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倾,诉

倾,诉

时间:2023-12-26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春 树

我挺怕在路上再碰见那个老头的,就是那个一头白色杂乱长发红色长脸的老头儿。我明明不认识他,有回在地铁站旁边遇见他,可能是我表情比较生动吧——相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总是一脸严肃,目不斜视,仿佛正在执行什么了不得的任务,要么就是害怕周围的一切与之产生任何一点关联。这个人居然在就要擦肩而过的时候,停下了脚步,还转过了身,看样子是要询问我点什么,于是我也只好主动地说了句“hallo”。他没有客套,很突兀地问了我一句,你从哪里来?说实话,来德国这几年,我听过无数次这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咖啡馆服务员、冰淇淋店服务员、路边儿拼桌的食客、柜台的柜姐、Uber司机、苹果商店的员工、儿童游乐场里看孩子的孩子他爹,他们有些是快速地问出这个问题,有些是交流了不久以后问的,能看出来是忍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才开的口,总之他们肯定是对这个问题充满执念的。我被这个问题搞得有点烦,怎么了,我来自于哪儿跟你有什么关系?话虽如此,我还是没让内心感受流露出来。我耐着性子,友好地说:中国。我怕他要再说点什么,赶紧补充说我的德语不好。这是一句潜在的拒绝,意思是咱们别聊了,聊也聊不动。然而,我的友好似乎给了他鼓励,他说了一串话,这回是转成英语说的:哎,上回有个亚洲女孩,我问她是哪里人,她冲我说你管得着吗。她为什么要生气呢?为什么要生气呢?老头的脸上带着迷茫。我一听,心里一喜,这姐们儿估计和我一样,早就被这种问题弄烦了,烦到终于发作了。可能是她不喜欢这样的问题?我本来想说这句,我也有一连串的话堵在心里,比如你为什么要问呢?你问这个干啥?人家跟你不认识,为什么要回答你这个私人问题?但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他摇摇头,转身走了。原来他不是向我要一个答案,他是想跟一个同是亚洲人的人倾诉。我在原地愣了几秒钟,也摇了摇头。怪老头。看他也不像对亚洲文化有多了解,没事在街上问人从哪儿来,好奇心过于充沛,可不是得让人骂一顿么。

可惜我们应该是邻居,都住这一片儿,怕什么来什么,我还经常在路上碰见他。每回越走越近,我都在想要不要主动打招呼。可是,为什么呢?他是男人,要打招呼也得他先打。老了也是男人,一个男人就要有一个男人的风度。他不会在等着我打招呼吧?就像身份更高的人等着身份低微的人先开口一样,不,我可不要满足他的无理期待。就这样,我数度与之狭路相逢,但都没有主动开过口,他也没有。我还就较上劲了,他不先打招呼我就不说话,连表情都保持不变,坚决不莫名其妙绽放出一个笑容。那种笑容是可疑的,带着示好的劲儿,符合传统文化对亚洲女孩的规训。可能我想多了,反正就是一个打招呼的事儿,也不能说多大,不大,但也不小,这象征着一个头等大事,可能跟尊严挂上了勾。

与之相比,有一个人,我还蛮乐意跟他打招呼的。反正我不跟他打他也跟我打。胖老头儿看起来有八十多了,一脸大胡子,高大健壮,总喜欢穿一身白衣,风格与在装扮上毫无特色的德国人格格不入,大老远就能认出他来。我夸他时髦,他一撇嘴,德国人不喜欢!他们觉得像我穿得这么怪,叫我猴子!我真受不了他们!无聊!我喜欢时尚,德国人不喜欢,他们就不喜欢快乐。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此算是认识了。他的店就在我经常去喝咖啡的店旁边,几米之外。那是他的司令部,他总是坐在店前的台阶上,旁边围绕着几位年轻一点的男人,一人一杯咖啡,在闲聊。我去过他的小店,里面满满当当的,全是各种上了年头的布料,还有纽扣、胸针和老牌的香水,整个时光倒流七十年。他有没有问过我你从哪里来?我记不得了,就算问,也不是这么问的。总之我们聊到了中国,他说他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还说知道“文化大革命”,他一指他的布料,嘿,这些都是中国产的!

胖老头儿太爱聊天了,人缘太好了,我就没见过他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在骑自行车。他倒是经常骑一辆自行车,人高马大的。有次我正在路边吃意大利面,我们几乎是同时看到了对方,他骑着自行车穿过马路就向我奔过来了。照例是问好,然后又跟我闲聊了几句才心满意足地骑车离去。除此之外,我总是会在他的店门口看到他。我当然是去买咖啡的,那家咖啡馆做的咖啡便宜又地道,疫情期间把店封了,留了个窗口,可以外卖或者现场喝,人进不了门,常常得排队,加上一米五的社交距离,队伍一般都能排到他的布料店门口。我每回总是把视线首先凝聚到他身上,然后才看到他身边的人。没办法,他太显眼了,永远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简直像个圣诞老爷爷。他老忘记我不会说德语,可能是把我当自己人了,要么就是故意逗我玩。他每回都会亲切地问我,你好吗?我刚说还好。这两句我们是拿德语说的。接下来,他的德语就跟山泉水一样冒了出来,听是听不懂,就知道是在跟我开玩笑或者闲聊,从他的表情能看出来,一脸笑意,孩子般的狡黠。我嘿嘿一笑,赶紧说我德语不好,咱拿英语说。他就换成英语跟我唠唠嗑。比如你好吗?孩子好吗?最近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吗?等等等等。有一阵子我心情不好,也不想多跟他唠,总是打完招呼就突然跑了,反正他旁边还有别人陪着聊,我也不算太不礼貌。

每周日上午十点,我都会准时打开手机里的QQ,跟国内的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网络心理咨询。那时是北京时间下午四点。这是我从一个心理咨询APP上找的,价格不便宜,四十五分钟五百元人民币。说起来,人生的事都离不了一个“巧”字。这些年,国内看心理医生的人也多了起来,心理医生也就多了起来,这都是与之相配套的。我既然德语说不好,就没法跟说德语的心理医生咨询,即便他们在心理咨询方面据说很有成效,很先进。当然这不能赖他们,全赖我,过于依赖母语,同时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拒绝好好学德语。当我终于打算学德语了,来不及了,我焦虑了。焦虑了,就得解决焦虑,这时候只能拿自己的母语来解决。不能多想,一想我又焦虑了。自从我焦虑了以后,我就很难集中精神思考一个问题,总是会分神,就跟小径分岔的花园似的,我的大脑分了很多岔路,每一条看着都挺可怕的,每一条看着都挺正确的,每一条都不知道延伸至何处,这让我怎么选?总之我迷失在我的大脑里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想这么多。也就是说我大脑里存在着好几种矛盾的声音,我到底要选择哪种当人生标杆?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睡不好,吃不好。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活不下去。当然,活还是能活的,目前还没什么让我活不下去的显著问题,可我也活不好,我每天的精力全用在内耗上了,就连出门去买杯咖啡都要做上四十分钟的心理建设,更别提别的了。我就开始上网查了,人得自渡嘛,我的那些男人们都陪我渡到一半就自己渡自己的了,现在我得渡自己了。我记得我曾经看过几篇写得不错的心理分析,是个国内有点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写的。我隐约记得他的名字,是三个字。还记得他通过分析好莱坞大片来分析角色的心理成长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某个文艺青年经常上的网上,我找到了他的文章,这就找到了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后面赫然写着:著名心理咨询师。那就好了,查查他的门诊费用。可惜,这是我承担不起的,一小时两千,还得亲自去北京,现在哪儿去得了?接着搜。都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还会再开两扇窗,这一搜索不要紧,我发现他已经做大做强了,开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旗下有数十名各种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坐镇,并且与时俱进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这就对了嘛,这是一个全球化社会了——不对,全球化已经谈不上了,自从有了疫情。总之现在是一个网络世界了。

我在众多咨询师里选择了她,是因为从照片看上去,她不显山露水,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女性的形象。信息里写她擅长做的是青春期成长、女性婚恋,这不就是我需要的吗?收费也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我们就叫她梅吧。

刚开始跟她视频的时候,我还有点拘谨。事实上,我一直都有点绷着。就跟小学生面对老师一样,我发现跟人坦诚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也是件难事。哪怕对方就是专门干这个的,也难。两个陌生人要坦诚相见是件多难的事啊,哦不,是要信任彼此,我要坦诚相见。没多久,她就开始让我谈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尤其是童年。我想这可能是个套路,总得谈到童年。于是我就谈。一谈就谈了好几个礼拜。刚开始我说话还有点嗑巴,可能是长久没跟人谈这么严肃的事了,说出来前我还得在心里遣词造句。梅特别有时间观念,有时候我刚说到高潮,她就提醒我,我们现在还有十分钟就要结束此次咨询了。这让我一下子就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在现实里,我不知道她,她不知道我,只有在咨询时,我才能把盔甲脱掉,赤身裸体。这也让我尴尬,换句话说,说得越深,我就越想了解网络那头的她是个什么情况。她能不能理解我,能不能帮助我?我开始观察她。她就是个普通中年女人的样子,略微化了妆,有几次看到她脸上略微出了点油,也不知道是出油还是出汗,现在是夏天,她应该住在一个夏天很热的城市。她穿着普通中年女性穿的衣服,身后是个木质书架,零散摆着一些书,架子上有盆吊兰。她应该住在高层,有一回视频的时候,还能听到装修的声音,估计是她住的这楼隔音不咋好。其实国内的楼房不都这样吗?隔音不好是正常的,这跟德国不一样,德国的隔音真是绝了,一流。那默克尔不是说在国外访问的时候最怀念的是德国的双层玻璃窗吗。

你为什么总是问那个男孩怎么想的呢?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你是怎么想的。有次她说。

我从没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我跟梅说最近有个男孩在网上跟我聊天,他是个留学生,住在不远的另一个城市,可能我会跟他见面。我的问题不就是,我搞不清楚我是怎么想的吗?我也没什么能够交流的朋友。我的朋友也各有各的问题。就连那个留学生都在网上写他可能抑郁了。

他还跟我说,你可以跟我聊天,我还免费。问题在于,跟他聊天,有可能会加重我的焦虑。我继续着与梅的心理咨询,有次我说着说着一阵委屈,当我不好意思地把眼泪擦干时,我敏感地感觉到对面梅的呼吸略有起伏。不好,再聊下去,她都要变成我的亲人了,我跟我妈都没这么密切地交流过,还有固定对话时间,这就叫“固聊”吧。可能我们还有些共同的朋友或熟人,圈子总是不大的,哪怕是心理咨询圈。到底都是一样的,每个圈子都是由人组成的。是否我们也曾经擦肩而过而不知?我们用语言共同建构了一种同盟,我不想破坏它,我有点刻意想吸引她的注意力,就跟小孩儿吸引家长的注意力一样。我知道这事不对,我做不到客观冷静地看待我们的关系和我的处境,可我控制不了。我开始觉得我心理的确不正常了,甚至有点变态。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感到恐怖,如堕深渊。

我不知道梅一礼拜接待几个“病人”,也不知道她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不能问她。他们是有职业规则的。我也不能跟她成为朋友,他们是有职业道德的。跟梅聊得越多,我越遗憾于,跟一个人进行过如此深刻的交流,最后一定要相忘于江湖,水过无痕。是啊,医生就是治病救人,当病人恢复健康后,医生也没用了。我不知道这过程要持续多长时间,反正我越说,越觉得说不完,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对梅越来越好奇。比如,她结婚了吗,有孩子吗,离婚了吗,平时都干什么呢,对我们这些咨询者抱有什么态度,我们的心声能不能影响到她,哪怕一点点,还是说有本事有能力完全隔绝在心门之外,只把它当作工作?我们的相识注定我们不可能成为朋友,这又是多无奈的一件事,这让我怅然。可我又为什么要追求走了心的人一定要成为朋友?这让我迷茫。我认为建立一段关系又要失去是件残忍的事,这可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这可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啊。

我犹豫了好几天,在下一次咨询时,向她提出结束咨询。我解释说我最近囊中羞涩。她愣了一下,说建议我们再接着做下去,哪怕再做三次,不然很遗憾,一般心理咨询都有一个周期。你不要每次都首先离开啊,就跟你说你已经把那个男孩拉黑了一样,现在你又要结束跟我的咨询,这会不会是一种心理惯性?我哑口无言,那好吧,我们再做三次。我不愿让她失望,事情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明明是我做心理咨询,到头来怎么变成了我不愿让别人失望了呢?梅老师说,如果你以后想接着做咨询,还可以再找我,我就在这APP上。那就这样,咱们下周日见。

有了故事的终结,有了deadline,有了倒计时这个玩意儿,一切就都踏实了。最后一次视频,我扫了一眼手机左上角的时间,确定还有十分钟就结束的时候,我假装无意地问,您在哪里?是在什么武汉之类的城市吗,我看您那边挺热。这是个很随意的问题,她却好像没料到我会问这个问题。我在北京,她说,你不知道吗,我APP上的信息里写了。我也是北京的。我说。一下子有点沉默下来。沉默里带有一丝熟悉的味道。北京的气息一下子就充斥在我面前,热气立刻从屏幕那端传了过来,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我,我感到浑身发热,眼眶及身体的液体开始涌动,我拼命忍住了想要它们流出来的冲动。

当从夏天来到秋天,再从秋天来到冬天,我依然常在路上碰到那个长头发的红脸男人。遇到的次数太多了,多得有点说不过去了,有回我终于忍不住先向他打了个招呼,他也回了一声,还冲我点了点头,似乎是一种“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的欣慰表情。好一阵子没见到圣诞老爷爷了,好几次我排队买咖啡,都没碰上他,咳,反正总会在某个街角遇到他。直到要下雪了的一天,我路过他的店,店门口摆上了鲜花和蜡烛,几个人站在门前正窃窃私语,我不知出了什么事,在惊异中,我停下了脚步。玻璃窗上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穿着一身白衣服,在大笑的样子,像他一直以来的形象。照片下面是黑色马克笔写的“1957—2021”。2021减去1957,原来他才六十多,我还以为他七十了。我迟疑了片刻,终于还是用英语问其中一位站在门前的男人,“你认识他吗?他怎么了?”“哦,我们是老朋友,他去世了。”我又问,“是因为‘新冠’吗?”“哦,不是不是。”另一个女人插话,像吓了一跳,“不是。”“谢谢。”我想要不要买杯咖啡,最后还是拍了两张照片离开了,一张是他的店,一张是他的照片。

我边走边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从来没问过他从哪里来,他自己肯定说过,到底是哪里呢?东欧?肯定不是亚洲,不是南美,到底是哪里呢?东欧,东欧比较像……

他的店关了一阵。门口总有鲜花。我也从超市买了盆小花放了过来,这红白相间的花,艳丽又孩子气,像他的气质。

再过了一阵,店开了。门口挂着几排衣架,上面密密麻麻挂满了各式冬装,全是复古款,上面还挂着张纸条写着一件十欧元。可见是以前他店里的收藏,是要大甩卖了。门半开着,我推门进去,里面有位瘦高的半老徐娘正背对着我收拾衣服,屋里以前的东西全没了,换成了几排衣架,上面依然是各式女款冬装,几乎全是呢子大衣,看样子应该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收藏。这女人是谁?他爱人?他合伙人?他邻居?一股土腥味扑鼻而来,我这才想起要戴口罩,赶紧翻出兜里的口罩戴上。女人听到有动静,转过身,用周到的眼神示意我看看这些货,我也笑了一下,翻捡起来。没什么适合我的,那些套装和大衣样式都太老了,颜色又太艳,比如这件圆领带小花边的鲜草绿色呢子上衣和及膝裙,虽然我勉强能穿进去,可这不是我的颜色,肯定衬得我面如土色。我扫了一圈,没发现有镜子的存在。我脱下大衣、围巾,又脱下毛衣,试了两件大衣,料子都太粗糙,不显好,哪有我自己这件细腻柔软。我犹豫起来,实在想买点什么,不想空手而归,认识他这么长时间,我还从来没在他店里买过东西。我看到柜台那里,摆着几板纽扣,它们原来是摆在橱窗前的。我问了价钱,女人告诉我,五欧元一板。只剩下四板了,黑金相间的、红黑相间的、巨大的纽扣,也不知道谁还用这样的纽扣,时尚变了,这种纽扣早落伍了,可能它们只在那些颤巍巍的老太太的衣服上还有些用武之地了。我全要了。我说。

猜你喜欢德语心理咨询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海外文摘·艺术(2019年23期)2019-11-13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环球时报(2019-08-12)2019-08-12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2-16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红领巾·探索(2018年12期)2018-01-26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池州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12-01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环球时报(2015-02-09)2015-02-09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保驾护航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24期)2014-05-20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