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红
作为大国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应如何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方跃。
《经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基。作为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制造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方跃:我国制造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市场经济初期的产业体系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整体工业基础薄弱、体系不完善和工业化水平低的情况,中国制造业由重转轻,市场经济积极调动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同时,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国产品牌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民营经济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依靠早期低劳动成本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生产制造体系。然而,简单的“代工模式”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难以维持,生产能力供不应求,这成为当时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逐步成为全球制造大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世界产品中国造,“Made in China”成为中国制造业改革开放的第2个10年的缩影。这个时期恰逢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为降低制造成本,将大量的工业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在此阶段,中国制造业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也逐渐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涌现出大批优秀国产品牌。但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尚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产品创新与数智化阶段(21世纪初-2015年左右)。伴随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业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产品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国务院于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更是必由之路。
第四,工业互联网阶段(2015年至今)。自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连续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会进一步增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将会对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方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系统化量化国家制造业宏观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度量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3.51提高到84.97,提升了1.46个点位。近期《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在3年时间内将这一指数进一步提升至86,即提升1.03个点位。要完成上述目标,中国制造业背负着新的使命。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依旧处于中低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角度来看,信息化及数智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要实现信息化和数智化转型,企业还需加强组织架构调整,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等。从行业角度而言,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工业互联网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的协同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信息化及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工业互联网在与制造业结合方面,呈现出哪些特征?
方跃:我国的工业互联网路径及应用尚处于摸索探路阶段。一方面,总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些企业级别的互联网平台;
另一方面,总体信息化和数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能力明显滞后,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水平较低,生态体系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
具体来讲,一是随着外部基建的大规模展开,企业内部信息化及数字化相对滞后。很多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阶段,资金投入过大,意愿度不高;
数据不完善,存在安全问题;
未夯实的硬件实力,搭配不被重视的软实力建设,如企业文化、领导力等,导致建设目标不清晰、高管团队的前瞻性思维及变革热情不足,很多努力都不见成效。二是专业复合型人才匮乏。运用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既熟悉工业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工业制造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多维度和多层次人才,但制造业本身利润低,薪资有限,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并不相适应,使得企业失去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机会,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三是行业及企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创新土壤。与行业发展和趋势不同频,重渠道、缺少同客户直接沟通,几乎没有对市场趋势和客户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缺乏敏捷和柔性能力,缺乏鼓励创新和试错学习环境等都成为了创新环境的壁垒。同工业互联网强国相比,我们尚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数据安全和行业应用覆盖这几方面。
《经济》: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业和企业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方跃: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业和企业都需相互协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制造业企业不能仅仅盲目套用消费互联网模式,需要基于需求及趋势的深入研究,为解决企业切实痛点,去探索、实践、融合创新。
从政府方面来看,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扶持力度。无论是供给侧的建设还是需求侧的落地,政府的积极引导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二是完善治理政策,有效有度地监管。监管不能过“强”,避免监管竞争,政府应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三是政策引导需“由建转用”,即从基建重点转向经营主体——企业,加速扶植、利用数据实现服务化延伸,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重点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加速数据要素在企业落地。
从行业角度而言,一是推动行业内部的互联互通,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二是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行业应用标杆和领军企业,例如数字化基础好、网络改造意愿强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工业园区等,培育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形成大企业建设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发展范式。三是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同时,借由“灯塔”经验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效应。
从企业角度来讲,信息化和数智化转型能力是能否有效参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为此,一方面应加强自身“内功”,为实现向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从产品到服务,不单是效率的提升,还表现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和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型变革的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在推广工业互联网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同时,除了從经济技术等视角考量之外,企业管理层的认知、决心和能力也备受考验,应切实结合自己企业特点及需求,研判转型价值及路径。
《经济》:在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方跃:技术进步及自主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对于制造业来说,加速创新投入至关重要,但关注点不应只在技术和产品维度,需要从根本上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型,这场变革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已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品牌,一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的关键,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品牌。
二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特色,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
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有更好的印象;
通过更好的内控质量,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改变传统“中国制造”刻板印象,拓展国际市场。
三是加强品牌保护及宣传推广。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使其在认知度、美誉度和形象、构建产品与服务溢价能力方面,在全球起到积极的示范及推广作用。鼓励制造业积极参与包括全球“灯塔工厂”类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希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先企业可以像灯塔一样赋能更多的企业,照亮数字化转型之路。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有132家制造业企业入选,其中中国有50家,为全球第一。
猜你喜欢制造业工业转型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4期)2020-06-16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工业人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转型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沣芝转型记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2014上海制造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