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谈
契丹耶律家族在秦地的交游创作考①
和 谈
秦地(相当于今陕西和甘肃之部分地区)是一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地域。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族群多元性。汉代以来,周边各国各族的王公贵族、商人、僧侣、歌伎等聚于此地,从事着不同的文化活动,多种语言、多种宗教、多种习俗、多种艺术在此交汇融合,互相碰撞冲击,互相吸纳学习,从而出现了众多的文化精英。在这些文化精英中,既有文人墨客与宗教大师,也有能工巧匠与乐工歌妓,他们或歌诗作文,或画栋雕梁,或歌舞弹奏,或讲经布道,为后世留下了极为辉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使此地呈现出文化多元的特征。
在数千年的积淀中,秦地文化既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因素,也融合了罗马、希腊、印度、西域、朝鲜、日本等域外的元素。学界对此早有关注并曾加以论述,如冯承钧的《唐代华化蕃胡考》、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葛承雍的《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等专著都曾涉及此类内容。
然而,秦地文化的多元包容性远不止此。契丹人亦曾参与其中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前人所不曾关注和提及的。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既没有相关的著作,也没有相关的论文。
从现存资料来看,契丹人在秦地活动者数量较少。辽代自建立政权至灭亡,疆域虽云“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②按,白沟水道流经今河北雄县、霸州至天津市区。,幅员万里”③《辽史》卷37《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8页。,但详考其边界政权组织,西南为黑汗和西州回鹘,南部为西夏和北宋,其治下人民活动范围基本上在黄河以北。而北宋疆域以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为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在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分设四帅司,治所分别为大名府、河间府、真定府与定州;
在永兴军和秦凤军节度使下设六帅司,治所分别为延安府、庆州、京兆府、秦州、熙州、渭州;
北部另有河东路(治所在太原府),以与辽西京道(治所在大同府)相拱防。终辽一朝,并无契丹人进入秦地。这与当时秦地在北宋时期不是政治和经济中心有关,故契丹人并无来此活动的可能。通检现存的各种文献资料,均未发现契丹人进入秦地活动的相关记载。
辽亡之后,契丹为金所统治。北宋亦于不久后灭亡,南宋小朝廷退到淮河以南,秦地大部遂为金所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并陕西六路为四,曰京兆,曰庆原,曰熙秦,曰鄜延”,下设京兆府、凤翔府、延安府、庆阳府(今属甘肃)、商州、乾州、同州、华州、绥德州、鄜州等①《金史》卷26《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1—650页。,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置行省于陕西”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1页。。由此可知,至金代时,契丹人才有可能从军入秦或到秦地做官。虽然具体入秦人数及具体活动情况较难考之,但还是可以在史书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如耶律恕曾被辟为“陕西参谋,委以军务”③《金史》卷82《耶律恕传》,第1841页。,移剌成曾任“同知延安尹”④《金史》卷91《移剌成传》,第2016页。,移剌蒲阿“率完颜陈和尚忠孝军一千驻邠州”⑤《金史》卷112《移剌蒲阿传》,第2471页。。
由此可知,契丹人在金代时方有至秦地者,他们或许曾在此处进行过文化活动,比如修建庙宇、祭神祈雨、创作诗文,但遍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却罕有所获。
至蒙元时期,元太宗南征,克凤翔,下宝鸡,攻京兆(今陕西西安),一路南下,转战至钧州(今河南禹州),其军中既有蒙古军,也有契丹将士。如耶律善哥“从攻破天城堡、凤翔府”⑥《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15页。, 移剌捏儿“辛巳,从攻延安。壬午,从围凤翔”⑦《元史》卷149《移剌捏儿传》,第3529页。,石抹常山“领兴元诸军奥鲁屯田,并宝鸡驿军”⑧《元史》卷166《石抹狗狗传》,第3906页。,后来又有至秦地为官者,如萧拜住于皇庆元年“迁陕西行中书省右丞”⑨《元史》卷179《萧拜住传》,第4157页。,等等。
在这些契丹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耶律楚材父子,他们不但与当地士人进行文化交往,而且在此地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诗作,从而使秦地文化增添了若干契丹元素。另据耶律楚材诗《送侄了真行⑩从此诗内容来看,诗题所言“侄了真”实际上是侄媳妇了真,日本学者杉山正明、饭田利行和我国学者王叔盘、刘晓等人均误读此诗,以为此“了真”乃耶律楚材之侄。》中“长安闺门英”一句可知,其侄媳妇了真乃是长安人氏,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家族与秦地确实有不解之缘。
1.耶律楚材在秦地
蒙古人的铁骑在踏遍中亚,征服西域诸国之后,回师灭掉西夏,又挥师全力进攻金国。《元史·太宗本纪》载:“(二年春),帝与拖雷猎于斡儿寒河,遂遣兵围京兆。金主率师来援,败之,寻拔其城。”①《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京兆,即京兆府,府治在今陕西西安。同年七月,元太宗“自将南伐,皇弟拖雷、皇侄蒙哥率师从,拔天成等堡,遂渡河攻凤翔”②同上。。十一月,进攻潼关;
十二月,“拔天胜寨及韩城、蒲城”③同上。;
三年(1231),攻克凤翔,“命拖雷出师宝鸡”④同上书,第31页。。
四年(1232)春,“拖雷渡汉江”⑤同上。,“帝至三峰,……遂下商、虢、嵩、汝、陕、洛、许、郑、陈、亳、颍、寿、睢、永等州”⑥同上。。这些州并非都是太宗亲自率军攻克,但据《元史·耶律楚材传》所言“壬辰(1232)春,帝南征”⑦《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59页。,综合《太宗本纪》所载之内容,可知太宗率军由秦地南下,绕道东进经河南南部而直捣汴京。
太宗继承汗位,耶律楚材有推戴之功。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理财能力,深得太宗赏识,所以太宗曾夸赞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⑧同上书,第3458页。由这句话可知,耶律楚材在太宗即位后一直侍从左右。太宗转战秦地时,耶律楚材保护了众多当地百姓,《元史·耶律楚材传》载:“壬辰春,帝南征,……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⑨同上书,第3459页。这则材料一方面证明了耶律楚材有止杀救民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了耶律楚材确实跟随在太宗身边。
查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亦曰:“(1230)秋七月,帝自将南伐,公从。拔天成等堡,遂渡河攻凤翔。……(1231)春二月,克凤翔,攻洛阳、河中诸城,下之。夏五月,帝避暑于九十九泉。秋八月,幸云中,公皆从。”⑩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342页。刘晓《耶律楚材评传》所附《耶律楚材年谱》明确指出,耶律楚材于1230年“随窝阔台大军南征陕西地区”①刘晓:《耶律楚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页。,但由于该年谱十分简略,且作者并不专门关心耶律楚材在秦地活动的问题,所以对于1231年和1232年耶律楚材是否曾在秦地并未提及。
由上可以断定:耶律楚材曾于元太宗二年(1230)至四年(1232)这三年间,跟随蒙古大军转战于秦地,其活动范围有京兆(今西安)、凤翔、潼关、韩城、宝鸡、商州等地。在此期间,他曾采取措施使当地很多百姓免于被元军屠杀。
2.耶律铸父子在秦地
据《元史》记载,元宪宗八年(1258),“帝自将伐宋,由西蜀以入”②《元史》卷3《宪宗本纪》,第51页。,关于其征伐路线,则曰:“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以明安答儿为太傅,守京兆。”③同上。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
洋州、沔州,在今陕西汉中;
米仓关,在今川陕交界地带;
京兆,即今陕西西安。可见蒙古军队以京兆为战略后方,从秦地多路进发征蜀。
此次征蜀,耶律铸扈从南行。《元史》本传载:“戊午,宪宗征蜀,诏铸领侍卫骁果以从,屡出奇计,攻下城邑,赐以尚方金锁甲及内厩骢马。”④《元史》卷146《耶律铸传》,第3465页。戊午,即宪宗八年;
侍卫骁果,即皇帝的贴身侍卫军。领侍卫骁果护卫皇帝,可见耶律铸深得宪宗信任,而由此可知耶律铸必在此年进入秦地。
与耶律铸同时进入秦地的还有耶律希亮。《元史·耶律希亮传》云:“已而铸扈从南伐,希亮亦在行。明年,宪宗崩于蜀,希亮将辎重北归陕右。”⑤《元史》卷180《耶律希亮传》,第4159页。耶律铸扈从征蜀时为1258年,耶律希亮才12岁,第二年宪宗病逝时,耶律希亮也不过13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担当运送军中辎重的大任。所以《元史》此处记载可能有误,“将辎重北归陕右”者,应为其父耶律铸,耶律希亮只是跟随前行而已。
其后三四十年,耶律希逸两次到秦地。耶律希逸,生卒年均不详,字羲甫,号柳溪,又号梅轩,为耶律铸第九子,曾任参知政事、征东行省左丞等官。关于耶律希逸第一次赴秦地之事,王恽《饯中丞羲甫还阙下并序》云:“自后,君由维扬移秦中。”⑥王恽:《秋涧集》卷21,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维扬指扬州,秦中指京兆(今陕西西安),当时扬州为淮东宣慰司治所。据刘晓《耶律希逸生平杂考》所言,至元二十六年前后,耶律希逸“由淮东宣慰使转到秦地为官,但所任职务不详”。①纪宗安、汤开建主编:《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按,《山西通志》载,至元二十六年,耶律希逸任河东宣慰使。至元二十九年,耶律希逸改任内台御史中丞,由秦地经卫南而至大都赴任。其在秦地任内的情况由于材料缺乏,已无法考知。
耶律希逸第二次奉命去秦地是大德七年(1303)三月,见于《元史·成宗本纪》:“诏遣奉使宣抚循行诸道:以郝天挺、塔出往江南、江北,石珪往燕南、山东,耶律希逸、刘赓往河东、陕西。”②《元史》卷21《成宗本纪》,第449页。耶律希逸与刘赓并非分赴河东和陕西,而是一起同行。《陕西通志》卷22“宣慰使”条下所载可为佐证:“刘赓,大德七年宣抚陕西。耶律希逸,大德七年。”③《陕西通志》卷22,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5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元史》载,同年五月,“奉使宣抚耶律希逸、刘赓言:‘平阳僧察力威犯法非一,有司惮其豪强,不敢诘问,闻臣等至,潜逃京师。’中书省臣言:‘宜捕送其所,令省、台、宣政院遣官杂治。’从之”④宋濂等:《元史》卷21《成宗本纪》,第451页。。从这件事的处理情况来看,他们二人的身份应该相当于钦差大臣,赴河东、陕西主要是巡行按查并处理大案要案,同时可能还有镇抚人民的目的。元代文人同恕《榘庵集》卷五《窦周臣先生行状》载窦周臣之事曰:“癸卯春,太傅耶律公行省陕右道,过先生,以儒者见,与语,悦之,遂拉西还,仍授馆请教诸子,以故复得名于乡邑。”行省陕右道之太傅耶律公即耶律希逸,此处称为“太傅”,当为耶律希逸最高之爵位。此处所载,当为耶律希逸与刘赓宣抚秦地之时,而绝不可能是“行省陕右道”,否则不可能“与语,悦之”之后“遂拉西还”。耶律希逸此次宣抚陕西,除了处理公务之外,还结交并聘请秦地儒士窦周臣为家塾先生。
虽然耶律楚材祖孙三代中有四人到过秦地,且这四位契丹人都有诗文集,但在秦地进行诗歌创作并流传至今者,却只有耶律楚材和耶律铸父子二人。即便如此,能发现契丹人在秦地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价值就已足够令人惊喜。从存世诗作来看,他们还与秦地文人有交往和酬赠活动,足可证明当时各族群之间并非全是矛盾,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非但没有疆界,反而变成彼此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经过细细考查,可以明确耶律楚材1230—1232年作于秦地且涉及当地景物人事的诗有18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2.6%。还有部分诗作也作于这段时间,但由于诗歌内容并未提及秦地人事和风物,所以均被排除在外。这18首诗分别是:《和王巨川韵》、《和王巨川》、《谢王巨川惠蜡梅因用其韵》、《又用韵》、《和王巨川题武成王庙》、《和李邦瑞韵二首》、《和邦瑞韵送奉使之江表》、《邦瑞乞访亲因用其韵》、《和高冲霄二首》、《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1.耶律楚材与王橶在秦地的诗文唱和
上述诗作,其中有10首是耶律楚材分别写给两位秦地人的,占了其秦地诗作的一半以上。其中一位是王橶(1184—1243),字巨川,凤翔虢县(今陕西宝鸡)人,曾任御史大夫兼判三司副使、国信使等官。《元史》本传载:“庚寅,从征关中,长驱入京兆,进克凤翔,请于太宗曰:‘此臣乡邦也,愿入城访求亲族。’”①《元史》卷153《王橶传》,第3613页。按,攻克凤翔在太宗三年(1231),中华书局本《元史》此处标点有误,“长驱入京兆”后应该用句号,以与第二年的事情隔开。庚寅,即元太宗二年(1230),此年攻克京兆府,与《元史·太宗本纪》吻合。由此可知王橶与耶律楚材此时同在太宗帐下,二人都身为高官,在闲暇时彼此有唱和的诗作。《和王巨川韵》云:
圣驾徂征率百工,貔貅亿万入关中。
周秦气焰如云变,唐汉繁华扫地空。
灞水尚存官柳绿,骊山惟有驿尘红。
天兵一鼓长安克,千里威声震陕东。
“工”,即官吏。《诗经》有《臣工》诗:“嗟嗟臣工,敬尔在公。”②陈戍国:《诗经校注》,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98页。“貔貅”,比喻勇猛的军队。首联主要写太宗率百官亲征,进入关中。“唐汉”,即“汉唐”,“唐”为平声字,不可在第二字的位置出现,此处为了符合平仄的格律要求而更换位置。“关中”、“周秦”、“唐汉”、“灞水”、“骊山”、“长安”、“陕东”,都是秦地的专有名词。从“天兵一鼓长安克”可知,此诗必定作于1230年,因为所有的史籍资料都记载此年京兆(即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被攻克。如果说这首诗主要是称扬元军不可阻挡的雄壮气势和赫赫战功,那么《和王巨川》则包含了更多的反思和厌战情绪:
今年扈从入西秦,山色犹如昔日新。
诗思远随秦岭雁,征衣全染灞桥尘。
含元殿坏荆榛古,花萼楼空草木春。
千古兴亡同一梦,梦中多少未归人。
“西秦”、“秦岭”、“灞桥”、“含元殿”也是秦地的代表性名词。秦地是一个极具有历史感的地域,身临其地,往往会产生许多感慨。此诗的最后两句从历史兴亡与人民命运着眼,感慨深沉,意蕴丰厚,与唐代诗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①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79页。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战争结束的闲暇时间,蒙元的官员们也有一些颇为雅致的生活,王橶曾给耶律楚材赠送腊梅,耶律楚材就作了《谢王巨川惠蜡梅因用其韵》来答谢他。后来他们还拜谒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和王巨川题武成王庙》云:
商辛自底灭亡期,保障全空聚茧丝。
谁识华山归马日,易于渭水钓鱼时。
唐朝时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并在两京建武成王庙。从诗中的“华山”和“渭水”来看,此诗也必定作于秦地。王橶在武成王庙题诗,耶律楚材作诗相和,但他写完一首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作《又用韵》以抒发知音难遇的感慨。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还有《寄巨川宣抚》诗,据王国维考证,此诗作于西域。②详见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331页。按,王国维此处考证恐误,在西域时,耶律楚材与丘处机尚未交恶,如何会批评王橶作《瑞应鹤诗》?此诗或为追记时所作,时间应在1228年之后,创作地点则难于遽断。但因诗作涉及秦地人王橶,故仍将其列于此处。耶律楚材与王橶关系比较密切,故此诗出语较为直截,对王橶作《瑞应鹤诗》以夸誉丘处机表示不满。
2.耶律楚材与李邦瑞在秦地的诗文唱和
另一位秦地人是李邦瑞(?—1235),字昌国,京兆临潼(今陕西西安)人,曾被授予金符,任宣差军储使。《元史》本传载:“岁庚寅,受旨使宋。”③《元史》卷153《李邦瑞传》,第3620页。庚寅,即1230年,元太宗率军进入秦地。李邦瑞向耶律楚材献计,准备南借宋道,与南宋相约夹击金廷。对于他的建言献策,耶律楚材称赞说“陇右奇才冠士林,万言良策起予深”(《和李邦瑞韵二首》其一)。此后不久,朝廷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太宗下旨派他出使南宋。在临出使之前,耶律楚材作《和邦瑞韵送奉使之江表》:
驲骑翩翩出玉京,金符一插照人明。
莫忘北阙龙飞志,要识南陬鴂舌情。
布袖来朝无骑乘,锦衣归去不徒行。
升仙桥畔增春色,郡守传呼接长卿。
“驲骑”,指驿站专用车马。“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司马相如从成都经升仙桥第一次到国都长安,踌躇满志地在市门上题句,说如果自己以后不能当大官乘坐高车驷马,就不从此门下过。这首诗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勉励李邦瑞出使南宋能不辱使命,建功立业。后来李邦瑞费尽周折,历尽艰辛,往返数次,终于达成和议。太宗大加赏赐慰劳,“赐车骑旃裘衣装,及银十锭”①《元史》卷153《李邦瑞传》,第3620页。。李邦瑞要求寻访宗族亲戚,太宗诏谕察罕等人帮助寻找,事见《元史》本传,而耶律楚材作《邦瑞乞访亲因用其韵》来安慰他,与史书记载正相吻合。
3.耶律楚材其余的秦地诗作
耶律楚材在秦地除了与当地士人有诗文唱和作品之外,还至少作了8首诗歌描写当地的人事和风物,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冲霄,生平不详。耶律楚材诗文集中有与他唱和的诗作三首,其中《和高冲霄二首》可以确定写于秦地:
十里东风渭水春,临风酹月吊英魂。
直须立事书麟阁,何必题诗寄雁门。(其一)
翠华南渡济苍生,垂老将观德化成。
昨夜行宫传好语,秦川草木也欣荣。(其二)
这两首诗写耶律楚材对天下苍生的关心和对阵亡将士的吊祭,反映出他止战恶杀的思想。读“昨夜行宫传好语,秦川草木也欣荣”,再联系耶律楚材制旗救老百姓的记载,可知耶律楚材在秦地确实做了大量工作来保护无辜的平民。
元军进入秦地,除了屠杀之外,必定有抢掠的恶行。耶律楚材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十分震动,他在《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中写道:“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约法三章”,用刘邦的典故。刘邦大军进入咸阳之后开始抢掠,刘邦也萌生了骄纵享乐的思想,在樊哙和张良的谏阻之下,刘邦发布告示,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耶律楚材不羡慕佩戴六国相印的苏秦,而一心只盼望太宗也能做到“约法三章”,说明他忧思深广,头脑清醒,确实是一个仁智的政治家。
除了拜谒武成王庙外,耶律楚材还去了很多地方,《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则作于献陵成趣园。献陵,即唐高祖李渊的陵寝。诗中的“今年扈从过秦川”与《和王巨川》中的“今年扈从入西秦”意思相同,大体可以断定这两首诗均在1230年作于秦地。
4.耶律楚材与另外六位秦地士人的交往及诗文唱和
耶律楚材在秦地期间曾与许多当地士人有交往和唱和,但存世作品只有上文所列的18首诗。耶律楚材除了与王橶和李邦瑞有诗作酬唱之外,至少还与裴宪等六位秦地士人有往来。他们中有些为耶律楚材在秦地时所结识,有些为耶律楚材招揽人才时而结识,另外几人或为他人荐引而为耶律楚材所赏识。
裴宪,生卒年不详,字子法,号绿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中书省掾等官。据刘晓推测,裴宪可能于1230年“投靠了蒙古政权”,并通过上万言策而“得到了耶律楚材的赏识”。①刘晓:《耶律楚材评传》,第189页。关于裴宪、薛玄、李过庭及冯扬善的情况,本文多参考《耶律楚材评传》。此年耶律楚材正在秦地,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始于此时。耶律楚材《和裴子法见寄》云“前岁入关中,戈甲充商虢”,是回忆扈从南征时的情况,写作时间可能在离开秦地之后的1233年。耶律楚材还有《和裴子法韵》一诗,但具体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目前无法确证。
杨奂(1186—1255),字焕然,号紫阳,乾州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官至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卒谥“文宪”,被元好问称为“关西夫子”(元好问《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公神道之碑》)。②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59页。元太宗时,杨奂“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③《元史》卷153《杨奂传》,第3621页。。遍查耶律楚材的诗文,没有发现与杨奂唱和之作。但《杨奂集》有《立课税所》一文,为杨奂给耶律楚材上书的内容。④杨奂著,魏崇武、褚玉晶等点校:《杨奂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296页。据《元史》记载,耶律楚材对杨奂的建议十分称赏。但除此之外,尚未见到更多关于二人交往的材料。
薛玄(?—1271),字微之,号庸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曾任检察使、军储转运使等官,卒谥“文靖”。他去世后,程钜夫作《薛庸斋先生墓碑》曰:“国初,游大同,过应州,高、韩二帅喜而荐之中令耶律公,得应州教授。”⑤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387页。中令耶律公,即中书令耶律楚材。据刘晓考证,耶律楚材《再和世荣韵寄薛玄之》和《再赓仲祥韵寄之》两首诗乃为薛玄所作。①刘晓:《耶律楚材评传》,第191页。
李过庭(?—1242),字庭训,乾州武庭(今陕西武功)人,官至昌武军节度副使。耶律楚材有《李庭训和予诗见寄复用元韵以谢之》。
冯扬善,生卒年不详。耶律楚材写给他的和诗有三首。从耶律楚材《和冯扬善韵》中的“先生谒承明,万里来秦川”,以及元好问的《七月十六日送冯扬善提领关中三教》来判断,冯扬善当时与耶律楚材同在秦地,而《和冯扬善韵》当作于此地。
《陕西通志》卷63载韩城人郝鼎臣事迹,亦云与耶律楚材有交往。其文曰:“郝鼎臣,字巨卿,韩城人。博识洽闻,文章光艳,名重当时。泰和八年,占京兆府试,擢巍科。金衰,流落之汴。元丞相耶律公为董军国事,适汴,张宴以待四方之士。于是入谒,大加叹赏。”②《陕西通志》卷6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54册。据《陕西通志》所言,此节内容本于岳菘所撰墓志。耶律公,即耶律楚材。由此可见楚材当时求贤心切,广泛延揽中原士人,而落魄士子亦多有投奔者,郝鼎臣与上文之冯扬善即为其例。
较之其父,耶律铸与秦地士人的交游则较少,但在秦地所作诗数量却比其父耶律楚材多。由于史书对耶律铸的记载比较简略,且其诗文散佚较严重,故可指为秦地诗者,有23首,与其交往者,有李暐等人。
《长笛续短笛引》序文曰:“戊午岁秋,有自长安,特遗余名笛数管。”③疑此段文字有脱误。戊午,即1258年。此年秋七月,耶律铸随宪宗从六盘山出发,由宝鸡进攻重贵山;
九月,随宪宗驻跸汉中。由此推断,此诗必作于秦地,时间大约在七八月中。“有自长安”并赠送名笛者,为秦地人,但姓名不详。耶律铸诗下小注云:“云封,李謩之外孙。”至于李謩,则曰:“李謩吹笛动长安,宇内竞推为第一。”此处用《甘泽谣》中唐人许云封及李謩典故。许云封之名,传为李白所取。而云封十岁入长安,以吹笛为韦应物所知。耶律铸用“李謩吹笛动长安”典故,显然是触景生情,而秦地文化对其诗歌创作之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耶律铸从小就跟父亲耶律楚材学习鼓琴,后来又奉命制《大成乐》,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写过多首听人弹奏音乐后有感而发的诗,由此可以推断,他对音乐十分精通。古人制乐,往往以笛定律,凡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耶律铸既然能提领制宫廷大乐,必定懂得音律。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等诗相类,耶律铸将吹笛的技艺描摹得出神入化:“流韵寥亮入太清,袅袅馀音游八极。但闻天外鸾凤鸣,岂知海底鱼龙泣。”①耶律铸著:《双溪醉隐集》卷2,知服斋丛书本。以天外鸾凤之鸣与海底鱼龙之泣为喻,可谓恰切精到,而写笛声中的意境,更是高超卓绝:“高迁亭化为灰烬,平阳坞久生荆棘。”其识音与摹写之功力,不下白、李。
《横笛引四首并序》是为笛曲所补的曲辞,其序文曰:“许云封说笛有《落梅》、《折柳》二曲,今逸其辞。因次韵《野梅》、《官柳》,以代其二曲,为《横笛引》云。”可见《落梅》、《折柳》二曲②按,《落梅》即笛曲《梅花落》,亦称《梅花三弄》。《折柳》则难以考定,似为《折柳枝》,不知与《阳关三叠》(或称《渭城曲》)有无关联。,至元朝初年已经有曲无辞,不能伴笛声而歌了,因为耶律铸精通乐律与乐府诗,故而为之补作,以与许云封之笛声相配。通过以上诗作,可知耶律铸确为许云封的隔代知音。
李暐,生卒年不详,曾任中书省官员,为金末著名诗人麻革的门生。据麻革序文所称“秦人李暐”判断,李暐当为秦地人。耶律铸的诗文集最初乃是由他编辑而成,并奔走求当时的著名诗人赵著、吕鲲、麻革为之作序。不管李暐是否为讨好上司—“领中书省事”的耶律铸而这样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他们之间的交谊必定非同一般。
耶律铸的秦地诗作,除了《长笛续短笛引并序》、《横笛引四首并序》之外,还有《天佑行》、《长相思》、《和汉臣秋日海棠》、《临潼九龙、玉莲二汤合为道院》、《哀长安》、《炀帝》、《周室》、《题〈杨贵妃遗事〉》、《汉宫》、《太极宫》、《太和宫》、《过大明宫》、《横笛引四首并序》等。③耶律铸另有《晓发牛山驿》诗,牛山,或为今陕西安康之牛山,此诗可能作于征蜀之时。然无确证,姑存疑。词作则有《眼儿媚》(隔江谁唱后庭花),其序文曰:“醴泉和高斋,遇炀帝故宫。”醴泉,在今陕西麟游,可见耶律铸曾至此地。
其中,最有历史文献价值者,则为《临潼九龙、玉莲二汤合为道院》和《过大明宫》二首。
温泉,在古代也被称作“汤”。华清宫温泉则屡被称作“御汤”。据《长安志》等书记载,骊山温泉初为秦始皇所临幸,“砌石起宇”④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7页。,其后经汉武帝修葺、隋文帝植松柏,至唐太宗时,命姜行本等人“建宫殿、御汤”,并命名为“汤泉宫”。⑤同上。唐玄宗即位后,于天宝六载改称华清宫,在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⑥同上。,从文献记载来看,华清宫中的“御汤”,即唐玄宗专用温泉,共有两处,一处称作“九龙汤”,一处称作“莲花汤”。安史乱后,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唐末乱起,宫殿被毁。据《旧五代史》、《五代会要》和《册府元龟》记载,华清宫于后晋天福四年五月被废,改为灵泉观并赐予道士。在北宋时,尚有文士官吏至此撰文赋诗,至金则鲜有载记。元代亲至华清宫并赋诗者,或许大有人在,但能存留至今者,似乎只有耶律铸之《临潼九龙、玉莲二汤合为道院》一首:
九龙汤涌玉莲香,龙去莲枯堕渺茫。
梦雨已迷三里雾,悲风空泛五云浆。
长生殿圮金沙冷,王母祠倾玉蕊荒。
终古曲江江上月,恨和烟草怨霓裳。
由于这两处温泉荒废已久,其名称在流传过程中不免有所讹误,故耶律铸可能以讹传讹,将“莲花”写作“玉莲”。①当然,也有可能是耶律铸为了迁就平仄故意改换词语。“莲花”为“平平”,“玉莲”为“仄平”,此诗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第七字为平声,而第六字必用平声,故第五字当用仄声字,所以耶律铸将“莲花”改为“玉莲”。
这首诗既有写实,又有想象,抚今怀古,感慨万千。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而音韵节奏富于变化,由颔联的“二二三”句式变为颈联的“三一三”句式,读来有哽咽悲伤之感,使人不禁心中黯然。
《过大明宫》一诗,明确地写出耶律铸在此游访的行踪,可见元朝时大明宫的遗址尚存,只是墙垣倾颓,野草丛生,满目荒凉,繁华不再。其诗记载了这一境况,曰:
草展荒凉辇路开,牡丹花谢已葑苔。
苔钱不买春光住,枉了衔花鹿又来。
根据耶律铸生平经历进行推测,《临潼九龙、玉莲二汤合为道院》与《过大明宫》二诗当作于他奉命行省河东之时。耶律铸第一次至秦地,一路征伐,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据《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参政商文定公》载:“(至元)二年,平章赵璧奏立诸路行省,丞相耶律铸行省河东,公为之贰,旋召还。”②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2页。此次行省河东,据赵文坦研究,当为执行元世祖罢世侯世守、行迁转法而去,但“成效甚微”③赵文坦:《忽必烈罢侯置守新探》,《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114页。。究其原因,在陕甘的世侯,乃是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惟正一族,耶律铸曾将长女许配给汪惟正,与其家有姻亲关系。故“成效甚微”应在意料之中。但耶律铸虽未能圆满地完成朝廷任务,却留下了若干秦地诗作,不仅存留了对长安名胜的记载,而且增加了契丹人秦地诗文在秦地文化中的比重,从而使得秦地文化更为厚重多彩。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106)、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耶律铸集》点校、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2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陕西陕西自贸区这四年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疯狂英语·新悦读(2021年5期)2021-06-08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陕西音乐如何演奏?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综览陕西践行“追赶超越”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陕菜翻“盘”——舌尖上的陕西已经“炒热”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陕西制造需要“硬核”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陕西近期新政观察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走近你,我的陕西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年7期)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