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女教师邓玉平,18 年里14 次自费重走长征路,行程10 万多公里,寻访了300 余位老红军,并长年带领自己的学生走近老红军,传承红军精神。
有人问邓玉平:“你这些年为这些事情搭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是为什么呢?”邓玉平答:“不为什么,就为我是红军的女儿,要把红军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出生在南京的邓玉平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她和姐弟们吃过晚饭,父亲就会手拿芭蕉扇带他们到门外的竹编凉床上去纳凉,一边给她们扇扇子,一边讲他当年长征的故事。
邓玉平的父亲叫邓志云,出生于四川江油一个普通农户人家。1935 年4 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四川江油。当时正在地主家当放牛娃的邓志云年仅12 岁,主动报名参加了红军。就在邓志云跟着红军走后不久,他的父母和弟弟都惨遭还乡团杀害。从此,部队便成了邓志云的家。
在邓玉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每每提到长征,说的最多的不是自己个人的艰苦,而是那支队伍的精神。邓玉平看到父亲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工厂和部队作长征报告,也会缠着父亲多讲一些长征打仗的故事。父亲常常告诉她:“长征之路是红军战士用信念、意志、鲜血和生命铺成的,红军战士个个是好汉!这样的故事太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颗星星背后都是一个勇敢的红军战士……”
此时的她患有肾病和高血压,但没有丝毫犹豫。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年迈的母亲为她整理行装,弟弟在她第一次出行时还特意陪她走了一周,叮嘱她遇到困难一定不要硬撑。邓玉平笑着告诉弟弟:“放心吧,我会注意的。如果不能百米十米地前进,那我就一米一厘米地向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1991 年,邓玉平的父亲去世了。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邓玉平因为思念父亲而彻夜难眠。看到老父亲珍藏的厚厚一摞红领巾,想着他每次去中小学作完长征报告回来后乐呵呵的表情,邓玉平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学历史、教历史一辈子,何不亲身去感受历史,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长征到底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邓玉平成为上海一所学校的历史教师。渐渐老去的父亲,在与孩子们平时的交流中,说得最多的依然是长征。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老父亲也会突然提议:“我们一起唱红军歌谣吧。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
怀着对父亲的爱、理解和敬意,邓玉平决定从2004 年暑假开始重走长征路,去寻访、记录那段历史。
由于架构的变化,一些现有软件不适用新的架构体系,需要重新设计编程,完善、扩展软件功能。有些软件目前还没有国内产品,需要在新架构下自主研发解决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问题。
邓玉平特意选择把四川江油作为此次行程的第一站,因为这里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加入红军队伍的地方。
回忆自己这一路因为水土不服而多次生病,为了节省路费而坐绿皮火车,为了查找一位老红军的地址接连打几十个电话,邓玉平说这一切都值得。而她这一路记下的整整3 大本寻访日记和一些视频、图片资料,在邓玉平眼里却是“千金难买的巨大收获”。
在四川江油、绵阳等地党史办的帮助下,邓玉平查找到不少颇有价值的当地红军家庭情况;在甘肃《岷县党史资料汇编》一书上,邓玉平看到优秀红军干部蔡威的事迹时,激动地说:“他是我爸爸找了一辈子的恩人啊!”
从2004年8月怀揣父亲的照片第一次出发,18 年来邓玉平14 次重走红军长征路,共计行程10.2 万公里,去感同身受红军当年的艰难。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顾传学、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肉鸡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乔健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畜牧站副站长刘文科主持。
综合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后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设计效果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能力。进行以综合课程设计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化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培养未来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百年名校,广雅的课程建设既要基于传统,又要面向未来;
既要坚持核心价值观,又要聚焦核心素养,立足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四点共识:基于文化、立足校本、多元选择、创新发展。2013年,学校“博雅课程”被广州市教育局确定为首批重点特色课程。
那一趟,邓玉平用43 天时间南下雅安、北上会宁、东至延安,行程1 万多公里,途经3 省2 州60 多个城镇,参观了50 多处红军旧址,拜访了11 位老红军,最终来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25048 名红军将士(其中约17000 多位为无名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006 年暑假,邓玉平从江西瑞金再次出发。这次,她沿着红一方面军当年的行走路线“开始长征”。那年8 月,邓玉平在大渡河边度过了自己50 岁的生日。望着身边的滔滔江水,想到父亲生前经常说的那句话:“你如果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红军战士……”邓玉平泪湿衣襟,久久无法平静。之后,她从随身的小包里拿出盖满长征路邮戳的小红旗,轻轻唱起了红军歌谣:“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
“游之”“记之”是对物象特征的记录、记忆,“悟之”则是对事物的分析、思考和概括提炼,需要去芜存精,深思熟虑,由表面而及本质,去立意,去构思,“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如此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这一路,邓玉平看到不少红军墓,每一次都以“红军女儿”的身份深情祭拜。她曾以三花酒和清冽的湘江水,祭奠长眠在桂北湘江东岸的红军,也曾爬上海拔4392 米的雅克夏雪山垭口,凭吊牺牲在长征路“最高处”的红军。在倒下过1 万多名红军的松潘草地,邓玉平冒着大雨在纪念碑前鞠躬跪拜,分不清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
出发前,邓玉平特意带了一面红旗,每拜访到一位健在的老红军,就请老红军在这面红旗上签名。多年来,共有302 位老红军在这面红旗上亲笔签名,其中女红军46 位、开国将军28 位。如今,这面特殊的红旗成了邓玉平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邓玉平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寻访,更重要的是要将红军精神进行传颂。于是,她主动在学校里开设了《走进长征》的选修课,每周两次,每学期都是爆满。她还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访了42 位老红军,让年轻一代与老红军们面对面接触,从红军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中汲取营养、激励人生。
邓玉平还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珍贵口述资料、照片等加以整理,制作成视频文件,辅以老红军亲手缝制的红军帽、赠送的草鞋和一些珍贵的实物,走进工厂、学校、军营和机关单位,分享自己一次次寻访老红军的感悟,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也能永葆青春。为此,邓玉平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她觉得值,因为“长征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魂”,宣传长征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撰写的《长征路上血脉情》一文,更是被收入了大学语文教材。
SW2(config)#spanning-tree portfast defau //二层交换机SW2上所有 access端口启用portfast特性
让邓玉平感动的是,受访过的那些老红军们一直惦记着她这个“女儿”。一位江西籍老红军,每年秋天都会把自家种的橘子寄到上海让她品尝;
一位百岁女红军一针一线为邓玉平缝制布坐垫,希望能让她坐得舒服一点……
如今,已经年过6 旬的邓玉平,依然行进在宣传长征的路上。她说:“每一次踏访老红军,都会让自己从感动中生出冲动。我愿意像父亲一样,讲述红军血洒征途的故事,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并让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孕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光彩。”
猜你喜欢老红军长征路长征长征路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6期)2022-06-30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长征路上学党史南风·中旬(2021年7期)2021-09-05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6-11智珠二则领导文萃(2020年18期)2020-09-29智珠领导文萃(2020年16期)2020-08-28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3期)2020-07-04龙长春走访慰问老红军晚晴(2017年7期)2017-08-28贵州省抢救征集“老红军口述历史”工作出发仪式举行晚晴(2016年6期)2016-05-14贵州省委老干部局、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慰问贵阳市健在老红军晚晴(2016年8期)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