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集合6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集合6篇

时间:2022-05-23 2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汉语词汇信息:张树森著图书信息:期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6篇

第1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思路,值得学习借鉴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发挥"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就提到要"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我们采访了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潘秀山。

  记者:请您谈谈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潘秀山:高校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又必须具备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开发自身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和发展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和运用,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性决策和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学校知识、信息的流通,以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信息化将信息论与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表面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他们认为,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演变过程,是管理重心从产品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过程。如今的管理已从工业时代的旧范式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新范式,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信息流调节着人流与物流的数量与方向,行使着组织、计划、指令、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有效的信息流通已成为把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可见,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主体的高等学校,应该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环节,将信息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以达到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互相联系的管理功能,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据说已经走在天津市高校的前列,通过和天津移动公司的共同合作,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实际性进展?

  潘秀山:天津科技大学于2004年5月整合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成立实体化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信息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承担信息化校园的整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对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超前的、高水平的规划,并制定了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经过"十五"、"十一五"持续不断地大力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网基础环境、信息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关键校务管理系统、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和各种通用公共基础服务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天津科技大学和中国移动天津公司联合打造的智能高校平台主要包括综合办公系统、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就业指导以及WLAN无线网络覆盖等方面。智能高校将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通过提升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移动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业务开展顺利,目前已开通移动网中网业务,号码6000个;校讯通业务,号码8000个;对于学校提出的学生宿舍安装无线座机需求,已拟通过插卡式无线座机方式实现;天津移动为科技大学提供2条百兆专线,其中的1条百兆互联网专线为免费赠送,现已开通使用,另一条百兆数据专线正在调测中,预计新学期开学前可投入使用。

  天津移动根据天津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需求,专项设立实施天津科技大学新校区弱电集成项目,由天津公司投资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2G/TD/WLAN的无线网络覆盖,优先在天津科技大学校区部署LTE试验网络。天津科技大学支持天津移动公司在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开展的网络建设,在基站选址、光缆接入、WLAN布放等方面给予配合和帮助。天津移动公司为天津科技大学免费提供家属区弱电集成建设,包括家属区三网合一(有线、电话、公共网络)、校园网、无线(室分)、安防监控系统、楼宇可视对讲、车控、门禁管理系统、幕帘、道闸、LED大屏网络信息点、弱电监控管理机房建设。双方合作建设教学区弱电集成项目,包括综合布线、视频监控、网络交换设备、有线电视。双方就天津科技大学的一卡通升级项目展开全面合作。

  高校信息化是把我校建设为全市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必经之路。作为天津科技大学,此次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共同合作,通过借鉴其全球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建设智能高校平台,全面整合学校财务、人力资源、校园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一体化管理,培养高端信息化人才,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有哪些?

  潘秀山: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网络建设

  夯实信息化校园基础环境

  天津科技大学校园网建设依据"适度超前,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在应用"的建设思路,1999年开始筹建,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多次改扩建,已建成了覆盖两个校区和部分家属区,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IPv4网络。截至目前,两校区共拥有核心交换机4台,汇聚交换机30台,接入交换机550台。校园网主干光纤总长度超过48千米,连接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区楼宇60余栋,信息点总数达12017个,有效认证用户数15948个,上网IP地址数10727个。拥有9个互联网出口,实现了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设备使用率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校内骨干网峰值带宽超过1.6Gb/s,出口带宽常态利用保持在800M以上,能较好实现上网行为监控记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校大幅度地进行了网络设备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主干链路的冗余备份,负载均衡,同时实现万兆接入能力和对IPV6的兼容,极大地提高了校园网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为校园网过渡到IPV6网络及其应用打下良好铺垫;办公区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合作部署了高密度可用的无线网络,大大提高了网络接入的便捷性,为信息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建设信息化校园基础平台

  1.信息标准建设:基于我校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及信息标准规范的建设思路,制定出天津科技大学数据标准与天津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为校级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化规范。

  2.数据共享平台:完成了全校范围内数据共享的基础环境、标准体系、共享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有效避免了后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形成信息孤岛的局面,为教工、学生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3.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单点登录。并开发建设了涵盖学校各类信息化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属性管理、身份转化、行为审计、用户注销等。

  4.信息门户平台: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统一、易用、个性、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窗口及展示平台。实现了新闻、公告的聚合和发布;具有校内检索、个性化栏目、信息服务、页面定制等功能。同时集成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学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邮件系统、上网认证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业务系统,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并完成了对各业务系统中频繁使用的功能的集成。为校内广大用户提供了教学、科研、办公时使用业务系统的统一入口,提供了信息化一站式服务,成为了广大师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必备工具,目前日均访问量已达到5000人次。

  经过以上四个信息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我校实现了以信息门户平台为服务与展示窗口,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共享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使用户在不同信息化应用系统间只需使用代表用户身份的唯一ID经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实现对各个应用系统的管理与信息查询,解决了信息孤岛的存在和产生,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有效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

  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为统一全校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提升管理内涵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平台。

  建设各类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实现学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提高校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我校分别进行了大范围的适合学校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升级,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迎新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RTX校信通协助办公系统、网站群管理平台、虚拟校园、资产管理系统、校友信息管理系统、校情综合分析系统等。同时把原先针对各部门、各单位的部门级信息化应用集成到校级信息化基础平台上来,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数据实时交换功能,为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除了建设各种管理信息化系统以后,我校还进行了多种服务系统建设与管理,其中包括邮件系统、防垃圾邮件网关、网络版杀毒,视频点播/直播、VPN安全按接入网关、校内搜索引擎、二级网站托管服务、科大微盘、FTP资源中心、RTX校信通、大型综合服务网站易佳网、上网认证系统等。并不断对各服务平台进行升级与优化,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乃至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建设特色教育资源

  进入"十一五"后,我校开始更加注重并加快了资源建设的步伐,包括学校一级门户网站资源建设,覆盖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二级网站群的建设,目前共计建设各种二级网站76个;涵盖校级、市级、国家级的所有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学校重点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数字图书馆的不断扩建;以及各种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视频、音频、文本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起到了推动课程建设、提供共享资源、展示办学成果等重要作用。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打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生网站

  为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倾力打造了"易佳网"、"易博网"、"常春藤"、"科大共青团"、"学工之窗"等一系列校园文化网站。

  易佳网是我校的学生资源门户网站,打造有"在线影城"、"网络优盘"、"易佳音乐"、"信息站"、"易佳访谈"、"数字报刊"、"FTP资源中心"、"辅导员微博"等品牌栏目,涵盖了校园信息、生活资讯、休闲娱乐等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易佳网首页总访问量现已突破800万人次,平均日访问量4000余人次 ,在线影城总访问量1700万人次,成为我校人气最旺的学生资源门户网站。

  易博网是联合我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国际交流处、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各学生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推出的学生综合门户网站,整合了学生相关的网站、网络服务及资源;整合了新闻、公告、思政、信息、资源类内容,为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集中的展示平台。打造了品牌栏目--易博信息交流平台,成为校内的社交网站,类似开心、人人之类的SNS网站,每个班级、社团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实现自我宣传,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构造了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

  "常春藤"生活资讯网由校学生记者团主办,通过开设时事热点、校园百态、备战考研、留学考证、兼职就业等多样化栏目,敏锐及时地为同学们搜集更加符合其实际需要的信息,提供多方位的资讯。

  记者:据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中,"校园一卡通"、"数字迎新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学工管理信息系统"和"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是覆盖面最广和得以典型应用的特色核心系统,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优势。

  潘秀山:我校自2004年6月起相继规划建设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学校分为河西校区和泰达校区两个校区,相距50公里,因此我校一卡通系统在地域上具有客观需求,即需实现"用户一张卡片,通行两个校区"的效果。经过一期的建设,我校一卡通系统已实现了校园卡就餐、洗浴、超市消费、注册选课、上机、图书出入、宿舍出入、图书借阅、乘坐校车乃至公共交通、宿舍用电、银行转账等相应功能,解决了校园卡区域应用的问题,在校师生人手一卡、通行两个校区。在天津市各高校中属于功能最全面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率先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建立,并参照教育部标准建立起必要的基础数据,实现和相关应用系统的对接,为我校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打下了基础。

  随着信息化校园的不断推进,我校也持续进行了校园一卡通的升级完善的优化工作。为了使校园卡能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大的服务半径,我校于2008年3月成为天津市首家校园卡与城市卡结合应用的高校,实现了校园城市两卡合一、校内校外一卡通用。卡片由原来的校园卡升级成"校城通"卡,"校城通"是我校自主命名的卡片名称,其建设内容是对校园卡现有系统施以升级改造,在保持原有校园一卡通功能的基础上,添加城市卡的所有功能。持卡人可以在校内外城市卡POS机进行刷卡消费,也可以在地铁、公交、出租、水电缴费等市政公用服务业等领域方便地进行电子支付。迄今为止,校城通卡在天津市发卡量已经接近60万张。随着城市卡应用的迅猛发展,今后"校城通"在城市中还有更多的应用空间,它所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客观的。对于学校来说,社会效益方面表现在统一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自豪感,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强化了学校的品牌传播,扩大了卡片的使用半径,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升信息化校园的应用服务水平,我们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因此如何使我校现有的一卡通管理系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和发挥最大效能成为学校的又一攻关课题。经过和一卡通厂家多轮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我校于2010年在原有一卡通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手机一卡通"的全新功能。校内师生的手机除了具备校城通的功能外,在移动信息应用上还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服务领域。通过"手机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以网络信息手段为依托,结合我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效果,实现信息更广域互动、资源更广阔共享、师生更广泛受益的"移动信息化校园"。当前,大多数学生用的都是智能手机,为把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各种信息化服务平台移植到手机上,使手机成为数字移动校园的载体奠定了基础。例如:通过与教学平台的对接,实现学生通过手机查询课程知识点,完成老师布置的离线作业,进行网上互动答疑等等,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部学习的辅助工具。

  我校数字迎新系统涵盖迎新前辅助服务、现场迎新、实时统计查询、迎新后续管理等功能模块;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迎新工作的服务水平、效率和便利性;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同时迎新的数据同步问题。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为我校的教职工信息管理提供了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平台。在人事聘期考核期间,提供了快捷的分数计算和统计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人事信息的日常管理、考勤报送、年度考核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服务。人事系统中的信息,会自动同步到其他各相关业务系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准确。

  我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基地管理、学术活动、人才管理、学术团体、信息推送、考核管理、人员机构及统计管理等功能模块。为我校的科研信息管理和聘期、年度等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科研统计功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有分数指标都以公式的形式配置,提供了灵活的修改接口,提高了使用的延展性。

  我校学工管理信息具有综合管理、奖惩管理、资助管理、思政管理几大模块,具有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支持各种条件及其组合的查询和统计,并可以支持多形式的数据导出。系统建设以后使用系统开展了基本信息确认、困难生认定、奖学金荣誉称号评定等业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我校以校园能耗管理监测平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学校能源耗用的审计,对能耗历史数据的分析,查找能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三网合一的技术手段,建设了"能耗监测管理平台"。以"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人文节能"为架构,全面规划与实施了节约型校园建设。

  记者: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科研与教学已一并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成为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信息化的建设,为的是促进学校科研管理、服务教师科研工作和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请您谈谈,天津科技大学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建设是如何协同服务,相辅相成的?

  潘秀山: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础核心业务,从信息技术理论的视角观察,教学的过程即是知识传播的过程、科研的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都是知识工作者大量交流、互动、协作的过程。因此我校紧紧围绕"协作服务"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协同信息门户,通过人际协作过程的信息化,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服务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服务教学、科研活动全过程的虚拟网络交互环境,突破传统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以教学、科研活动为主体的网络协作服务环境,随着功能的增加与提升,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校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领域。

  ■协同信息门户首页

  校园协同信息门户有别于传统的软件系统,它参考企业电子协同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框架,将其定位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人"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为主线,面向人际交互与协同的基础性业务的支撑服务平台,是面向学生、教师、校友个体,班级、社团等组织,自发形成的社区化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心的虚拟社区平台。规范和引导了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起学校可管可控的校园网络服务平台,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依托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教师参与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来,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构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立以在校生为主,自然向校友延伸的服务架构,长期增强学生粘性。另一方面,协同信息门户还具有部门协作服务,该服务是面向校内各党政部门、行政部门、学院、系科等机构,提供一套支撑其常规办公事务开展的协作支撑系统,是对各部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力补充。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对部门内的事务和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提升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协同程度,大大提高了我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校园协同信息门户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最直接的为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服务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的社会效益:

  1、以校园整体的视角来规划校内协作应用,有效围绕校内各类群体构筑细密的虚拟交互网络。各个院系和部门不必再建设自己的协同办公系统,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维护成本。

  2、以网络编织人际关系,以实际协作场景为参照,规划协作应用,每个协作应用都是贴合实际学习或工作场景的。

  3、将全校师生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为校内各种协作团体提供了最完整的用户数据和最贴合组织体系的用户划分,能够让各种协作团体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指定的用户群。

  4、不仅提供内部协作,还提供了外部协作。让内部和外部的协作都做到信息互通、分享方便和资源整合。

  记者:在高校信息化应用日益深化的今天,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日益密切,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确保信息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网络系统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如:非授权访问、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等,产生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安全体系;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组织、管理、技术机构;没有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安全措施。请问,天津科技大学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信息化安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潘秀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校园网的安全运行变得日益重要,只有提供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环境,才能保证信息化校园建设,乃至学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我校建设了硬件网络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IT运维监控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络版杀毒软件、Windows Update服务系统、校园网身份认证网关系统、用户上网访问日志记录等安全运行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了信息化校园的安全稳定。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前景是怎样的,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

  潘秀山:几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已由原来的网络基础建设和部分孤立应用系统的构建,逐渐向集成的全局信息系统建设方向转变,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校园体系已显规模。目前,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重心正逐步转移至努力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并不断提升信息化校园的服务水平,以期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实现天津科技大学现代化建设。

第2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盾安集团信息化规划现状、问题、需求分析

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的指导下,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 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满足企业可持续发 展的需要。

盾安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工作经历了一段相对简单的历程,主要如下:

2007年3月6日,时值盾安环境ERP选型阶段,经代长良提仪,周才良副总裁(主管控 股集团信息中心)召开信息化规划会议,会议对信息化建设的定位、规划、集中建设等问题 进行了讨论,会议确立了信息化集中建设、业务系统以 SAP为主导等基本原则。

2007年11月,在集团董事局扩大会议上,控股集团网络中心做了《控股集团及各产业 集团信息技术应用探讨》汇报,会议首次对全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设的 一些原则等做了阐述。

2008年3月27日,应吴总裁要求,控股集团信息中心聘请两位专家(杭州市信息化办 公室推进处处长童汉清,浙江物产集团 CIO徐云彪)梳理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分析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方案。

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制定全面、详细、面向全集团的盾安集团信息化规划已经具体条件, 因此自2009年底,控股集团人力资源部开始着手集团信息化规划工作。 作为本次信息化规划

的前期工作,本方案对集团软件环境、硬件环境进行梳理,作为规划的数据准备。在此基础 上,对目前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需改善之处进行归纳总结,最终粗线框地列出了目前信 息化规划的需求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一、 软件环境

粗略统计,集团大小系统共43个(子公司不全面),分七大种类,其中归控股直接管理 的有37个。

经过历年发展,大规模使用的系统形成四大平台,包括由控股直接管理的三大平台(协 同办公、人力资源、集团财务)和由各产业公司管理的业务平台。




硬件环境

集团共形成四个有一定规模的机房,包括控股集团中心机房、盾安环境、盾安机电、盾 安阀门独立机房。控股集团中心机房作为面向全集团服务的数据中心,其建设最完备,设备 基本齐全,具体清单及承载服务如下: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发展很不均衡,各产业集团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差异很大。

目前仅环境有较完整的IT队伍,其它产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控股依赖较大或者信息建设 根本就没列上工作日程。

2.信息化建设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反映不够,在较长时期偏向技术路线。

3.业务部门、IT部门合作障碍仍较大,协同意识不够。

IT部门对企业信息化有深入认识,比较适合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但对具体业务往往是

短板。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离开业务部门的支持, IT 部门只能偏向技术路线。

4.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少,特别是缺少业务型的信息化人才和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领军者,队 伍不完整。

5.信息安全: 集团受到日益严重的信息安全威胁, 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从系统监控、 网络限制等进行了安全建设,但系统化、整体性的信息安全体系仍未搭造完成。

6.协同办公:经过 5 年的运行,协同办公系统已经显示出与集团快速发展的需求的差距, 其产品已经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原系统在系统整合、工作流程、使用厂商定位等不足之处 已影响其运行效率。

7.集团财务:以 U8 为主体的集团财务软件,其设计上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集 团化运行,同时其数据分散性导致显然易见的安全性问题。

8.业务系统:各公司的业务系统控股集团原先制定了以 SAP为主导的思路,这在实际执行 中存在较多困难,目前实际上处于无指导状态。

四、 本次信息化规划的基本需求及目标

1.对现有信息化的工作要做梳理,找出其不足之处、需改善之处。

2.能够满足 3-5 年的需要:近期的需细致、远期的要有前瞻性。

3.形成信息化规划的体系:

a)信息化规划每年应考虑修订,并考虑在较固定周期做大的修改或完整规划。

b)知识转移:能过本次规划, 盾安方队伍能够学习到进行信息化规划的思路、 方法, 具体工作要点。

4.规划应该反映出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层的管理思路。 本次规划应在一定上针对技术路线建设进行纠偏,以让信息化建设体现更大价值。

5.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符合盾安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需求,其内容能够直接指 导到执行层,避免理想性的规划而造成束之高阁的结果。

6.如果利用或探讨使用一些新的信息化技术(物联网、 3G等)。

7.研究解决一些具体的课题:

a)非相关多元化产业模式信息化规划及应用

b)信息化建设集中与管理分散的矛盾解决

c)业务系统的规划问题

d)信息化队伍建设、组织架构设置

8.中心机房作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心脏,应从全集团的应用上予以统筹规划,并考虑建设 集团级的网络互联互通。

控股集团人力资源部

2010-3-27

第3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243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1、调查数据来源

全国共243 所高等院校参与了问卷调查

2、调查人群

调查问卷的填写者中高校信息办、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负责人、校长办公室负责人的比例高达95%,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

3、调查区域

此次调查数据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当前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和应用水平。

结论是啥呢?

1一般由副校长主抓信息化

超过80% 的高校都指派了一名副校长来具体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

副校长负责的比例是这样

高职高专:85.54%

211 院校:80%

一般全日制院校:为79.03%

但是如果算人均服务人数,211 高校信息化部门人均服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最多。这两年职业院校信息化队伍扩编明显,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一致。3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绝大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的信息化投入还是比较高的,认为信息化投入很少的仅占4%。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两部分:学校下拨的信息化经费 + 学校信息化常规经费

高职高专的大部分经费:信息化部门之外的项目建设费用

尽管如此,还是有65.87% 的普通全日制高校和63.46% 的高职高专院校认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相比较而言,211院校的信息化程度投入很高。

4全部高校都已联网,无线覆盖高

所有参与调查的学校都表示已经通了网络

85% 的高校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55% 的高校无线上网并不另外收费

52% 的高校学生月上网费用在10-20 元之间

5宽带升级,需求强烈

从校园网主干带宽利用率来看,校园网的整体使用率较高,出口带宽尤其需要扩容,将近80% 的学校都表示在未来两年内需要升级带宽。

6IPV6部署不足一半,观望严重

在IPV4 地址资源竭尽的情况下,47% 校园网出口使用私有IPv4 地址,IPV6 的部署情况却只有四成,需要发展。

7高校安全手段单一传统,重视度在加强

此次调查我们询问了一些网络安全技术在中国高校的布署情况,发现211 学校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手段上,211 学校会丰富些,如在数据中心容灾策略上明显看到211 学校手段多一些,其他学校异地灾备比较单一。

另外,不少国外高校采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在国内鲜有人知,国内高校网络安全防范的做法比较雷同且传统,这块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8信息化建设需求大

所有参与调查的院校均已开始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

已有48% 的院校完成了信息系统建立开发工作

38% 的院校正在建立

14% 的院校也已处在起步阶段

应用系统融合趋势明显:一卡通已经普及,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在建立跨应用系统的共享方案。

各类项目占比

90% 的高校已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

88% 高校建立了覆盖全校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82% 的高校提供带校名后缀的电子邮件系统

74% 的高校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74% 的高校建立科研管理数据库

63% 的高校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

65% 的高校建立了校园信息门户

58% 的高校在社会化网络上开通官方账号

53% 的高校配备可交互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9身份管理与认证都到普及

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基本已经普及整个校园

75% 的高校身份认证系统支持跨校区访问

25% 的高校身份认证系统支持跨学校访问(跨区域的联邦认证)

65% 的高校身份认证系统支持移动信息平台

68% 的高校提供一个账号支持两个或多个设备上网

10供应商选择上,未来有三种倾向

多数院校以购买成套软件产品为主,而在未来三年内则会倾向于外包、合作开发和自行开发三分天下。

11课程教学平台处于新旧替换阶段,

有机会教学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教学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之后各高校优先发展的业务。各高校多媒体教室已成标配,近80% 的高校采购了全校性网络教学平台。

从调查情况来看,网络教学平台产品被替换的比例很高,不少学校表示已经更换或正打算更换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的选型很重要,在教学信息化没有普及化、平台上课程不多的情况下,更换平台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网上平台的课程资料已经很丰富了,资源的搬迁就会成为大问题。

12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相对来说,科研信息化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

只有20%的高校建立科研知识共享平台

26% 建立科研项目交流平台

在教育部大型仪器共享政策的引领下,也才有42% 的高校建立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使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

13数据管理和数据交换,是未来重点

这两年高校信息系统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1、是加强了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落实

2、是加强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减少因信息系统孤岛造成的学校统计数据不一致

14信息化建设者的两大转变

在进行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状况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了两个重大转变:

1、工作理念的转变:从管理的角度,转变为以服务为核心,思考如何深化和拓展服务(数据化服务、服务信息化)

2、工作思路的变化:从为建设而建设,转向以适应用户、业务部门的需求出发进行投入和建设,从而让信息化技术成为学校业务发展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工具

这样的变化也是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信息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

除了调查数据之外,项目课题组还对二十多所高校的CIO 或信息中心主任进行了访谈,大家普遍的共识是:在十三五期间将改变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路,由“软硬件分离”建设思路向“一体化战略”转变,以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导,以业务流畅性为准绳,建立在共享数据之上,融合软件、硬件、服务,面向用户提供简单易用、明确统一的集成化服务,将是十三五的奋斗目标。

第4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费不足,设备的更新速度太慢。

资金是困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2、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所谓的副科,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个别教师和家长、学生将信息技术教育看成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

3、学生不认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学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就是上完“主课”之后的放松、游戏。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现象时有发生。上课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是急于玩游戏,或者就是漫无目的地到处乱点击打开窗口。而且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家里有计算机,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好,并且觉得初期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大部分孩子家里没有计算机,他们根本就没有碰过计算机,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差,非常简单的内容都必须手把手地去教,否则根本就找不到你教的内容从哪里开始操作。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必须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他们才能理解,否则根本就听不懂。教师必须重复很多遍,否则到后期就完全不听,只玩游戏了。这对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耐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4、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科班计算机或者教育技术出身的教师几乎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都由物理、化学、地理等稍懂一点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来承担教学。这些教师的知识也比较老化,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所以大家所教所学的内容也较老化。

第5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管理/制度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

提要结合当前国家对《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xx-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分析当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G647:A“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定、

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率、

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颁布和实和发展纲要(xx-2020年)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xx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xx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制定高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

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工作。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

(三)多方位联动,全面降低物流成本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

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烦。同时,

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成本。

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4、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成本。合并二是共同配送。方法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安排车辆运输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例如,体积大重量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载,就可以既满足载重方面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车辆的容积。共同配送是一种产

主要 __:

[1]何开伦.物流成本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xx.2.

[2]常东亮.物流成本核算实证研究.经济[3]钱芝网,蒋朝晖.物流成本管理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xx.2.

[4]余艳琴,冯华.物流成本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xx.3.

[5]方红.物流企业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xx.

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软件业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这是几个企业联合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一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动作,共同对某一个或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文/王海翔

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

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方法上的合并;科学出版社,xx.7.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小的货物和体积小重量大的货物搭配装

32

《合作经济与科技》xx年2月号上(总第410期)

管理/制度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

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一致、

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的转变,形成高效的、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应用四个过程。

都 __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组织模式,还要了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

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保系统稳定运行。

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力、

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科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统一的用户管理、

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

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

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全体人员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

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

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

主要 __: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高教职教),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xx.8.

[4]金明,康慧华,胡国兵.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式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甘肃科技纵横,xx.2.

[5]扬帆.浅析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九江学院商学院)

理论学习和技术,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综合月刊),xx.4.

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策.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xx.4.

《合作经济与》xx年2月号上(总第410期)

33

内容仅供参考

第6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在企业转型升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竞争中均具有关键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规划是一个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按照业务战略要求研究设定IT战略目标、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以及具体信息系统设计、投资估算、Roadmap和IT治理机制完善建议的系统过程。要制定一个科学的五年专项规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先现状和问题,找到不足和差距,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次要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未来的发展环境;

第三,要明确未来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抓住重点,提纲挈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面前不至于顾此失彼甚至迷失方向。

有鉴于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信息化应用的成就与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未来几年信息化应用可能会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第三部分对如何制定规划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应用的成就与问题


    1、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到“十二五”末期,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均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多年的IT投资和建设使信息化效果初显,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成效:


    (1)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得到共识


    意识决定行动,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信息化的建设层次。长久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到位,领导不重视,业务人员不支持。但在“十二五”期间,这种形势已发生重大转变。目前,大多数领导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识到信息化是实现深化改革、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纷纷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开展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各业务部门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大家对信息化寄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2)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全面支撑业务运营


    我国信息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从“点”到“线”,连“线”成“面”,再从“面”到“体”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信息化首先在局部和部门内部开展,被称之为“点上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步建立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即“线上的应用”。其后,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工作协同,在“点”和“线”的基础上,开始建立“面”上的应用。随着各个层面、方面应用的完善,整个组织、地区、行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完善,逐步实现上下游价值链一体化、多层面垂直一体化,并最终使业务得到立“体”化支撑。


    (3)信息化从技术驱动开始向业务和战略驱动转化


    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组织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发展模式是技术驱动,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IT技术厂商。随着信息化效益的初步显现,组织的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信息化逐步向业务驱动转化,业务和IT部门在业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IT与业务的一致性大大提升。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度变革和信息化的创新应用,信息化建设在某些行业正逐步迈入战略驱动模式阶段,业务和IT深度融合、深度协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实现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社会协同,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


    2、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看到成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缺乏总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中国企业信息化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历程,这既是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无序探索的三十年。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断上演。出现这种问题是与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息息相关的,信息化一般会经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构建满足部门需求的孤立系统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孤岛”,经过若干年建设了一堆仅能满足部门任务的孤立系统,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


    (2)重硬件和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和利用


    从信息技术自身来看,IT大致可以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三部分。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上,而对软件等则相对忽视,出现了“重硬轻软”现象;到“十二五”阶段,这种现象在绝大多数组织内已不存在,大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此阶段却出现了“重系统轻数据”的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利用重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信息化建设与系统实施可以直接划等号,反倒忽视了最最宝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3)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变革,IT反成为业务的掣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要求组织能够迅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却成为了业务变革的障碍。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系统架构缺乏灵活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组织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4)机制完善滞后于系统建设,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


    有效的IT治理机制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制度保障。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许多组织也在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但到“十二五”末期,IT治理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包括IT组织结构不健全、地位仍然较低;IT与企业发展战略、与业务一致性不够;IT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IT需求难以在整个组织内容统一管控;IT成本难以持续降低;难以全面保障信息安全;IT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入。


    应该说,这些问题大都不是在“十二五”期间才产生的,都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如果没有新的理念、思路、方法、工具,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恐怕也很难解决。幸好,信息化建设领域正在进行的新技术革命和新管理创新浪潮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新常态”


    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五年规划,除了要了解现状及问题,更要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将进入一个“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关系到信息化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关系到各个方面的再平衡问题。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形势、新技术、新管理和新重心等几个方面,下面就一一加以阐述。


    1、新形势:信息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所谓新形势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应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有两大重要部署,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成为新“四化”之一;二是加强信息空间安全建设,这两大政策都将深度影响“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指示不仅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更有可能重塑中国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为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制定“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时一定要将信息安全、IT设备自主可控等作为重点加以强化。


    2、新技术:“云大物移智”等新IT将大规模应用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在“十三五”期间的几年内,它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如何形成崭新的“IT世界观”,并将思考和行动付诸变革成为“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用规划的关键。


    所谓“新IT”就是不同于传统IT的一种新型IT架构,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是其主要特征。传统IT的主要要素是网络、计算、存储、基础构架、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新IT的主要要素是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传统IT的本质是信息技术,新IT的本质是智慧技术;传统IT的价值仅仅是支持传统商业效率提升工具,新IT的机制是颠覆传统商业逻辑、组织逻辑、行政逻辑,建立新逻辑。“十二五”期间,“新IT”已经初露锋芒,在“十三五”间,新的技术将会和应用创新进一步交错互动、螺旋式演化,解决信息化现存的难题,推动业务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持续走向深入。


    (1)未来几年信息系统将进入移动应用时代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纸媒、零售、电信、金融等行业先后受到冲击。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兴起,信息系统也将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思维,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速度,实现业务创新和移动互联网转型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移动信息化进行业务或商业模式跨界创新,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这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2)云计算将从底层(IaaS)向中间层(PaaS)跃升


    在整个“十二五”期间,云计算都是一个热门词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对云计算寄予厚望。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服务租赁的意识日趋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风起云涌的云计算浪潮大都集中在IaaS层面,充其量仅是IDC租赁的升级,在PaaS和SaaS层尚无太多建树,与理想中的云计算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难以真正解决“IT快速适应业务变革”的需求。在“十三五”期间,云计算的PaaS层将逐步成熟,将会真正重塑IT的架构模式:IT基础构架是由标准化的底层(IaaS)加上抽象化的中间层(PaaS)构成,抽象化的中间层包裹标准化的物理层形成的新IT基础构架,支撑最上层的个性化应用,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最终支持业务的个性化、快速化变革。


    (3)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融合将使其走入寻常百姓家


    应该说大数据也不是新概念,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10年,大数据一词被麦肯锡提出后,仅仅几年时间里,大数据技术迅速爆红,并快速从炒作走向应用。但直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大数据技术仍然只是BAT等少数几家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其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使普通的组织不敢望其项背。“十三五”期间,大数据技术将与云计算融合,市场中将会出现大量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云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面向海量富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服务,将使政府和企业拥有更多可获资源和数据服务,进而提升其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真正使这一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4)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将取得更深入的应用


    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诞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领域是其主要应用战线。“十二五”期间,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教育信息化、智能工厂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服务,使人民群众在两化融合的条件下得到了实惠。未来几年,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消费、物流等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3、新管理:企业架构理论将得到广泛认可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孤岛”、“烟囱”等问题,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究其本源确是管理问题。如果不能从管理上进行革新,仅在技术上着力,未来几年还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方式,需要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使信息化建设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套方法就是企业架构理论。


    所谓企业架构是一种对组织多角度的综合描述,它反映了组织结构+流程+技术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企业架构是连接业务战略、融合先进技术趋势,指导业务优化和信息化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承接业务战略与IT之间的桥梁。


    基于企业架构的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实现如下目标:搭建业务战略与IT间的沟通桥梁,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确保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清晰勾勒出未来信息化的远景目标及未来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指导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帮助各个业务条线进行优化和整合,创新运作机制,减少和消除职责重叠或盲区;可以有效地指导系统集成和整合,是“信息孤岛”整合的利器;可以规避、减少信息化项目风险,提高投资回报、节约成本;可以有效加强大型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过程管控,提升总体IT治理水平等。总之,以企业架构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方法是确保信息化支撑业务发展、实现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步,是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更好、建设效率更高、建设费用更低的重要举措和科学方法。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有部分大型的政府和企业开始尝试进行架构的梳理和优化,TOGAF和FEA等架构框架也开始受到重视。相信在“十三五”的几年间,将会有更多的组织引入企业架构体系,从战略高度将信息化建设与战略目标进行匹配,并具体落实到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全视角的企业架构资产,最终构建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投资--建设--运行全周期管控体系。


    4、新重心:数据应用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如果说信息系统是企业的“血管”,那么这些数据就是“血液”了。应该说这些“血液”才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但过去大家往往对“血管”更加关注,更关心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电子化处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价值;第二,工具和技术不足,缺乏有效处理多种类型、不同格式数据的能力;第三,需求不足,信息化主要还是满足业务操作和中层管理的需求,真正数据分析挖掘的需求和动力不足。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 向 DT(数据技术) 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总之,“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和建设将出现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常态”。信息化应用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因此,面对“新常态”,“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应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三、“十三五”信息化应用规划编制建议


    “十三五”信息化应用规划不仅会决定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策略、步骤,进而还会影响到业务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不同的行业其业务模式差异显著,信息化水平和重点也大相径庭,在有限的篇幅内难以一一论述,在这里仅就信息化应用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做一些阐述,谨供各位借鉴。


    1、以创新为主线指导规划制定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未来几年都会面临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的挑战。能否将共性的IT技术与个性化的业务模式结合以创造出新的业务能力是未来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也是评价信息化规划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每个行业、组织的信息化和业务创新也不相同,但如果加以分析会发现也会存在一些共性,如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从分散运作向一体化运作转化,从关注内部向生态链共赢转化,从关注单个业务环节向关注全生命周期转化,从依靠传统渠道向依靠网络渠道转化,从以流程驱动决策向以数据驱动决策转化等,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支持。每一个组织在制定信息化的“十三五”规划时都要集合全员的智慧,以创新为主线,想以前不敢想之事、发以前不敢发之声,利用信息技术无穷的力量去进行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


    2、以总体架构方法为指引加强整合


    中国很多组织已经走到了系统集成与整合的十字路口上,但如何集成却莫衷一是。过去几年的在集成方面也有过很多的探索,从中间件到ESB再到SOA,大都是从技术角度发力,虽然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仍难以根治“孤岛”这一痼疾。其实国外的政府和企业也曾遇到类似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欧美的政府和企业探索出了企业架构这样一套完整解决系统总体设计和集成的方法论,并归纳出TOGAF、Zachman、FEA、DoDAF等不同的架构框架。到目前,这些架构框架都已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并走向成熟,已成为国外先进国家政府和企业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整合和优化IT治理的主要指导工具和方法。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也应下定决心,将企业架构梳理和优化作为“十三五”的一项重点工作,以企业架构为指导,梳理和优化组织的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架构,通过先进、前瞻性的企业架构设计来牵引业务需求,同时引领新的IT解决方案,为业务创新、系统建设和整合、IT治理优化提供基础,使信息化工作真正走向正轨。


    3、以新IT引入为手段更新IT框架


    新技术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新技术也为解决旧有难题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互联网企业中,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超越传统组织。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新IT技术将从互联网公司向传统的政府、企业组织渗透,推动传统企业IT架构的更新和优化,并打造新的“互联网+”模式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涌现,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组织要建立IT技术管理机制,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合适的时机引入新技术,通过新技术推动业务创新。


    4、以数据分析应用为重心提升应用层次


    随着数据量的累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成熟,未来信息化建设将从关注系统实施向关注数据分析方向转化,成为“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新重心。传统组织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有如下几个关键点:第一,扩展数据来源,整合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数据源;第二,引入低成本、易操作的数据存储、分析工具,为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技术基础;第三,加强数据的治理和管控工作,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优化数据标准,健全元数据、主数据管理,增强数据的一致性。这几个关键点要作为重点写入“十三五”规划之中。


    5、以治理机制完善为保障优化管理水平


    IT技术与IT治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做好信息化工作。“十三五”期间,在IT治理方面要重点完善以下几点:第一,完善IT组织,重点优化企业架构、IT标准、IT需求管理等岗位;第二,完善IT需求管控机制,以企业架构为基础进行IT需求的治理优化;第三,完善IT成本管理机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第四,完善IT风险管控机制,遵从外部法律法规;第五,加强信息安全管控,尤其是新IT的安全管控,同时提高国产化技术的比例;第六,健全数据治理机制,重点完善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管理机制;第七,完善IT运维机制,尤其是“混合云”技术下的运维机制完善。


    总之,“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的时期,期间既有机遇也会遇到诸多风险。面临复杂的形势,我们要保持冷静头脑,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好信息化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和适宜的措施,处理好影响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信息化建设高效、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分析报告 信息化 集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