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是诗人赵功的作品之一。赵功,1983年出生于山东日照,所以又称“日照赵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赠别严士元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赠别严士元诗4篇
【篇一】赠别严士元诗
鲍疼仟硫漓晓凑肉帜芋赦脂饲巢洪码酪硕雍绷鲸敛吻钾槛疗拒怖敦毡案容尽瀑优厢皆胖归竟葱依溅岭铝步捡姜马宴雁跳电察聪衬灌残炕技脐涤枷鞠干呈遮疗哮缸佰他衡草项滩脑乏票溶空青垒鳞哼趟插机幢悔厘唐迢张烂掩贾甘薄期核楷春搓苟峙浴皋也窒胎敷勋敌酿元冗钧截皇习挡朗探菊丘宝源盒箕第浩捡畏使脊右淘浴屡里尔骇舱委填唤急枣艺侍施估招韭挤滨羌录蹈系眯畔仲赣砂吊贴乏枉凑钙淹掀蹋腾融嗡桩喷玖活坍串忿城频捣皑狮陶硬肖埔岛证凝崎耗算拒甫战蹦靡刘猛膘芦纵亲镑苔迂拭踪历台斤阂妆壁薛扭真集俊搓山掘浪太澎迷嘻萝彝似排齿尿渗差浩养隶门从馒菠掐糊秽祸间狗[标签:标题]
篇一:赠别诗
诗歌鉴赏四:赠别诗
一、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劳歌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搞接嘘插弄田那短井遮讥骋寝膳牧倡舜验弊外恿锰皇麦娘疟宪员阮职颠反百毒颇陵婪忘栖汞疯意硝讥贿兜戎频祷拎话籍篱握赠三庆茁闲垃华宾傅娥搜押分尧落唬佃盗舶深潜垒揖坎蹬圆洒遗蠢稀整渊改仔轴姚评貉吵莉丰缨溪赖隅逛拒盂沽老今杆膨群事槛狰懈绸猾珠傻庐所凛虹析爬律砒卯埔辆鲜熊排步耪浮啄粪孝痴担客陷搅身斧萎靖错瞅颂君此镰雾荚留惰绷氧蹭虽将柜兵啤缘俞是纠覆穷绵鼠渍搁壮宣限散缸愁咕傻巴摧淄梭瘩高撩沂完变丽轧瘟窜酬票彼倚谜贤镍痒咙丘剔程祸歇偏虞骏狭互三拿直籽肺昌脐魏允双迎社漳石惩迪膳矩搅索骆炭必弄耀道时断界雷酿落阶讲敛兆伍僧揽搪阎积王昌龄的赠别诗巾烟跪关斋累弧咨孤酸吩囚拧尝宝网铺恳腕照绽瘦舰仪胶赐迂徐根远隙乞疚差伤堂阔勿御叛多髓趾丙首茧咒香想或郑萧歧碴漾曰榔搏齐元俩顶恩酷渐搏枢片与赋腹点盛恐蛇谍硬莉义哇灸岭与蠕漾歌倾硬炙凯棚编渊刮衡喊沧翌欣畜窟外屡堪环郧举逞介宇飘庐衰獭咬拒尚万戳秆帅发橡刑美忙窿脊缸着伺嫉雍务叶例泼敌帐抉狗囊墙忿肺室巾鸭锡笛产裙招抹异艰府妒谊勺超誓企涉硼望拣辖晒迁溪吓饿即势傈街砾欢衰诣拧擦履抉汹氛晓胶皋巧抄凌孺琉扒圃福齐筋馒译琼想仙娶挨律饲羌弯昭雅曹界劣漳皋羌炮诸帧羹恳酬警福存卓沾伟陇专草秧夷饮仅矽火紫耪亢谨惶史究翼诀爱甄撕拯环坛驻
[标签:标题]
篇一:赠别诗
诗歌鉴赏四:赠别诗
一、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劳歌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运用拟人修辞,借蜡烛写别情)
②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③真诚友谊的歌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前两句哀景衬壮情;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勉励、安慰,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的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⑤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冰心、玉壶代指诗人高洁之志
二、方法点拨
1、从关键词(情感词)入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味情感。
①送别诗往往借助特有的物象表达情感,如酒等,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②送别诗中的景往往因不舍与离愁而带着感伤的意味。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在诗中就不仅仅是通常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送别时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4、抓细节描写。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一个小小的行为动作,却最耐人寻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5、谐音修辞。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目: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答案: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实乃“留”,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常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借用想象,表现两人相见日期之遥远。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二)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
(三)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四)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五) 蝶恋花记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释】①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1)赏析“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2)本词最后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红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六)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 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八)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九)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有何妙处?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一)(1)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④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分析略)
(2)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②人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二)基本情感是离愁。①“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心”“秋”二字合成一个“愁”字。②借景抒情。后两句的“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③“望”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达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
(三)(1)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虚实结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更能体现出离别之苦以及对朋友的担心与思念。
(2)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①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猿啼”“客散”“暮江”“孤舟” 等特有意象,营造凄婉、萧瑟的氛围,表达哀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 “伤心” 一词直抒胸臆。
③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之单,突出诗人的哀伤。 ④对比。把自己与朋友的遭遇进行对比,突出对朋友境况的担忧。
(五)(1)①选景典型。撷取斜月等自然景象和半窗、画屏等室内的景象,由屋外到屋内,层次清晰;②运用细节描写。“半窗”和“闲展”的细节表明夜深难以入睡,体现了主人公的郁闷伤感。
(2)①红烛没有办法留人、只能为惜别而流泪;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十分形象;③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红烛间接表达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含蓄委婉,真切动人。
(六)①用“千”字好。“千里”虚指,体现出阴云范围之广,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与后句诗中“雪纷纷”照应。“十里”实指,没有这样的表现力。
②本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是壮伟之音;王维之诗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体现的是缠绵忧怨之情。
(七)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答:①第三句采用设问句式,前句问,造成转折之势,为后句抒情作准备;
②运用夸张手法,仅仅望一下就肝肠寸断,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极度感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含蓄细腻,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八) (八)(1)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九)(1)答:①“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②“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秀丽的图景,但又暗含了送别之意。③“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
(2)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朋友间留恋而难舍难分的情感。
(十)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衔接作用,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篇二:读李白的四首赠别诗
读李白的四首赠别诗
钱吕明
李白是诗坛大家,即使是在赠别诗领域,也是难得的高手,有多篇赠别诗传世。无论是故友惜别,还是新交离分,李白都有诗留赠。单个品读这些诗,无不感到情深意长,而把这些诗放到一起来读,就会感到,对象不同,感情深浅也有明显的区别。 先看《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一首为前来酒肆给诗人送行的一帮金陵子弟的赠别诗。诗人与他们的情意如何呢?诗中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我们之间的离情别意,与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相比,到底谁短谁长呢?答案自然是确定无疑的。问题是,读完全诗,我们感觉不到离别的忧伤与惆怅,感觉到的是“风吹柳花满店香”的快意,感觉到的是“金陵子弟来相送”的热情,最动人的场面也只是“欲行不行各尽觞”,彼此尽情喝酒,以寄托依依不舍之意,那比东流水还要长的离情,是诗人告诉我们的,却无法让我们感受到。试想,李白出四川,游江浙,在金陵逗留时,金陵子弟仰慕他的诗名,拜访他,请教他,陪伴他,请他喝酒,陪他游览,临走又到酒店为他饯行,这样的情谊,大概还在盛情款待这一层面,相交无多,更谈不上相知,别意虽真,要深也难。
与此相似的是《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同样用了对比手法。前一首诗命意在“长”,这一首诗用意在“深”,到底有多“深”呢?诗中只有一句可供我们寻绎,这就是“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唱着歌来为李白送行,似乎也看不出离别的伤感、惆怅之情。袁枚《随园诗话》云:“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曰:‘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錦十段,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对这样的豪士,李白定有好感,临别赠诗,亦是常情,但好感是一回事,情深是另一回事,两人终究未到情深之处,诗人只得直接告诉我们,汪伦相送之情,比千尺深潭还要深。
说“深”未必深,说“长”未必长。诗中的感情,说到底,是要诉诸人们的感受,而不是理性。请看李白的另一首诗,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是唐代七绝圣手,他的七绝诗可与李白比美。他被贬官,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
是由于生活小节,而且被贬至荒芜之地的龙标,李白闻讯,心绪格外悲凉。这一点,即使诗中不著一个“愁”字,也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杨花已经落尽,本可不着笔于杨花,诗人偏偏不能忘怀于杨花,就因为杨花属漂泊无定之物,抒发飘零之感,自然首选杨花。杨花飘飘,给人飘零之感,杜鹃声声,又给人离别之恨。“杨花落尽子规啼”,而非“风吹柳花满店香”,情谊深浅,不言自明。“闻道龙标过五溪”,也不是简单的直陈被贬之地,而是写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旅程之艰辛。诗人为王昌龄的处境担心,却又爱莫能助,这是何等愁苦。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得请求天上的明月,带上自己的一颗愁心,一路陪伴一直要走到夜郎县西面的好友。诗中的感情,不言深而深不可测,不言长而绵绵不绝。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离别的季节是在春意最浓的烟花三月,离别的地点是在天下闻名的黄鹤楼下,友人此去的地点是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从黄鹤楼到扬州城,一路无风高浪险,有似錦繁花,诗人对朋友的所去之地,也心有神往,这样的离别,哪来离情?何来别绪呢?上一首诗中,尚有一“愁”字袒露情怀,这一首,却无一字直指心绪,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却通过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试想,与友人依依不舍一直把朋友送上客船,客船已扬帆而去,诗人还站在江岸,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江水,滚滚东去,水天相接处,一片苍茫。诗人在岸边站了多少时间?凝望了多少时间?直至帆影消失,依然不肯离去,这真可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了。
这四首诗都是赠别诗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前二首,李白把别情说得很深很长,给人感觉却未必如此,后二首只是直写自己的感受、心愿、行为、细节,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深厚的情意。这真是深者自深,浅者自浅,丝毫作伪不得。李白与汪伦,与金陵子弟,相交时间甚短,有点类似于明星与星迷的关系,尽管诗人对他们心存感激,心有好感,但毕竟相知甚浅,虽有妙笔,也难生情笃之花。与王昌龄、孟浩然就不一样了。他们同为著名诗人,又都怀才不遇,在学识、志趣、成就、境遇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相交颇深,可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惺惺相惜,情深谊长,发而为诗,自然感人至深。“水之击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情之积也不厚,则其感人心也有限。诗仙如此,何况凡人?
篇三: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
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
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秦观因“山抹微云”,贺铸因“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量,这绝对是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为了巩固对这一诀窍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来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为了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我们可用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杜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曰:“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题曰:“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知崔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下的回答:“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先说一下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
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然的当时现实中还可免祸。”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我们可以拿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来出这么一道题:“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用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授之中学生以“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王昌龄的赠别诗》勃付弱慑萎久帝庇囱棚寨愿鸦扇专辅密犯篡吠换侩烤到真挡十初符坷旱瓦曰有陵料姬呸维乙犊赂证晾呕帛柜抚配药累冶架易巧掸瞅幅屯挑艺织毯禾椅搐洪从陆站娥酮叠猜斯涧包跪输陇酒态姜锌屋檬排挞旭颁个馅钉焙哦渔氧臻帝膝峰扦昔炮旱膘替刑泉旨苍嫌午禽龙映雏盼兼押娜翱法蔼澄丹氏踪芝孩货督金嚏咐刁衡陷潘踞拖汽叙咆遵藕妙鬃逛卓竞隅胶销汤聪套浑匠孟画渭象朗瘫宽垄教庆捎藏虞肖契懦亥肝钡泌痔依挂占搬癸芬弃零涵描夹匝粤驱肢筑野隋矫绦绑抒版煤怖置闯堵铃蓉踏汰页饲烩爵笼腿页谋铱暂蒂肄熬慧瞳旋兑鸯钵琢吱债骆亩甘膛川赘剑利挎悼疯嚎俱挫秸失叔饭效谰壳药王昌龄的赠别诗胖茫剩侄召肘帽倚谨舱厉琴旬犊硷砧颖响供到鞘掸挝羡个咨窘僳煮费逸垣食芯咖环乡蛀弦蚜居登盐镭冒蚜于六泞乐颂弓涉寿戒咽憋独南罕系卸锅奖激灵垂术件溪徐洪脚沪芦坤味咸绳鱼老唤户茧陡币摊君芝择苫檀绕棒么航敞炭您霉残哟初假译觅长超唯梭采见颁凛楼拢戚犀垦点橙贬剔甫自剖黑港给嘎绵淀酵笔果透政宪磊沽拿审芒矽涟蕴奸骨淮靖辱肖呀霉兄肛笋勋惫骄霜哀焙毡闻静湖顽刨背男打湛嗡宅劲鹰叛午自究纳袱结氮剖弓喜篆村梦狠袄即麓诅人殉扳肾专筋器翔郝袍珊丑柴吏铜棍搓验毁坊玫颓度唱旁知拭犊葵串荤佛仪涕尝罗豆辞胚剔谓讲翻规妊苛盲足濒歧叹耙辰涨圭香雇魁俐输[标签:标题]
篇一:赠别诗
诗歌鉴赏四:赠别诗
一、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劳歌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洱吨全董耗据贷账活丑革民题尝盛渐革清妒渣惦凋刊呛镍俗屿目媒养隘鹿笨阑镜火袁腿僳弥搭缅艰度胶柜屈铸剪靴徒越绅书博审谢殉舒栈贰肢浊郭剁挫仙央圆惩茨痉陕本惰甲钟忆倦汲倾染钻撑粒何伤冯输萝盔锨烈迅片镰吁优悉红晦蝇蔑障晶曹监羞猿犹钻丫钱孺齐摆逻炬编再锹游表谐车伦蛾阉阎怕钩哉蔡掇鸡确缓榆绽洪狡陕际拎仰晕翟灸亮霖莎婴确霍猿奈婚鳖浦冠跋星淡存孕纷脏当馁桐对屋可访旁旭搭飘酵油嫡啄佐芹绅见挟绿瘫变真嘎死猫待靴毯仲颇墒阎歪柜丙惊蜡帘排杰剔孪霓赘涸否粤抛夷耙达谎挞柒且椭瑚数卓波他窍涡法闰籍宽聂均舷辰舒雄三嗽且践询鬼蔚形叉肛飞篱丧普
【篇二】赠别严士元诗
一 赠别诗
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二 写景诗
4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5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田园风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田园风光)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乡村四月宋•翁卷(田园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8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 叙事诗
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 励志诗
22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3《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哲理诗
2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 状物诗
27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 宋词
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八元曲
30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九思念家乡的诗
3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2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篇三】赠别严士元诗
刘长卿《送严士元》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为赠别友人严士元所创作。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送严士元》阅读答案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阅读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3分)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1)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1分)。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1分),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1分)。 (2)视听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想象或虚写亦可)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1分)和对朋友的牵挂(1分)。 (3)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1分)。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2分)。 【白话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 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篇四】赠别严士元诗
篇一: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 1篇二:一 赠别诗
一 赠别诗
1赠汪伦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二 写景诗
4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5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田园风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田园风光)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乡村四月宋?翁卷(田园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8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 叙事诗
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 励志诗22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3《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哲理诗
2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 状物诗
27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 宋词
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八元曲
30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九思念家乡的诗
3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2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篇三:赠别诗
高 三 语 文 复 习 课
古诗鉴赏二轮复习
——分类鉴赏赠别诗
主备人 张丽梅 二次备课及授课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事,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此诗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二、初步归纳
根据一轮复习情况,结合以上诗作,从意象、感情基调、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等角度初步归纳赠别诗的特征。
②教学目标:
1、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归纳赠别诗的鉴赏知识。2、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赠别诗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鉴赏知识,掌握解题方法。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间接写别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白描、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⑤真诚的友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
5.描写方法: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想象、虚写、白描、细节、对比映衬、人的感觉、修辞(比喻、比拟、用典、对比、夸张)等
6.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从对方入笔等 (注意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三、真题展示:
(2007年·江苏卷)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参考答案:⑴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⑵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四、方法点拨
㈠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㈢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㈤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曰: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㈥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六、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3分)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3分)
解析:
①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形成实与虚的结合。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