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

时间:2023-12-20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胡红梅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既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之需,也是丰富思政教育主体、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当前,学生社会场域、互联网场域、舆论场域、生活场域与思政教育场域出现复杂形势,给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亟须建立一套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机制。对此,笔者从思政教育载体、思政教育内容和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多角度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

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及经济、文化、教育频繁交流,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内容、方式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显然,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既是时代之需,也是丰富思政教育主体、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以及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化被动为主动,实现社会场域、互联网场域、舆论场域、生活场域和思政教育场域的统一,着力建设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

一、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教育载体开发不足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极为复杂,信息化的便利使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更加丰富,这给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目前,高校針对思政教育载体的利用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物质载体开发不足,过度依赖数字化载体;二是教育空间开发不足,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对红色教育基地、校史馆以及图书馆等公共空间的利用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二)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与专业学科不同的是,价值理念内化为主体知、情、意、行的过程,并非直接由教师教授而来,而是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从教育对象来看,思政教育内容应针对社会生活现状灵活调整,才能够符合教育对象的需求,提高育人实效。如,有研究认为:在疫情中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与其生命、生活状况相关的知识,学科知识和其他知识则排后。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在学生和真实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灵活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相脱节,生活体验、生活情境的缺失使得思政教育难以形成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常态化机制建设也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不佳

近年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教育已成为我国各高校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基本上建立了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矩阵,但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具体运营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在内容上更侧重业务活动,轻价值观教育,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重点仍在业务管理和政务发布上。第二,尚未形成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内容上也多以转发为主,缺乏基于地方和学校的红色资源挖掘。第三,网络运营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对网络平台技术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在具体运营时存在推送时间不固定、互动性差以及传播范围不广泛等问题。网络平台运营情况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的意愿和行为,改善网络平台运营情况是建立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的必要之举。

二、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路径

(一)丰富思政教育载体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应进一步丰富教育载体,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育人方式的有机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应将物质载体建设与精神载体建设相结合,建立课堂融入、科研渗透、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媒体融合、心理咨询、环境涵养、靶向服务、助学扶志、制度规范的运行模式。同时,整合内部资源,深度挖掘工作潜力,着力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为常态化机制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第二,利用高校图书馆等特有的学习空间提供交流服务,包括会议交流空间、开放团队空间、个人独立空间和小组讨论空间,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还可以依托教育基地打造专题活动,如,开展多媒体教学、红色人物专题讲座等,着力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通过看、听、想、写等方式加深学习印象,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二)系统设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设,要求系统设计教学体系,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第一,依托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利用文字与图像、音像、影像等各种信息形态,将思政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挖掘高校和地方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基于此开展专题教学。第二,注重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一致,在校内应健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工作机制,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实现良性互动。在校外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要注重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积极推广优秀实践教学案例,把优秀调研报告作为理论课堂的补充。

(三)搭建网络传播矩阵,提高网络平台运营能力

第一,进一步开发网络平台的思政专题内容,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网络学习板块。同时,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协同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宪法法律、传统文化等专栏并定期推送,逐步培养网络用户习惯,搭建起常态化的网络思政传播矩阵。第二,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主题活动,举办线上展览活动。线上展览不能只单一展现图片和视频,还要根据网络平台的技术特征进行二次开发与传播,如,开发互动小游戏、进行有奖问答等,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参与体验的方式,打造信息共享、活动互动的宣传模式,与线下活动形成互补。第三,提高网络平台运营能力。建立专业的网络运营团队,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可以在与主流媒体合作的基础上,探索扩增学生个体传播效果的途径,引导受众转发内容以形成传播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3]孙旭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意蕴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30-135.

[4]袁宁波,崔俊晨.“三全育人”视域下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19-24.

[5]刘新庚,彭烨,刘邦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6):146-152.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宣传部)

猜你喜欢思政教育高校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常态 机制 高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