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河长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给每一条河建立一套档案,全面完整记载河流信息和河长制工作信息,是保证各级河长和各有关部门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河湖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落实河长制职责,有效地开展河湖治理保护行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
和田河概况: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由南向北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分为二支,东支为玉龙喀什河(以下简称玉河),西支为喀拉喀什河(以下简称喀河)。喀河全长808 Km,多年平均径流量22.21×108 m3;
玉河全长505 Km,多年平均径流量22.54×108 m3,两河汇合口(阔什拉什)至和田河入塔里木河处(肖夹克)的干流长319 Km,从喀河河源算起的和田河全长1127 Km。
建立“一河一档”主体。建立“一河一档”工作原则上由河湖的同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乡镇级河流建立“一河一档”工作由有关县市级河长制办公室。流域管理机构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建立所辖河湖的“一河一档”。和田河属于流域机构管理,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和田管理局(以下简称和田局)负责建立“一河一档”。
“一河一档”主要内容。和田河“一河一档”是在前期河湖调查、河长体系建设、“一河一策”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建立“一河一档”主要完成了五项内容:
1、河长制体系及管护人员基本信息、管护职责。根据已建立的和田河河长制组织体系,梳理玉河、喀河与和田河干流等3条河流的河长、河段长、河湖巡查员、河道保洁员等人员信息,包括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2];
明确每个人的管护范围、巡查频次、管护要求等内容;
河长公示牌的设置数量、位置、管护要求等信息。
2、河流基本信息。和田河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河流自然属性、流经的行政区(逐级到乡镇级行政区)及临河段长度、河流水质监测、河流水文特征值、河流水质状况情况。收集了和田河流域所在区域图:图上标明了流域水系、水利工程、水量水质监测点、入河排污口、排污单位、涉河非水利工程、行政区名称(到乡镇级)、水功能区范围及类型、河道采砂点、岸线利用及确权划界等涉河流信息。
3、河流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情况。(1)和田河上的水利工程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已建、在建的水利工程的位置、工程特性、管理单位,取用水工程的取用水量等;
(2)流域内的开发利用情况。包括:河道采砂情况,涉河旅游开发、养殖等。(3)跨河、临河非水利工程。包括:跨河、临河的桥梁、电力线路、管道、建筑物等。(4)岸线管理情况。包括:河道确权划界、岸线利用规划、岸线利用等。(5)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状况。包括:水功能区及水质达标,入河排污口数量、分布、污染源、排污量等,河道内植被、水生生物及生境评价等。(6)近年来开展的和田河治理保护工作及效果。(7)围绕河长制六项任务分析和田河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近期治理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及实施计划。以和田河“一河一策”方案确定的治理保护时间段为限(一般以2-3年为一个时间周期)[3],摘录和田河“一河一策”方案确定的治理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及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和田河三年整治方案。
5、河长及有关部门履行河长制职责情况。和田河各级河长和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开展巡河、河道治理保护行动等工作所形成的工作记录、工作成果都被及时归入和田河“一河一档”。
“一河一档”资料收集比较困难[4]。和田河流经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和洛浦县,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兵团第一师16团,涉及50个乡镇、881个行政村。河流档案分散于各基层水利单位,从和田河“一河一档”资料收集工作现状来看,基层水利单位在“一河一档”的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些基层水利单位对“一河一档”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有些基层水利单位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有限,档案管理经费落实不到位;
有些基层水利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务水平不高。
“一河一档”资料不够准确完整[5]。和田河“一河一档”建立工作于 2018年4月启动,按照《关于建立完善“一河一档”的通知》(新河长组办〔2018〕6号)要求,和田河“一河一档”归档范围主要涉及两个层面,流域管理单位层面的河流档案和县市乡镇层面的河流档案。其中流域管理单位层面的河流大部分档案可以从和田河“一河一策”中直接摘录,县市乡镇层面的河流档案归档范围广泛,涉及河流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河道景观、岸线开发利用,河流的保护规划、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材料,河流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办法,河流的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利综合治理、湿地、生态养殖措施和生物修复措施等资料。
“一河一档”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和田河“一河一档”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除了在建档之初集中资源、精力进行突击之外,更多的是在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严密的河流保护管理工作过程中按规范进行留存、收集和整理归档。和田局在和田河“一河一档”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上还需继续发力,认真查找“一河一档”管理突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力争从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切实提高对“一河一档”工作重要性认识。河流档案收集是“一河一档”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只有完整、准确、系统地收集相关河流档案资料,才能全面掌握河流历史和现状。基层水利单位是河流档案的主要提供者,提高基层单位对河流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
各地河长制办公室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河(湖)一档”工作,可以依据前期已经开展的河长制工作,梳理提取有关资料建立,资料不全的,要作补充调查。严格按照水利部《“一河(湖)一档”建立指南(试行)》要求建立“一河一档”[6],每年要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各级河长和有关部门履职巡河、组织开展河湖专项执法、河湖治理保护等各项河长制工作资料都要及时归档,整编成册,归入“一河一档”档案。对于多条河流“打包”设置河长的,可以“打包”建立“一河一档”。重要的影像、视频、音频资料的也要采集归档,针对每条河流、每个湖泊,定期实地采集影像资料,特别是对存在问题的河流,及时采集整治前后的对比资料,真实反映治理保护效果,逐步建立完善的“一河一档”。
着力解决基层水利单位档案管理突出问题。各县市基层水利单位档案管理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对此,笔者建议在各基层水利单位分别明确一名兼职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完善水利档案资料收集体系。各县市河长制办公室每年定期组织基层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知识培训,及时传达水利档案管理政策、知识,安排部署当年档案管理有关工作;
根据河流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每年在各基层水利单位列入档案管理专项经费,用以改善基层水利单位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提高和田河“一河一档”管理水平,继而提升和田河流域水利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逐步建立“一河一档”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田河“一河一档”管理制度化建设,把“一河一档”建设中形成的经验做法转化为河流档案管理的长效制度。根据河流保护与管理新形势和实际需要,适时对河流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健全河流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制度,河流档案开发利用制度,河流档案信息化制度等;
研究制定基层水利单位河流档案报送办法,确保河流档案收集的实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上一级河长办应不定期对各县市“一河一档”建立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情况将作为对各县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