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6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1
教学设计《老王》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单 位: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人力车夫》
两个轮子\承载着全家的嘱托\车夫的背,压得微驼。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颠簸之后\熟记了城里的每一个坎坷。夏天的汗滴\已凝结成严冬的寒霜\染得两鬓\一片斑白。轮子始终在缓慢的旋转\终点又成了起点\怎么也量不尽眼前的路。
但车夫喜欢这样\有路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有时也很简单:
一口干涩的馒头\一瓶浑浊的冷茶\一抔干燥的黄土就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永久的宁静。
(教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二、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三、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投影)
老师设计了一张个人基本情况表,请大家对这四段课文进行筛选和概括,填写表中的内容。(投影)
个人基本情况表
明确:苦:地位卑微,谋生手段的艰苦,孤独终老,有生理缺陷,生活艰难,居住条件恶劣。(穷苦、卑微、可怜)
小结:仅仅通过这张表,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不是他老实、善良)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剩下段落,告诉老师:从第5段到第16段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接下来请大家与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明确:(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更多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老王》这篇课文,把那些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出来。在朗读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地反复地品味,想一想:你选读的内容为什么能拨动你的心弦?
学生读课文,想一想你选读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的心?请大家采用下列句式:我认为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因为 。
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思考:“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如何?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明确:与老王交往时,作者虽然也正遭受着不幸,但毕竟还有些钱,身边还有亲人和朋友,于是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则是一个孤苦伶仃、心地善良的‘不幸者。’人,生来本是平等的,但彼此境遇的不同就造成了‘幸运’与‘不幸’之别。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绝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杨绛就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作家,她创作了好些同情和关爱不幸的弱者的作品。杨绛曾经在她的一部作品的后记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幻灯)
六、走出课文:关爱弱者
同学们,杨绛笔下的穷苦善良的老王是值得我们大家同情和关爱的。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像老王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和关爱的又何止一个老王呢?(播放弱势群体的组画。)他们都是现实中的老王,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弱势群体!你们关注过他们吗? 你们会发现他们的悲苦与善良吗? 你们能细腻地把你们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吗?
下面,请大家联系自己平日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一些贫穷的弱者、善良的不幸者的情感。
刚才大家都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真实的情感。同学们,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作为幸运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所有的不幸者。虽然我们没有雄厚的财力,但我们有无限的爱,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请大家观看一下这些镜头。(幻灯)爱是我们一次小小的帮助,爱是我们一个甜甜的笑容。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幻灯)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鼓励的话,即便是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
七、课堂总结: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课文,对老王既同情又感动,送同学们一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当常怀关切之心.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常常爱惜”,去关照周围,感化周围,直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幻灯)
八、作业:
1、仿句: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九、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2
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㈠知识目标:
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㈡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㈢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理解并掌握“比兴”的用法。
3..背诵课文
一、温故知新
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
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明确:男:急躁 无信义 自私自利
女: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不畏贫苦 坚强
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
比:比喻拟人 兴:借物抒情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电影《刘三姐》藤缠树。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
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①理想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
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黄色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①牖:窗户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
李白 ①将(qiāng):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2、暗示内容
3、起过渡作用
内容内容:
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三、创作时间
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四、家庭作业
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㈠知识目标:
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㈡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㈢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理解并掌握“比兴”的用法。
3..背诵课文
一、温故知新
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
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明确:男:急躁 无信义 自私自利
女: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不畏贫苦 坚强
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
比:比喻拟人 兴:借物抒情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电影《刘三姐》藤缠树。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
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①理想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
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黄色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①牖:窗户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
李白 ①将(qiāng):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2、暗示内容
3、起过渡作用
内容内容:
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三、创作时间
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四、家庭作业
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3
《狼》教学设计
(获龙岗区“初中文言文经典课文”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介于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成了桥梁性的教学材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半独立阅读。因此,教学《狼》这篇课文,我准备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我是在初一刚入学的学生中上这一堂课,在小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本学期的《童趣》也已学完,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落实:一是预习。二是课堂学习。三是课后作业。
预习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并记忆这些信息;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把课文读通顺,把文意弄明白。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阶段,一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包括含“狼”的词语和文言实词虚词及活用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翻译;三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元认识事物,培养学习辩证的思维能力。课堂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课后作业阶段,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背诵和默写全文,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阅读《狼》三则的另两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发展。
这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推荐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狼,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及立体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和记忆。
课前预习:
1.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一、狼图导入,积累词语
出示狼的图片(插入狼嗥),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或者,所听到的周围的人对狼的评价。
请同学们说说带“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立体教学法”提倡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立体交叉”、“综合利用”等教学手段,把图片和音乐作为本文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课伊始就全情投入,取得“成功一半”的良好效果。
说带“狼”的词,一是先入为主,暗示本文的主旨,二是潜移默化,强调积累的重要。
二、记忆作者,略知作品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我国着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
必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性的东西,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没有别的窍门,只是记和背。
三、个性阅读,读通文本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情况,对比较难读顺的地方,老师范读。注意以
下词语的读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蔽bì?弛chí?眈dān?瞑míng?隧suì?尻kāo?黠xiá
【设计意图】
这是学习古文最基本的要求,不把文章读通读顺,就不可能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环节。
四、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1.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能把课文的大致意思弄明白即可。
2.请几位同学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如果有复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相机
提醒。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利用现在资源去辅助自己的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五、细读课文,理解文章
1.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注上自己喜
欢的标志。
2.同学之间疑问互解。
3.向老师提出不明白的词句。
4.教师结合同学们自学互学及提出疑问的情况,迅速归纳整理,对重要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容易忽略的内容再以提问的形式加以强调和强化。
【设计意图】
以上4个小环节是自成一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我校主张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器官,全面自学之后,再同学间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许多知识都稔记于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比老师“填鸭式”地“我讲你记”更有效。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第3和第4点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互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保证学生把课文弄懂弄通。
(1)词语方面:
①重点词语要结合课文句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以下词语: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害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止:有两讲—— 一为“只”;另一为“停止”
②有些词语用的是其引申的意思,要提醒学生注意,如: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③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④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句子方面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应该说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古文而言,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向来是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对学生今后古代汉语的学习起作奠基的作用,不可轻视。虽然本文篇幅较短,内容也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同学们喜欢的、感觉趣味无穷的短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大。所以,我设计了这些字词句的理解环节,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并掌握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古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理顺思路,体会中心
1.填下表:
狼
2.指名说一说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弄懂本文记叙的顺利,并梳理故事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和记忆,由此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让学生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辩证思维
1.提问:除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2.出示文章《母狼的智慧》让同学们阅读,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狼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理念和立体教学法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这一环节,老师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课本知识迁引到课外知识,抛开本文作者的写作主旨——对狼的抨击、耻笑等思想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另一个方面认识狼,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辩证思维的能力。
八、推荐阅读,开启智慧
《狼图腾》
《狼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上一环节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九、课后作业,巩固落实
1.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2.找出《狼三则》另两则阅读并能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2010-9-22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4
《狼》教学设计
(获龙岗区“初中文言文经典课文”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介于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成了桥梁性的教学材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半独立阅读。因此,教学《狼》这篇课文,我准备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我是在初一刚入学的学生中上这一堂课,在小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本学期的《童趣》也已学完,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落实:一是预习。二是课堂学习。三是课后作业。
预习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并记忆这些信息;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把课文读通顺,把文意弄明白。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阶段,一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包括含“狼”的词语和文言实词虚词及活用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翻译;三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元认识事物,培养学习辩证的思维能力。课堂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课后作业阶段,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背诵和默写全文,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阅读《狼》三则的另两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发展。
这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推荐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狼,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及立体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和记忆。
课前预习:
1.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一、狼图导入,积累词语
出示狼的图片(插入狼嗥),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或者,所听到的周围的人对狼的评价。
请同学们说说带“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立体教学法”提倡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立体交叉”、“综合利用”等教学手段,把图片和音乐作为本文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课伊始就全情投入,取得“成功一半”的良好效果。
说带“狼”的词,一是先入为主,暗示本文的主旨,二是潜移默化,强调积累的重要。
二、记忆作者,略知作品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
必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性的东西,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没有别的窍门,只是记和背。
三、个性阅读,读通文本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情况,对比较难读顺的地方,老师范读。注意以
下词语的读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设计意图】
这是学习古文最基本的要求,不把文章读通读顺,就不可能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环节。
四、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1.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能把课文的大致意思弄明白即可。
2.请几位同学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如果有复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相机
提醒。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利用现在资源去辅助自己的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五、细读课文,理解文章
1.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注上自己喜
欢的标志。
2.同学之间疑问互解。
3.向老师提出不明白的词句。
4.教师结合同学们自学互学及提出疑问的情况,迅速归纳整理,对重要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容易忽略的内容再以提问的形式加以强调和强化。
【设计意图】
以上4个小环节是自成一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我校主张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器官,全面自学之后,再同学间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许多知识都稔记于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比老师“填鸭式”地“我讲你记”更有效。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第3和第4点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互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保证学生把课文弄懂弄通。
(1)词语方面:
①重点词语要结合课文句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以下词语: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害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止:有两讲—— 一为“只”;另一为“停止”
②有些词语用的是其引申的意思,要提醒学生注意,如: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③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 向前 “狼不敢前”
④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句子方面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应该说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古文而言,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向来是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对学生今后古代汉语的学习起作奠基的作用,不可轻视。虽然本文篇幅较短,内容也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同学们喜欢的、感觉趣味无穷的短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大。所以,我设计了这些字词句的理解环节,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并掌握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古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理顺思路,体会中心
1.填下表:
狼
2.指名说一说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弄懂本文记叙的顺利,并梳理故事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和记忆,由此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让学生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辩证思维
1.提问:除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2.出示文章《母狼的智慧》让同学们阅读,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狼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理念和立体教学法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这一环节,老师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课本知识迁引到课外知识,抛开本文作者的写作主旨——对狼的抨击、耻笑等思想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另一个方面认识狼,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辩证思维的能力。
八、推荐阅读,开启智慧
《狼图腾》
《狼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上一环节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九、课后作业,巩固落实
1.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2.找出《狼三则》另两则阅读并能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2010-9-22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5
尊严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一种饥饿叫无助,有一种选择叫毅然,有一种生存叫尊严,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尊严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尊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及思路:
1、结合学生喜欢通过讲故事进而思辨这一实际,以故事、辩论、讨论呈现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展开学习的过程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富翁=尊严。
3、采用情景创设和讨论、辩论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方案:
情景设计:出示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及同时代美国国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
知道他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老师通过直接点题,引出尊严一词。
二、新课教学
(一)体验尊严的内涵:
请学生回答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或者不完善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讲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学生
初步理解尊严的内涵。
(二)教材解析
矛盾焦点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
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吃。表示感谢,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吃白不吃。2、死要面子活受罪。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设想:这组人少,原因1、读过课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2、有个性。3、顺应老师的想法。)
[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3)两组开始辩论。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
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
)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矛盾焦点二: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1、吃完不让干呢?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
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矛盾焦点三: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2、还不如不干白吃。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矛盾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
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
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点题升华。
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运用图书、电脑网络,完成口语故事:谈尊严
板书设计: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1、世界首富的故事,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课堂开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不知道自我控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好把他们的讨论热情打断。
人教版尊严课后反思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不还是背课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1、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2、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听课教师的反馈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课件的使用上不够自然、灵活。根据听课教师的反馈,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示课件时,有提前出示的问题。比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时,我提前出示了有关部分易错字音的课件,学生本来全神贯注地读课文,但是看到提前出示的部分易读错的生字,便不知所措,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好解决的,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前说明出示课件的目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其实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拿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与听课教师在课下在交流中,我认为听课教师的建议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猜你感兴趣的:
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教学设计
2.尊严教学设计 尊严说课稿
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7尊严教案
4.四年级下册语文尊严教案及原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篇6
设计·物理·初中
《浮力》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郭海燕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二力平衡、压力、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又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并探究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单位、施力物体、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学会三种测浮力的方法:静止漂浮和悬浮的物体F浮=G物;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F浮=G物-F拉;压力差法求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
(3)体验探究过程,会正确评估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器材改进,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由物理现象探求物理本质的求知欲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冰块;烧杯;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流行器材及改进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透明水槽;水;色拉油;圆柱体铜柱;橡皮泥;吸盘。
2、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食盐、铜块、铝块、细线、橡皮泥、透明水槽、水共10组。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冰块放入空烧杯中,传来“当”的一声,冰块掉入烧杯底。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清水,冰块浮了起来,直到漂在水面上。
3、PPT展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不远处有大轮船,衬托出冰山的体积巨大。师:瞧!这么大的冰山照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4、请画出这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的受力示意图。
5、故意“提醒”学生:水对冰山的压力呢?
4、两位同学上黑板作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
对冰山受力分析,学生较容易画出重力和浮力,且二力平衡。
5、学生会疑惑地添加一个向上的水压。
在学生迷惑时不给出正确答案,设陷阱,留疑惑,吊胃口。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认识浮力
1、请画出悬停在海面下的潜水艇的受力示意图。
2、潜水艇受到的水压可以合为一个力吗?
3、水对潜水艇的合压力向上,这个力是谁对谁施加的?其反作用力是谁对谁施加的?
4、浮力是谁对谁施加的?其反作用力是谁对谁施加的?
5、潜水艇为什么会对水施加两个力?这两个力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个力呢?如果老师告诉你们,浮力就是水对物体的合压力,那么刚才这两个物体的正确受力示意图应该是怎样的呢?
6、同学们觉得浮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若答“向上”,则提醒学生回忆二力平衡的知识,根据重力竖直向上推出浮力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上。)
7、为了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左图:将一个底部剪掉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乒乓球后注水,虽有少量的水会从乒乓球与瓶的缝隙中流下,但随着加水水位的升高,乒乓球一直被稳稳地压在近瓶口处。)此时,乒乓球受几个力作用?(引导学生回答出:重力、压力、支持力。)
8、(演示右图:盖上瓶盖,不一会儿乒乓球就浮上了水面。)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乒乓球上浮了呢?
9、如果乒乓球是因为受到浮力而上浮的话,则说明盖上瓶盖后,一定要等球和瓶盖间积满了水才会令乒乓球上浮。请同学们仔细再看一次!(请一位同学上台重做一次实验,教师用连接到电脑上的摄像头将实验过程放大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同学们知道球上浮的真正原因吗
10、(PPT展示教参对该实验这的介绍画面。)这是权威教参上对这个实验的介绍,同学们已经发现这个实验的错误了,能动脑筋改进一下实验器材吗?看谁敢挑战权威!谁有能力挑战权威!(引导学生想办法消除气体压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只要有学生能想到将乒乓球下端空气部分与大气连通便大力表扬并出示已改进的实验器材)
11、(用改进器材重做实验,同样用放大到电子白板上,使学生观察到乒乓球的确是在球下方和瓶盖之间完全充满水的瞬间上浮的。从而验证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的上下压力差生的。)
12、刚才通过受力分析和实验证明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悬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演示:将钩码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透明水槽中,钩码沉入水底。)
钩码此时一定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呢?
13、若不受浮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应该有什么关系?
14、若受到浮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应该有什么关系?
15、我们能想办法测出支持力吗?
16、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用手提起钩码,使之完全浸没在水中)如果这样,支持力换成了什么力?
17、拉力怎么测?
18、(用弹簧测力计挂住钩码,并使钩码完全没入水中,请学生读出示数。)这个力应该与重力比较才对呀,重力又怎么测呢?
19、(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出水面测出重力,请学生读出示数。并提醒学生,这一步最好放在测拉力之前进行,否则就应该将钩码上带出的水擦干。)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我们能发现什么?
20、能否总结一下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回忆这半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出各种求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浮力是一种力,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呢?
2、学任何一种力,我们都是围绕它的三要素来进行的,如我们前面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那么浮力的三要素我们学完了吗?(引导学生套用“力的三要素格式”法进一步对前半堂课进行小结)
3、我们看似学习了浮力的大小,其实并没有。那三种求浮力的公式有的不具有共性,有的不够直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说公式呢?以前我们是怎么做的?
4、(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猜想:
①将浮在水面上的冰块捞出,放出装有适量油的透明烧杯中,冰块下沉——冰能浮在水面上,同一块冰在油中却会下沉。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②用弹簧测力计钩住一个用细线系好的的圆柱体铜柱,将此铜柱慢慢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示数不断变小——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是否与物液接触面积有关?)
5、(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继续猜想:③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铜柱却会下沉,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自身的密度有关?④橡皮泥团会沉入水底,但是用这块橡皮泥捏的小船却会浮在水面,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6、(将同学们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每组认领1——2个猜想,迅速设计出实验方案,派一个代表进行阐述。全班通过的可以开始探究。(只要是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方案都是优秀的,应立即给予表扬。)
7、(观察学生实验,并给予指导。)
8、(组织实验结果汇报及评估。对学生的陈述给出及时、公正、正面的评价。)
9、(汇总全班实验结果,得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的正确结论。)
10、(半堂课小结)有的小组经过通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的确值得恭喜。实验未成功的小组也不要气馁,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正确的,虽然暂时没有成功,但是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找出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因为选择的猜想太难?也许是因为实验过程太复杂?也许是实验过程中配合不够默契?也许……如果愿意的话,请课后找出失败原因并重做一遍。器材可以留给你们,做完了再连同实验结论一起交给我。行吗?
1、两位同学上黑板作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
学生可能会画出四个力:重力、浮力、向下的水压、向上的水压。
2、学生可能会画出潜水艇的受力示意图与刚画的冰山受力图一样: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水压
3、答:水对潜水艇;潜水艇对水。
4、答:水对潜水艇;潜水艇对水。
5、画出正确答案:
6、生答“竖直向上”。
8、生答:浮力
9、学生观察到,在瓶盖和球之间还存在一大段空隙时,球就上浮了。
学生讨论并给出正确答案:瓶盖与球之间有段被封闭的气体,这段气体对球造成的压力起了作用。
10、学生思考、讨论
11、学生仔细观察。
12、生答:重力、支持力。
13、生答:相等。
14、支持力小于重力。
15、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测支持力有难度。
16、生答:拉力。
17、生答:用弹簧测力计。
18、生答:提出水面。
19、生答:在水中下沉的钩码也受浮力。
20、生答:静止漂浮和悬浮的物体F浮=G物;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F浮=G物-F拉;压力差法求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1、生答:F,N。
2、学生讨论并盘点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力学知识。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组讨论、猜想。
4——5、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自认为有根据的猜想。
6、每组认领1——2个猜想,迅速设计出实验方案。
7、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给出实验结论,并陈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的理由。
10、学生反思本组实验。
在上题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对合金块的受力分析容易产生困惑。
目的:激化矛盾,就地解决,加深印象。
带领学生质疑权威,培养学生的求真态度和质疑精神。
在学习浮力的同时复习了气体压强、液体压力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间的关联性。
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进一步保持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测下沉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体验成功感。
半堂课小结。将教学推向高潮:学生自主总结求浮力的方法。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浮力大小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明白学任何力都要以基础的力学知识为支撑。
实验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经历“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合理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并不重要。
培养学生敢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求真态度和不惧失败、继续探索的科学精神。
小结巩固
小结巩固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重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把重物浸在水中时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重物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将吸盘吸在干净的空烧杯底部,往烧杯中倒入适量水。请画出此吸盘的受力示意图,说明为什么吸盘没有受到浮力。
3、打赤脚的人在底部有鹅卵石的小河中涉水过河,由岸边浅水处经过河中较深处再到达对岸的过程中,脚底感受到的鹅卵石所给的痛感大小变化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
1、学生作答:1N
根据称重法可求。
2、学生作答:
吸盘未受浮力是因为水对吸盘的合压力向下而非向上。
3、学生作答:先变小后变大。因为痛感是由于鹅卵石对人的支持力造成的,而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人的重力与所受浮力之差。整个过程中人排开水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故所受浮力先变大后变小,重力不变。因此……
三道巩固题分别考查了称重法求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和V排影响浮力大小等重要知识点。
体现了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的新课标理念。
板书设计
10.1浮力
一、认识浮力:方向 产生原因
二、求浮力的方法:漂悬条件法 称重法 压力差法
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目的,于此同时,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
2、整堂课内容安排紧凑,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有教师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互动良好。
作者信息:
姓名
郭海燕
工作单位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电话
134********
邮编
438800
电子邮箱
13426456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