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5篇
【篇一】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少年中国说
领诵 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领诵 1: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斜伸左手臂)
领诵 1: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领诵 2: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领诵 2: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举臂)
领诵 1: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鼓音进来+集体合:(咚)故今日之责任, (咚)不在他人,(咚)而
领诵合: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全在我少年。
领诵 2: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
(咚)少年智则国智, (咚)少年富则国富; (咚)少年强则国强,
领诵 1: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
(配鼓快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领诵 2: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领诵 1: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集体合: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领诵 2: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领诵 2: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举臂)
集体合: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斜伸手臂) 集体合:(咚)红日初升, (咚)其道大光。 (咚)河出伏流, (咚)
领诵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一泻汪洋。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咚)潜龙腾渊, (咚)鳞爪飞扬。 (咚)乳虎啸谷, (咚)百兽
领诵 2: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震惶。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咚) 纵有千古,(咚)横有八荒。 (咚)前途似海, (咚)来日
左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往前迈一小步) 方长。
左男+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女往前迈一小步) (咚)美哉( zā)i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右男: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往前迈一小步) (咚)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举臂)
集体合: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咚)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两边转 45 度+斜伸手臂)
(咚)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举双臂)
领诵 1: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 (伸出右手臂)。
【篇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教学目标】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一)指名读课文。(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一)大猫第一怪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 理解“古怪”。(推测 、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 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4. 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5. 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它很老实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6. 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
(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 )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 )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二)大猫第二怪1. 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2. 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三)大猫第三怪1. 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2. 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大猫古怪可是 可是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温柔可亲 ——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 那么勇猛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1)耍个没完没了。(2)撞疼了也不哭。(3)抱花枝打秋千。分述(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1. 把猫人格化。2. 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3. 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篇三】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篇四】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 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着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
【篇五】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 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