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悦,秦兆祥,张 薇,谭慕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a.旅游学院,b.政府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进入新时代,红色旅游资源因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4.1亿人次,而“十三五”期间累计游客接待量则近60亿人次①。从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来看,截至2020年底,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到了300余个,其中包括西柏坡、嘉兴南湖、井冈山等12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从政策供给来看,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连续印发了3个红色旅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国家相关部委及各地方党委也编制、出台了诸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年》等行业标准及政策文件,全力助推红色旅游发展。可以说,近年来红色旅游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红色旅游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综合效益日渐凸显。
作为一种政治与社会关系的代理方式,红色旅游旨在促进参观者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激发其基于社会现实的神圣体验,形塑其对重大事件的社会记忆,从而构建参观者的社会认同[1]。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多元价值对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形成、社会心理调适、革命精神传承等作用明显。在当代语境下,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价值维度受到了较多关注,既有本体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二维解构[2],也有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态等多角度透视[3],还有对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等政治价值的深化[4]1026。然而,学界也意识到,在探讨红色旅游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应关注其价值内化过程与认同凝聚路径,尤其应该重视当下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现实、新任务。事实上,民族地区开展红色旅游,“旅游流动对民族交融和认同凝聚的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元的内涵在不同层次得到了丰富,而一体也得到了强化与延伸”[5]83。在新的发展时期,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景区要让游客深刻地感知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表达,并通过价值内化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就必须探讨“红色文化的价值内化—认同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关系。基于此,本文更多关注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游客价值内化过程,并进一步讨论游客认同凝聚的机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五个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润化作用。
1.1 文献综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旅游形态,其概念较为泛化。《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在官方语境下明确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6]。这一概念甫一确定,即引发了学界、业界及政界的热烈探讨,刘辛田、雷召海等学者均认为该概念过于狭隘,在红色资源的时间跨度、创造主体等方面存在误区[7-8]。在充分吸收学界和业界的合理观点后,《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资源的范畴拓展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所有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历史文化遗存”[9]96。这一界定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史全面地展示出来,有利于红色旅游功能的发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此,我们可以将“红色旅游”的概念界定为以鸦片战争以来承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等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纪念、参观游览、党性教育、研学旅行等主题性活动的旅游形态。
红色旅游是21世纪以来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十年,可谓呈井喷之势,成果多、领域广,研究内容涵盖概念辨析、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区域协作、发展模式、功能探讨等多个方面[9-14]。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红色旅游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和多元分化的发展图景。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立足新时代,以发展的视角阐释和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发挥学术理论推陈出新的张力。由于红色旅游是政治语境下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其价值内化过程受到学界的关注。有研究表明,价值观内化与逆向正迁移生成是实现红色旅游目的的重要内化过程机制[15]。同时,红色旅游价值内化能够对认同产生影响已是学界的共识。诸多国外学者认为,遗产旅游,特别是战场遗迹或灾难地,对形成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6-17]。对此,国内学者也纷纷响应。张红艳等以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例,提出在新格局下红色旅游凸显国家认同作用的策略[18];左冰以井冈山景区为实证,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政党认同的影响及实现路径[19];郭俊伶等、赵志峰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红色旅游对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4,20]。
红色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提炼,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态文化的总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是多方位的[21]。红色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探索中”[22]57。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层面,龙柏林等提出了以红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认为其“实践逻辑可遵循认知—认同—信仰机制展开”[23]53。可以说,学术界对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关系的探索,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和明显的深化特征。
1.2 分析框架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资源基础,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的表征载体。红色旅游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价值解释力,是其社会功能的重要实现方式。红色旅游具有明显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功能,其价值回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对应关系,并且需要游客的价值内化得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对红色文化的梳理和价值精神的提炼,然后通过景观叙事及产品打造得以呈现;游客在红色旅游的具身体验中,实现了价值内化,产生了敬畏情绪,从而形成价值认同[4]1028;在群体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五个认同”得以凝聚,最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践悟。由于民族地区具有边疆性、民族性、相对贫困性等特点,其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凝聚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意义。基于此,可以建立一个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与精神价值观生成—民族地区革命贡献和建设成就认同—“五个认同”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框架,并由此解构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价值内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正向提升机理和过程。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价值内化的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价值认同—认同凝聚分析框架
2.1 研究区背景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鸦片战争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长期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人民自强不息,为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80年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中,内蒙古这片红色热土留下了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足迹,形成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这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大体可以分为“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历史事件发生地”“革命活动遗址”“纪念馆(园)”“新中国建设成就展示地”“革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是内蒙古革命传统和“模范自治区”的历史见证。
目前,内蒙古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形成了50多处红色文化主题展示地,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24家。本文以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年游客接待量1万人以上的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标准,筛选出10家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景区信息如表1所示。10家景区空间上呈现“散点分布、局部集聚”的特点,即分布在呼伦贝尔市(1)、兴安盟(1)、乌兰察布市(1)、呼和浩特市(5)、鄂尔多斯市(1)、巴彦淖尔市(1)等6个盟市,在呼和浩特市形成集聚。
表1 10家红色旅游景区基本情况表
2.2 研究方法
旅游后的体验感受是游客红色旅游价值感知和价值内化的直观表达。将游客参观游览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置于“心得体会”框架下,不做结构化访谈提纲,任由游客漫谈,尽可能减少引导性表达,即可形成非结构化访谈文本。这种访谈文本是由录音资料原封不动地转化而来,完全保留了访谈对象原有的意象表达。运用文本分析法,可以探究红色旅游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内化水平,并能够提取出游客价值认同表述性词汇,对认同凝聚进行系统性分析。
本文数据源于2020年7-10月份对10个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访谈。具体方法为:在10个景区中各随机选择12位游客进行访谈,访谈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然后对访谈录音进行直接文字转化,最终形成关于描述“游览后心得体会”的文本120篇,97 346字。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 6对文本进行字频分析、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进行定性研究,以期探索内蒙古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及认同凝聚。所有受访者中,常住地在内蒙古的占79.2%,与内蒙古红色旅游景区客源结构相符;少数民族游客占36.7%,教育背景大多为大专学历以上,职业分布较为多元。
3.1 数据整理
笔者把120篇文本数据整理为TXT文档,导入ROST软件中进行词频分析。过滤掉诸如“我、那么、和”等连词、副词、代词以及与价值感受和认同无关的词汇,并将“我党(我们党)”“我国”分别归并为“共产党”“中国”,得到研究案例地高频词汇(表2)。将表2的高频词汇二次输入ROST CM中,筛选出共同的高频词汇前20位(表3),为下一步探索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表2 10家红色旅游景区高频词汇分析
表2(续)
3.2 价值内化的词频表征
3.2.1 高频词分析与标签云展示
表3显示,“革命”“红色”“抗日”分别排在第4位、第6位和第17位,突出反映了受访者对红色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属性认知。内蒙古AA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多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纪念地,且景区名称中多冠有“红色”称谓,如“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等。受访者F77表示“我个人对革命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到过五原抗战纪念园很多次了,感觉这里的红色革命气息还是挺浓厚的,感觉一下子被拉回了抗日战争年代”;F98亦指出“这里是知名的抗日战争根据地,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游客对景区属性的认知较为明确。“内蒙古”“乌兰夫”“少数民族”均排在前20位,充分体现出受访者对内蒙古红色旅游民族特色及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贡献”“伟大”“重要”作为第7位、第8位、第16位的高频词,反映了受访者对民族地区革命成就的评价和革命贡献的认同。F18表示“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乌兰夫的事迹,这次正好有机会来这参观一下。纪念馆里陈列的展品讲述了乌兰夫同志的一生,看完后我觉得乌兰夫非常伟大,为国家和内蒙古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的先驱”;F92认为“内蒙古的民族解放离不开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来这里游览,就是想让我儿子明白我们内蒙古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由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换来的”。因此,对革命人物的认可也是民族地区革命贡献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反映了红色旅游景区的游览形式,“精神”则反映了红色旅游在意识层面的主要价值形态。“中国”“中华民族”反映了红色旅游的国家意志特征及受访者将民族地区革命事业置于整个中华民族视阈下审视的事实。F75谈及民族地区革命事业与整个中国革命的关系,认为:“五原抗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F101则提到“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是中国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人民”“社会主义”凸显出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价值受众和时代意义;“教育”“继承”“珍惜”“发扬”等高频词,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者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感知与价值内化的生成过程。
表3 高频词二次分析(前20位)
利用ROST CM中的标签云进一步分析高频词数据(图2),可以直观地反映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精神资源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关系。
图2 内蒙古红色旅游中蕴含精神价值的高频词条标签云
3.2.2 情感倾向分析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往往比较少,很难完全理解具体形象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来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情境,还能把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教师强制要求,他们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新意识。
情感分析是文本情感极性和强烈程度的判断方法。ROST CM中的ROST Emotion Analysis Tool情感倾向分析工具,内置上万个常用情感词,可以筛选和计算出表示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文本词汇。将图2中展示的词汇(高频词前35位)输入该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研究其表达的情感倾向性,可以发现:积极情绪占比为94.66%,其中高度积极情绪占比86.73%;中性词汇占比5.34%,无消极情绪词汇。可见,所有受访者均对内蒙古红色旅游持有较高的感知评价和价值认同,进而说明内蒙古红色旅游价值内化程度较高。在红色旅游参与者的访谈文本中,对“贡献”“伟大”“继承”“教育”等认同度最高。如,F6表示:“内蒙古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多来这里接受教育。”F58表示:“我是太原人,经常有机会来集宁,这个纪念馆也来过几次,每次来的感受都不一样。这些红色故事对现在年轻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值得继承与学习”。
3.2.3 网络语义分析
利用ROST CM分析软件中的“语义网络分析”模块,更加深刻地剖析高频词,形成语义网络图(图3)。图3中线条的疏密代表共现频率的高低,线条越密,表明共现次数越多,受访者感知中两者的关联更加紧密。分析结果表明:(1)文本总体上以“共产党”“中国”“革命”“中华民族”“少数民族”和“内蒙古”为中心而簇布,并且高频词条之间高度紧密相关。(2)“共产党”辐射出的语义网络是一种综合性的感知,贯穿在整个文本中,与“中国”“中华民族”“革命”“少数民族”“贡献”等高频词关系紧密,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关注。(3)“贡献”与“内蒙古”“社会主义”“革命”“伟大”“中华民族”“乌兰夫”等词条关联密切,反映了受访者对民族地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感知较深刻,也对其所隐含的精神资源的价值产生认同。(4)“少数民族”与“革命”“中华民族”“共产党”“中国”等具有共线性,这表明受访者把少数民族与中国革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意识。如F2谈到“到这里参观,我觉得很自豪。我们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甚至在世界上来说,也有着巨大贡献”。(5)“伟大”辐射出的语义网络中,“中国”“革命”“共产党”“中华民族”“乌兰夫”“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等词条,体现了受访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高度认可,具有明显的政党认同。
图3 红色旅游—精神价值认同语义网络结构
3.3 认同凝聚的词频表征与过程机理
3.3.1 认同凝聚的词频表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载入党章,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民族理论的顶层设计[2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五个共同”的存在,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并彻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过程中得以形成的[25]。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有助于增强旅游者的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也能够促进对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通过高频词和语义网络,我们可以看出:(1)“中国共产党”的关注度最高。红色旅游活动对于增进游客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并可间接地促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行为[19]70。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对政党认同的促进具有特殊意义,是政党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的话,那么这种认可是建立在认同等基础之上的[26]。可见,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价值内化,对增强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大有裨益。(2)“中国”和“中华民族”在高频词中分列第2位和第3位,语义网络中与“伟大”“重要”“革命”“贡献”等共线相连,同时与“少数民族”“乌兰夫”“内蒙古”等关联紧密。受访者F19、F30、F87等都谈到乌兰夫是一位伟大的少数民族革命家,为内蒙古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反映出受访者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有研究表明,在浓厚集体记忆与历史回忆的旅游情境中,游客会重构对历史的看法,产生民族归属感,提高国家认同程度[27]。游客通过参观民族地区的红色遗迹,感知少数民族红色事迹和红色人物,对少数民族的革命贡献、少数民族精英的家国情怀、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精神产生敬畏和认同,进而增强了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3)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高频词“红色”“历史”“学习”“精神”等折射出旅游者对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基本认知。如F43提到“老牛坡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在这能想到当年共产党员们艰苦朴素的精神,下次要带孩子一起来学习”。这些都反映受访游客对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认同与接受,通过语义网络也映射出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4)“社会主义”在高频词里排第18位,既与“内蒙古”“乌兰夫”等语义相关,也与“伟大”“贡献”“珍惜”“教育”等共线相连,凸显了游客对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可,也饱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28],也是这一意识的实现方式。[29]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开发及价值内化,增强了“五个认同”的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旅游者在内化认同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革命历史与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紧密结合,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性意识。因此,我们要正视民族国家和旅游流动这一时代语境,加强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意蕴表达与价值内化,进一步发挥其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功能。
3.3.2 认同凝聚形成的过程机理
作为一种保留红色记忆、展示民族精神的主题旅游,红色旅游无疑具有很强的文化导向作用[30]。旅游者通过红色旅游,感知内部蕴含的红色文化与精神,内化为自身对国家、民族、政党等的认同,最终升华凝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旅游资源及景区是红色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其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是使旅游者产生内化和认同的前提条件。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景区通过富有创意的景观叙事,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给予旅游者精神上的洗礼。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区的过程中,通过红色景观符号加深了对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理解,并将其价值内化至自我意识层面,从而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
红色景观表达着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对旅游者认同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食粮,见证了中华各个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得到解放,并走向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精神动力[22]57。旅游者在参观游览过程中了解红色文化,对民族地区革命历史产生基本认知,进而唤醒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认同与凝聚。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是产生认同凝聚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阶段。游客通过超越时空的情感体验,深入了解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历史,从而对民族地区革命贡献、建设成就等产生认同与敬畏。F103认为:“通过参观,才知道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对抗日贡献很大,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看法”。F17也谈到:“现在的内蒙古人民安居乐业,为国家做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产业,都不拖国家的后腿。这些都离不开乌兰夫打下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者受历史记忆、自身素养、时代语境、景观叙事等因素的影响,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民族地区革命贡献和建设成就的认同放置于整个中华民族视域下审视,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性意识。如F67提到:“城川这里在革命时期对全国来说都很重要,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干部,说是我国革命时期‘民族干部培养的摇篮’也不为过吧?”与此同时,当代幸福生活与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所形成的鲜明反差,强化了旅游者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与认可,助推“五个认同”内化于心。访谈中,多位受访者提到这一点。如F79认为:“想想当时那么艰苦的抗战条件,再看看现在人们的生活,我们党真的了不起,我们中国真的了不起!”F98也表示:“真的不敢想象当时大青山这里的抗日环境这么恶劣,拿现在的生活对比,我们太幸福了。这些都得感谢共产党、感谢那些烈士。现在的孩子生在中国,是他们的幸运”。必须指出的是,“五个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旅游者认同的最高层次。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承载的本体精神;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养根基;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代表了人民的共同选择与意愿,是确保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基石和动力之源[24]26。因此,旅游者“五个认同”的形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作用。“五个认同”的形成,激励着旅游者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了旅游者对民族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自信,唤醒了旅游者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记忆,进而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红色旅游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如图4所示,在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场域中,旅游者通过观览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为积极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认同凝聚,最终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景观是红色文化与精神的载体,价值内化与认同凝聚是红色旅游功能发挥的过程展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能够提振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对民族地区革命与建设贡献的认同,从而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图4 红色旅游价值内化与认同凝聚形成的过程机理
4.1 相关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区在地理区位、历史变迁、民族结构、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本文构建了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价值内化及其认同凝聚的分析框架,选取内蒙古10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区作为案例地,通过对旅游者进行非结构式访谈,采集旅游者游后体验数据,探索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价值内化及认同凝聚的词频表征和过程机理。研究发现:
首先,旅游者对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属性认知较为明确,能够注意到其民族特色和教育功能,能够自觉将民族地区革命事业置于整个中华民族视阈下审视并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贡献;其次,通过认知与解读红色景观符号,旅游者逐渐产生了情感共鸣,继而内化为积极的价值观,凸显出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价值观塑造功能;再次,通过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旅游者形成了对民族地区革命贡献与建设成就的认同,进而凝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最终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五个认同”多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地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4.2 不足与讨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以词频表征切入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与认同凝聚,尚显单一,过程机理的影响因素仍需更深层次的探讨;同时,红色旅游作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还需专题探讨。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考虑构建相关量表,通过调查问卷、实验等方法,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旅游者红色旅游价值内化与认同凝聚的量化模型,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精确度与深度。此外,还要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和路径机制,扩宽研究的视野。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是一种政治属性鲜明的旅游业态。旅游流动对民族交融和认同凝聚的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元的内涵在不同层次得到了丰富,而一体也得到了强化与延伸[5]。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政治价值明显、社会价值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游客而言,可帮助其完成价值观内化过程即“五个认同”的凝聚过程。以红色文化为核,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辐射着社会意识的正相关导向,形塑着勠力同心的民族关系,浸润并唤醒着守望相助的共同回忆,进而润物无声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铸牢在各族人民心中。
注释
①根据《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和中国新闻网所引国家文旅部统计数据累加而成。
猜你喜欢内化红色旅游共同体《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9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疯狂英语·读写版(2021年10期)2021-12-14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08-06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投资北京(2018年9期)2018-12-29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源流(2014年2期)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