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产业化【五篇】

生态产业化【五篇】

时间:2022-05-18 14: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产业化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态产业化5篇

【篇一】生态产业化

鹌鹑养殖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名称:鹌鹑生态养殖产业化。

二、项目单位:南昌联盛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三、项目地点:南昌恒湖垦殖场。

四、项目总体目标。该项目建成后,立足于江西辐射周边省份,用1-3年时间把公司发展为养殖加工一条龙企业,树立“联盛”牌生物有机肥的品牌形象。

五、项目分类实施:1、改建鹌鹑养殖场所1万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200平方米,育雏室3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有机肥生产:原料车间500平方米,发酵车间200平方米,成品车是300平方米,质检车间200平方米办公、会议、培训300平方米,宿舍、食堂、300平方米。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投资规模500万元。2、筹资方式:自筹260万元,地方配套解决20万元,申请市科技局三项经费20万元。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符合中央提出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精神。2、鹌鹑蛋出口为国家创税增收,为周边的农户取了示范作用。3、有机肥生产减少粪便日晒雨淋造成土壤、水、空气的污染。4、本厂座落于南昌恒湖垦殖场内105国道环绕而过交通方便,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5、我国已加入WTO如何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迎接全球竞争的机遇与挑战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七、市场预测与前景分析鹌鹑养殖是一种即古老又新型的特种养殖业,鹌鹑蛋富含脑磷脂对大脑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所含的营养成份是鸡蛋的三倍,肉鹌鹑被誉为动物人参。所以人们对鹌鹑及鹌鹑蛋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市场潜力巨大。生命呼唤绿色,绿色食品需要有机肥,长期以来化肥广泛用在农业生产上对农作物增产增收取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长期施用化肥的潜在危险,也日益加深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理化性能变坏,病虫害加剧,投入产出递减,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生态和经济问题,长期吃了施化肥农作物的食品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机肥在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八、投资估算:①土建面积,修建养殖鹌鹑场所1万平方米×25元/每平方米=25万元②新建饲料加工车间2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4万元 ③育雏室3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6万元 ④仓库3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6万元 ⑤原料车间5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10万元 ⑥发酵车间2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4万元 ⑦成品车间3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6万元 ⑧质检车间2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4万元 ⑨办公、会议、培训3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6万元 ⑩宿舍、食堂300平方米×200元/每平方米=6万元 合计:77万元

2、设备、设施

①鹌鹑养殖笼2000组×160=32万元 ②通风保温设施10万元 ③饲料加工设备1套3万元 ④50KW组合肥料粉碎机组20万元 ⑤变压器及增容安装5万元 ⑥厂区电器设备安装及用具8万元 ⑦运输工具20万元⑧其它费用200万元 ⑨流动资金125万元 合计人民币:423万元 总投资为:500万元。

九、效益分析

项目边建设边生产,效益作为三年短期分析,三年内平均销售收入 ①鹌鹑蛋1800吨×7000元/吨=1260万元。②淘汰鹌鹑40万只×1.5元/只=60万元 ③纯有机肥5000吨×700元/吨=350万元 ④有机无机复合肥3000吨×1100元/吨=330万元 ⑤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1000吨×1500元/吨=150万 共计2150万元。该项目是投资少,见效快的类型,计算期暂定于3年,厂房边建设边投产,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程度加深,销售量逐年呈止升趋势。在3年当中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左右,上激国家税收50万元,年纯利润168万元。通过对项目的财务,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风险研究认可该项目是可特续性发展的好项目。

【篇二】生态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基本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二、农业产业化基本特征简介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区域化

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专业化

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一体化

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社会化

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

企业化

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上述特点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从这些丰富的内涵中,还可以引伸出其他许多外延作用和意义。例如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等等。

三、农业产业化特点

一是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据二00二年底对农业产业化的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九万四千多个,比二000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六,同时中西部涌现了一批双汇、蒙牛等排头兵,体现了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是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组织按产业分类,种植类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畜牧业占百分之二十四点一,水产化组织占百分之八点二,林特产业占百分之十点四,还有其他类型占百分之十点五。

三是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七点八。

四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他们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四、农业产业化基本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确立主导产业,就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实行区域布局,就是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依靠龙头带动,就是组建和扶持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集团,带动广大农民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发展规模经营,就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大规模、大批量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最佳效益。十几年来,潍坊市按照这一思路,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面临矛盾

1、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矛盾

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组织产品的系列开发,而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优势,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市场。从市场上反馈的信息看,大宗农产品供给过剩,普遍出现“卖难”问题,而品质优、档次高、色香味俱全的优质产品却从不缺少市场。因此,必须依据当地资源优势,通过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不同程度地解决原料产品的卖难、储藏难问题,延长销售时间,并随着新产品及名牌产品开发能力的增强,农副产品以大批量、高质量的优势进入国内外市场,扩大商品市场的空间,充分体现资源的使用价值,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产业化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从当地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出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大刀阔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好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足、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如通过利用地面、空间和水域,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多层次结构和多途径利用,在发展立体农业中开发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组织创汇农产品的生产,经过加工、包装,不断创新提高和增强辐射扩散能力,以优质名牌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2、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矛盾

实践证明:家庭经营是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佳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由于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中不稳定因素较多;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离不开土地,土地的位置固定性和空间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只能在广阔的空间上而不像工业一样集中到工厂中进行,等等,农业生产的这些特点使得农业各生产环节个人劳动的边际产品几乎无法测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大小只有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才能得到体现,而且这种劳动成果的大小有时还不一定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成正比。而农业家庭经营生产灵活、自主性强及监督成本低等,特别适合农业生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兼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经营已完全不同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经营,因为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已由主要满足自身的消费转变为主要满足社会需要,家庭经营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只要现代生产要素的运用能够给家庭经营带来理想的收益,则家庭经营就不会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不会排斥农业现代化,家庭经营既能适应传统的耕作技术,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行应从当地的财经理论与实践。

实际出发,特别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坚决避免强制性合并土地。因为采用强制性合并土地的办法固然也能解决农业的规模经营问题,但在目前大多数农户不大相信政府在现行土地分配方面的承诺,绝大多数农户离不开承包地,绝大多数农户在现有收入条件下不愿放弃承包地的条件下,任何试图剥夺农民土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无根本矛盾,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应坚持和维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内核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生产经营。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其主要作用和意义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着眼于扩大农业生产的外延,通过将农业从生产环节向加工销售环节的延伸,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通过某种利益纽带将产、加、销各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使产业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能拿到整个链条的平均利润,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3、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矛盾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主体是生产主体与市场主体的统一;作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在经济上是责、权、利兼备且对称的实体,而不是名不符实的“虚体”。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单个、分散的农户,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这是因为:第一,在二元经济中,我国绝大部分农户仍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他们既不能左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又无法渗入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农业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极弱。从全国来看,农户经济的主要特点仍是自给自足,在某种意义上,大部分农民、农户还只是市场经济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更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第二,市场主体指进入市场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从理论上讲,单个农户有可能成为市场主体。但目前正孕育出现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畸形的、运行不规范的市场,单个、分散的农户既不能接收到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又不熟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作方式,在未脱胎换骨作好充分准备之前,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性骤然加大。90年代以后,主要农产品一再交替发生“买难”、“卖难”现象,就是例证之一。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因而注定也是一种风险经济。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经济是分散的、势单力薄的,他们既不能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也无法独自承担市场风险引发的后果,因此,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即使进入市场,也不能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家庭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却没有完全确立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从而不能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要确立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制和巩固农民生产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农民的经济行为向“购”和“销”两个流通领域延伸,在“生产者”的基础上成为“买卖人”。农业产业化使承包经营的农户在成为生产主体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生产进入“产前”和“产后”两个领域,与“工”、“商”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从而确立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承包经营的农民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因此,从经济主体上看,由家庭承包制到农业产业化,是农民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递进的过程,是农民由相对单一的生产主体向生产主体和交换主体相统一的市场经济主体递进的过程。

4、农民自主选择和政府作用的矛盾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自主选择,而不是政府或其它外来的什么主体的推动,一切取决于经营主体的自我感觉和选择。这种选择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若没有利益机制,或者这种利益机制在市场比较中不合理,那么产业化经营难以开展,或开展后难以持久。同时,这种为谋求利益的选择是在特定环境中展开的。受到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制约,各地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千差万别,变化多端,这就决定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要在国情、省情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从县情、乡情甚至村情、户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绝不能不讲具体的经营环境和条件。

从政府行为角度看,在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开展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时,政府的职能问题越显突出。许多人寄希望于政府,希望通过它的统一规划和加强领导,来避免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我们应看到,中国人广地多, 相应地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数量庞大,在体制转轨时期,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且每一级政府的决策层和执行层行为的动机、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往往制定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在执行时走形变样。而且即使制定了一些真正的改革性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时,遇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抵抗,也容易使政府选择上建设项目这种以发展为主的施政行为。

改革政府的管理机构和体制,要考虑目前的现实情况,分出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当务之急是政企分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以“引导”、“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名义,指挥或插手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经营活动,也不能指定自己部门所属企业为龙头企业,更不能让这些企业居于垄断地位,影响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另外是转变职能。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从做盘子、上项目、分资金转向制定和落实政策、立法和执法、农科教结合、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等工作上,集中精力干农户、企业和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绝不能用下任务、压指标等行政手段来推动产业化经营,也不能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项目来考核干部。与此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机构改革,打破部门、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宏观管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创造环境。

【篇三】生态产业化

石台县山园食品有限公司

关于林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公司概况

石台山园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位于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石台县,始建于1991年,以生态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营业务,为有限责任制出口自营企业。目前,企业已有竹笋原料基地10万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及合作分社16个。企业主要产品有雷竹笋、毛竹笋、水竹笋等罐头食品20余个品种,年产量10000余吨, 9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香港以及美国、欧盟等地。企业现有员工82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48人,研究开发人员19人。

公司于2002年注册,其注册资本300万元。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截止2012年底资产总573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960万元,流动资产3672万元,负债总额2739万元,资产负债率47.77%。销售收入7302万元,利润525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企业自改制以来,“勤奋、进取、严谨、守法”的思想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故此,企业的荣誉不断,2003年获安徽民营科技企业称号;2005年企业自主研发的速食糖山芋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被认定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被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家优良企业推荐给日本厚生省,被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授予AA+级信用企业和被国家税务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单位, 2007年公司被认定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同年进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近年来,山园食品公司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依托石台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的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加工规模;以市场需求而开发了符合“天然、健康,优质、保健”出口冷冻竹笋类系列产品,重合同、守信誉,精心打造“山园”品牌,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山园信誉”,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建立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网络体系,实现了产销两旺,现有的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扩大生产,把当地出口林业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农林产品加工业,实现贸工农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山园食品有限公司所在地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石台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安徽省特色农业示范县。林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耕地面积多,旱地和高塝田比例大。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强抓机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抓手,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已发展各类林业笋用林面积10万亩,资源优势突出,生产资源丰富。

多年来,公司注重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而开发了符合“天然、健康,优质、保健”出口冷冻竹笋产品,重合同、守信誉,打造“山园”品牌,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山园信誉”,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建立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网络体系。

近几年来 公司新上各类生产线5条、改造原加工生产线3条;其中,新上竹笋初制生产线2条,改造原有生产线2条;新上竹笋精制生产线3条,改造1条;新建厂房设施24000 m2,建立3000吨冷藏保鲜库,开展污水处理及环保设施及水、电、道路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

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新建原料基地1万亩,新增带动农户1万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 提升了产业效益,促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生态竹笋食品各项卫生指标均高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达到日本食品卫生标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性能先进,为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推动了企业的加工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规模生产、加工,从而推动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基地建设

结合石台县林业产业化程度、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及劳动力情况,在与公司加工原料需求相配套的前提下,我们制定了公司基地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石台县建立万亩订单基地,带动农户1万户,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和原料的保护性收购。

⑴ 依托石台县林业生专业合作社,在规模面积种植区和重点产区建立合作分社10个,吸纳基地技术骨干和大户以及石台县林业重点村、组的大户和经纪参加,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

⑵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在石台县新发展优质、稳定的竹笋原料基地10000亩,加强竹类新品种、推广生态竹类种植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年培训林民8000人次以上,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提高基地单位面积效益。

⑶ 开展产品认证及产地认证、品牌宣传等工作。

加工建设

⑴ 新建标准化生产车间10000 m2(框架结构),占地面积3000 m2。新增食品加工生产线5条,扩建原有生产线3条;

⑵ 新建技术中心1500 m2(框架结构),占地面积500 m2。加强试验设备和检测实验仪器;

⑶ 新建3000吨速冻冷藏1座及冷冻设备安装配套;

⑷ 对企业进行电子信息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⑸ 建立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配套建设。

⑹ 厂区内部道路及水、电、气,给排水设施等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地点

1)生态原料基地:在本县境内选择条件适宜的乡镇村进行建设,或对本县现有林业笋用林基地进行整合改造,转化为公司的产业化基地。

2)加工厂房设施:已在公司附近(东侧)新征用地23.64亩,并已完成场地的“三通一平”。项目建成后,新老厂房连成一体。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利用皖南生态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推广发展特色出口竹笋生态原料基地,开展生态竹笋食品精深加工,开发出口生态竹笋产品,引导、示范带动山区林农改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带动山区林农增收、扩大就业,快速形成地方产业支柱多元化,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项目推行生态林业生产方式,推广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带动项目区万余农户,建立万亩生态出口笋用林基地,年种植收入1200万元以上,年增收46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长477元以上。辐射带动石台及周边10个乡镇共37行政村9000户,26000余农民。解决就业岗位340个,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1.8万元;竹笋原料的筛选及初加工可吸纳千余名临时人员就业,年劳务收入600万元以上,同时可带动包装、机械加工、运输服务以及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们已形成了林业产业化生产,增强了本地农村经济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支柱多元化,、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企业生产加工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篇四】生态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

百科名片

  

教育的产业性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目录

特征

简介

“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产业化”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教育产业化”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教育发展的误区

坚持公益性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实践公益性制度和行动的思考

编辑本段特征

  作为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违背教育公益性原则的种种产业化倾向与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编辑本段简介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并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那么,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作用?教育自身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误导,出现了一些优质公办小学、初中或高中,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把政府应该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既让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也使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为之蒙羞。作为直接后果,受到影响的还远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学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考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先发展事业。为贯彻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要深刻认识和纠正教育发展中有悖于公益性的产业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从严治教,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动。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以营利为办学目的、变相出售公共产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产业化”倾向与行为,混淆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必将带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逐步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少数“教育产业化”论者将教育混同于一般企业,甚至提出要“市场化”的论点。一方面过分强调受教育者应承担教育成本,强调学校教育的经济收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则忽视了教育的公共属性,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公众造成误导,并被部分民办学校的出资者和举办者作为牟取利益的依据。

  由于语境的不同,对“教育产业化”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讨论教育的产业属性、研究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抑或是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等问题,本来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极个别地方政府却轻率地以“教育产业化”的有关论点为由,以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广开财源为借口,或放缓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的幅度,或减少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人均教育投入水平、尤其是财政性投入水平仍相当低,甚至已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教育办学经费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出现了一些优质公办小学、初中或高中,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把政府应该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试想,若按照“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出资者将学校作为投资项目和营利途径,其后果必然是背弃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宗旨。在“教育产业化”的误导下,已经出现了个别民办学校简单地沿用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和运营学校,压低教育成本,忽视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若“教育产业化”得不到有效遏制,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会因无力负担高额费用,而被剥夺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而更多的家庭只能减少其他开支,忍受过重的教育收费。与此同时,另一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家庭的子女,即便是学习成绩和资质都很一般,却也能够通过“买分”进入教育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还会导致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出现“平价生”与“高价生”的等级区分,以致在最不该形成阶层和等级的领域出现沟壑,既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也给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对讲求有教无类和传承美德的教育受到侵蚀,甚至还可能在那些倾囊或负债进入高价学校的学生以及因家境贫寒不能进入高价学校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怨恨的种子。

  教育领域的种种“教育产业化”行为,客观上在不断强化应试教育。公办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就会想方设法争取政府投资,以集中好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为了少缴费和选择好的公办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就会靠死记硬背、追逐高的分数。“教育产业化”行为及其错误导向异化了教育目的,必然进一步拉大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的差距,造成受教育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不均等,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直接阻碍,并最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和谐和健康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甚至由此滋生拉关系、走后门、买分数、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既让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也使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为之蒙羞。作为直接后果,受到影响的还远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学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考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教育发展的误区

  “教育产业化”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还与极个别地方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有关。作为公共教育的责任主体,极个别的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产业化”把教育推向“市场”,通过“改制”卖掉优质公办小学、初中和高中,利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卸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利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的空隙,寄希望于通过收费让学生家长主要承担教育成本,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转嫁政府投入教育的责任;不仅对民办教育不予以正确引导,对公办教育也不按照《教育法》的要求,履行实现“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的职责,使教育投入留下了经费缺口。与此同时,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部分重点校、示范校、中心校集中占用过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热衷“教育产业化”的人们,将教育当成营利的行业,片面运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来“改造”学校。若完全照搬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模式,终使学校自身会既无正确的办学理念,又无正确的办学目标;教职工没有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学生没有正常渠道反映自身诉求;学校对学生不讲诚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形同虚设。以追求利润为导向的“产业化”了的学校运作模式,既限制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损害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编辑本段坚持公益性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涉及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兴亡。教育是公共产品,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创造人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承担着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启蒙使命。教育需要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国家竭诚负责。

  1.正本清源,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的公益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教育通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应该是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工具。毫无疑问,发展教育以及推进教育各项改革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过分强调教育的商品属性,而忽视其公益性,是对教育社会属性的错误理解。公办学校以其公办优质品牌收取赞助费、择校费、转学费,就无异于按照市场价格明码标价出售教育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一种有悖于公共利益的寻租行为。而民办学校乱招生、乱收费、压低成本办学,无疑是把办学作为一种投资赚钱的“生意”,谋求短期行为但不谋长远发展,谋求做表面文章但不谋教书育人,谋求经济收益但不谋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显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化”趋向,必将增加人民群众教育负担,难以充分保障全体公民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法定权利,任由其继续蔓延,既不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也有违和谐社会构建的战略目标。为此,各级政府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引导和推动学校办学回归教育本源。

  2.履行职责,发挥政府教育服务的主体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目前8亿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对教育的承受能力总体上仍然不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决不能办成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教育成本的教育,决不能办成为少数人服务的非公益性教育和“贵族教育”。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承担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主体作用,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和实行全民教育,保证公民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启蒙,保证公民享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面对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教育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期望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出资,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加大社会参与,民办教育任重道远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等于要国家把发展教育的责任全部包揽下来,也不意味着国家举办所有的教育。为了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世界各国都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注重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各级各类教育。事实证明,即便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也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由政府举办和提供的教育供不应求,相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各类各级教育。为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诚然,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教育服务,但依赖“教育产业化”不能平衡教育的供求关系,市场的驱动机制是私益而不是公益,如果放任对于私益的追逐,那么“教育产业化”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序状态,甚至改变教育的公益性质。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都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公益性机构,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有义务坚持和践行公益性原则,即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抵制非公益性因素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总之,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是反对地方政府以“教育产业化”为幌子推卸办学和投入的主体责任,是不赞成公办学校公然出售公共教育资源,是不允许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过度追求经济收益,不顾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编辑本段实践公益性制度和行动的思考

  从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的战略地位出发,各级政府在承担教育发展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遏制各种失范的“教育产业化”倾向和行为。确保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1.职责到位,确保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首先要求各级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承担起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将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预算、决算置于各级人大的审议议程及其监督之下。通过调整拨款政策与比例,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和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政府预算框架和各级政府政绩评价内容。各地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改变仅对公办学校拨款的传统做法,把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也纳入职责。使政府从学校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教育事业的监控者和全体受教育家庭和公民的代表,在实践中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

  2.完善政策,建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除明确各级政府在各级教育投入中应承担的比例、确保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加强财务监督审计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有效遏制各类学校乱收费。确保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尽快统一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和记账方式。规范对学校的出资行为,既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适用于合理回报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教育事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民办学校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3.规范办学,自我约束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通过建立与社区、家长的广泛联系,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吸纳到办学中来,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支持和监督之下。民办学校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明晰产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明确有关各方的责、权、利。研究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财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以质量、服务求生存,以形成特色、品牌求发展。

  4.合理收费,加强监管民办学校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核算成本,设立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应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示,对接受非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应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实行办学收费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加强财务管理。根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督察和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制度,将违规办学和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对以营利为目的、以办学牟取暴利的学校,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并给予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罚。

  5.培养中介,社会监督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在政府指导下,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反映民办学校意愿,维护民办学校利益,为民办学校及其师生提供相关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性建设。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行业协会、专业性社会中介组织按照协会章程和职能,或在政府的指导下或以独立的形式,针对协会会员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师培训、教学质量监控、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办学行为和结果,进行监测和督导,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及评价结果,促进民办学校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星期日教师”现象看教育产业化之伤

  ○杜  亮

  大概十年以前,我国的一位教育部长喊出了“教育产业化”口号,虽顿遭鄙斥,以至于其后来不得不出面否认。然树欲静,风不止。让这位部长大人想不到的是,十年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早已蔚为大观,远超当初想象。

  以笔者观察,目前教育领域的情况颇有些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向市场转轨初期,很多产业所出现的“双轨制”:一方面政府对这个“产业”实行管控,另一方面政府管控的体制内资源又通过不便公开的管道向体制外溢出,成为某些利益团体大发教育财的工具。例如现在很多中小学名校所办的分校以至学区房就是这种利益输送的载体。

  从更普遍的情况看,教师作为实施义务教育最重要的体制内资源,很多也受到利益的诱惑,成为体制外教育产业盈利的招牌。比如,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学大教育、学而思等有偿家教,逐渐蚕食着义务教育的神圣空间。这些校外培训机构都有许多来自名校的兼职教师。笔者将这种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兼职讲课的情况称为“星期日教师”。

  关于公办学校教师校外兼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均未做出有关的限制性规定,当然,需要看到,教师在课外从事盈利性教育活动有体制内收入偏低的原因,但是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来解决,而不是对教师“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利益输送放任自流。对于教师课外兼职,搞有偿家教,山东刚刚通过地方性法规,严令禁止;成都也在去年做出类似的规定。而多数地方采取了犹抱琵琶的做法,只是申明教师不得在工作日校外兼职。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体制的放开,在一些大城市曾经出现过“星期日工程师”的现象。即国企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周边的乡镇企业兼职做技术指导,赚取外快。当时的政策对此是严厉制止和打击的,回过头来看,舆论对“星期日工程师”大多持肯定和同情态度。因为它促进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僵化的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活跃度的增强。但是也很少有人提到,它是以一种体制内资源向体制外的利益输送为手段,以国有企业在众多“克隆体”的竞争中解体。

  “星期日教师”的出现,有类于此。但教育是社会事业而非市场化的产业,在教育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能以公办教育、义务教育的瓦解为代价么?  

【篇五】生态产业化

“非遗”产业化
作者:王欣芳
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04期

        作为国内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申报各级“非遗”项目140余项。

        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濒临消失的传统,如今正以“非遗”之名,成为北川人眼中极为重要的文化记忆。这是古羌文化的后青春期诗歌,也是一场以商业手段进行的文化救赎。

        羌族工艺的产业化试水

        不打样,不绘线,凭着对山川人物、花鸟鱼虫的深入观察了解,随心挑绣出美丽的图案。羌绣古老,用色率真质朴,其不仅是羌族人民装饰生活的手段,更是他们传达信仰,讲述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位于北川巴拿恰商业街的“北川绣娘”展厅中,几位羌绣绣娘寻光而坐,初时稍显拘谨,但很快便回归平常状态,手上飞针走线,时常要跟旁边伙伴比量一下或者聊两句家常,绣花绷子上则渐渐呈现花样纹饰:串枝莲象征纯洁爱情,牡丹代表丰盛,瓜果是丰收,蝴蝶则代表福气。

        张桂熙是“北川绣娘”的创始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穿了一整套墨綠色羌族袍服,瓦片帽和衣襟上满是精美羌绣,围裙却只用原白棉线勾出纹路。记者赞叹,她只简单说明:“我喜欢墨绿和牡丹。”

        张桂熙本人即是出色绣娘,曾经辞掉铁饭碗下海经营羌绣服装。2008年汶川地震后,张桂熙在原有事业基础上成立公司,招纳北川本地羌族绣娘,设计开发各类羌绣产品。

        羌绣针法丰富,多采用挑花、纳花、纤花、链子扣与平绣等。挑花精巧细致;纤花和纳花则显得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根据风格不同,设计成迥异的工艺品种。在展厅中,你可以看到用链子扣简单勾勒线条的卡包,也有绣着羊角花的皮包。一件旗袍上金凤翱翔,仔细看,才发现是金丝盘绣的工艺,据说制作了近半年,是一位客户定制的。此外,张桂熙的产品还包括精美的云云鞋,古意盎然的羌绣绣片,以及丝巾、礼服等定制产品。

        张桂熙的展厅只是北川羌绣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在北川,羌绣产业化既是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继承,也是汶川地震后重建和民族记忆复兴的需要。目前,当地多采用“公司+职能部门+农户”的模式,由职能部门组织农户羌绣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再由公司寻找订单,创造更多产品。此外,北川还建立羌绣产业基地,按照“文化+创意+科学+旅游”的模式,打造以羌绣为特色的中国刺绣文化博物馆群落,集羌绣文化研发、创意设计、艺术技能培训、传习体验、刺绣工坊、民族服饰等开放式可观式的加工区,会展中心及艺术家村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相比之下,北川水磨漆非遗工艺传承人朱红志更倾向于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羌族水磨漆艺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工艺极其复杂。“仅抛光打磨一项就有近10道工序。”据朱红志介绍,羌族水磨漆均以木料为胎。打整好白坯后,第一次上漆称为“上厚灰”,即用生漆、石膏、瓦粉、瓷粉等混合调成泥状,在坯胎上打上一层厚底。晾干后,将坯胎放入水中,用红砂石、砂纸等磨粗灰;之后再漆一次,又用麻柳树制成的木炭,细细打磨;等所有工序完成后,还要多次用草灰、人头发、手掌打磨抛光。

        在采访现场,朱红志正在为一对刚刚上好面漆、约60厘米高的花瓶“点睛”。以山羊毛画笔蘸取矿物质颜料,在未干的漆面上创作出一幅写意山水。“水磨漆画必须要快,1个小时是上限。在干了的漆面上,画不出这种水乳交融、光亮如镜的效果。”

        研习水磨漆工艺40余年的朱红志是目前北川县唯一能够掌握水磨漆全部制作工艺的人。他创办工作室,除了制作花瓶等装饰器具,还有大件家具。在传统的水磨漆家具中,漆器的纹饰主要是羌族先民的图腾崇拜和对自然的模仿,逐渐形成了凤穿牡丹、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几十种纹饰。同时,制作的方法也有彩绘、雕刻、镶嵌和堆漆4种。

        为了创新特色工艺品,朱红志不断融汇出新,大玩混搭,蛋壳、金、银等都被他运用到水磨漆器开发上来。

        订单应接不暇的惊喜背后,朱红志却稍有些焦虑。“我年纪大了,创意有限,但年轻人却很少爱好这一行。”这几年,收徒传道成了朱红志的一项重要工作。他认为最具天赋的“学徒”是自己的儿子,但那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成都工作。

        生产性保护的青春期躁动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6年9月,已经评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86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申报各级“非遗”项目140余项。

        5.12地震后,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许多掌握羌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遇难,为数不多的山地原著羌民也逐渐转向河谷地区迁移,包括羌绣文化在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开始出现萎缩的状态,并出现断层现象。

        实际上,许多非遗项目是羌族历史的传承关键,更是北川灾后精神重建的重要载体。目前,北川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项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文化遗产采取的抢救保护措施,以达到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民间试图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借助商业力量,对传统技艺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濒临消失的传统,如今正以“非遗”之名,成为北川人眼中极为重要的文化记忆,并试图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救赎:越来越多的北川非遗项目正在走出博物馆,借助生产和销售手段,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想要把非遺做成一门大生意;各种以非遗为主题的博览会、表演、旅游体验、文创市集、手工艺场纷至沓来。

        这与中国各地手工艺非遗资源的商业化趋同。由于大多数非遗工艺项目处于个体、零散、封闭的生产状态,加上很多手艺人经营渠道狭窄,导致产品销路不佳,规模化产出困难。对线上与线下、产出端与销售端、传统手艺与现代商业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1月,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旗下的非遗主题垂直电商平台“e飞蚁”上线,专门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提供推广平台,主打电商+营销+线下园区模式,帮助他们对接市场,联合销售手工艺产品。

        資本的风也正在吹来。2016年6月30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宣布“文化四板—非遗专板”上线,打造非遗产业产股权交易专业市场和资源整合平台。按照计划,非遗专板将为非遗项目提供包装、宣传、商业模式梳理、国际销售渠道建设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服务。一个月后,由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的“中国非遗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将面向全球募集,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采取专业项目投资运作方式解决非遗保护瓶颈问题,让非遗产品在市场、政策、金融方面得到支持。

        当古老的传统与文化迎头撞上现代商业世界,非遗不可避免地开始拥抱现代技术、互联网、品牌和资本。传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是,经由商业这扇打开的窗,或许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技艺在未来依旧生生不息。

        如何复活文化基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表示,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一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遗”。

        “博物馆保存、展示的是一些过去的、原有的文化,而我们现在要保护的应该是一种活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杨华武是北川县青片乡生人。汶川地震后一个月,死里逃生的杨华武依靠援建者提供的60万启动资金,着手组建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先后组织数百场慰问演出。

        “许多人不理解,地震刚结束就载歌载舞。但我很明白,演出不是为了遗忘,而是抢救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承。”杨华武对仅存的原生态羌歌、舞蹈形态进行深度考察、了解,通过影视多媒体方式去收集整理。

        曾经,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人打造的“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将非遗元素成功融入旅游场景,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杨华武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与著名导演相比,他的底气在于羌族文化的底蕴和沉淀。

        祁秋生是杨华武艺术团的团员之一。他原是羌族释比(相当于汉族的“端公”),羞涩且沉默,安静的在火炉旁制作一只口弦。后来他吹奏羌笛、口弦,敲响羊皮鼓,还跳了一段敬神的舞蹈。我感觉彼时他在进行一种外人无从感受也无法干涉的交流,他的眼中没有作为记者的我和我的摄影同事。

        杨华武和他的艺术团每个月发给祁秋生3800元,祁则制作定额的羌笛、口弦和羊皮鼓,必要时为艺术团排演提供原生态的灵感。如今,杨华武的艺术团招来老中青有机结合的81名团员,而且其中还有32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涵盖了羌年、释比、羌笛、口弦等七八个项目,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羌文化传承体系。

        目前困扰杨华武,乃至张桂熙和朱红志们的关键,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出口结构的调整,基层(如政府和商业机构如何)为农村的“非遗”项目的生产提供渠道,一个是“非遺”的保有者和传承者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有一点,杨华武们是坚定的,即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包括生产性方式和产业化方式,“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而不仅是技术)和核心价值(原本的文化蕴涵)得到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