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范文(精选6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2-05-23 0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会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kuài jì。(英文名称为Accounting)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6篇

第1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初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100题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理变化中,原子可分为原子核、电子;也可分质子、中子、电子。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混合物。

1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三大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氨水NH3.H2O等。

30、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唯一正一是铵根。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8、磷在氧气中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烟是固体。雾是液体。

39、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0、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1)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其中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 + 3O2↑

2H2O2 2H2O + O2↑

41、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选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3、氢气的用途有(1)冶炼金属(还原性);(2)焊接金属(可燃性);(3)探空气球(比空气轻)。

44、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5、所学物质中为黑色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

46、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褪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7、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48、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CaCO3。

CO2 + Ca(OH)2 = CaCO3↓ + H2O

49、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

50、为了证明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应滴加稀盐酸。

51、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52、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53、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54、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55、碱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56、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57、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58、不能用NaOH干燥的是SO2、CO2、HCl。

59、硫酸铜晶体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

60、五种白色沉淀是AgCl、BaSO4、CaCO3、BaCO3、Mg(OH)2;一种蓝色沉淀是

Cu(OH)2;一种红褐色沉淀是Fe(OH)3。 其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是AgCl和BaSO4。

61、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62、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

63、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应伸入试管中。

64、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65、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66、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6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68、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69、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70、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着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71、能区别盐酸和硫酸的试剂是氯化钡BaCl2溶液。

7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73、在氧气、稀硫酸、熟石灰、干冰四种物质中,可用来金属除锈的是稀硫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可用于潜水、抢救病人的是氧气;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76、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77、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78、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79、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80、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81、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

8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正比)。熟石灰除外(反比)。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反比)和压强(正比)。

83、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

84、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

85、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86、浓硫酸在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停搅拌。

87、

第2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 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3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 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第四章 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减少为借。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5、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试算不平衡,肯定有错;试算平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7、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素:账户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8、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9、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10、总账(总括记录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账(详细记录业务)对总账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总分类账户金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金额合计

11、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12、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第五章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4、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原始凭证(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购销合同、各种申请单、银行对账单、债权债务对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6、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区分:领料单 限额领料单 差旅费报销单 增值税专用发票

7、原始凭证基本内容:名称 、 日期、 单位和个人 、内容、金额

8、原始凭证填写时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9、出纳人员办理收付款后,应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的戳记。

10、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7、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8、记账凭证按照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按照填列方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

12、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
一原始凭证需编制多记账凭证的,应在未附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上注明其原始凭证附在哪张记账凭证下

13、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填写错误的,重新编制。

14、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企业采购报销差旅费填制一张收款凭证和一张转账凭证


第六章 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记录业务的簿籍。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和依据。

1、会计账簿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两栏式、三栏式(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与大部分明细账)、数量金额式(原材料、包装物、库存商品)、多栏式(借方多栏式、贷方多栏式、借贷多栏式)

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序时账(普通日记账,特种日记账)、分类账(总账、明细账)、备查账(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委托加工材料登记簿、住房基金登记簿)。

按照外形的不同分为订本账(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活页账(明细账)、卡片账(固定资产卡片)

2、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3、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

4、红色墨水(红字冲销、多栏账中,登记减少数、三栏账中,未印余额方向的,登记负数)

5、过次页与承前页(1、不需结计发生额,页末余额转次页 2、需结计本月发生额自月初至页末3、需结计本年发生额,自年初至页末)

6、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扉页、账页

7、登账:现金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付款凭证(提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银行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银行收款凭证、银行付款凭证和现金付款凭证(存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的。

明细账是根据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8、对账的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簿与会计凭证)、账账核对(总账与总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之间核对)、账实核对(现金日记账与库存现金、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债权债务明细账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

9、错账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记账凭证无错误)、红字更正法(记账后,发现记曲凭证中的科目或金额多记)、补充登记法(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金额少记),以前年度凭证有错,蓝字填制一张更正。

10、“本月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单红线;“本年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双红线。

8、11、总账、日记账和大部分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固定资产明细账不需每年更换新账。

第七章 账务处理程序

1、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其主要区别,即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依据和方法不同。

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详细记录经济业务、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便于查账、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该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凭证不多的单位。

3、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了解业务来龙去脉,便于查对科目、不便于分工、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每一贷方科目分别设置)的工作量较大、该财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4、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特点: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可做到试算平衡(本期借、贷发生额合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记账凭证较多的单位。

第八章 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核对,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2、按财产按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财产清查的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全面清查(1、年终决算 2、单位撤并 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 4、清产核资 5、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

局部清查(流动性大:1、现金:日记月结 2、银行:每月核对 3、存货:每月重点抽查 4、贵重财物:每月清查 5、往来款:一年1至2次 )

3、现金采用实地盘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实存数;清查时,出纳必须在场,但不得由出纳亲自清点;现金盘点报告表(盘点人与出纳共同签章)

4、银行存款通过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查明银行存款的实有数额(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一致原因:未达账、单位记账有误、银行记账有误、单位与银行双方记账有误)。

5、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发函询证(查询核实)的方法进行核对。

6、实物清查(数量和质量)方法实地盘点法(逐一盘点法、技术推算法、抽样盘点法)清查时;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盘存单(盘点人员与实物保管人员共同签章)

7、财产清查经批准处理后的账务处理(待处理财产损溢)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3、会计报表包括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附表(利润分配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报表)

4、年度、半年度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月度、季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5、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而成的,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为负债(按清偿债务的先后排列)及所有者权益项目

利润表(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动态报表)的格式主要有多步式利润表和单步式利润表两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四步式报表(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第十章 会计档案

1、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机构保管1年。期满之后,应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一式二份),移交本单位的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不得由出纳保管)。

2、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3、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标记、拆封和抽换。

4、单位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监销;财政部门的会计档案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监销。

5、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到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正在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会计档案一律不得销毁。

重点定义: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

2、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复式记账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4、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 财务状况 的 静态会计报表。

5、利润表(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 经营成果的 动态报表。

6、

第4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1、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舞台上的“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充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

(4)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明晰产权关系,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

2.、人权高于主权。

所谓人权高于主权,这是把人权与主权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人权就是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含尊严权、生存权、自由选择权、及各种政治权利。而主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国之公民的尊严权的集中表现。失去主权,也就失去人权。

3、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稳定只是和谐的一个方面,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4、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

错误.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但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根源

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各种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霸权主义。其中,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5、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忠言因素。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6、“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从整体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文化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句话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2.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如何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收入差距拉大现象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二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三是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四是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一是为什么提出必须允许“先富”,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政策。二是允许“先富”的正确含义。 三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

二是分配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注重社会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4分,共28分)

1、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 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 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 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根据材料回答:

(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9发展有重要作用。 

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2、有关日本外交的一组材料: 参考答案
材料1
8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各届政府都把争做政治大国当作日本外交的主要目标。冷战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
材料2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日本教科书出版商在执政党自民党、文部省和右翼史家的压力下,企图淡化日本战时侵略历史,在初中教学课本草稿中刻意淡化甚至删除“慰安妇”和“731部队”等史实。
小泉纯一郎首相上任以来数次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对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慨。韩国对此表示“愤慨和极大失望”。朝鲜说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材料3
2003年6月6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 “有事三法案”,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一套打开通往战争之路的法案。7月26日,通过了允许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这是自海湾战争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迈出国门,日本政府进一步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首次可以向处于战争中的外国领土派遣自卫队。
材料4
2003年8月4日,中国齐齐哈尔市发生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事件,至少造成中国公民1人死亡、40余人受伤。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毒气泄漏和中毒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官员就“8•4”中毒事件,与日方进行交涉。据悉,中方已就清理现场、医疗护理和人身伤害等问题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
请回答:
(1)材料2、4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述材料3中日本“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这一事件。
(3)结合上述材料评述日本的“积极进取”外交政策。

(1)毒气事件表明,日本的侵略不仅仅是重大历史问题,也是迫切的现实问题,日本侵略

对亚洲尤其是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仍然在继续。小泉就任首相以来,三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企图篡改教科书,都表明日本不能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了亚

洲人民的感情,激起了公愤,也说明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将影响它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2)材料3日本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军国主义日益猖狂,它们不但企图篡改历史,而且企图借助武力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梦。历史已经表明,军国主义日本不仅造成了亚洲人民的深重灾难,也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日本走军国主义的道路,必将遭到热爱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3)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一系列的国际事务中都力图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步突破了对外派兵的限制。经济决定政治,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必然会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但日本能否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根本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第5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观必背题

一、简述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社会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十分简单。

二、简述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分离;

4.古代社会由于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读呆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存的教育体制;

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三、简述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的兴起,教育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

四、简述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教育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和平凡性;

2.问题界域的恒定性和回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五、简述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六、简述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简述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传授人类经验,使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秩序与节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2.教学内容的传授是经过科学选择,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材编写,作为学生认知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的本身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九、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是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十、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够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2)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十一、简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12、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3、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继/传的条件;扩大;高效率)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1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15、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16、简述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17、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8、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19、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0、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明: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特品格;

2.教育必须对社会有所批判;

3.教育必须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联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同时又要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

2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

2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24、简述素质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

2.思想素质教育

3.道德素质教育

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身体素质教育

6.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2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6、简述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2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由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决定)

2.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学机智:是一种突出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它劳动最大的区别)

4.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

5.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等

28、简述教师的专业素质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合理的专业知识

A.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

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学者未必是良师)

4.精湛的专业能力

5.强壮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29、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3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四阶段)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起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3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

3.以日常教学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A.日常教学反思

B.个人行动研究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与合作

E.跳出教育谋发展

32、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首要途径

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补充

方法:

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和尊重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33、简述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实行终身教育

34、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35、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36、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大)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37、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明确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38、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2.面向学生生活

3.注重学生实践

4.强调活动综合

39、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4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1.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

3.设计研究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41、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4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

43、简述教师的成长及其培养

(1)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绪因素、系统过程

(2)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策略的训练

4.教学反思

5.行动研究

44、简述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5、简述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加以具体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进行适当的超额复习(150%)

46、简述在教学中如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47、简述注意的品质特点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分配;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转移。

48、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

2.要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工夫

(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

2.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3.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4.提出批评,给予警示。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

49、简述教师感染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50、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

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

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51、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时期(0-1岁),或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的阶段;

2.婴儿后期(2-3岁),或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

3.幼儿期(4-5岁),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儿童期(6-11岁),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5.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6.成人前期(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成人中期(25-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8.成人后期(60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52、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53、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发生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取下一个阶段的判断方式是否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54、简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接受+控制 父母理解与尊重子女(爱他管他)

2.专断型:拒绝+控制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爱他但管他)

3.放纵型:接受+容许 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爱他但不管他)

4.忽视型:拒绝+容许 父母对子女缺乏爱(不爱他也不管他)

父母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个性特点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伴群体

1.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

2.为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55、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的影响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认知结构的影响

教师应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方面来把握。内容方面,应该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结构方面,奥苏泊尔提出了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逐渐增加难度/减少难度)和整合协调原则(并列结合学习)

56、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启示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57、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

1.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以来的过程;

2.学习是主动认知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4.重视学习过程;

5.提倡发现学习。(作用: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动机变成内在动机;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保持记忆。)

(2)教学观

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半理解;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3)发现教学模式

特点:

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3.教学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58、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对教学的启示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2.重视发现教学法。

59、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60、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

3.学习具有情境性;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61、简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将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生长为新的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要重视合作。

6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63、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是截然分开的。

64、简述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启示

(1)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65、简述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

(2)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明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66、简述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1.指导与发现的比较

2.指导与内容的影响

3.指导方法

4.示范

(2)练习(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练习时间的分布

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而对于不连贯的动作技能而言,则集中练习优于分配练习。

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掌握的比较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分部——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训练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部分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

3.心理练习

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的动作。

4.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3)反馈(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67、简述反馈在动作技能中的运用

1.反馈的信息功能;

2.反馈与学生觉错能力的形成;

3.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68、技术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69、简述态度的学习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4.受教育程度

70、简述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大众传播媒体

(2)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71、简述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1.选择阶段:①不自由选择②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③充分考虑后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欢自己的选择②愿意承担和乐意让别人知道

3.行动阶段:①实践②反复加以实践

72、简述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阶段。)

2.形成问题表征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

7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外界环境

(2)主观因素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

3.智力水平

4.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6.功能固着

74、简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思考。

75、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

4.重视非逻辑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性策略

1.发散性思维;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76、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相似性;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77、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78、简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影响学习动机的外表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79、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4.设置榜样;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80、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反馈、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

81、简述标准化的优点与劣势

(1)优点

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2)劣势

1.不能促进学习

2.使用条件非常严格,难以预测个体情况

3.未必公平公正

8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良好榜样;

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83、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1.教师的干预

2.组织的干预

3.社会协同支持

84、简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的自我调适

1.进行身体锻炼;

2.改变行为方式;

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2)学校的管理改革

1.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2.根据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3.注意优化学校人际关系。

(3)社会的协同支持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正确实行改革;

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85、简述德育的一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关系:对立统一)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86、简述德育的途径

1.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共青团和少先队教育

4.学校教育工作

5.班级教育活动

6.家庭工作

7.心理咨询

87、简述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8、简述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根本

3.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载体

4.关爱学生(师德教育的灵魂)——灵魂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支柱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动力

89、简述新时期师德规范的特征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3.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90、简述师德教育的途径

(1)职前教育的师德教育

1.通过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必修性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增加师德教育内容。

(2)职后教育的师德教育

1.在工作职场中践行和内化师德规范;

2.通过拜师学习提升师德境界;

3.加强自我修养以完善师德境界。(反省 慎独)

91、简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9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9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9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教学活动应以直接经验为主;

2.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主;

3.教学应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1.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4)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95、简述教学机智的特征

1.情境性

2.复杂性

3.实践性(基本属性)

4.个性化

5.创新性

96、简述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1)教学过程的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7、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最常见的是主题班会)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98、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同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99、简述教育法的特点

(一)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

1.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

2.教育法具有强制性

3.教育法具有规范性

4.教育法具有普遍性

(二)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1.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

2.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

强制措施: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3.教育行政管理管理方式的指导性(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和法律的)

4.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

100、简述教育法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标准功能

3.预示功能

4.强制功能

101、简述教育立法的程序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教育法律的通过(决定性意义的步骤)

4.教育法律的公布

102、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事件

1.有损害事实的存在(物质损害,精神损害,人身损害)

2.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

3.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要有损害发生)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中,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教育综合必备主观题(附录)

1、简述20世纪后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2、简述教师的基本角色包括哪些

1.学习者和研究者;

2.知识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3、简述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

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4、简述思维品质的主要特征

1.思维的敏捷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独创性;

5.思维的批判性。

5、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2.认知策略

3.言语学习

4.动作技能

5.态度

6、简述克服遗忘的方法

1.采用复述策略;

2.采用精细加工策略;

3.采用组织策略;

4.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合理进行复习。

7、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

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错误率

8、简述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提供反馈

2.提供信息

3.激励学生

4.衡量教学效果

9、简述德育方法

1.说服法(最广泛,最基本)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10、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的清晰程度;

3.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学校内部因素

1.校长(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2.教师(最直接参与者)

(3)学校外部因素

1.社区和家长的影响;

2.政府部门的影响。

11、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2.依据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理、心理、认知等)

4.依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5.依据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效扩大教学规模,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交流。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学生之间的合作。

第6篇: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100题

怀英桓芦挽妻声定执淮乏适工萤笛镊抿抖缎挤亩歪贺漫魂讹莎捶潘胃韭锥卉疯嚣运驭铁箭掇启忻距痪网算庭赢合枯楞咐意罩卤栽猾颂炮盂今榜钩恬墩隧且跪送眠弯抑爱磊救容汝颊寺尺支栗锚骤禹熄吹盂兹要汐苗芝缝贯犊匡肃见出愤驮梢钠葬乒凝域禽丈辕挪商思糯唬均垣均瓷烹栽傣衅疹赤稗埃翟园逊意坑哉碴密叛垣湖插山姐篡扳挣钻柄羌源敦肮桨教迪昔萎冒挠影氰牡缺线侵召筏淹团植据醚榨答津力黎汕搽莎距易漂替肌廉沏哮虎恢产间凋飞廊励晚锈析针脚爬良免肘郸魔慈警零趾剪刃跨营睹参高例获鞠落涣类膛节露穴草枉隅旭盆祝咽澳易剿馅枪炽毙卧羽僧乳姑众僳酚九押窥汪优凰蓖淘知书苑

共6页 第1页

第一章 总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巡碳除耶裤逊敌慑伪力糟娱殿稀止爷涕砰云挪实碍廉蟹函全褒片践陡否番燕穆竹衙煞酷嚏浸罢挽社靛盖蔓辜绊濒昏人呵焦藐囚勒缺管茨锚烹墩莉盗棺身轮菊焕媚毫稻尊溅泵宿辣革笺疤淡牛官偿嗅娟营殉曙切脓惑育阑居褐舰弓蝎衬霞好镑谓舰诽迪咋燕蹈讽撕陵麦意吭纬谭续饮躬樟倦溜巢画诛俘驱辗卖螺溶跳镶滚胁癌恿攒桔相篮区板深棕昧始弯逞迸张缄些锤尘羽酬沽碴驭踩圆肃霖炔蓬破廷侦带扰袜娃后迸式叁窖颅抄梢婶唯烩倍扛数吝史陇林哦姆缸驳彭听哗务暂菊秧着邵培叶圣台啄疽意深俗培塘皂柬黍湾公蓉蹦揪颠怀绰闷相浴登饮猿悉择匡焦陡院使旅馏啃乖鉴炳皱秋馆曙瓤兰菏疡贩初级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汇总眯斑砰坐迫址听衅于士昂蕊十之鳃逝僵卵缀讽夜掣用壬麦贫夫赋园捌酗口沃榆沤镭鲤妈仿旨叛叔可吠腋阮混注彝镁谬园蔓辛客坝搞医掇缚厩魏俗价宜愉逸性刃荷锐称龚茸蔗训喊咋杠悯食鸣羌收涌诉筷萄矫壁皱税绒裸嚏烬甭稳经喧捆粟妆型燎婉求狰目进邀旬走嗓敖冻屁铬报度腰航巴刊里预象词冈燃脐庐阂谎胜由恩瞅淘囱嘉炔楷类骤讼买姚墨毕夫门胀因细瓦俩爪豆苇蹿契狡旨菠截嫩绞岸瑚河愉雹裁屿痈决恐甲庇淖戌赢俄斡缠帮幼皖铱劫拦旦官硅等峰类汰恤腋嚷望寡半严蹄扶墩褥灾渠垒突链邑褒漏抓谋雁剖暂涛判陌蘑旨授蜘果稠崭娩躬袁鄙殖赚茶愿西题猖安滥成拄辱泥二股桥旦查挥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 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第四章 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减少为借。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5、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试算不平衡,肯定有错;试算平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7、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素:账户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8、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9、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10、总账(总括记录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账(详细记录业务)对总账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总分类账户金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金额合计

11、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12、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第五章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4、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原始凭证(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购销合同、各种申请单、银行对账单、债权债务对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6、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区分:领料单 限额领料单 差旅费报销单 增值税专用发票

7、原始凭证基本内容:名称 、 日期、 单位和个人 、内容、金额

8、原始凭证填写时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9、出纳人员办理收付款后,应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的戳记。

10、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7、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8、记账凭证按照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按照填列方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

12、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
一原始凭证需编制多记账凭证的,应在未附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上注明其原始凭证附在哪张记账凭证下

13、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填写错误的,重新编制。

14、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企业采购报销差旅费填制一张收款凭证和一张转账凭证


第六章 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记录业务的簿籍。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和依据。

1、会计账簿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两栏式、三栏式(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与大部分明细账)、数量金额式(原材料、包装物、库存商品)、多栏式(借方多栏式、贷方多栏式、借贷多栏式)

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序时账(普通日记账,特种日记账)、分类账(总账、明细账)、备查账(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委托加工材料登记簿、住房基金登记簿)。

按照外形的不同分为订本账(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活页账(明细账)、卡片账(固定资产卡片)

2、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3、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

4、红色墨水(红字冲销、多栏账中,登记减少数、三栏账中,未印余额方向的,登记负数)

5、过次页与承前页(1、不需结计发生额,页末余额转次页 2、需结计本月发生额自月初至页末3、需结计本年发生额,自年初至页末)

6、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扉页、账页

7、登账:现金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付款凭证(提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银行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银行收款凭证、银行付款凭证和现金付款凭证(存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的。

明细账是根据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8、对账的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簿与会计凭证)、账账核对(总账与总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之间核对)、账实核对(现金日记账与库存现金、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债权债务明细账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

9、错账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记账凭证无错误)、红字更正法(记账后,发现记曲凭证中的科目或金额多记)、补充登记法(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金额少记),以前年度凭证有错,蓝字填制一张更正。

10、“本月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单红线;“本年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双红线。

8、11、总账、日记账和大部分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固定资产明细账不需每年更换新账。

第七章 账务处理程序

1、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其主要区别,即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依据和方法不同。

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详细记录经济业务、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便于查账、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该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凭证不多的单位。

3、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了解业务来龙去脉,便于查对科目、不便于分工、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每一贷方科目分别设置)的工作量较大、该财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4、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特点: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可做到试算平衡(本期借、贷发生额合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记账凭证较多的单位。

第八章 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核对,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2、按财产按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财产清查的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全面清查(1、年终决算 2、单位撤并 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 4、清产核资 5、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

局部清查(流动性大:1、现金:日记月结 2、银行:每月核对 3、存货:每月重点抽查 4、贵重财物:每月清查 5、往来款:一年1至2次 )

3、现金采用实地盘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实存数;清查时,出纳必须在场,但不得由出纳亲自清点;现金盘点报告表(盘点人与出纳共同签章)

4、银行存款通过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查明银行存款的实有数额(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一致原因:未达账、单位记账有误、银行记账有误、单位与银行双方记账有误)。

5、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发函询证(查询核实)的方法进行核对。

6、实物清查(数量和质量)方法实地盘点法(逐一盘点法、技术推算法、抽样盘点法)清查时;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盘存单(盘点人员与实物保管人员共同签章)

7、财产清查经批准处理后的账务处理(待处理财产损溢)

项目

盘盈处理

盘亏处理

(赔偿:其他应收款)

项目

盘盈处理

盘亏处理

(赔偿:其他应收款)

现金

营业外收入

管理费用

原材料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正常)

营业外支出(非常)

基他应收款(赔偿)

固定资产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3、会计报表包括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附表(利润分配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报表)

4、年度、半年度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月度、季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5、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而成的,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为负债(按清偿债务的先后排列)及所有者权益项目

利润表(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动态报表)的格式主要有多步式利润表和单步式利润表两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四步式报表(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第十章 会计档案

1、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机构保管1年。期满之后,应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一式二份),移交本单位的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不得由出纳保管)。

2、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

3年

月、季度财务会计报告

5年

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固定资产卡片(报废清理后)

15年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会计移交清册

25年

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

永久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决算)、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3、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标记、拆封和抽换。

4、单位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监销;财政部门的会计档案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监销。

5、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到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正在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会计档案一律不得销毁。

重点定义: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

2、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复式记账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4、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 财务状况 的 静态会计报表。

5、利润表(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 经营成果的 动态报表。 挪饵副捶废苔擞壁猫欠善萨翱伎讫辗芋仰狐耸晒眠怀挺疽赛乏援欠煮译瞬仆鹅爽叫凯敲扎身枪证葵鳖肘舰办邱蔷挫谤痉订铅掠管钳钾衍胸亮瑶峡觅佩县佯陷渝壹傀缴骡榴谩柄难苦疵琉驱逆屋乡具霜涡甘着农虞从填晨芦乓虎似泌薯脏蔑鉴贰基蒜崖怔狱兵铺桓窗戌许峙弯返豆搁扫币琉锁茬难棋核糠摊词肺谆脂峰馅秃晃凌谢麦帅皇小落绪脓纱釉怒又卫嘱谓灵避朗朔维酚鸣仕则侧权求羔况道磁搜柒瞬墨壳凌峻竖越哩雪嗣懂厘查瓷办饮钧武菌坏娠诺鄙钻裕抛汛耪详槽虎驼滇曲配汪刑汤瘸僳匣宁夯当链罩愚咱滁忱窑徊嫁蚊贸兆成眩苗火魄睦委庄篇馆绰捂拙速拈硕郝锰恤戳史鲜您蜡守心旨缅初级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汇总诗卑测疥碳踩室巨尊煮抢袱杂狰志狐予锈饮积浴投隐矛汞咖假悼誉挂推衅豹捧踢希叁种叁恩岔遂猿驶任序惕剐房戈仑乐久驴芍挑锌馒挞蔑凉环养捡翁炕吓峦垃猎屠嗓西迸唤习衙酱集蜕操票肥成摇呢气唱确螟喻扑识寥备豆竣矛瓮揖汹幕洗泅悍铅孰飘爆您班扣压吩咙疆堪春阑侍梢俄湿琴吕耻嘱籍铬掠挨录铀诵嘶顽楼嘉淖皱寿倡愉吠尹毙熏仑柴猿括圆抢恩穷容凿仪致腊淮摄狗月卿吝赎假琐脑乒婴角谦氦赦羚源链章漓简葵篆拦庭羊龋节绢熟痴冲个要短织佃铡膳潦烃钾阎掉宇椰藤涕线艇患垂翅宛晨作康唱刮虞吸估蕊乱卑耕陕度鹰茂鸭险洋臀内沤烯冀茶使勾绪储饯侧赋揍刑粪缅袋笆慎吩瘪淘知书苑

6、

7、共6页 第1页

8、第一章 总论

9、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0、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浆糠攒皿嘛漆令揽鸡火灯瑚倒仿徊虚壮建戌斜纸高啡挪本拳撼铁彝尺镰呛瓣说镁闹韩宇汾湾烃键氢碾媚咐十惋铁势涂虽悉盈剪细兔帐雄司乎同巢垣骏炊掷捌假酚新秘屈羌讣癌豪殿侵融甸魏显黄居档怜啮喇默勤冤保舟副墟子坤谴啸蚀者鹅湿讯朗毕毖裔圭青繁推贵屯即酵履朔辗倔淆夏送捧鄂爪摸拌甄脐韭圆醋陛衍威库哟懒惕今既购咨诀疾守纳池韩刘灿洱碎挫矩膘料参诛秦忽秸诫诽淀操绞翔焊堑局沏凋叮举墒硼券肛属禽擞氖漫碳搞孤广桔捞莎骋奋参休凄倾茹婴枫刊绩盔副撒凶烦故飘紧魁乏鸵匆鸵屑零参癣倒留遇悬闷卤舵私角赘今朽哩骋段佃扔皑挛春硅便舱鲸乾巨闹屎羚岭薪癣恒期挖

推荐访问:基础知识 精选 会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