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和教研促进钻研。教研可以从三个角度探索,分别是知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教研课题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历史教研课题4篇
历史教研课题篇1
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研究与实践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呢?根据教学实践对创造性的培养有以下浅见。 学校美术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且还要通过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这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拷贝”下来。我们的训练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思考,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很多美术教师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但也可能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教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所以很多学生具有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在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不受定式的约束,见解独特,思维流畅。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那种老式的美术教学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为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的人才,笔者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探索,研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谈谈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 首先,否定简笔画及过早接触专业训练。简笔画是由最简单的线条、图形概括出人物、动物、建筑的图样,学生会在描摹的过程中受到其模式化的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与再创造。笔者曾教过很多深受其害的学生,有一次命题创作《运动会》,其中有一名学生在家中曾画过简笔画,他创作的人物都是圆圆的头,眼睛是两个小黑点,鼻子是一条竖线,画中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木头人”,可见简笔画的害处之大。有些美术教师甚至过早地让儿童接触专业性训练,如素描及成人化色彩训练等,也同简笔画一样是禁锢学生思维的“紧箍咒”。由于学生年纪小,不能理解掌握素描的技法、技能、色彩运用的规律,只能在未知理解的基础上以画的像为标准,进行盲目描摹,久而久之,什么洞察力、想象力都变得麻木了。 因为从事了多年基础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一些不同学生,曾经遇到过许多家长不听劝告,盲目地强迫孩子去学习素描,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了绘画基础知识;结果导致孩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也很可能由于教学方法的误导,将本来是个很优秀的艺术苗子,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 学习绘画不是单纯地掌握怎样画的技巧,而是培养怎样去画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机械制图式的模仿以及模式化训练是极端错误的。简笔画以及过早接触专业训练是被当今追求艺术品位、科学教学以及认真负责的美术教师所深恶痛绝的,它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摧毁了学生的创造力。 然而新的科学绘画教育要深入人心,就像社会制度的变革一样,会遇到阻力。这就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推翻旧的模式,建立新的、科学的、放眼未来的美术教学体制。
历史教研课题篇2
体育教研课题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中卫市第八小学袁和顺
(2011-2012第二学期)
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外训练等几方面,其质量高低表现为:是否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等。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每位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天天做的一件事,正因为要天天做,我们就会觉得有些厌烦,甚至感觉到是一种负担,也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通常的做法是抄袭、敷衍为主,以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为目的。导致40分钟的课堂教学毫无章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备课或者没有掌握备课的要领所致。我认为应该从五方面加强备课。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体育教学的理解
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的落实和体现。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如:投掷教学。如果单纯地教,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教师也会觉得很累,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单一。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投掷与竞技运动的投掷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从生活体育走向竞技体育”的教学思路就是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它与以往的“竞技体育”教学思路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直接影响到教师备课的思路、教学方法的选择。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教材都不是拿出来就能用的,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教材“快速跑”也要经过加工和分析,只有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比如“快速跑”教学。如果按照竞技运动从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的顺序进行教学,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为教学与训练不同,我们的学生不是运动员。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将其加工改造:低年级教学以强调跑的直线性、摆臂的方法等技术为主;高年级教学主要强调反应快、起动快、第一步落地快的技术。经过这样的加工改造,即抓住了“快速跑”的本质又把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学生的喜爱。
另外,教师还要明确同一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合理把握同一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才能做到应用自如。比如前滚翻教学,低年级强调的是团身滚动的圆滑性和顺序性;中年级强调连续性和直线性;高年级强调滚翻的规范性和应用性。
其次,对于一个教材,教师要懂得合理的拆分。在一个单元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有所区分的,一般的拆分方法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前滚翻教学。前滚翻动作的重点是依次滚动团身紧,难点是直线滚动成蹲撑。我们在拆分的时候应注意:第一课的重点是滚动圆滑,难点团身紧;第二课的重点是依次滚动,难点蹬地支撑;第三课的重点是蹬地支撑,难点直线滚动;第四课的重点是依次滚动团身紧,难点是直线滚动成蹲撑。通过这样一个拆分,我们就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重难点逐一化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备教师。
教材确定后,教师要自问一下,自己对这个教材了解的多少,能否进行示范演示或能否讲解透彻。备课中教师要努力克服自身弱点,尽早打算,以弥补自身不足。如前后滚翻教学,教师示范做不了,那就要想办法培养小干部代替自己的示范;然后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个自己比较陌生的教材,一定要事先查阅资料。如跨越式跳高教材的过杆技术:两腿依次摆动,摆动腿内旋下压。这一点教师要事先了解,因为摆动腿内旋下压技术从外表上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通过讲解学生才能明白。因此,教师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容地面对学生,才能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对教材了解的越深,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就越多。
4、备学生。
世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同一教案未必适合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我们知道,由于班主任老师的不同,班级管理方式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班级风格,这种班级间的差异性是必然的、现实的。因此,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于相对“稳重”的班级而言,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情绪;对于相对“活泼”的班级而言,教学中就应减少游戏、比赛的教学形式,适当控制学生的情绪。只有达到以身体发展为支点,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积极性之间的平衡,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作为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只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健康成长!
(修改到此)
5、运用“情”与“知”两条线,将教师、教材、学生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备课。
这两条线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情”是指备课中能吸引学生的因素,如场地器材的使用、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新颖等,它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的诱因。而“知”是指在“情”的刺激、吸引下,促使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知识的迁移或者形成主动获得知识的内部动力。如三年级急行跳远基本部分教学实录:
师:我们以横排为单位,将小垫子连起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生:将小垫子连起来,像一座桥。
师:我们在桥上跑一跑好吗?
生:好!
师:设计情境,这是一座独木桥,任何同学不能掉到河里,看谁跑得快!
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跑过独木桥练习。每人在桥上跑4次。
师:现在出现情况了,独木桥断开了,你们能通过吗?
生:能!跑动中跳跃一定宽度的“断桥”。每人尝试4次。
师:独木桥断裂的宽度逐渐加大,你们能通过吗?
生:尝试、表演。每组2人表演展示。
师:表扬、鼓励,你们真勇敢。
师: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通过的,要想通过距离更长的“断桥”应该怎样做才可以?
生:回答。跑动中一定要单脚起跳,而且跑的速度要快才行。
师:补充,还用掌握起跳的时机和适当的起跳位置。教师示范。
生:反复练习,尝试体会。
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不同断裂程度的桥通过。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进行练习。
在这节课里就贯穿两条主线“情”与“知”。其中“情”体现在器材的巧妙运用。其一,小垫子属于技巧类教材的学习用具,把它移到田径类教材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其二,在小垫子上进行跑和跳,满足了学生用小垫子的欲望;其三,由于教师合理设置跑桥和跳过断桥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符合学生善于表现、展示、乐于挑战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四,学生在跑桥和跳过断桥的体验尝试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性因素,体现了“情”的主线。而“知”的体现在于,学生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由于好胜心理的影响,又急于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就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学生的需要与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相符合,自然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从而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知识掌握印象深刻、牢固。我们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备课当中一定要注意“情”与“知”两条线的发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情”与“知”二者不是附属的关系,也不是主次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如同搓绳一样,一根麻绳的拉力远不及两根缠绕在一起麻绳的拉力。而“情”与“知”正向两根缠绕在一起的麻绳一样贯穿在全课之中,将“教”与“学”“师”与“生”串联成一体,才能彰显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体育教学中,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时,心理上就亲近,学生进行学习是主动的,与教师的配合是积极的;反之,心理上就疏远,学生学习则是一种形式主义,不是真正地想学、爱学、自觉积极的学。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关心、爱护学生,以情动人
热爱学生是产生感情的催化剂,首先,表现在教师应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其次,寓严于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信任学生;第三,要出自内心地关怀学生,像慈母一般地爱护学生,即使对差生也总是满腔热情地教育鼓励,作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那么,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去,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学习。
2、发挥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师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威望与信誉,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师生关系出现亲密的、积极的状态。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讲解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外也是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素质的最佳时机。示范讲解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自身专业化的体现,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羡慕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心里就会形成威望和地位。一旦形成这种威望和地位,学生就会愿意接受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后,我利用室内课介绍跳高运动的发展历史,一是让学生了解跳高这项运动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理性认识;二是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体育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认识体育,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会在学生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经验教学法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 跑、跳、投、攀登、爬越、平衡等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都是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本能,这些能力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经验。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的健身、休闲运动走进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宣传等等,也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经验和感官经验。将这些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跳单双圈教学中,我将生活中的踏石过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学情境是我们今天要通过一定长度的小河;学习任务是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通过。组织1:自然分组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讨论、研究、尝试如何利用现有器材,选择合理的方式通过小河。这种练习形式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单双脚跳跃的方法。组织2:按能力分组,用最少的器材通过一定宽度的小河。这种练习形式是在掌握基本跳法的基础上提高跳跃的能力。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过河路径,体现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有效的完成教学与练习任务。
2、设疑释疑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问题的逐渐深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使得知识的传授和技术动作的掌握,在问题的不断深入中、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教学自然和谐。如:在肩肘倒立的教学中,教师的问题:1)怎样能将双腿举起高过头顶? 2)在双腿举起时如何能稳定自己的身体? 3)双手怎样支撑才能使身体更稳? 4)你的双脚能触到一定高度的物体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环环相扣,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逻辑性,同时又体现了肩肘倒立动作的本质所在,学生在每一次尝试体验中都带着问题并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进行,通过问题的逐一解决,也就掌握了肩肘倒立的技术动作。通过这样问题式的教学方法,牵引着学生不断练习,比教师单纯的教效果好的多,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中高年级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
3、游戏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需要反复进行练习。由于单调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积极性。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消除疲劳,提高学习积极性。如400米耐久跑教材,单纯的跑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将接力游戏加以改编,正常跑50米的距离我改编为跑100米;正常的直线跑我将其改编为曲线跑、圆形跑等,正常5—6人一组,我变为2—3人一组,这样增加练习的强度和密度,那么同样会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通过这种本质不变而形式不断转变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而且促进学生大脑皮层始终处于良性的兴奋状态,对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动负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
《课程标准》中对体育课的性质描述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因此,适当的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强调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特点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通常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中,有着不同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如新授课20~25%,115~125次/分,复习课30~40%,125~140次/分,其它综合课25~30%,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0%左右,平均心率在120~145次/分。以上数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锻炼水平适当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作为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只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健康成长!
历史教研课题篇3
美术课题——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研究
一、课题提出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教研组决定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操作模式。该模式的构建是有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以孩子们自己生活经验为依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实践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操作模式的假设。
(一)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课堂中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的问题中,借助美术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和活动体验。
1、创设生活情境。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提出:“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推理(创造)才能开始。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3、 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张亚平老师说“美术自主活动具体表现为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反馈、自主反思、自主调整的完善的环节……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提炼,形成美术自主意识与良好习惯。”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
4、 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活动方式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5、 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
(二)、生活资源美术化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生活学习中领悟美术与生活内在的联系。经过我们初步的讨论定出一下几点。
美的展示:学生能用所学美术技能布置展览会、小小超市、用各种材料进行服装设计与表演。
美术与社会:能用绘画、泥塑等形式表达调查效果。能用美术形式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美术与环境:能用绘画、布贴的形式描绘家乡美景,能用美术形式进行环保宣传。
美术实践:能运用美术美化自己的生活。
设计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
展示平台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展示、美术园地展示、年级展评、学校橱窗展览等。教师要肯定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以激励性的语言给以鼓励。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
在实施过程中,把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的行动和研究,紧密相结合起来。在实施美术课堂生活化的行动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课题,在行动中修正,改进,边行动边研究。
观察法
在课题研究方案的指导下制定一定的计划,在平时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的态度、表现、变化。积累研究素材,以期达到研究改进的目标。
四、操作顺序
1、讨论:全体成员讨论发表见解。
2、实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3、授课教师讲完课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4、全体成员交流体会。
五、总结:归纳收获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六、本组教研课时间
时间
课题
主讲人
第九周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韩瑞峰
历史教研课题篇4
附1:
兰州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
申 报 表
说明:
1.本表需由“个人课题”申报人认真仔细填写
2.本表的编号由市规划办填写,个人不必填写
3.类别是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如“小学语文”、“中学数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