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韩愈读写观对现代读写教育的启示

韩愈读写观对现代读写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12-27 0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刘美琼

内容摘要:韩愈是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作为有巨大成就的读书人,在他阅读与写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对读书和写作的见解。韩愈的读写观主要有:在阅读方面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口不绝吟,手不停批”,在写作上强调“不平则鸣”、“自树立,不因循”的观点。韩愈提出的这些读书与写作的观点对我们现代读写教学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韩愈 阅读 现代读写教育 文以为获

韩愈作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除了在文学领域有突出贡献以外,他还曾涉足教育领域,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曾四进国子监,三次担任国子监博士,一次担任国子监祭酒,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教育工作,写下了不少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在韩愈长期的读书写作以及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他不断总结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观和写作观,他不仅用这些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他的这些观念还影响了许多后来卓有成就的文人,如张籍、卢仝、刘叉、李贺等。这说明韩愈的阅读和写作观不仅对自身有用,对他人也具有示范和借鉴的意义。

一.读以为耕

韩愈提出读书学习就像春天在田地里进行耕种,即阅读是作文赋诗的基础,要加以重视。那要如何进行阅读呢?韩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方向——“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和“口不绝吟”“手不停批”。

(一)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主张“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地进行阅读。即阅读的范围应注重广博,阅读时要注重把握内涵深刻的知识,也要抓住那些有用但容易忽视的内容,强调要从广泛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以此方能促进自己学业的精进。正所谓“读书患不多”(《赠别元十八协律》),所以韩愈向来酷爱读书,也始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他自己就能做到广泛搜罗各类书籍进行阅读,从五经之书到百家之文,将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书搜集来进行深入学习。当然,“贪多”是韩愈阅读的一个重要方式,他更注重“细大不捐”,注重读有所“得”。为了更好地发挥广泛阅读的功效,从阅读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养分,在面对浩瀚的书籍时,韩愈能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他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书籍进行分拣,挑出那些真正有用的“圣人之书”来进行阅读。从这些圣人之书的阅读中,他感悟着圣人的志趣,体会着圣人的情感,并以此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说,韩愈杰出的文学才华离不开他的广泛阅读,他从不同的优秀典籍中汲取不同的精华,感受不同的思想,这增进了他的学识,开阔了他的眼界,为他整个人生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韩愈“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阅读观点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三点启发。一是应注重广泛阅读。广泛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从前人的各类思想中快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当前的语文学习,教师和学生可能更加注重教材学习,但是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结构也相对单一,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闭塞,无法实现真正的语文学习。因此,语文教学除了处理好书本知识,还应该拓宽多样化的知识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阅读那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从不同的经典中体悟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整体的阅读能力,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石。二是要注重经典阅读。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类作品以不同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不乏一些没有营养的甚至有害的文章。阅读教学要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筛选,选取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以供学生进行阅读。经典是优秀作品的典范,也是我们要选取的精华所在。经典的作品与普通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经典作品中蕴含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哲思,这些人生哲理和丰富内涵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读者的检验,能够在岁月变迁之后仍然煜煜生辉,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學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领会作者的情思,体会作品独特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三是广泛阅读时更应强调“细大不捐”,注重读有所得。“水过鸭背”式的阅读带来的更多是浮躁和焦虑,阅读经典应深入到作品内部,做到“细大不捐”,从“贪多”中“务得”。当然,这不是说每一篇或者每一部经典著作的每一个观点的都要在同一时间做到面面俱到,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强调“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主要是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关注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以及作品中突显出来的深刻文化内涵等,每次阅读可能关注到的点会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更加强调“细大不捐”,通过反复咀嚼,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二)口不绝吟,手不停批

韩愈在进行阅读时,能做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进学解》),这是他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阅读方法,也是他给我们呈现出来的阅读状态。首先,韩愈非常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他强调阅读应“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即口、脑、手、心并用,才能深入文章内里,探究出文章的意旨,领悟文章的精神实质。同时,韩愈认为要想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必定要保持勤奋的态度,做到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在他看来,“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进学解》),只有勤奋好学、努力坚韧,才能让自己的阅读有效,如果对待阅读懒懒散散,那和一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空壳没什么两样。从“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时刻伏案苦读的韩愈,他努力用阅读来填满自己的时间缝隙,时刻吟诵着千古流传的经典,不断提笔勾画着自己对所读经典的感悟,可以说,韩愈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天资聪颖,也离不开他对阅读的勤奋执着。

韩愈的“口不绝吟”,“手不停批”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经典阅读不是在阅读“死书”,每一部经典其实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就是要发现并保持蕴含其中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阅读需要调动口、脑、手、心等器官来进行。首先,有感情的诵读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经典的美文,入心入脑地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发现语言的美和文章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性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诵读的形式应该包含有声读和无声读,优秀的作品往往意蕴深刻,诵读的过程中应该用脑用心去体会,并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加以辅助,不断地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二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普通的读书人而言,阅读不算一件难事,但是对于要应付多学科学习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学生来说,要将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持之以恒,恐怕还要下点功夫。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语文学习这件事不是光靠课堂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平时也始终保持踏踏实实、勤奋坚韧的态度,将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

二.文以为获

阅读是将种子撒下,写作则像是这个种子到了一定的时间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在写作方面,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和“自树立,不因循”的重要理念。

(一)不平则鸣

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写作观点。他认为一般事物在不平静时就会发出声音,就像草木本来没有声音,但是当风吹过,它们受到风的吹拂就会发出声响;水、金石器等也本是安静的,但当它们受到外物影响时也会发出声音。世间万事万物皆如此,人也不例外,当人们内心遇到不平静时,就会而且应该发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所强调“不平则鸣”的写作观,并不单单指当人们遇到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才去“发声”,钱钟书先生就曾对其进行研究,认为“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诗可以怨》)。也就是说,韩愈提倡的“不平则鸣”应该是一种基于实际生活中那些让自己内心起伏的事件,可以是高兴愉悦的,也可以是悲伤失落乃至愤懑的,只要是生活中遇到了让内心不平静的事情,都可以将其转化为文字,让文字来承载内心的情感而宣泄出来。同时韩愈也提出真正的“善鸣者”能做到“不平则鸣”是因为他们是社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孔子、庄周、屈原还是李斯、司马迁、扬雄、李白、杜甫……他们都具有敏锐的眼光,时刻关注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韩愈“不平则鸣”的写作观告诉我们,要深入体察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将社会生活中让自己感到“不平”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当前许多学生很怕写作文,每到写作文时就感觉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导致写作文时经常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写不出真情实感。究其根源,是我们缺少了“善鸣者”的关注社会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的自觉性。我们常说社会生活是写文章的源头,是文章体现真情实感的起点,但真正做到关注社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写作文其实是个不断靠日常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象,而且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体察生活,如何将自己的感悟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从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件小事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始,到对社会时事抒发自己的见解,循序渐进,达到让学生逐渐达到能深入生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表达自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打破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二)自树立,不因循

韩愈提出“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答刘正夫书》),他认为圣人之道如若用文字符号来表达,必定是以“能者为上”,“能者”的獨特之处是其做到了“自树立,不因循”,即“能者为文”发表的是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独特思想的文章,他们并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追求创新,追求表达真情实感,让自己的文章有独特的魅力。如汉朝的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等,他们的文章能名扬天下,流传千古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做到“自树立,不因循”,其文章传递的是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悟,不因循守旧,让读者或感同身受,或耳目一新……同时,韩愈还提出要做到“自树立,不因循”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博览群书。前面提到了阅读应该做到广博且在广博中注重有所得,韩愈认为写文章与阅读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树的果实与树的茂盛程度的关系,或者说一盏油灯与灯油多少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树足够茂盛,根足够粗壮了树才能结好果实,油灯中的油足够充足了灯才能更加明亮。同样的,只有进行了广泛阅读并有所积累,才能有更多的思想进行表达。当然,广泛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求快,只有踏实勤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二是写文章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首先要选对学习的对象,韩愈认为写文章应该向古圣人学习,因为他们的文章能流传百世,自然有许多可学习借鉴的地方。那面对古圣人文章中呈现出来繁多知识,我们主要学习他们的什么东西呢?韩愈认为“师其意不师其辞”,也就是说向古圣人学做文章应该学习他们的思想,而非单纯学习他们的言辞,而且学习之中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不因循守旧的文章。

韩愈强调提倡写文章要做到“自树立,不因循”的观点,给我们当前的写作教学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写文章应追求表达真情实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优秀的文章之所以能受人称道,永不褪去生命的活力,就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地方。虽然我们平时的写作文不要求像专业写作那样严格,但是在进行写作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独有的感悟,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文章,不失为避免作文“假大空”的一条途径。二是广泛阅读是创新写作的前提。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阅读的重要性,不断进行阅读才能积累下丰厚的写作素养,尤其是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前的阅读积累如同海绵吸水,是在不断地汲取写作养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养分会自然而然地转化成文字并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三是要向优秀的写作者学习。作为写作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他们的优秀思想和写作范式,并在所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思考转化为文字,勤动脑,多动笔,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章。那些著名的文人所写出来的文章能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这些文章凝聚的是他们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传递出来的是常读常新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自树立,不因循”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出能发表的作品,它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广泛学习和模仿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和体验转化成文字抒发出来,无论是写什么文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而言之,韩愈的读写理论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借鉴。当然,韩愈的阅读观和写作观并不排斥,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多读才会有多写的欲望,才能获得多写的知识和思想。要想写出好文章,必定要阅读广博的优秀经典,做到“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口不绝吟,手不停批”,进行深度有效的学习,才能在需要倾吐时,真正做到“不平则鸣”,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郑国民.继承与创造—韩愈散文语言刍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5]漆永祥.古人群文阅读之方与写作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2018(01).

[6]张明.“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韩愈阅读论韩愈奇文《毛颖传》文史杂志(2022年3期)2022-04-29“两个”韩愈领导文萃(2021年4期)2021-03-18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读写 启示 韩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