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

时间:2023-12-20 16: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恶劣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多种外在以及内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犯罪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够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预防并解决大学生的犯罪问题。

关键词 犯罪心理 大学生 预防

作者简介:孙曈,吉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囯近代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78

一、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

(一)无知心理

由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以升学考试为主,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教育,从而导致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很多大学生都是“法盲”。对于一些不应该做的事认为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谴责,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实施犯罪行为,却不知道是违法的,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人们的精神需求,由于追求物质的享受、精神赞扬从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是扭曲的,影响人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虚荣心通常表现为功利主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功利主义也一样,适当的功利主义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目标,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和成长,然而当存在过度的功利主义时就会导致大学生迷失方向。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大学生就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荣誉感就会随之失去,被社会抛弃的感受就会油然而生,一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也会随之出现,例如:仇视社会等不健康的心理。存在虚荣心理的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并时常伴随着极强的表现欲,急切的需要被他人认可,从而导致自己变得焦躁以及行为也变得反复多变。若对有此心理的学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则会为日后产生犯罪行为留下隐患。

(三)自卑心理

当人对自身的素质和个人能力做出比正常水平低的评价时通常被认定是自卑的表现,产生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悲观、消极、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通常会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言语产生过度的反应,为了舒缓自己长期压抑的心情,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应对[1]。个体差异、家庭、经济、性格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自卑心理产生。自卑心理是对自我的消极评价,通常评价内容与自身的客观情况不符。有自卑心理的人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较高,两者会产生冲突从而导致出现成就和自尊感。当这种需求不能通过自身努力在主观上或客观上实现时,则有此心理的大学生则会选择不择手段的去满足心理需求。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四)仇恨心理

大学生自毁情节的极端表现就是仇恨心理,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怨恨[2]。当一些大学生没有被公平对待或者忍受不了屈辱时就会导致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产生,想通过一些方式来改变所遇到的这些不公的现象。存在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或改变现状时并不会通过合法合规的方法来寻求帮助,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打击报复。极端的方式可以实现一定的心理平衡,但同时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存在这种心理的大学生通常会对社会和他人进行盲目的仇恨,进而实施反社会的犯罪行为。

(五)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大学生的自毁情节的主要表现,有侥幸心理的大学生会对犯罪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因存在一种不一定会被发现或者被法律制裁的心理而放纵自己的犯罪行为[3]。这种心理只是大学生的主观判断,与实际结果往往是不符的。存在此种心理的大学生施行犯罪行为则是以前途甚至生命代价为筹码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赌博和冒险。存在这种心理的大学生通常法律知识淡薄,缺乏法律逻辑思维的能力,对问题不能理性客观的分析,没有能力预测自己的行為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侥幸心理就是对自身行为的放纵以及对法律知识没有正确的认知,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

二、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特点

(一)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最近几年,大学生的犯罪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妨碍社会公共管理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生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其中犯侵犯财产罪和公民人生权利罪是最常见的,主要是偷窃、故意伤害和强奸为主的犯罪行为。

(二)手段极其残忍

在大学生故意杀人的案件中,一些犯罪大学生的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三)犯罪的突发性

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且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遇见事情时容易情绪化。人在日常生活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见一些争执,当争执在不能及时解决的时候就容易引发更深的矛盾。有些同学则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实施错误的行为,从而导致犯罪,引起悲剧。尽管突发性犯罪是没有事先预谋的,但突发性犯罪者的人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心理不太健康,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缺陷,最终产生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

(四)智能化犯罪

大学生同时也是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往往都比较擅长。一些大学生则利用高科技盗窃财物;利用计算机非法窃取信息获得商业机密;实施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

(五)犯罪的专业性

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或者特长来施行犯罪行为,其中以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和化学专业的最为频繁。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学法犯法,以身试法,通过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来钻法律的漏洞,更有利用反侦察能力来逃避相关部门的侦查。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预防以及控制犯罪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事前的预防措施和事后的补救措施。减少犯罪的主要方法则是在事前预防,同时可以挽救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事后的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刑罚的震慑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学生犯罪非常复杂,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与配合。

(一)完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使健全人格的基础,其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人格的是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犯罪行为的产生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部门需要对大学环境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促使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风气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可以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改变离不开思想政治的教育。由于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从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则需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分工和责任明确,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运行体制。需要在传统的政治教育课程上改进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高校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法制教育。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存在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并且有的学生将罚款和道德混淆。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思维,以及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样重要。各大高校则可以将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中去,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高校则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同时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心理选修课,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则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根据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尽量有效的引导和矫正。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高校可以致力于开展丰富的、健康的第二课堂活。积极举办一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将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之外可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校园积极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参与。

(五)与政府、司法部门进行合作

司法部门是办理大学生犯罪的重要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会承担着教育、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工作。其中政府、司法部门中有大量可以分析犯罪原因、动机、心理的专业人士,可以起到威慑大学生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说服力,更容易被信任。所以,各司法部门、政府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有着很大的帮助,开展多部门的联合教育:地区的司法部门人员可以定期的去高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可以将遇到的实际案件在高校进行通报,以犯罪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宣传教育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反应,让大学生从真实案件中自省,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开展庭审观摩活动:法院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设立开放日,并邀请部分师生进入现场进行观摩,也可以通过网上直播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看。采取近距离接触庭审的方式对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都有显著的效果。在邀请学生进行观摩的时候不应只局限于法律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让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参与进来,对大学犯罪行为减少和预防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加强自我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现在的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丰富其发展内容;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感,拥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同时克服孤独、苦闷、自卑等消极的自我体验;增强自控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多种多样,追究其因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犯罪已经得到我国教育机构的极大重视,大学生的犯罪行为给国家的社会安全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隐患。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每个大学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不同犯罪心理研究,在针对社会、校园环境管理、文化的控制、教育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董凌.在校大学生校园犯罪及其预防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20,17(01):102-105.

[2] 田刘凌.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5(28):248-250+302.

[3] 赵静.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 554(10):112-113.

猜你喜欢犯罪心理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8期)2018-09-24大学生就业趋势民生周刊(2018年13期)2018-08-22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高中时代(2017年9期)2017-12-26犯罪心理画像初探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10期)2016-04-26

推荐访问:在校 视角 犯罪行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