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题中要义,冕宁县作为红军长征的途径之地和彝族文化的承载地,要做到立足少数民族特色结合红色文化,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和整体保护;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强调统筹规划和具体落实,才能更好地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走好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四川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少数民族文化发掘与保护;冕宁县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方案》强调,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要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等。要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因此,四川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之地,应该深入贯彻《方案》精神,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开发和保护建设。
冕宁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4%,是彝族文化的承载地,也是红军长征的途径之地。在这里,首次提出了“长征”的概念,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成立了红军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在这里,还发生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的“彝海结盟”,成为了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的红色佳话。如今,在建设四川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冕宁县作为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重要县域,探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成了亟需关注的问题。
1 冕宁县少数民族文化发掘与保护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冕宁县完成了《冕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冕宁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冕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彝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等,建成了红色冕宁纪念馆,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冕宁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以“旅游统筹、全域景区、产业融合、业态创新”作为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紧扣红色文化主题,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山地生态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资源价值,丰富了旅游产品,进而带动了周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1.1 打造了原生态彝族村落
冕宁县内有很多彝族小部落聚居区,十三五期间冕宁打造了拉甲觉、汉呷木村、大埧子等原生态彝族村落,对村落民居风貌进行统一整治,保持其彝族原生态村落风格历史传承性和整体完好性,并重点建设了村落入口标志、村落民居院落打造、村落文化广场、生态农牧园、拉甲觉帐篷营地、自架车营地等,作为区域内旅游接待服务和生态文化体验的主要基础。在彝海景区,打造了结盟新寨,是彝家新寨,也是红色冕宁的扶贫村落。它由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彝寨新颜展示馆、农副产品和结盟文创产品体验馆组成,是一个集彝族特色土豆餐饮、彝族风格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在新寨里居住的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他们穿着彝族的民族服饰,时而唱跳着彝族的歌舞,以及随处可见的彝文字,使新寨里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特色。里面还将1935年红军长征过彝海时留下的水井,命名为“结盟泉”,在井口分别刻上了彝文字和汉文字的“结盟泉”三个字,意味着“吃水不忘挖井人”,也总能使彝家儿女想到“红军长征万里行,结盟精神代代传”的红色传奇。
1.2 形成了文化产业园
一方面打造文化景观。“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红军长征史上的十大事件之一。在彝海镇打造了彝海结盟纪念碑,打造了红军广场、大型群体雕塑和长征草地公园,成为了市民的重要活動场所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在红军广场上设计制作了大型的音乐喷泉灯光秀,融入现代科技,吸引游客们前往。此外,还建成了彝海结盟纪念馆,里面收藏并展示了大量革命文物及文字、图片资料。另一方面开展民族民俗活动,例如在彝海结盟75周年暨冕宁县建县60周年双庆活动上,举行了大型红歌演唱会,表演了具有彝族特色的舞蹈《情满彝海》和藏族原生态歌曲《赶马调》,这些既融入了红色文化,又凸显了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汉两族、藏汉两族相亲相爱。
2 冕宁县少数民族文化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旅游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的新型文化经济开发模式,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较快地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但是,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也会给当地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1 旅游开发同质化严重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最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是当前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同质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川西长征路线途径宝兴县、小金县、泸定县、石棉县、冕宁县和会理县等,这几个县都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结合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走文旅结合的发展路线,但是这些县与县之间缺少了特色的区分度,旅游开发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冕宁县对彝族文化的挖掘与广大彝族地区进行的文旅融合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很多都是采取的博物馆模式、民族文化村模式和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川、滇、黔、桂都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以彝族的火把节为主要宣传内容,通过打造彝寨的方式,向里面注入彝族的漆器、银器、彝绣等传统技艺和彝族歌舞、宗教、民俗等传统活动,以此来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虽然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对于游客来说,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可以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增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认知。但是目前各少数民族的节庆特色,如:藏族的晒佛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新年赶坡会、蒙古族的那达慕等在旅游市场上都比较泛滥了,只有是在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只有是在进行旅游开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因此缺乏了新鲜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在减弱。
2.2 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
旅游往往被视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导致了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使民族特色文化逐渐失去原来的本真状态和文化内涵,给民族特色文化的本真性保护带来困难。在冕宁县一些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挑战,年轻群体开始走出县城到更大的城市发展,留下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一方面“民族特色文化大多是活态性的,以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于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但是我们对其的保护主要以静态为主,大多是采取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并且在对文化保护的理解中存在片面性,侧重对文化本身的宣传和打造,忽略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其实少数民族才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保护少数民族就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2.3 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地区,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大部分经济比较贫困,地区内缺乏教育资源,因此村民素质普遍较低,这就非常不利于推进当地较快较好发展旅游产业,村民们亟需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其次,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地区都在推动经济的发展,开发民族旅游,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旅游景点很多,因此旅游的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抓住消费者眼球是每一个旅游开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仅仅是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强的观赏欲望,现在大部分景区对景点本身的打造花费较多的资金,但是对宣传推广上还是采取传统的一些广告和宣传模式,使用的宣传平台和宣传技巧具有局限性,缺乏创新性。
3 在四川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发掘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冕宁县作为四川长征主题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发掘和保护县域内少数民族文化,应该立足少数民族特色结合红色文化,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和整体保护;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强调统筹规划和具体落实。
3.1 立足少数民族特色结合红色文化,在共性中找到个性
每个少数民族分布的经纬度不一,地形、气候也不一样,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节庆特色。在四川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冕宁县应该找好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县域内的特色资源,将彝海景区打造为红色体验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多元文化体验目的地。一方面,讲好“彝海结盟”的故事,深挖“彝海结盟”的意义。“彝海结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的团结,然后根据它所包含的意义,打造情定彝海活动、谊定彝海活动等,采取当年果基小叶丹和刘伯承结盟的方式,还原场景,让游客通过同样的仪式结成好友,并且以“结盟酒”作为售卖商品,增加经济收入,也以此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仪式感,赋予该景点特定的含义,丰富游客在彝海景区的参观体验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彝族风土人情和节日习俗举办特色活动。在彝海景区打造小叶丹彝寨区和结盟新寨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区,以民俗风情+休闲运动+康养度假为目地进行旅游开发,打造彝红剧院和户外素质拓展场景,开展以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旅游教育研学基地,开展彝海徒步穿越等活动,吸引不同的游客前往。在景区内陈列出当地特色的食物和民族服装,还原少数民族的日常和节日习俗,用红色文化和当地特色区别于云南、贵州等其他地方的民族活动。
3.2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和整体保护
首先,“民族特色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也决定了对其的保护不能是一种封闭和保守的静态保护,而应该是一种开放和进取的动态保护。”要改变我们传统的保护理念、保护方式、保护技术和管理方法。让民族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自由地生活,用完善的法律保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壤上生存、繁衍,不要过度干涉和改变他们,保持他们内心的淳朴,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充满魅力和朝气。其次,民族文化具有整体性,由无数具体的文化事项、文化因子构成,因此,要注重对文化的整体保护。要尊重民族特色文化内在的丰富性、各文化因子的内在关联及其生命特点,整体地保护其拥有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所处的自然、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将环境和文化本身想结合。冕宁县还要关注自身的生态环境,避免在打造旅游景区的同时使文化过度商业化,一味追求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方向,去打造千篇一律的网红景点。而应该发动全民共同参与,在保护和利用、传承与创新中找好平衡点,既要保护民族文化,更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最后,形成以民族社区居民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传统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强调政府、企业的作用,对民族社区居民的作用重视度不够。有学者提出,民族社区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一是民族社区居民必须具有主导旅游开发的权力;二是民族社区居民必须具有主导社区旅游发展的能力,使社区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收益。”让当地的少数民族参与到彝族新寨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文化魅力,并用之吸引到游客们的参观。
3.3 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强调统筹规划和具体落实
首先,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继续抓紧当地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和“9+3”免费职业教育,培养本地人才,科学引导本地村民学文化、学技能,积极打造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培训体系,提高本地村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其次,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大对当地的科技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加大线上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并利用电商平台,吸引电商入驻,助力旅游特色商品销售,例如彝族的服装、刺绣、漆器等丰富的彝族旅游文化商品。积极引导本地村民自發利用电商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购买群体。另一方面建立智慧旅游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旅游+扶贫”做到旅游开发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对整个游客市场的性别、年龄、人数、旅游时间等的分析,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满足消费者需求,打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最后,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统筹整个长征路线上的旅游资源。既突出各个地方的特色,又让各个景点之间相互关联,用红色文化带动民族文化,形成全域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去展现文化的魅力和地方旅游的项目特色,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丁智才.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梁维.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9(02).
作者简介:谢国佳(1994—),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主协商与基层治理。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彝族长征少数民族Jiao Ayi| 《娇阿依》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7期)2022-07-11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2年4期)2022-05-07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6-11智珠二则领导文萃(2020年18期)2020-09-29智珠领导文萃(2020年16期)2020-08-28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视界观·上半月(2020年7期)2020-07-23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4期)2020-07-09少数民族的服装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9年36期)2019-10-17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二则(1)领导文萃(2009年14期)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