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关助力消费迎来新机遇

公关助力消费迎来新机遇

时间:2023-12-22 11: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本刊记者 郭佳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国内市场在经历三年低迷发展后迎来了恢复期,在过去的三年中,大部分公关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品牌企业及公关行业面临发展的难题。

央视快评《2023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稳步前行》提到,拉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正在回暖,传递出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消费环境与公关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今消费回暖,公关行业在此机遇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公关行业应该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改变?此类问题成为公关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期焦点对话邀请嘉宾进行讨论,以期带来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建议。

姜晓峰北京智云图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妍亚马逊中国公关副总裁

殷雯婧(Doris Yin)明思力中国副总裁

马志强浙江省公关协会副会长,嘉兴市公关协会副会长;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温州商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高教公关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Jason CaoFINN PARTNERS中国高级合伙人

陈曦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讲师,院长助理

Doris Yin:根据阳狮集团旗下技术、数据和洞察团队EDGE最新发布的关于新冠疫情对于消费者影响的洞察报告,疫情政策的放宽总体上对消费者信心和购买意愿呈积极影响。其中,诸如机票和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购买意愿增长尤为明显,显示消费者对即刻到来的出行便利非常兴奋。诸如食品、服装和美容个护等日用品的购买意愿增长平缓,或与居家时间变长以及提前囤货相关。部分商品类别如饮料和旅游休闲则短期内购买意愿波动有限,表明乐观情绪更多针对未来规划而非对疫情管控放宽的即刻庆祝。

随着人们转向与新冠共存,社会讨论中药物和健康话题占主导地位,同时外出就餐、旅游和聚会也已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显示消费者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仍然很高。

独立公关顾问陈一北: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下,消费仍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费升级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2021年,凯度集团和欧莱雅一起发布过《美好消费:开启消费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当时的结果表明:消费者认为“美好消费”由功能、情感与社会价值,三个层面的“美好”组成,三者的权重占比是49%、24%、27%。对功能价值重视的突出,反映出消费者的需求依然非常实际,产品的品质优秀、创新实用是一切的基础。同时,情感和社会价值的总体占比大于功能价值,则体现了消费者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存型发展、从利己到共益的消费理念升级。

站在一年多过后的今天看,大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细分需求上,有一些新的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从功能价值来看,呈现形式上的创意和美感成为了一种新的“功能”需求,比如独特的视觉语言(如香氛品牌闻献和观夏、烘焙品牌好利来等)、产品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如SKP商场等)等等。

其次,在情感价值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期待品牌能够帮助自己更真实地彰显个性(比如贴身衣物品牌内外和蕉内等),真正为己悦而容,而不是为悦人而容,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而追求与众不同。

最后,在社会价值层面,消费者希望品牌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关注的社会议题与自己的商业模式结合(如服装品牌Allbirds、Patagonia等),更加可持续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消费者对营销为初衷的“可持续”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敏感,如果有相关“标签”的品牌和产品在功能上有所牺牲,也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长期青睐。

Jason Cao:据我观察,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充满挑战,高端品牌的表现仍然好于大众消费品。消费者在消费时,基于寻求奖励自己的心理,会购买高端品牌。此外,中国本土时尚创新品牌的蓬勃生长,也让曾经的主流国外品牌感到压力。

相较于西方文化和品牌,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更加喜爱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诉求,一些海外品牌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跨界合作。比如法国香薰品牌Diptyque,近期与中国艺术家汪纯一合作呈现Pop-up艺术工坊,巧妙地结合了香薰产品与蜡、陶瓷和玻璃等具有中国元素的材质,得到市场广泛接受与欢迎。

三年疫情对消费市场无疑带来了巨大冲击,消费者更加理智地选择购买方式和渠道。无论是通过微信、淘宝或是抖音以及直播等各种形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前“货比三家”,更加看重性价比,积极地寻求折扣和促销。根据FINNPartners与先讯美资联合推出的2022年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近七成消费者仍旧倾向于在大型促销购物季进行消费,同时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愿为积极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举措的品牌买单。我们看到了中国消费者从为“质量”买单,逐渐向为品牌“理念”买单的趋势变化。

姜晓峰:近几年国际国内局势极不平凡。在变化莫测、复杂模糊的大环境中稳中求进,已经成为本土和跨国企业的新常态。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让本就是多元的消费者舆论环境再度变得复杂,消费品牌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

过去,消费品面临的危机往往是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及客户服务,但现在危机的范围更大、更广、也更难以预料。智云图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下舆论环境普遍包括地缘政治、民族情绪高涨、批判加班文化、内卷、仇富、女性意识崛起、圈层文化冲突等特点。这些特点所引发的情绪通过社交媒体被大肆宣泄。品牌若一时失足踩雷,则会引爆负面舆论。例如H&M新疆棉事件。2022年,星巴克就被卷入了民族情绪的风暴中。因网上流传重庆星巴克磁器口店驱赶民警而引众怒,星巴克不得不在微博上公开致歉,但仍无法平息民众怒火。涉事门店一度被送白花、扔鸡蛋,并被网友刷差评。

危机时候,品牌方容易被自己引以为傲的品牌调性反噬。星巴克品牌固有的“高端”形象优势被滑落成为“高傲”的负面资产。不只是星巴克,所有的外资品牌由于其归属权问题,一旦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中,就容易被贴上“傲慢”的标签,对品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马志强:三年疫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和之前相比,人们的消费现状有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消费观念上,人们的消费主要表现在“一多一少”,即健康消费的投入明显增多,奢侈品和文化娱乐产品明显减少。人们更注意购买和疫情及健康相关的消费用品,如医药、口罩、医疗防护用品,提前购买,适量囤积,以备不时之需。表现在消费方式上,人们更喜欢网上购物,那种逛商场漫游消闲式的购物习惯越来越少,致使大型超市尽管灯火通明,但人烟稀少。这种消费习惯和方式,对实体经济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以我自己家为例,2022年下半年,投入到医药和医疗防护用品的消费不下几千元。而穿戴用品、装饰品、文化用品的消费品明显减少。

陈曦:从消费理念来看,当前消费者的价值观较之前有明显转变,无论是各类电商平台还是线下购物场所,医疗用品、健康食品、保健品、运动健身器材、家居体验类商品都成为热销品。疫情使消费者有了更多居家的时间,也充分意识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更加重视通过体育锻炼与日常营养补给以提高免疫力。电商数据显示,鱼油、维生素、益生菌等基础营养品的消费表现持续向好,健康和线上娱乐的结合也让以刘畊宏等为代表的运动直播间迅速爆红。大家纷纷置办跳操装备,这也随之促成居家运动场景和运动器材、服饰等需求提升。同时消费者更愿意为有责任感的品牌和更卫生的环境与服务付费,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此外,疫情给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对于消费者信心仍有较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断增强储蓄意识表示要更努力存钱,预留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生活保障类必需品支出显著增加,非必需品能省则省。

从消费形式来看,线上消费持续主导,各类到家服务、社区小店、生鲜电商等消费形式从疫情封闭时保障社会基本生活、避免社会恐慌、防止疫情扩散等初始价值再次实现转变与升级,成为当前新消费的基础价值轴心和主流形式。以游戏、短视频为代表的线上娱乐数据也增长明显。疫情以来,短视频平台DAU增长迅猛,创作时间与灵感大幅度提升,创作领域更加广泛,从而将更多流量引向线上,显示出巨大吸引力,同时相伴而生的是在各类线上平台搭载的购物行为与成交量大幅提升,并且消费者在观看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软性电商渠道时,相较于传统电商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在线下消费中,消费者为了减少停留时间和降低感染风险则更倾向于便利店或就近购买,因此,超市、便利店和药店的销售额大幅攀升,而食品餐饮、时装店和百货商场等可自由支配支出的类别持续承受压力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无论哪种消费形式,都呈现出了从过去的“少量多次”到“少次多囤”的转变,断舍离的新型生活哲学在疫情中受到冲击。

阎妍:从自身感受来说,疫情以来,消费的场景变得更理性、更必要。

目前,从快递、餐饮和出行市场的情况,能感受到日常消费正在加速回暖,我们的生活正在慢慢回归常态。其次,从消费行为和思维上,也呈现出一些明显变化。随着我们逐渐适应了更多“居家”和远程的工作生活方式,大家更多关注健康、创造更好的居家办公以及生活、学习场景。

阎妍:结合一些第三方调研和电商平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仍具有较强韧性,同时在进行购物决策时也越来越谨慎。消费者更加看重品质、功能、实用性以及必要性。同时,年轻的消费群体更加注重企业和品牌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体现。比如中国的很多消费者包括全球的消费群体做购买决策时会考虑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随着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并兼具社会责任感,能够应对这种趋势与变化的品牌将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陈曦:疫情后消费形势的变化毫无疑问会给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带来机遇。

疫情后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幅增强,同时国货品牌发展也体现出明显的“提质增速”效应,在产品科技、美学设计、营销策略上逐步走上高端品质化路线,并且抓住了变化中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精确切入消费主力军——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2022年天猫618期间,国货品牌集体迎来爆发性增长,在全部成交量破亿的品牌里国货占6成。双十一期间,国货品牌在天猫公布的102个成交额过亿的品牌中占据过半。此外国产美妆与家电3C品类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依旧不俗。总的来说国货品牌正在加速出圈,逐渐成为用户的首选,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增长态势。据调查,更多高收入消费者与年轻的95后们对中国品牌的关注度与购买意愿逐渐提升。

对于国际品牌,当前消费者对于国际品牌消费行为受到持续影响,除日常生活用品、医药保健、医疗用品等在这一阶段的热销品国际品牌仍具竞争力之外,其他的诸如奢侈品、电子设备、运动鞋帽服饰、餐饮酒店等国际品牌在国内持续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疫情封控导致的国际段和国内段物流滞留或中断成为阻碍国际品牌产品销售的最大因素。其次,疫情减少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倾向于将消费偏好更多投向生活必需品。另外,许多国际品牌消费强调用户体验,试用、试戴、试穿等购买必要环节在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最后,国产品牌不断发展对国际品牌带来不小冲击。

Doris Yin:流量红利见顶,平台流量从增量转向存量,品牌营销从效果逻辑转向品牌逻辑,进入真正的价值创造时代。

国际品牌更高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地缘政治下的价值观冲突等),加之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本土品牌进入高光时代。深耕中国近30年,明思力(MSL)携手众多行业标杆国际品牌实现了长期的共同成长,凭借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洞察,亦将赋能本土品牌创造更多价值。

陈一北:消费需求的趋势变化所带来的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本土和国际品牌是共通的。不少中国的经典品牌和新兴品牌,凭着对消费者敏锐的嗅觉和高效的营销布局,在“中国骄傲”的热潮中,以“快”致胜,成功异军突起。

但本土在市场上的洗牌速度也比较快,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定力,对品牌建设和供应体系的长期投入就尤为重要。BrandZ的历史数据也证明了:强品牌不仅能帮助企业安稳度过短期挑战,还能在市场恢复后更快地反弹。许多百年国际品牌基业长青的“稳”经验就很值得国内友商学习。对于企业,生意的核心还是要把消费者研究透了,源源不断地提供超出他们期待的产品,用品牌的理念与他们构建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共鸣,赢得他们长期的青睐。

Jason Cao:如之前提到,越来越多的本土新消费品牌在近几年应运而生,为市场带来了蓬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品牌不断创新,无论是从产品端还是营销端,这样的趋势反向让更多消费者受益——拥有价格更优、质量更好、更加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对于国际品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与中国本土艺术家、IP联名合作,比如欧莱雅、优衣库、雷朋等品牌与中国新消费品牌泡泡玛特的联名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而对于本土品牌,为了抵消本土市场因疫情造成的发展停滞受阻,我们看到又一波集中的品牌出海潮,本土品牌积极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去寻找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和机会。寻求海外市场扩张依托于深入了解海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心理和行为,产品过硬的同时,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价值沟通的过程。FINNPartner中国因为专注服务众多中国企业出海,在OutboundCommunication领域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从消费日用品牌,到科技3C,再到健康,旅游等各个门类,我们依托FINN横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的团队网络,以及独立公关灵活缔结的运营属性,为客户提供从海外传播策略制定,针对海外受众的传播内容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和时尚焦点的热点创意,实施以中国为枢纽统辖海外各个片区协同作战的一站式出海传播组合拳。我们依托FINN全球的调研和分析团队,还会针对不同行业定期推出行业分析报告,供出海企业前瞻性了解目标市场的动态以及潜在机会。

马志强:消费形式的变化对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具有明显的影响。简单地说,人们对国际品牌的追求明显减弱,国内名牌的影响力明显增强。这既有当前大形势的因素,也有国内品牌质量大幅提升的因素。以网上购物为例,人们明显倾向于选择那些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因为品牌就意味质量和服务,品牌就意味着质量好,服务好,售后有保障。而一些三无产品甚至连售货地址都找不到。人们的网购不再以便宜为唯一的消费标准,而多是以“便宜+品牌”为选择标准。

再以教育消费为例,疫情之前,出国留学者每年以数百万计,每个留学生每年的消费动辄就是几十万,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品牌高校都赚得盆满钵满。但近两年,出国留学者明显减少,人们也不再以出国留学为炫耀的资本。国外著名高校在国内的品牌效应明显减小,其一年制的研究生学历甚至已到了“嗤之以鼻”的地步。而国内高校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985”“211”工程建设尽管已经结束,但其品牌影响力还是与日俱增,其美誉度和知名度仍有着相当的影响。

姜晓峰:在后疫情时代,无论是崛起的国产品牌,还是“洋气”的国际品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这促使企业思考,除了运用常规的营销打法以外,在品牌传播中如何融入更多的社会价值元素,以更好地凸显品牌的温度、拓展品牌的价值边界。

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同环保相结合的ESG理念正逐渐成为品牌的传播热点。诸多跨国公司已开始把ESG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承诺中,本土企业也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讲述着他们的ESG故事。中国媒体关注的ESG焦点集中在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能源开发、垃圾回收利用、乡村振兴、信息披露等几个层面。企业需要结合媒体的ESG视角与企业的标杆ESG项目或实践,讲好品牌的特色ESG故事,打造行业领袖或先行者形象。

Doris Yin:传统公关愈发向线上转型,减少对线下活动的依赖。比如阳狮集团顺势成立新厂牌PublicisInfluence,旨在帮助客户应对流量红利持续下行的挑战,并进一步优化社交媒体投放平台的效能,提升数字化影响力。

疫情三年中,行业里一些企业优化了组织架构以提升绩效,而阳狮集团则在2022年推出“出狮行动(ProjectRoar)”,旨在给青年人才更多激励,加速他们的职业发展,通过更多个体成长实现集体成长。

阎妍:疫情影响之下,近几年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工作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很多时间都在居家办公,无论是内部团队合作,还是外部合作伙伴的沟通,都更多以线上为主。放开之后,线上模式很难完全消失,这就需要传播人适应线上线上的混合模式,探寻新的传播方式并创造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公关人来说,要勇于拥抱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不断累积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沟通策略做出实时调整。

Jason Cao:疫情的三年,对经济的全面影响和各个行业的冲击都是大家可以感受到的,公关行业作为服务业紧密依托于各个行业发展。一些因内外部因素收缩迅速的行业,如教育、地产等,相应下游的服务公司一定会受到较大影响,公关公司面临业务再定位的挑战。相反,大健康领域在疫情的背景下无疑是最为蓬勃发展的行业,大众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医疗企业有更大的空间发展,乃至健康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升和拉动,舆论环境随之也会越来越关注健康话题,这些都是我们公关人不能忽视的外部变化。

在公关从业人员方面,我们看到不同行业的起伏,相应带来不同背景的公关人也会有不同走向,医疗健康传播的人员极为受到追捧,经常是一个人在四五个offer中徘徊,究其原因还是人才需要缺口大,但是具备相应背景经验的从业人员少。

专业方面,线下活动因为疫情几乎停滞了三年,以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公司和从业者面临比以往更大的挑战,需要积极探索线上活动的策划和创意,寻求变通之路。

另外就是行业内的收购与重组,中大型公关公司用收购的方式进入全新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外通行的手段,用收购布局业务板块,占领业务高地,同时吸纳高端人才,比拼的是管理团队的眼光和胸怀,对未来的判断以及市场的塑造,落子一枚激活一个市场的例子在这个行业并不鲜见。

陈一北:第一,不少客户方受到疫情的影响,预算更加吃紧,但事务量并没有减少,甚至更多。甲方的公关人需要内部消化更多的事务性工作,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又做大脑,又做手脚。在甲方的合作模式上,甲方在成本、效率、专业领域(如新兴的ESG、可持续传播领域)上对代理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业务定位比较清晰的代理商往往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基础。

第二,业务负责人对公关职能的期待也在发生转变。尤其是在营销传播这个领域,市场和公关职能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业务负责人希望更多的支出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意上的转化路径。企业传播和公共事务团队则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帮助企业规避内外部的风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争取来自政府、协会、媒体、友商、公众等各大利益相关的支持,为业务的稳健发展和新业务模式的孵化,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在“职能边界逐渐模糊”和“新需求不断产生”这两大趋势交织的当下,公关人也可以迈出一步,把握这个时代的特殊机遇,成为可持续发展、雇主品牌与文化、科学与科技传播、融媒体传播等领域等新职能的专家,为自己构建独特的职场竞争力和发展路径。

Jason Cao:在2022年底的疫情集中暴发蔓延期,我一直在帮助一家大众健康类企业做市场传播咨询,在紧密关注舆情走向和话题分布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量疫情相关的新闻和话题充斥传媒,受众在对疫情已经逐步从无知与恐慌过度到理性接受与适应的阶段,这个时候大量消费品牌继续保持沉默选择不发声,因为消费带不动,消费者因为现实困难也很难短期内恢复消费行为,为什么还要做传播,做促销也没有用,这是消费品牌在这个阶段非常带有普遍性的市场顾虑和苦衷。我们带着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把这个阶段尝试定义成疫情海啸后传播的“空窗期”,通过试水发现,其实无论媒体还是受众,在这个阶段恰恰特别希望看到一点新鲜的内容(因为基本打开电视还是手机,基本所有热搜都是防疫话题),有价值有创意好的内容,恰恰是非常紧缺的。在一番深度的分析和论证下,我们为客户量身制定了反向推动相对更为主动的传播应对策略,从提升专业知识的可信度与公信力,积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到传播手段创新引导读者参与讨论与分享,一系列传播推动以及快速应对,帮客户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品牌传播效果。

举这个实操案例,其实就是想说明疫情后消费品牌的复苏,公关传播应该是扮演打前站的角色,应该大胆尝试用于创新,机会永远蕴藏在不经意的现象之下。消费者经过三年的情感压抑,需要宣泄的出口,无论衣食住行,各类消费品牌在自身赛道上,总能找到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方式和切入点,先去真诚地理解你的顾客,用你的独特方式向他们说一声“这三年不易,您辛苦了”,再用实际行动去展示你帮助顾客“追回”失去的体验与感受,无论是不是出现报复性消费,我相信在疫情后的品牌重塑上,该品牌已经胜出一筹。

陈一北:第一,在战略层面,可以帮助消费企业塑造更加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别是商业向善、包容多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理念,在短期来看是投入,在长远将成为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竞争的门槛。

第二,在操作层面,用行业的专长帮助企业赢得新的消费者,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最根本的价值所在。随着线下活动的放开,公关行业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帮助品牌以离消费者身心距离更近的形式,来与他们建立情感和价值上的链接,不论是通过线下的大节大庆,还是小规模的圈层沙龙。另外,最近各级部委也发布了一系列促消费、稳外资和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协助企业把握好这些政策红利也是重要且实际的一项工作。

第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助公关的力量,与政府和行业一起,把消费的生态做大,营造更好的消费氛围,比如可以借助全国消费促进月、进博会、消博会等政企共创平台,集中推出新品牌、新产品、新科技、新理念,实现供应;
也可以在日常探索与相关协会和友商探索合作,让绿色消费、责任消费等代表美好消费的理念成为消费行业的共同行为,让消费的复苏也成为美好生活、包容经济、健康社会的新动能。

姜晓峰:在讲述ESG故事时,多数企业倾向于给“E”(环境)更多的内容权重,因为环境成就通常更容易被量化,而且受到政府和政策的鼓励。然而,若无硬实力支撑,过多地强调“E”(环境)会让企业蒙上“洗绿”的嫌疑。考量如何实现“E”(环境)与“S”(社会)和“G”(公司治理)的有效衔接,并通过易懂、有感、可靠的语言加以传播,是一个企业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

Doris Yin:重点是帮助企业恢复打通或者重新建立在各个触点和消费者的联结。

首先是线上:全面提升数字化影响力。借助阳狮集团独有的达人数据工具Fluency,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达人数据的追踪能力,精准识别、预判和直击可能发生的影响力营销场景,为客户带来精准的预算管理和商业价值增长。

第二是线下:逐渐通过公关活动恢复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和对话。

第三,协同:增加客户投资的协同效应。阳狮集团的多元业务板块和“一个阳狮(PowerofOne)”的整合服务模式,将赋能我们在提供公关服务的过程中打开多维视角和增加协同效应。

Doris Yin: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扩大内需的深入实施,消费市场的复苏将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

姜晓峰:智云图观察到,现在消费品行业的危机爆发的频度和给企业带来的伤害程度较以往有明显上升。因此,危机管理正在成为企业公关的一项核心能力。搭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识别敏感问题和危机风险点,能帮助企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换。企业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危机风险图谱,再观其言,察其行,确保不要心存侥幸,以身犯险或因缺乏危机意识而误触红灯区。

Jason Cao:本土品牌的快速成长以及大众的认可度提升,为品牌提供更多机遇。随着大众对新的品牌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品牌讲故事的能力愈发显得更加重要。

如之前提到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方面的实践,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也推动品牌对ESG方面的投入建设与传播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这里提到的ESG传播不仅仅是发布年度ESG报告,更是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消费者共情,与社会和谐共生,让品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渠道方面,现在消费者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以做出相应的消费决策。这对品牌如何将预算高效投入在最有效的渠道上带来了挑战,相较于以前平台的相对单一化,现在众多渠道让品牌更难集中火力,或是需要比以往投入更多的预算获得关注,或是需要对自己受众的连接渠道有更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无论从传播内容和渠道上都对品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对于出海品牌,海外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与机遇,但面对文化差异等挑战,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还应具备更完善的国际视野、全球化思维。我们也应该多学习西方品牌在品牌管理、PR体系全球建设与传播策略方面成熟和丰富的经验,对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不仅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舞台,也让我们的品牌深入人心。

马志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打造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更多更快的为消费者服务仍是今后的消费趋势。以购物为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正趋于明显的目的性。其选择的标准越来越清晰,网购平台的消费分化越来越明显。例如以京东平台为代表的众多产品品牌赢得了中产阶级购物者的青睐,“京东”品牌的产品代表着品牌和质量。而“拼多多”走的是物美价廉,以便宜取胜,吸引着大量的低收入家庭的青睐,但其品牌产品就较少,品牌效应也不多。“淘宝”则居中间。

由于网购看不见实物,网购平台展现的产品让消费者缺少体验,这是网购平台的一大局限。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开发出能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感较强的软件将是一大趋势。以网购衣服为例,如果开发出的软件能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身体和气质,具有亲身模拟不同款式、不同风格的衣服的功能,而不是只能看平台上的卖家秀,那网上平台购物会更加便捷和方便,更能吸引广大消费者。

阎妍:消费信心会逐步回暖,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也会更趋于理性。品牌如何与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实现深层次的互动,包括如何通过品牌理念、品牌行为与新一代消费者构建更深入人心的连接,比如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新兴的消费主张,这些都是新环境下传播人需要去不断探索的。

猜你喜欢公关消费消费者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向“黑公关”说NO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消费导刊(2018年22期)2018-12-13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农资届公关指南中国化肥信息(2017年7期)2017-12-13知识付费消费者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34期)2017-09-13新消费ABC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推荐访问:助力 公关 迎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