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早期胃癌放射诊断现状及进展

早期胃癌放射诊断现状及进展

时间:2023-12-08 0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牙祖鸿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100

我国胃癌发病率占全恶性肿瘤的榜首,≥60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97.38/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80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峰值,207.9/10万,其中较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五年内生存率仅20%[1-2]。针对该病若给予早期诊断,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80~90%,甚至更高。早期胃癌主要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壁粘膜层或下层,可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诊断早期胃癌包含两个方面,即筛查早期胃癌、分析病灶质与量[3]。现如今,临床针对早期胃癌主要采取放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鉴于此,本文就临床针对早期胃癌放射诊断相关研究进行整合,综述如下。

临床针对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该病是因环境、饮食、遗传等多因素协同作用而致的。针对早期胃癌的检查,分为大规模人群的筛查和重点高危人群的监测。大规模筛查因条件、成本及人群接受度受到限制,尚不能常规开展,且其成效也具有一定争议[4-5]。为此,针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成为实际可行的措施。目前有相关研究显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包含钠盐与腌制食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膳食纤维摄入量、胃癌前病变等。(1)饮食因素:现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胃癌高发区居民常摄入量大腌制或高盐饮食,同时其新鲜蔬果摄入量较少。目前已证实,钠盐摄入与胃癌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而新鲜蔬果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及β-胡萝卜素等,能起到有效的抗氧化作用,有利于清除机体内的亚硝酸盐,进而降低胃癌风险。(2)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相关研究显示[7],相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感染人群出现胃癌的风险更高,且超过90%的胃癌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现如今,针对幽门螺杆菌造成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可能是因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造成胃粘膜损伤,并引发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改变有关,仍需临床进一步探讨。(3)胃癌家族史:胃癌发病有明显家族聚集性。但同一家庭的成员往往有相似的环境因素,例如饮食习惯,且有可能同时感染油门螺旋等。为此,家族史作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进行探讨。现如今,有临床学者从遗传学角度进行分析,其提出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被编码RNA等会影响基因表达,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8]。(4)癌前病变: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包含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胃癌的进展模式是临床上公认的肠型胃癌发生进程。各种致癌因素均可促使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进一步增加胃癌风险。

2.1 上消化钡餐造影

该诊断方式也可称为气钡双对比造影,是临床上针对胃癌的传统检查措施,也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放射学诊断方式。胃癌主要是源自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给予钡餐造影,能有效显示胃黏膜结构,同时可引入低密度气体与高密度硫酸钡双重对比剂,有效提升裸眼敏感性,有助于发现病灶。杨威等人[9]研究显示,针对早期胃癌患者应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见擦汗,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诊断敏感度高达93.54%、特异性为96.64%,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此外,张练兵[10]研究发现,X线钡餐造影诊断上消化道肿瘤仍会出现一定误诊、漏诊状况,主要是因胃底部是最易漏诊的部位,若检查过程中体位不准确,很难导致造影剂充盈,难以对全部部位进行探查。同时也可能因良性病变将恶性病变掩盖,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现如今,我国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技术有一定的普及,但终是程度不高,因此其发展及应用效果不如国外,早期胃癌诊断率水平相对较差。同时,因内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术在我国临床应用率明显降低。但总体而言,使用内镜技术检出早期胃癌病灶后,再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能获得高质量、清洗的病灶形态图,有助于临床对病灶形态、病灶浸润范围、病灶深度、组织型等方面进行评估。

2.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通常不用于早期胃癌筛查,常用于胃癌确诊的后进行术前分期及术后随访。CT诊断对动脉期进行扫描,可见胃壁包含三层结构,即黏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与浆膜层,为此,能直观的评估胃壁的浸润状况[11]。同时还能对胃癌患者病灶周围脏器进行分析,例如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肝脏转移等状况。现如今,随着CT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其扫描速度更快,层厚更薄,再加之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等,促使术前分期诊断结果准确性更高,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12]。陈健等[13]研究显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开展术前诊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患者在pN分期上存在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对早期胃癌术前TNM分期提供参考。郑军等人[14]研究显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胃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的ΔCT值具有明显差异,且该检查方式具有范围大、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可为早期诊断与鉴别提供评估依据。符萧泓等人[15]研究显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在其血清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Dickkopf-1检测基础上,应用螺旋CT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弥补早期胃癌CT征象不足的状况。胃CT内镜仿真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技术能满足早期胃癌分期与模拟内镜下大致肉眼形态的观察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微小与更早的病变中,经CT横断面图片难以察觉,但通过仿真内镜技术即可有效显示。21世纪10年代起,宝石能谱CT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方式能混合能量成为多能量成像,再加之不同物质有不同x线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不同能量下X线吸收值,即可区分不同性质的组织。朱晓雷等人[16]研究显示,早期胃癌诊断使用宝石能谱CT,可为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定量诊断分析。

2.3 磁共振检查

临床针对磁共振检查(MagneticResonance,MR)应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相关研究尚少,其在对上腹部胃肠道检查通常残存在运动伪影,诊断价值不高。同时,从国外有关MR在胃癌诊断中的研究显示,MR技术特别是快速扫描序列的出现,促使MR技术在胃癌术前评估中应用较广泛。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能有效的对肿瘤T分期,也就是对胃壁浸润深度进行准确的诊断,但是由于该类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进行探讨。同时,随着分子影像学的迅速发展,促使MR对铋剂对特异性分子探针性开放有了一定进展。

现如今,胃癌仍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强化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但我国针对胃癌诊断仍处于探索阶段。早期胃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发病于胃壁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可伴有或不伴有淋巴转移。早期诊断该病与积极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临床针对早期胃癌筛查主要是对病灶质与量的评估,放射性诊断措施主要包含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MR等,均具有一定的优劣势,仍需临床进一步进行探讨,从而在实际临床应用尚灵活应用,给予最佳诊断方案。

猜你喜欢胃壁造影内镜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0期)2022-05-10眼内镜的噱头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6期)2021-11-20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1期)2021-06-09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2-07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胃会被撑大饿小吗?家庭科学·新健康(2017年8期)2017-08-17人到底会不会撑死现代养生·上半月(2017年8期)2017-08-10

推荐访问:胃癌 放射 现状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