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4篇
【篇一】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2010年04月15日 10:05 来源:CIO时代网 作者:韩依芹 编辑:崔新升 评论:0条
本文Tag: 医疗行业 医院信息化 医院 医疗
【IT168 信息化】 1、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热点 医院信息化系统(HIS)建设应包括三部分,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MIS)、临床信息系统(CIS)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但目前我国很多 医院的HIS系统还仅以财务为重点(包括挂号、收费等流程),涉及临床医疗、为病人服务的很少。 1.1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实现临床管理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疾病诊断和手术中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电子病历,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1.2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1.2.1临床信息系统(cls)的建设:包括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EMR)、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医学影像系统 (PACS)、手术室信息系统。 1.2_2一卡通医院:实行门诊一卡通,患者挂号、交费、做检查等均可通过刷卡实现。 1.2-3一单通:在二、三级医院逐步实行医院检验、影像检查互认,以简化就医环节,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2.4实名就医: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既往病史,既利于个人健康管理,也利于医院对病人更好地进行疾病跟踪。 1.2.5数字签名、电子处方:处方的电子签名是指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将医生开写的处方信息、手写体签名以及得到认可的第三方提供的 个人数字证书绑定,通过安全的加密算法生成新的签名信息。电子处方的应用优化了门诊就医流程,有效地解决了看病难问题。 1.2.6区域卫生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 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2.7供应链管理:医院为了更好地掌控药品供应链,在技术上有两种路线可选:一是引进相对成熟的ERP,将其高级管理功能释放,但要 解决与HIS的衔接问题;另外可将HIS内部发展起来的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向外延伸,与其他机构衔接。医院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控 制药品库存,减少浪费和药品的跑、冒、滴、漏。 1.2.8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更能全面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实力 ,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1.2.9医学流程再造: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是以方便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为主要目标,结果使病人就诊很不方便:而利用流程再造规划、 作业成本分析、图像仿真模型、运营作业、基准分析工具等软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2.1缺少整体规划:没有整体规划,医院就没有统一的需求和目标,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资金浪费。 2.2缺少资金:实施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部分医院采取了边积累边建设的方式;决策者由于赢利压力,也更愿意 投资购买那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入过多。 2.3缺少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我国既懂IT、又懂 医学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又十分缺乏。 2.4缺少好的软件:产品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尤其困难,且随着医院个性化需求的不断累积,原有架构也不要不断 升级换代。国内IS产品在开发方面的主要瓶颈是:选择的数据库平台不当;采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和工具欠佳;在如何建设中大型HIS系统上还缺 乏经验。 2.5缺少医疗信息化的标准:由于商家所设计的HIS数据结构均不相同,造成各医院使用的HIS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阻碍了相互间的信 息交流。比如涉及病人转诊等问题时,由于无法直接做电子信息的交换,只能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不仅效率低,数据的安全性也无法保证。 3、认识 现在不少医院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各 科室问、医院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等,是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要将医院信 息化建设的热点和难点很好地整合,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3.1管理者观念转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管理者观念问题。医院实现信息化,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先进管理理念理解与运用的 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达到高效的医疗质量服务,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提供决策分析。它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要 作为一个长远的过程,全员参与,不断投入,同时对信息化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情况整体把握,随时调整思路和理念。 3.2资金保障: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需要资金做保障,因此必须坚持“一把手”原则,保证每年将医院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信息系 统建设。要充分认识到HIS系统建设对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与医院信息化建设融 为一体。 3.3人才重视:在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问题上,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加强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提升其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和地位,从而推动信息化建设稳定、快速地发展。 3.4建立整体化信息系统: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近期 需求和实现的可能性,制定分阶段的实现目标和实施规划。每一步的具体实施都应制定出详细的方案,经过充分论证后方可实施。系统的设计 与实施应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先进性,坚持信息技术与医院业务相结合,用技术优化业务流程、辅助业务操作。 3.4.1信息化发展规划:系统平台的选择、设备的购置、系统架构和应用软件的设计都要考虑能够支持可扩充、可发展,力求已有投入得 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高效发展。 3.4.2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采用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方法,避免重复投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4.3软件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主要来自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因此,软件规划是决定性因素,只有搞好软件规划,医院网络 工程才会具有联贯能力。 3.4.4统一管理:为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医院必须从实际他发,针对具体情况,本着“优质、高效、低能”的管理目标,选择适合自 己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最好采用“没有接口的大集成”方法,全部应用系统由一家公司完成,系统间没有无缝连接,有机融合,实现信息的高 度共享。 3.4.5信息标准化:例如医院信息系统与医保系统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医院在给医保部门提供数据时,不得不先将计算 机中的数据打印出来,再人工录入到医保系统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医学信息标准化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参与,它不仅是分类和代码,还 包括信息表达、信息交换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小结 医院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建成后将以合理高效的方法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因此,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一 定要有理性的目标定位,有充分的论证、统筹和组织协调,真正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阶段见效,持续发展”。
【篇二】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三个视角
0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人,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管理与技术问题日益增多,也日趋复杂,企业信息化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但是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出现。为企业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中IT战略规划作为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在很多大型企业得到了采用,本文通过设计、经验和演变(进化与变革)三个视角分析IT战略规划过程,作者认为这三个视角相互并不排斥,为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推进,信息化规划人员需要从这三个视角立体地认识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规划过程,从而为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找到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1 IT战略规划的内涵
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简称,是指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IT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从而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常而言,IT规划是指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它包括两个部分:信息技术战略的制定和信息技术实施计划的制定。信息技术战略由以下部分组成:IT使命,IT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和策略路线与原则等内容。信息技术实施计划是指落实信息技术战略而制汀的中长期的详细实施计划,它包括:信息化项目划分和路线图,项目投资收益分析和信息化组织制度建设计划等内容。
2 IT战略规划的三个视角
2.1 设计视角
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比较典型的方法有企业业务分析法BSP方法和基于企业架构的方法如TOGALF等。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是IB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是对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目标识别和细分,通过识别企业目标、业务流程和数据分析,围绕企业流程和数据进行规划,然后再自下而上的进行数据建模、系统结构的设计以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开放组架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Framework,TOGAF)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架构框架。为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方法和相关支持资源的集合。TOGAF的核心是TOGAF架构开发方法,描述了企业架构的详细开发步骤,其方法以需求为中心,在总体框架和规划原则的前提下,从架构远景出发,经过业务架构分析,确定包含应用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内容的企业目标架构。以信息化现状作为基准企业架构,对照目标企业架构作差异性分析,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应性改造和和迁移计划,分析实施方案中不同项目的优先权,评估各个项目的依赖程度、迁移费用、收益等,最终并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些方法都与IT战略的设计视角有关,认为IT战略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的人通常具有如下假设:
(1)尽管企业信息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理解他们,通过对企业业务战略和目标的分析,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理,考虑企业信息化的各种商业场景,使用企业建模等工具和分析方法。IT战略的制定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结构化的分析和推理过程。
(2)通常而言。IT战略规划包括两个部分:IT战略(IT Strategy)的制定和IT实施计划的制定。前者偏重战略方向,后者偏重具体实施。根据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实施IT建设,IT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是分开的。
(3)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化分析方法来了解企业信息化所要面对的情况,那么企业高层管理层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项目实施者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IT规划的结果,从而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开展。
(4)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涵义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参与。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企业核心领导层的高度参与被认为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必要因素。
(5)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工程的手段来管理项目,通过技术手段来评估项目的成败。总之,设计视角(Design Len)认为lT战略的制定是一个模型驱动的,结构化的分析过程。但设计视角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它是否能够准确和充分地捕捉和描述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和流程。我们认为设计视角很有用,但并不是充分。对其他视角的了解将有助于掌握IT战略规划过程的全貌,并有助于了解处理IT战略规划问题的复杂性。
2.2 经验视角
一般认为企业IT战略是组织高层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的,但战略的制定也必然也是个人和集体经验的结果,同时也会受组织文化的影响。
经验和偏见:个人经验是人们长期建立起来的理解他们所处环境的思维(认知)模式。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会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固有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人们通常也根据过去的事情来理解新问题,并用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从而有可能导致偏见。集体经验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定和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并与一种相当然的方式行成对组织和周嗣环境的看法。集体经验通常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组织惯例。制度理论家认为组织和制度里“本该如此”的假设可能会束缚开展业务的方式和战略的制定。组织在创新和变革(比如IT战略的实施可能涉及企业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时,需要质疑和挑战这些挑战,这会使那些不欢迎创新和变革的人感到不安,感到存在受到威胁。
委托代理问题:根据决策理论,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管理者的决策相当大程度上是基于在自身以往的类似经验上所形成的对未来结果的预期上的,这种预期带有相当大的非理性成分。由于信息化效果的衡量与监管十分困难,组织内部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可能对信息化过程施加影响使其为自身利益服务。当管理层预期自身利益或职权管治的基础受到损害的时候,管理层必然阻挠组织利益最优决策,并施加压力影响信息化进程和组织变革的进行,维护当前的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而且当这些利益既得者处于组织信息化决策者地位时,信息化的进程与信息技术的取舍必然是朝着有利于其利益或能够加强其管治优势地位的方向进行。这样,管理层就通过与技术的相互作用而达成与组织的互动,从而使信息化与组织变革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并最终影响组织变革的最终效果。因此,信息化的最终结果往往不是组织最优的,而是管理层利益与组织利益博弈的结果。
企业通过参照行业IT治理最佳实践(例如COBT IT治理模型,制定适当的IT治理机制可以帮助组织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得到合理的监管与控制,从而保证组织信息化进程运行在与公司战略目标一致的轨道上。IT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对IT相关风险的作适当管理。根据美国IT治理协会的定义,IT治理是一种引导和控制企业(组织)各种关系和流程的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旨在通过平衡信息技术及其流程中的风险和收益,增加价值以实现企业日标。
2.3 演变(进化与变革)视角
上面二种视角没有提及创新和新思想,人们常常通过模仿和借鉴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从复杂性理论和进化论理论的角度来看,战略(包含IT战略)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在企业信息化规划制定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Nolan R.L.)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个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模型把一个组织的计算机应用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划分成了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处理和成熟六个不同阶段,并总结出了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策略,对后来各个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最新进展,企业信息化过程可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手工作业自动化:计算机作为业务部门代替手工作业的工具,完成数据采集,报表打印,数据传递等功能;
图1 企业信息化的六个阶段
(2)职能部门信息化:信息系统在业务部门得到应用并发挥作用,如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等。
(3)信息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企业的综向业务管控。
(4)企业流程重组:利用信息系统横向整合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扁平化管理。
(5)决策支持流程优化:利用信息手段充分挖掘业务能力,有效支持企业决策。
(6)驱动业务模式创新:新技术开发促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比如整合外部供应链,开展电子商务等。
笔者的研究表明。信息资源整合阶段和企业流程重组这二个阶段往往不是严格区分的,这二个阶段也是很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一个企业能成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综向业务管控和横向流程整合”一般要具备如下条件:
(1)企业通过前几个阶段的信息化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_支有力的IT管理团队;
(2)企业有很好企业治理结构;
(3)外部有市场的压力,内部达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共识。
3 企业架构驱动的IT规划流程
IT规划的核心是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设计,EA研究如何将业务功能与需求映射到IT系统,并为选择、设计、开发和部署企业所有的IT系统提供一种符合企业战略和业务功能需求的平衡方法。TOGAF对企业架构的定义是。信息系统各组件的结构及其关系,以及指导其设计和演化的原则和方针。”通常企业架构可划分成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四个子架构。
基于企业架构的IT规划流程如图2所示,分为10个阶段:
图2 基于企业架构IT规划流程
规划流程的设计视角:②一⑤是目标架构的开发,相当于传统IT规划的信息技术战略的制定。⑥一⑧是目标架构的实施计划的开发。相当于传统IT规划的信息技术实施计划的制定。
规划流程的经验视角:2.2经验视角的分析表明,建立IT治理架构是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部分,这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架构设计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框架(阶段①)来保证企业架构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同时也需要通过建立IT过程(阶段⑧)来保证IT系统得到正确的运行和IT资源(数据、应用、IT基础设施和IT相关人员)得到正确的管理从而保证IT业务目标的实现。规划流程的演变(进化与变革)视角:体现在二个方面,首先目标企业架构完成后向目标架构的迁移过程(阶段⑦)可能要分解成多个步骤,第二,规划过程本身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阶段②)。
4 结论
IT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的战略、业务、技术、组织制度等各个方面。传统上人们认为IT规划是一个自顶向下的结构化的分析过程,可通过各种IT建模和分析工具来简化复杂性。但为了保证IT战略规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施,我们认为在IT规划过程还应该考虑IT治理问题和信息化过程的循序渐进问题。
【篇三】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五个一”和“三个观”
作者:陆栋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11期
南洋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学校创建于1896年,至今已有115年办学历史,是中国人自主创建的第一所西式学校。2010年,南洋中学被徐汇区教育局评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学校着眼实效性和基础性,用信息化手段真实有效地促进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推动学生信息化方法的运用,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立足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社会评价等与信息化建设综合考虑,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观点,归纳起来有“五个一”和“三个观”。
处理好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五个一”
1.一份详尽的规划
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总体思路,并在其指导下稳扎稳打地推进工作。也就是说,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本校实际,即校史、校情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应源于学校整体的发展蓝图,同时结合学校相关专业部门和人员的思考。规划的起草和成文工作,应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领导负责,具体的工作人员应懂得教育学以及学校管理运作的基本常识,否则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会不切实际、落入空想、无法落实。
南洋中学近些年制订了《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和《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讨论稿)》,在每个学期初还都制订详细的信息化工作计划,并在期末对学期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2.一个专门的部门
学校应该设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筹划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该部门要与学校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平行,其部门主任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参与学校管理,或由学校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该部门。该部门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同时,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如信息主管、网络管理员等,他们可以专职,也可以由计算机教师兼任。还需要一批具有学校教工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维护和管理学校信息化设备和场所。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似乎都未得到学校领导应有的重视。
【篇四】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北京军区某防空旅党委
从南昌起义走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经靠长矛大刀和小米加步枪,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在人民战争和保家卫国的伟大实践中,一步步成长壮大为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强军固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近年来,我们坚持瞄着信息化、主动有作为、科学搞建设、实干求发展,促进了旅队建设的全面发展。2005年9月,中央军委转发了我旅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的基本经验;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签发通令,为我旅记一等功。
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瞄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发展,才能够准确把握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规律,推动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部队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确立起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部队建设发展理念。一是确立统筹兼顾的观念。我们注重加强对部队全面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将完成重大任务与加强基层建设、提升部队战斗力与促进安全发展、打造信息化建设平台与培养信息化人才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从训练到实战、从教育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联动、全面提升。二是确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观念。我们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做到工作指导重信息化理念,班子建设重信息化素质,人才培养重信息化知识,作战训练重信息化手段,基础建设重信息化含量,把信息化手段广泛运用于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后勤装备保障等各个方面,使部队各项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确立效益优先的观念。我们本着“急用先建、突出重点、一体多用”的思想,量力而行搞建设,点滴积累促发展,循序渐进谋提升,做到一个建设项目保障多项工作,一次投资换取长久受益,以部队建设的高标准谋求创新发展的高效益。四是确立科技制胜的观念。我们开阔视野,盘活资源,采取原创开发、信息嵌入、一体集成等手段,取得了30多项战法成果,有效提高了野战防空的作战能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战斗力,无论是抓工作还是搞建设,都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战斗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我们积极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突出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坚持军事训练这个中心,全力以赴抓好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一是积极推进训练模式转变。我们认真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指示要求,改进训练方法,创新训练手段,拓展训练环境,积极开发和推广计算机模拟训练、模拟器模拟训练和实装模拟训练,走网上教、学、研、练、考、演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军事训练向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转变。二是扎实抓好实战化训练。我们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坚持未来的仗怎么打,今天的兵就怎么练,根据强敌空袭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特点科学设计训练方案,按照作战编组进行全要素集成训练,按照作战进程进行全程序演练,按照作战阶段进行全程化考核,提高复杂战场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真正把训练的过程转变成真打实备的进程。三是大力加强野战化建设。我们坚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野战条件下练兵环境的制约,构建信息时时共享、指挥灵敏顺畅、保障快捷高效的一体化指挥网络,提高了野战条件下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就必须围绕军事斗争准备这项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任务,把求信息化之真、务战斗力之实的思想贯穿到部队各项建设的始终。
以人才建设带动部队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才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部队全面建设,是我旅创新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一是提高广大官兵的信息化素养。为培养掌握丰富的信息化知识、能准确操纵数字化武器装备、具有信息决策与控制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我们坚持把学习信息化知识纳入部队教育训练、干部骨干集训、官兵学历升级、基层“双争”考评,搭建集网络应用、模拟仿真、管理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建立“经常性学、阶段性考、硬指标促、突出者奖”的学习机制,营造学习成才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官兵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二是推进人才队伍“三个转化”。着眼解决人才培养中数量与质量不统一、速度与需求不协调、作用与效益不一致的问题,树立“人人能成才,胜任即人才”的观念,积极引导官兵立足岗位成才;推进单一素质向复合素质转化,采取交叉任职、岗位互换、代职锻炼等措施,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高学历向高能力转化,采取“岗前当兵、集中补训、结对帮带、机关代培、主官岗位锤炼”五级培训,加速提升高学历干部履职尽责的实际能力。目前,全旅形成了一个由9名博士、71名硕士、86.4%大学本科军官、93.5%经过专业培训士官组成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实现了官兵全面发展与部队建设全面进步的统一。三是树立人尽其才的鲜明导向。敢用人才、会用人才、用好人才是发挥人才最佳效益的关键所在。在使用上,坚持拔尖型人才破格使用,专家型人才特殊使用,实用型人才量才使用,优秀人才优先使用,达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在管理上,坚持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对技术干部集中组织学习训练,按编制分散保障,允许人才合理流动;在待遇上,坚持厚待人才,对人才优先分配住房,优先解决家属随军就业和子女入学,优先保障工作用车。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要靠事业凝聚、政策感召、机制激励,营造人才脱颖而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环境。
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部队党委班子建设。带部队须先强班子,强班子须先练“内功”。近年来,旅党委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提高能力素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带头学信息化、扎实干信息化的实际行动,当好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领跑人”。一是强化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主动克服人才、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的困难和矛盾,做到心无旁骛抓建设、谋打赢,不管矛盾多复杂,抓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不动摇;不论任务多繁重,抓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不放松;不管面临的困难多艰巨,抓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减弱。二是提高科学谋划的决策水平。针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我们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探索形成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在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培养引进信息化人才、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等重大事项中,广泛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运用科技手段,保证了各项工作和建设的质量效益。三是培养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很高,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我们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有利于部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上,坚持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干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及时发现问题、找准原因、拿出对策。注重重心下移抓基层,落实制度抓帮建,打牢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