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菩提树》浪漫主义思想与音乐特征

《菩提树》浪漫主义思想与音乐特征

时间:2023-12-23 12: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薛 迪

《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舒伯特被认为是古典音乐时期的最后一位音乐巨匠,也是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分析了《菩提树》浪漫主义思想与音乐特征。

19 世纪初,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旧制度的愿望日益强烈,在各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文学艺术史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批判宗教思想,主张追求理性和维护人的尊严,唤醒了欧洲人民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意识。

“浪漫主义”一词最初被用于当时的文学运动,后来被运用到音乐中。个性解放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基础,当时许多文学家迫于封建统治和宗教制度的高压,只能在文学创作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如席勒、歌德等人都对个性解放予以支持和肯定。他们的创作要求自由解放,重视民族意识,讴歌本色,作品大多倾向性明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腐败虚伪的制度。浪漫主义音乐也因此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时的作曲家也受到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许多艺术歌曲的歌词采用的是文学家的诗词,舒伯特也在其中,浪漫主义音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艺术歌曲是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是一种短小精美、内容丰富的歌曲体裁,其中,《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受到所处地域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创作的音乐形象多是沉闷、忧郁的流浪者,或是追求幸福却求而不得的失望者,这些形象也是作曲家自己的生活写照。作曲家通过写普通人的困苦,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他的作品是当时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具有时代性和通俗性。

(一)《菩提树》作品简介

《冬之旅》是由24 首歌曲串联而成的声乐套曲,《菩提树》是该套曲中的第5 首,也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舒伯特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诗歌创作的。舒伯特的作品富于对大自然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曲家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寄托于大自然中。清新质朴、充满德奥民间音乐色彩是他音乐的一大特色。

《菩提树》这部作品便是“自我”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一生悲惨的遭遇,即一位饱经痛苦的流浪者在冰冷刺骨的冬天里寄托着对春天的渴望,塑造出威廉·缪勒诗中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沉浸在幻想中的主人公形象,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音乐中体现出诗的情意。作曲家将《菩提树》分为四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背景,叙述了一位流浪汉来到一口井边,望着生长在井旁边的菩提树,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第二段是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自白,望着这棵菩提树,流浪汉对如今穷困落魄的凄凉生活发出哀叹,陷入深深的感伤中;
第三段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刺骨的寒风打断了他对过去的回忆;
作品最后讲述的是主人公漂泊多年仍常听见菩提树的召唤,并祈求菩提树能给他带来平安。

(二)《菩提树》中的浪漫主义思想

浪漫主义是由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形式产生的。古典主义音乐倾向于理性和稳定,它是优雅而适度的,所描写的事物有限。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更加丰富自由,重视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多反映民间生活,描绘自然景色,关心民族发展,以歌颂民族情感为题材,它强调思想上的自由,具有主观性。相比之下,古典主义音乐则显得局限和束缚。

在《菩提树》中,音乐的浪漫有一部分是来自诗词本身的浪漫性。作品采用德国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诗词,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赋予歌曲独特的感染力:我来到菩提树旁,曾经在这里做过无数美梦,也曾在树下刻下甜蜜诗句,不论快乐和痛苦我都会来到这里。如今我流浪到深夜,在黑暗里行走,形单影只。歌词抒发了主人公孤独、悲凉的心境,也是舒伯特对那个年代黑暗的政治社会和复杂的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的体现。在歌曲第三段中,诗人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幽冷深邃的画面,诗词通过凛冽的“寒风”、皑皑“白雪”来塑造一种凄凉的环境背景,烘托孤寂、无助的情感氛围:我走在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风直扑向我的脸,吹掉了头上的帽子,凉意袭满全身。作者采用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如果春天和夏天是象征温暖和生命,那么在《菩提树》中描绘的这样一个漫天飞雪、万物凋零的冬天,则更像是象征着死亡,是充满悲剧的“冬之旅”。

《菩提树》中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歌词上,音乐上的浪漫性也同样重要。舒伯特在作品中通过多变的调性布局来体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及流浪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来表现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凸显流浪者在面对不同环境下心境的变化。如在第一段至第二段中,作曲家利用E 大调和e 小调不同色彩的和声变化来对应流浪者细微的情感转换。当故事讲述到第四段流浪者听到菩提树的召唤时,音乐又转到亲切的大调上,表明流浪者在菩提树上找到了慰藉,菩提树是流浪者心中唯一的心灵寄托。整首曲子通过宣叙、大小调转换的方式把不同的情绪色彩自然地融入音乐中。舒伯特通过精湛的音乐语言驾驭能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抒发了内心对浪漫主义的情结,体现了他对未来寄托的希望。

(一)曲式结构

《菩提树》这首歌曲是由引子、主部、中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的变化重复的单三部曲式,速度为中速,以E 大调为主。作品四个乐段分别演唱不同的歌词,音乐氛围安逸、平静,歌曲朴实、简练,是典型的德奥民歌风格。

歌曲一开始由8 小节的钢琴前奏引入,第一段A 段4 个乐句分别为a a b b1(4+4+4+4),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互为平行关系。4 小节的间奏过后为A1段,乐句分别为a1 a1 b b1(4+4+4+4),该乐段是A 段主题的延伸。经过1 小节的连接,第三段B 段由2 个平行乐句c c1(4+4)组成,这一段作者在乐句的长度上做了缩短处理,与另外的三个乐句相比在长度上减少了一半,同时也是音乐的高潮部分。通过5 小节的间奏后将音乐带入再现A 段,4 个乐句为a a b b1(4+4+4+4)。最后歌曲的尾声运用与引子相同的材料由6 小节全终止结束。

(二)朴素的旋律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真挚动人,多采用简洁朴素的旋律线条。《菩提树》这首作品的旋律声部常采用二度、三度音程来谱写,歌曲开始于E 大调的主和弦,即旋律在e、#g、b 三个音之间徘徊。从前奏开始,一连串的六度音程以三连音的方式,通过钢琴伴奏的造型手法,将主人公脑中的记忆娓娓道来。A 段旋律为弱起演唱,旋律线条起伏不大,一直在小字一组的音域中进行,且钢琴伴奏的第一声部与声乐部分一致,强化了音乐的主体,轻快又平稳的演唱表达了主人公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诉说着对菩提树的情感。接着A1 段是对前一段音乐主题的延伸,与上一段相同的旋律线条再次强调主人公凄苦的流浪生活。第三段B 段采用叙述的方式,演唱旋律的音域大多在小字一组的c-f 之间,音域控制在四度的范围内,音高接近人声的发音,描绘出主人公正身处在寒冷的环境下,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匆匆结束。最后一段旋律重复了这首歌曲最初的主题音乐,采用了与A 段相同的旋律;
钢琴伴奏中每小节出现的强拍,体现了该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使乐段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尾声作为歌曲情绪的补充,使整首作品得到前后呼应。

(三)色彩性的转调

《菩提树》这首作品采用同主音大小调来进行转调,该首作品的调式布局为E-e-E-e-E。作品结构对称,每一段都采用不同的曲调,利用E 大调和e小调来刻画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转变,在伴奏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舒伯特巧妙地运用大调来代表主人公心中的渴望和希望,用小调来表达主人公失望的情绪,运用转调的手法来贴近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一开始为E 大调,利用大调在听觉上较为明朗的特点,从引子处就把音乐带入轻松、明快的氛围中。A1 段从E 大调转为e 小调,通过小调来渲染凄凉的气氛,造成情绪上的转变,具有暗淡色彩,表达现实生活的残酷。当还沉浸在现实中时,主人公仿佛听到了菩提树的呼唤,望着菩提树,内心慢慢平静下来。音乐此时转回大调,与上一段的小调形成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大小调的对比来表达两种不同情感之间的转换,表现出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B 段的调性游离不定,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挣扎、惶惶不安,是歌曲中最富有戏剧效果的乐段。最后一段回到与A 段相同的E 大调上结束。

(四)简洁的和声

舒伯特在《菩提树》中常运用调式的I 级和V级和弦,用简洁的和声给作品带来独特的魅力。整首曲子不仅在调性上只简单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方式(E 大调和e 小调),在段落中,每一个小乐句均以调式的主或属和弦来终止。如在A 段中,第一句和声是从E 大调的主和弦进行到属和弦,并回到主和弦上结束;
第二句由E 大调的属和弦回到主和弦;
第三句是从E 大调的主和弦进行到二级七和弦(升高三音),再由属到主,后又进行到下属,最后主进行到属结束;
第四乐句是二级七和弦(升高三音)开始,属主交替,并回到主。

(五)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配合

在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伴奏不再只发挥单纯的伴奏功能,而是已经有了诠释故事情感的作用,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首作品的歌词出现之前先由钢琴伴奏提示了故事即将出现的场景:一开始的引子颇具描写性,中板速度,一串三连音快速音群的弹奏,清晰又不失大乐句的连贯性,刻画出了作者笔下“风”的样子。然后通过伴奏渐强和渐弱的音响效果将情绪推向高点再落下,让故事在安静后开始诉说,带动着歌者的情绪,将音乐引向主题。

A 段音乐旋律和钢琴伴奏高度配合,4 个乐句之间采用叠句的创作手法来为抒发主人公情绪做铺垫,产生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音响效果。钢琴伴奏采用柱式和弦,其中最高声部与演唱部分采用节奏一致的旋律线条,既增强了故事的叙述性,又使音乐的意境更加生动。乐句与乐句之间钢琴部分采用一小节的双音音型伴奏,起到使乐句连贯过渡的作用。

A1 段声乐部分弱起开始,作者采用分解和弦并搭配附点节奏让旋律更加流动,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钢琴伴奏中每小节最后一拍的八分休止符,形象地刻画出流浪者蹒跚的脚步,凸显主人公的落寞感,使音乐与歌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B 段将音乐带向高潮,伴奏中的fz 记号在力度上推进了演唱情绪的变化,随后用钢琴伴奏固定低音描绘出风的形象,好像风吹时而强时而弱,最终以力度PPP 平息,体现主人公紧张不安的心理 状态。

最后一段在明亮的大调中进行,钢琴伴奏流动的上行三连音、附点的轻快感以及休止符的巧妙停止为音乐带来明朗乐观的气氛;
该段采用了本首作品唯一一处八度弹奏的音型,使得音域更宽广,增强了音乐效果。

歌曲《菩提树》在创作手法上虽简单朴素,但通过对作品在曲式、和声、节奏以及钢琴伴奏等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将这各个方面都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前奏、间奏、尾奏的重要性,它们不只是简单的连接,而是表现人物情感和设定情景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钢琴音乐的佼佼者,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浪漫主义钢琴小品、奏鸣曲、室内乐、交响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我们依然有非常广的空间来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内容。

猜你喜欢菩提树舒伯特大调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菩提树下宝藏(2021年7期)2021-12-06菩提树下宝藏(2021年5期)2021-06-14菩提星星·散文诗(2020年32期)2020-12-30菩 提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11期)2020-12-03G大调随想曲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舒伯特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10期)2014-04-08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环球时报(2012-02-13)2012-02-13

推荐访问:菩提树 浪漫主义 特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