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帆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情况,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由此为向相关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溃疡患者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3例以及接受健康体检的个体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试验指标对比分析三组个体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具体情况。结果:与接受健康体检的对照组个体相比,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患者以及胃溃疡组患者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指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选择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相关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WANG Jinf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ij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Qiandongnan Prefecture, Taijiang, Guizhou 556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so as to provide more high-quality treatment for related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43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43 individuals receiv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individual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trial indicators. Resul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individuals in the control group, functional dyspepsia group and gastric ulcer group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indicators(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Therefore, radical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has a good effect,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
Helicobacter pylori;
To be infected;
Correlation
在臨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类疾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疾病在我国群体中的发病率达到近20%,在消化门诊疾病中占比在50%以上[1]。据相关文件研究调查可知[2],近些年来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病原因相对较多,其中患者出现胃动力异常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可作为辅助影响因素导致患者的内脏敏感性受到影响[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遗传发病因素,导致该疾病在我国的不同机遇可表现出差异化的临床症状或者具体特征;
患者日常饮食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则是通过积累而导致患者的胃部出现质变损伤;
社会心理因素则主要以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对胃功能所造成的显著影响为主要表现,对该疾病的发病具有直接作用[4]。深入研讨发现,当前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相关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其中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我国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明确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较为密切的结论[5]。本研究以上述为基础,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胃溃疡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情况,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的关系,报告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或检查的胃溃疡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及健康体检个体。根据样本对象的不同类型分为三组,每组43例,分析三组样本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以及相关情况。胃溃疡组43例,已经确诊为胃溃疡,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0.68±3.52)岁;
功能性消化不良组43例,已经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1.50±4.14)岁;
健康对照组43例,在我院接受临床健康体检的个体,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56±3.99)岁。通过对三组样本对象的一般资料SPSS数据分析可知,88名患者的资料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本研究中对患者是否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时的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有关明确,即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一定的上腹部灼热感或者较强的饱腹感,在进食后出现饱胀感等症状,出现上述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症状时即可,与此同时,需要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半年以上则临床诊断。
纳入标准:①每组患者符合本小组的纳入基本要求,例如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小组的患者需临床确诊该疾病;
②患者均已成年,具有自主思考意识;
③患者明确了解本研究中的所有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者接受过胃部手术或者出现上呼吸道出血;
②患者合并存在其他类型的慢性胃部疾病,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③患者为特殊情况,无法较好地接受胃镜检查;
④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问题,无法良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⑤患者中途退出本研究或者在研究过程存在配合性较差的现象。
1.2 方法
为了更好探讨三种样本对象的幽门螺旋菌感染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三组样本需应用14C呼气试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明确三组个体中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人数以及具体情况,分析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要点如下:(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为14C呼气试验,该项实验的检测原理为幽门螺旋杆菌在临床中可表现出较强的尿素酶情况,该物质可对胃中的尿素进行分解,若个体摄入稳定同位素14C的尿素后, 该物质则在尿素酶的影响作用下进行分解,具体表现为氨和14C-二氧化碳,而后者在小肠的吸收作用下,可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中,并随着呼吸循环呼气排出,此时对患者所呼气体中的14C情况进行临床检测,即可判别患者是否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14C呼气试验在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规范化的标准步骤完成各项行为,其中需提前叮嘱患者在检测时需为空腹状态或者三个小时以上禁食。在检测开始后,样本对象需用水服用一粒14C-尿素胶囊后,正式服用药物后开始计时,让患者保持静坐状态维持15min。在15min结束后,样本对象需从呼气口往呼气卡内呼气约两分钟至五分钟。若卡片上的指示窗中指示片的颜色出现变动时,即由橙红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时完成采样。此时将对应的卡片插入检测仪器内,将进行自动检测并分析数据结果,可自动生成检验报告。
1.3 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过程中,具体观察数据标准胃溃疡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健康体检个体三者在临床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研究中对三组样本对象的临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二者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具有相对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在43例样本对象中15例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临床表现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尽管该情况的百分比(34.88%)略低于胃溃疡患者的41.86%,但远远高于健康体检组个体的6.98%。由此可知,尽管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数值与胃溃疡患者存在一定的出入,但与健康体检个体相比数据波动较为明显(P<0.05),见表1。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表现出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6]。为此,我国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约有1/2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合并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在现阶段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仍未得到明确[7]。相关研究数据显示[8],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所分泌的酶类物质或者相关物质将会导致患者的消化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或者急性炎症,而这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病学研究显示,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早饱感、上腹痛或者对应的灼烧感,这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此类不适症状,会导致患者的正常饮食受到影响,而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未得到临床明确,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发病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9]。与此同时,临床中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是否会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存在一定的研究诚意,但当前临床数据研究可以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溃疡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加以明确,而这也逐渐成为临床的研究共识[10]。本文以上述研究背景为主要基础,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溃疡患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健康体检个体的临床对比分析,探讨三组样本对象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通过分析三者间的统计差异性,从而判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情况是否与患者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方法为14C呼气试验, 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具有诊断速度相对较快并且便利的优势,该试验的主要原理为应用尿素酶分解尿素,将其演变为氨和二氧化碳, 这也是当前临床中使用非侵入性检测HP感染的“金标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适用性较强,并且可对绝大多数临床研究对象加以应用,对临床医学实验中样本对象纳入标准制约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恰当地应用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意义,可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促进患者的更好康复,与单一应用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相比可更为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在临床中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静怡,魏刚,廖应英,等.不同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12):845-846.
[2] 楊静怡.不同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研究[D].湖北:湖北医药学院,2020.
[3] 王旭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适症影响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2):42.
[4] 胡峰.荆花胃康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D].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5] 付伟,谢东,班春梅,等.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18):36-38.
[6] 王珂,崔云.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8,15(3):48-50.
[7] 张峥,赵艳军,郝佳颖,等.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4):8538.
[8] 焦艳.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9):25-28.
[9] 章悦,钟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与不同亚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关系[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1):77-79.
[10] 段丽文,曹立新,昕颖,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不适症状影响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4):107.
猜你喜欢相关关系幽门螺旋杆菌功能性消化不良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医学信息(2017年3期)2017-02-22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19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商业经济(2016年6期)2017-01-03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3期)2016-12-26胃粘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科学与财富(2016年18期)2016-12-22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中医推拿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7期)2016-11-30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9期)2016-11-29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今传媒(2016年8期)2016-10-17大学生复原力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4期)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