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新型教育方法“互联网+课程”,通过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拓宽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性,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以中医药专业教学为例,探讨“互联网+课程”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发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
中医药专业;
教师发展;
专业能力
引言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课程”的应用,突破了教学传统,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不仅给予学生更好的体验,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中医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知识技能直接影响着高校专业的授课情况及教学水平,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教学的发展与水平的提升。通过打造高标准专业教师队伍,储备更多中医药专业教师专业人才,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尤其近些年,中医药专业作为较为热门的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中医药学行列中,而传统的中医药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需要,所以相关教师要创新求变,积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进而助力我国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发展。
1. 现阶段中医药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发展与习惯的缺失
作为知识的传承者,中医药专业教师也应时刻保持教学研究意识、教师发展意识甚至是科研意识。为人师表,一定要在教学研究、教育知识方面做好表率作用,而不是认为科研只是相关教授或者导师应做的事情和责任。而在现实情况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忽视了教研活动对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作用。大部分中医药专业教师只关注课程内容的教授、学生知识的消化以及技能提高上。这是教师工作发生重心偏离,从而极易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开展不顺利,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当然部分专业的教学资源缺乏甚至是匮乏,无法满足中医药专业教师们的教研需求,这也是导致中医药专业教育教研活动开展受阻的因素之一[1]。
1.2 教师开展活动流于形式,较为盲目和随意
高校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只能做到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并没有高度重视其创新建设作用,没有真正在中医药专业教师培养建设工作中下功夫。教师发展氛围的营造对于中医药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十分重要。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药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发展活动氛围不够理想。
由于学校师资团队组成较为复杂,包含各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导致教研活动开展时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分歧,所以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的氛围营造较差,制约了中医药专业教师的发展。而且很多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加强的具体实施内容,大部分为应付性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能力发展,在浪费学校资源的同时,还导致中医药专业教师教研活动效果低下。
在实际的中医药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无非是专题讲座或是教育专家指导作为主要开展方式,这种过于固化的形式较为枯燥,且不能真正提升中医药专业教师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与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但过于单一、枯燥的教师培养活动内容,无法达到真正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讲座、培训内容都是“换汤不换药”,本质内容都是一样的,进一步降低了中医药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使教师发展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标准,丧失了其真正的目的与教育意义[2]。
1.3 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各高校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这就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必须掌握高水准的行业基本理论和能力素养,具备行业实践能力和把行业知识及实践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下,我国大规模的对外合作也需要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这也使得当下高校各专业教师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显现出来。
导致在实际的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主观的意识不够以及客观的外在因素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对于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对于教师发展工作没有认真对待,只是过分关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忽略了专业教师自我学习、教师能力提升与创新发展的内容,使得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及素质停滞不前,不仅导致了教师发展出现了问题,同样也会影响实际的教育教学高质量开展。
除此之外,高校对于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的目标、标准也存在偏差及不明确的情况,现实中还存在着教师发展目标功利化的情况。高校对于教师专业性的评判存在片面性,过分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硬指标”,且缺少针对性的中医药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忽视了专业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与中医药专业教师发展的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从而阻碍了中医药专业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2. “互联网+课程”建设中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发展路径
2.1 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改革教学形式
“互联网+课程”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开放、共享、规模化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通过构建中医药专业教育资源平台,例如慕课、资源共享课等,来实现对中医药专业名医、名师的学术理念的继承,以及对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推动。
中国传统医学既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不利發展因素,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医学的发展。数千年来,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大多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如果记载上出现了一点错误,就会对整个理论知识的传承造成无法挽回的冲击;
这样的继承模式也造成了其接受面的有限,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医药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通过使用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对各学派的名医、名师的临证经历、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客观地保持他们的学术理念的精华,有助于名医的理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与此同时,各地的中医学院也能以“课程联盟”的方式实现名医名师的共享,实现各地教师、学生的公平就学[3]。
在中医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互联网+课程”的模式,立足于个人与整体的角度,并与传统的中医学的知识系统特征相结合,注重对中医的思考方法的训练,开发和分享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教学资料,如音频、视频等。例如,利用虚拟实境技术,生成影像资源,将经脉循行、辨证论治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慕课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在線一体化教育平台,通过在网上实现PPT的分享,并对学习管理体系和网上公开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课程发展方式。
利用慕课网在教育界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有关的知识链接、前沿动态、历史典故等以微课的方式展现,拓宽了知识的范围,既丰富了教学气氛,又增加了乐趣。过去的传统教育资源内容固定,更新缓慢,但慕课网将课程内容、电子资源和课程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其用于容易令人困惑的中医药辨别的课堂上,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慕课网上进行询问。慕课网的内容非常充实,并且具有三维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进行实时的、持续的随时被人获取并反复阅读。我们不但把那些抽象的、单调的知识和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还将数码教育资源包如虚拟模拟模型,将图像、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配合老师的指点,让它们变得更加简单,从而让学生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更加容易。
2.2 借助“互联网+课程”,使教学工作系统化
“互联网+课程”实践中,中医药专业教师们需要“边学边做边教”,要有效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水平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类似于简单的微课、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智慧课堂”的使用等,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在“互联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线下沟通外,还要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中医诊疗评估平台、QQ群等,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和同行的沟通。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合作,可以持续地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也可以通过交流、帮助其他教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持续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
在教学评估方面,中医药专业教师团队可以借鉴 CIPP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对学习行为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技术考核的评价,得出了三个结论。学习行为评价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线上和线下课堂行为。线下课堂仍然以传统课堂考勤、课堂提问等方式为基础,线上学习行为以在线学习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提问讨论等情况为基础。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构建了题库,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技术能力考试的试题进行了随机生成。通过“互联网+课程”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做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分析;
通过总结,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中医药专业教育理论的创新。中医药专业教师在主导并承担科研教学改革课题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建立起自信并加强了创新意识,促进了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2.3 通过“互联网+课程”技术创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互联网+课程”时代,科学研究中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对象、科学研究过程相融合”的关键阶段,其特点是创新主体均处于科学研究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中,创新目标、方法和方式等均高度依赖互联网和大容量宽带通信。现阶段应用于中医药专业教育中的技术手段很多,如大数据、智能电脑、虚拟协作环境。“互联网+课程”对年轻的中医药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中医学的师资队伍必须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素养,正确掌握中医的整体和规律,将中医的内容与临床相融合,系统、娴熟、重点突出,对于疑难问题的解释要做到深入浅出,讲授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意义,语言得体。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支柱,担负着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创造性人才的责任,他们的迅速成长是学校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关键。借助“互联网+课程”,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年轻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现代医学的“大数据”与“互联网+”的融合,开启了中医传统诊断与治疗的新途径,也给中医传统诊断与治疗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新的挑战。在未来的中医经验型教学中,更要积极发掘和使用现有的数据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辩证论治”“治未病”“中西医相融合”等特色,健全“中西医相融合”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未来要在“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等新形势下,根据现有医药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中医中药诊疗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并普及手机应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要使信息化对中医药专业教师和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4]。
中医药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不断地对其教学进行反哺,使其在相应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知识补充,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
“互联网+课程”理念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教”和“学”相结合,促进年轻教师的“学”。在中医药专业教育中,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表论文和论著,申请课题,促进中医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相关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课程”进行数据再利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水平,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又会促进“互联网+课程”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传承者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其相关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教学方法等都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互联网+课程”是当下教育趋势,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并借助“互联网+课程”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中医药专业教师的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创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进而促进我国中医药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大明,夏海力.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3):65-67.
[2]刘觉敏.“互联网+”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探析[J].办公自动化,2022,(12):
37-39.
[3]赵辉,于淼,王卫华.“互联网+”时代《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0):162-163.
[4]陈剑阳,魏海斌,黄小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6):840-846.
作者简介:周春蕾,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医药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编号:HZYSZ2022-35)。
猜你喜欢专业能力教师发展互联网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继续教育(2016年11期)2016-11-24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