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琴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如何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并让其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正成为当下新的课题。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回望中华民族历史过往,总能给人启迪与昭示。而若要读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始终绕不过一张张、一卷卷的古籍。“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深厚的典籍文献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著下典籍无数。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如何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并让其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正成为当下新的课题。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从“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从在全国各地引发观展热潮的“册府千华”系列展,到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从泛黄的纸页里走出来、活起来……
古籍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断,古籍文献的保存延续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保存古籍文献最为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古籍总量达5000余万册(件),共计20余万种,这些古籍门类繁多、包罗万象,囊括了自先秦至清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对古籍进行整理与保护。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同年年底,恢复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业务。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古籍保护被提升到空前高度。“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被纳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使“古籍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2022年3月,“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古籍保护首先要完成古籍的普查登记。时至2021年年底,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在2021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汉文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情况基本摸清。通过古籍普查新发现了一批珍贵古籍,如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为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的新发现,确定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
重庆图书馆藏明初拓本《汝帖》等,亦为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
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可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璧。
如今,读者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孔子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收藏单位编纂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就会呈现在眼前。这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重要成果中的一项。
古籍修复方面,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机构的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与此同时,古籍保护的国家、行业标准日趋完善。2008年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陆续组织研究制订了《古籍著录规则》《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图书冷冻杀虫技术规程》《古籍函套技术要求》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截至“十三五”时期结束,已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4项,立项在研标准规范10余个。
古籍修复技艺不断传承
我国藏书历史悠久,古籍修复技艺源远流长。
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曾描述过古籍修复要领:“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疮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修复技术也不断进步。
到了唐代,张彦远在《论装背裱轴》一文中说:“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所谓装背,就是装褙、裱褙。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唐末五代,板印书籍大量出现,书籍的装帧形式有了很大发展,卷轴字画的装裱修复和册页书籍的装订修复分工渐趋明确。宋代,民间已有了装裱行业。元代,官方设有裱褙局,宫廷内部的图书装裱工作已具一定规模。明清两代,民间的图书装裱行业不断发展,古籍修复技艺逐渐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北派以京、津、鲁为代表,南派以沪、苏、扬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一代又一代古籍修复工作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对近2000年古籍修复实践加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20世纪90年代,修复领域的专家又提出了“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等修复原则。这些修复原则的提出,标志着古籍修复工作走上了正規化发展轨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古籍修复流程更加严格规范。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一本受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到最后修好入库,大致要经过20多道工序:拟订方案、拍照扫描、定级归档、配纸、修复、折页、裁齐、压实、装订……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2022年8月,“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其中由多位修复师用多种修复技法修复的“天禄琳琅”珍贵古籍,告别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窘境,恢复到与原始面貌非常接近的状态。
“天禄琳琅”是清代皇室典藏珍籍的代称,汇聚宋、元、明时代珍籍善本,是中国古籍中的奇珍。由于该批书籍传世久远,入藏前又有部分书籍曾被水浸、火烬等,书籍中存在着严重的纸张糟朽、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解体等问题。
2013年,“天禄琳瑯”修复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项目。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这些都是古籍的病症,每一种都不好处理。历经8年,“天禄琳琅”修复专家朱振彬和团队一起修复好了“天禄琳琅”善本,团队对每一册书都有“个性化”定制。
朱振彬介绍,修复中北宋文同的诗文集《丹渊集》粘连比较严重,修复难度极大,刚取出来的时候已经粘连得像一块砖,打不开,里面有多少页都不清楚。“《丹渊集》分为8册,修第一册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也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必须静下心来修复。揭书叶时,我们用笼屉蒸书,把它的胶一点点化开,再慢慢揭,光揭开第一册的书叶就花了10余天。”整整3个多月,朱振彬才完成这部古籍揭叶的过程。
从古稀之年的国家级非遗传人,到90后年轻修复师,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几乎投入了全部力量修复破损的“天禄琳琅”,最终让300多册一级破损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一代代古籍修复师用指尖守护故纸里的文明,让一件件国宝的原始风貌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当古籍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良工需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应具备的本领。如何更好地修复古籍,体现了一代代修复师的智慧。
精细的修复过程不仅需要修复人员细腻的技巧,合适的工具辅助也尤为重要。历经了上千年的修复技艺传承,修复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修复程序、精度的要求,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修复工具,比如多功能修复台、裁书机、PH测试仪、脱酸机、多功能纤维测量仪、纸浆补书机、电子压力机等。
酸是公认的“纸张杀手”。在酸性条件下,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张容易发生水解,促使纸张老化。直接后果就是古籍纸张由浅黄转为暗黄,甚至变为褐色,脆化碎化,每翻阅一次就会掉落大量纸屑。想要脱酸,还得技术“助阵”。当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脱酸技术正在崛起。不仅如此,一批自主原创技术在推动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古籍修复正在变得更加精准与高效。
一般来说,古籍保护包括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以及传承性保护。
作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数字化让许多珍贵古籍面向更多人展露“真颜”,各地读者可随时随地访问指尖上的图书馆,品读中华优秀传统典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研究和古籍知识推广。
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对新形势下古籍的管理、保存、整理、出版、普及、资金及数字化工作等问题提出了18条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表明必须加大从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到商业应用、产业培育的全链条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环环相扣。
目前,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在内的大厂也纷纷开始助力古籍保护工作。抖音集团2023年3月发布的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在助力古籍保护方面,2022年,字节跳动上线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免费开放685部经典古籍”。
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古籍文献保护领域,在古籍再生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开展古籍文献保护工作,2012年,成立汉龙文献保护中心,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献保护单位提供专业的数字化、仿真复制、数模整合、异质备份、文献修复、文献脱酸、虫霉防治、声像档案数字化与修复等文献保护服务。据介绍,该中心曾多次承接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古籍、档案、经书、字画等纸质文献的抢救保护项目。
作为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斌亲历了古籍保护事业在新时代的蒸蒸日上。他介绍,新的技术环境、新的媒介手段将在不同层面上助力古籍传承。“更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对古籍修复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古籍保护逐渐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同时也让公众对古籍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天禄古籍普查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3期)2021-11-24学人风采—曹天禄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06-18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天禄琳琅文具礼盒套装紫禁城(2017年6期)2017-08-07我是古籍修复师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卡托维兹,天禄前进路上的中转站电子竞技(2016年12期)2016-07-29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