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

时间:2023-12-14 0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 个中学生中就有1 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孩子本人该如何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再让悲剧重演?

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什么特点

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3个特点: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如冲动;
情绪不稳定性更突出,因素更为复杂,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等;
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等。

青少年轻生背后有哪些常见原因

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

我们常说轻生会表现为“三无症状”:无望,没有希望的感觉;
无用,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扭转局面,出现转机;
无尽,认为这一境况今后会持续,永无尽止。“三无症状”中只要出现一个,尤其是“无望”,就容易让一个人出现轻生念头。

青少年轻生前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

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
有的孩子会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

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着装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

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
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

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等。

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

不只是青少年,所有人群都面临这个问题。

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人们的期望值提得很高。这个期望是否适合、怎样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

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随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很重要。

此外,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在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使孩子的获得感不强。经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件东西、取得某种成绩,收获希望感,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应该怎么办

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出现“隐秘性抑郁”,也就是说,这个人其实已经很抑郁了,但表面看不出来。如果患者来医院就诊是很容易发现的,但在普通人群中要想把这部分人识别出来是很难的,目前医学仍在攻克这一难题。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耐心倾听

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很“满”了,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

有些人会对孩子说“你再坚持坚持”,这类语言是评价性的,孩子听完可能更绝望。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

有效陪伴

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多加陪伴,让孩子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尽可能做到24小时陪伴。

学会求助

除了倾听和陪伴外,发现孩子有轻生信号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向医生求助。

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去看医生

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享受爱好时,就需要看医生了。比如,成绩出现问题,学习效率不高,对原本感兴趣的话题丧失了兴趣。

临床上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首先要评估是否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问题,明确问题后再进行对症治疗。

青少年处在发育阶段,情绪稳定性较弱,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按照轻重缓急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服药。

除了服药,还需要家长、医生、老师,包括青少年本人形成合力,尤其家长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

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如何管理治疗药物,如何避免孩子得到危险物品。

预防轻生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限制工具,没有工具就很难发生危险,就有时间去干预。

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

有过轻生念头的孩子能否健康长大

有危险因素就有保护因素,保护因素可以让孩子将来减少危险,或者即使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要去寻求帮助。保护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认知和人格培养

孩子容易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不做,容易绝对化。有些孩子还容易有“灾难化”倾向,认为一次考试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好工作。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光进行课本上的学习,还要注重阅历方面的积累。

良好的家庭关系

比如孩子能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父母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社会和文化因素

比如生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规律生活。当一个人饮食、睡眠不好,他就容易焦虑、紧张。此外,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自信、改善情绪。

怎样处理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自己也会很有压力,当家长变得焦虑、暴躁时,往往很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法。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相处时尽量把情绪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给孩子做出榜样。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抓一抓就能提高,有的则不会,所以要因人而异,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绩。

此外,家长应学会利用资源,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有些孩子的知识面甚至比大人都广,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可能不够。当孩子和父母在同频的轨道上沟通时,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呼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应形成常态化,长时间持续关注,而不是因为某次事件、某个案例才开始重视。这也警示我们,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进行有效干预,避免悲剧发生。

猜你喜欢学会情绪青少年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学会分享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期)2018-06-22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情绪认同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学会分享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11期)2015-01-14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学会尊重疯狂英语·口语版(2013年4期)2013-05-21

推荐访问:听懂 求救 无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