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古典园林健康思想在适老性社区景观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健康思想在适老性社区景观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2-14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霞 李榜晏 赵娜 李欣玉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建造思想是传统造园智慧的结晶。历史表明,中国古典园林为当时的人们打造了最宜居的生活环境,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必要学习与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健康养生思想,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文章解析中国古典园林健康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老性社区景观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健康思想;
适老性景观;
社区空间;
康养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1 园林——中国古代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從古至今,园林一直是人们生活环境的最优选择,秦汉宫苑孕育了最初居住的理想之地——仙居,但此类园林仅限于皇室及达官贵族,随着朝代的更迭,园林从魏晋南北朝的山林居到唐宋市居、乐居逐渐向百姓的生活中发展渗透。受“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认为,人类的健康与其生活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秦汉皇家园林的仙居,用模拟仙境的方式营造宜居的环境,讲究生活其中,审美其中[1]。数据表明,历朝历代的园主人普遍长寿,而今有人口寿命调查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人口平均寿命,我国80%的百岁老人都生活在深山密林的环境中。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令人心旷神怡、养生益智[2]。

2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健康思想

2.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发展概况

2.1.1 秦汉——仙居“长生”思想

早期园林健康思想启蒙于中国古代的“瑶池”“仙山”等民间神话中对长生不老仙境的描述,这一时期的自然崇拜、神仙信仰、图腾崇拜等均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幻想[3]。

“台”“囿”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其自诞生之初就与神仙思想密不可分,随着内容的衍生,古典园林对仙境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神仙思想中长生不老、脱离世俗为基调的生活模式对当时的君主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中“东海仙山”神话体系对之后皇家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两朝帝王为了寻求求仙之道,演化出“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构建手法,为之后的皇家宫苑创建了发展范本,一直延续到清代。其主要运用园林要素模拟仙境,体现帝王“通仙”“长生”的仙居理想,并将其寄寓于山水园林之中。

2.1.2 魏晋至唐——山林居“隐逸”思想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仕途失意的文人雅士纷纷隐居山林,由此产生大量隐士,其崇尚隐逸,将心中的惆怅寄托于山水之间,如陶渊明自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由于士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发掘与感知,此时园林大都体现出“山林化”特征,建园契合天然的山水地形。《山居赋》曰:“夏涼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长寄心于云霓。”这呈现了以流水山石借景抒愁、除扰涤烦、淡泊清心的心境,反映了作者清净无求的境界。

继魏晋之后,以隐逸思想为主的山居在唐代文人园林中流行开来,但文人的文化涵养及审美等各有不同。诗人白居易率先提出“中隐”概念,其既惧山居清冷又怕市居喧闹,所以闹中取静“中隐”于闹市。“澡性涤烦,迥有幽致,可为智者说,难为俗人言”,卢鸿一则主张在嵩山建园隐居[4]。虽主张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挣脱世俗、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寺观园林作为修身养性之地,多位于幽静山林之中,追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的境界[5]。孙思邈有云,“山林深远,固是佳景……亦居者安”。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这些作品都体现了环境形态与人的感知是紧密联系的,安静舒心的山林环境会对人的精神感知产生积极的作用。

2.1.3 宋元明清——乐居“养心”思想

在宋代重文轻武的背景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居尘出尘的“中隐——市隐”思想在当时的园林发展中占主要地位。其强调精神调养,通过山水园居的自然环境以及艺术熏陶来修身养性。宋代文人将园林作为生活空间,讲究“起居调摄”,将精神情感寄托于园居生活。《乐圃记》中提到“予于此圃,朝则诵羲、文之《易》……夕则泛览群史……当其暇也……寒耕暑耘”,其描绘的读书治学、游园栽种的乐活方式体现的正是乐享生活的养生思想。

明清时期的造园技术完全成熟,《园冶》《长物志》等造园名著均作于该时期。这一时期注重环境养心、养体,以“养心”为重,如紫禁城中被命名为“养心殿”的建筑就体现了这种思想。清朝皇家园林以艺术养生为核心,这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长期所处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帝王们挑选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带修建颐和园、避暑山庄等著名园林。康熙在《芝径云堤》中有言,“连岩绝涧四时景,怜我晚年宵旰忧”,意描述于游览观光中使年老体弱之躯休憩康复,养精蓄锐,励精图治[6]。

2.2 古典园林造园健康智慧

2.2.1 相地布局——“山环水抱”

《千金翼方》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地势好,亦居者安。”可见古人对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早有研究。《园冶》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强调相地是造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为远离闹市、风景优美、偏僻幽静之地,避开喧闹,营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净土空间。如江南私家园林通常会选在远离闹市的安静地带,皇家园林大多会设在邻近都城,依山傍水的风景优美的地带。其空间布局讲究“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认为理想的建园地必须有充足的日照、优质的水体、充满生机的植被等,这一点与传统医学强调有充足水源、新鲜空气以及茂盛植被的养生环境异曲同工。此种布局有山脉挡风藏气,更有水屏障止气,植物养气,是最适宜居住的环境。

2.2.2 建筑营造——“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成了十分成熟的发展体系,一般包括亭、台、楼、阁、廊、桥、舫、轩等,体量不一,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由于不同季节的不同居住及观赏需求,园林建筑对应四季气候各有讲究,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正是以四时晴雨风雪来突出四时景物。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分别代表夏、秋、冬三个不同的季节,身处其中,领略四季更迭与生命变化,颐养生命。

园林建筑一般呈负阴抱阳的形式,古人认为此种形式可平衡气血、调节五行,与中医养生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疗养智慧不谋而合。如拙政园鸳鸯厅由两部分组成,“十八曼陀罗花馆”向阳,光照良好,挡风聚暖,温暖宜人;
而“卅六鸳鸯馆”依附荷池是背阳空间,基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清风徐来,舒爽畅快,实则为夏秋避暑的好去处[7]。

2.2.3 植物配置——“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与人工美的融合,植物是最具自然属性的园林要素,除了其美学功能外,园林植物通过对人体的感官刺激,还可以改善情绪,缓解压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康熙在《芝径云堤》提到“草木茂……人少疾”,强调了植物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植物通过调节小气候形成益于人体健康生长的空间环境;
另一方面,许多植物本身就具有治愈疾病、舒缓神经的作用,如丁香可安定情绪,茉莉花香可缓解鼻炎,松柏科植物可分泌杀死结核菌的物质[8]。此外,时节更替,春华秋实,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节令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观风貌,使人感受到万物生机,颐养性情。

除了生态功能外,植物的象征作用还可“比德”。古典园林中,植物常以人格化的形象出现,被赋予特殊的精神内涵,寄托着园主人的精神品德和人格追求,在私家园林中表现尤甚,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营造意境,可单独成景[9]。竹子隐喻君子的正气凛然,频繁出现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梧竹幽居”、扬州个园等皆以竹子为主题,营造安静清幽的环境,使人精神安定,同时也是园主人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园主人对俗世的态度。

2.2.4 筑山理水——“描摹山水”

古典园林追求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山水通常作为自然景观的代称,具有自然之态可“寄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园主人通常将自己的思想及渴望寄情于山水,通过筑山理水来抒发情感,畅情释怀。

古代帝王将延年益寿、国泰民安的渴望寄寓于山水,模拟仙境创建以“一池三山”为主要格局的皇家园林。受条件限制,江南私家园林则堆山凿水,将自然描摹于方寸之间,营造小巧精致的世外桃源,给予人心灵上的颐养[10]。有山必有水,水体与山石共同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本草纲目》中提到“人赖水以养生”,优质的水源可优化生态环境,利于身体健康。此外,水景对观赏者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开阔的水面可使人开阔疏朗,而溪流、瀑布等动水能给人欢快喜悦之感。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通常有宁静致远的意境,水中倒影、池中花草都可让人心静如水,置身其中,会产生神清气爽之感。

3 “以古为鉴”的适老性社区景观优化策略

3.1 归处——“中隐”隐于世

古典园林强调相地是造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白居易提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对山居的弊端“丘樊太冷落”直言不讳,但怕闹市嚣喧,面对两难选择折中——“中隐”[6]。以其“中隐”思想为启发,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居住环境应充分考虑区位的通达性与舒适性,最好位于城市边缘区,周边具备较发达的路网,应配备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并有较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满足其以家为原点进行购物、社交、娱乐、就医等需求,既不至于太清冷,又可保证其社交圈不被破坏。

3.2 乐圃——“耕耘”作于园

从老年群体的身心特性出发,思考社区景观营造方式。《乐圃记》中提到“当其暇也,曳杖逍遥,陟高临深……种木灌园,寒耕暑耘”,闲暇时光,游园栽种益于身心健康,耕耘劳作在表现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其体验需求。同时,在种植過程中还可建立合作关系,比如,老年群体能够聚在一起探讨天气、收成或者储藏等问题,又或是有些老年人的耕种阅历及经验丰富,而儿童对自然知识的好奇和疑问能够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在精神满足和知识获取方面实现价值交换,在自然耕种层面实现跨代共生[11]。

3.3 畅意——“造景”净于心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来塑造场地要素,用山石布置、水体营造、植物配置等方法营造极具意境的环境。具体来说,建筑要求依景而建,开敞通透,夏季遮阴,冬季御风。山石布置可借助水体、植物造景,打造自然随性的空间氛围。水体的合理营造有利于夏季降温增湿,还可在冬季增加空气湿度,其布置形式丰富多样,要使动态美和静态美相结合,营造归于自然的空间意境。植物配置则强调师法自然,讲究适地适树以及乔灌草结合的丰富的配置形式,从而营造诗情画意的环境空间。

3.4 舒怀——“颐养”安于居

考虑到老年群体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营造其生活空间时须考虑其感官感受。首先,其对光线的敏感度变弱,对颜色的识别能力降低,所以色彩应以暖色为主。声景的营造也尤为重要,“鸟啼山更幽”“蜂嗡花间,声彩飞扬”,声景意象能营造更丰富的感受。老年人退休以后,居住区成为其生活和养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建设其居住区的过程中,要尽量丰富其感官体验,重视其精神需求,给予其爱和关怀。

4 结语

老年人作为社区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建设“老有所依”的健康宜居空间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使命。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作为现代康复景观的雏形之一,蕴含着丰富的颐养生命的健康智慧,是最为理想的居住地。因此,“以古为鉴”不失为当下优化社区适老性空间景观的最优策略。

参考文献:

[1] 郝娉婷.中国古代“园居”文化的发展与流变[J].美术大观,2021(1):118-120.

[2] 郭风平,任耀飞,范升才,等.中国古代园林人居环境与生态健康探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6):169-172.

[3] 陶欣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0:17-30.

[4] 金学智,陈本源.园林养生功能简论:艺术养生学系列论文之三[J].文艺研究,1997(4):114-127.

[5] 张靓.复愈环境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康养思想比较研究[J].中国名城,2021(3):46-51.

[6] 张学玲,李雪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9(6):28-33.

[7] 陶欣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0:33-35.

[8] 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9-123.

[9] 祁云枝,谢天寿,杜勇军.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在城市园林中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3(10):32-34.

[10] 许慧,彭重华.养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广东园林,2009(1):28-31.

[11] 艾谱莉·菲利普.都市农业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227-253.

作者简介:杨霞(1997—),女,甘肃定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景观设计。

李榜晏(197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生态与植物。

赵娜(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生产性景观。

李欣玉(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居住区景观。

猜你喜欢中国古典园林从古到今,浅谈风水理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现代园艺(2017年2期)2017-03-16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探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年4期)2014-11-28

推荐访问:中国古典 优化设计 景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