延申为辅”的模式,按点给分。由此可见,要在致力于检测真实的阅读能力的高考文学类文本中拿分,依靠经验套路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联系思维以及审题能力,在练好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关注新的提问形式和考察方向,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教法尝试与反思
基于新高考变化趋势,一线教学工作也好比“摸着石头过河”,部分学生存在着“水土不服”“焦虑”等特殊情况,基于此特殊学情,笔者在教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赋分批阅与阶段统计
高三阶段有限时间落实精讲精练,对学生的每份课后练习筛选后进行赋分批阅,研究考试评分标准,减少平时练习与考试答题的落差。对学生的习题得分情况分复习板塊进行阶段统计,实时把握每个学生在不同知识板块的掌握情况,学生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态。
(二)“动起来”的试卷讲评课
笔者任教班级人数在30上下,易于把控与调动,故在枯燥的试卷评讲课采取了动态尝试。如:梳理论述类文本、散文行文脉络时请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又如:多采取生教生的方式,评讲简答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学生根据组员的不同得分情况讨论评分标准,归纳心中的满分答案并上台报告等等,真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经典回顾 美文共读
基于新高考考教衔接的命题趋势,为平衡高三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不同专题板块复习的同时,笔者也带领学生重读经典作品,如散文复习专题中,带领学生重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课内经典、《文化苦旅》等名家名作,联系相关作文热点,在课堂交流互动中触发真实的思考,引导学生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精细阅读 提升能力
只有多读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掌握与巩固文学类文本的常用表达技巧,才能具备透过关键文字、文脉迅速捕捉文本情感思想的能力。高考文学类文本主旨相对含蓄,增加考生的阅读难度,只有平时养成精细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提升考场解题效率。
新高考是一场面向师生的战役。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内容和教学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而高考中考查的阅读文本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研究者意识,以理论研究科学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21-26.
[2]教育部考试中心.立德树人自然融入 内容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1(07):63-69.
[3]潘红胜,张胜书.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和应对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9):120-125.
[4]井亚杰.谈高考散文阅读结构题的复习备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6):62-6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
猜你喜欢全国卷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制度背景下实现招生工作“WWW”转型速读·下旬(2017年3期)2017-05-06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11期)2017-02-22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11期)2017-02-22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浅谈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卷阅读信度效度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7期)2016-11-18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6期)2016-07-20在新高考全国卷要求下如何实现英语书面表达满分教学考试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