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三篇】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三篇】

时间:2022-05-17 16: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流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iú chéng,基本意思是指水流的路程。出自《赞女子采油队》、《“外行”书记》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3篇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篇1

质检工作流程

一、半成品检验:铸造外观质量(是否有汽孔、垮砂、露筋少水、压薄、锅巴、型砂等),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明型号、数量)做好入库登记,产品排放在待加工区域。不良产品(注明型号、工号、原因)写好检验报告单进行报废申请,不良产品排放在待处理区域。

二、精加工检验:按照图纸要求(基准面:定位孔直径、底厚、内底直径,制动面:总长、腰带直径、制动面直径、制动面深度等),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明型号、数量)做好入库登记,产品排放在待加工区域。不良产品(注明型号、工号、原因)写好检验报告单进行报废申请,不良产品排放在待处理区域。

三、钻孔检验:按照纸要求(产品是否与钻孔工装相符、钻孔直径、分度园直径、弦长、同心度),同时检测外观(目测)。质量合格的产品排放在待加工区域。不良产品(注明型号、工号、原因)写好检验报告单进行报废申请,不良产品排放在待处理区域。

四、喷油喷字检验:目测喷油均匀、字迹清晰,合格产品分类排放。不良产品(注明型号、工号、原因)写好检验报告单等待处理,不良产品排放在待处理区域。

五、入库检验:根据图纸要求(目测外观质量,基准面:定位孔直径、底厚、内底直径,制动面:总长、腰带直径、制动面直径、制动面深度、产品是否与钻孔相符、钻孔直径、分度园直径、弦长、同心度、工厂标示符,是否清晰等),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明型号、数量)写好入库检验报告单,开好入库登记入库。不良产品(注明型号、工号、原因)写好检验报告单等待处理,不良产品排放在待处理区域。

六、不良品处理:写好检验报告单进行报废申请,经相关人员确认后,不良品排放在废品区域。

七、未尽项目流程和检验频率以产品控制计划为标准。

八、为了我们工厂的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以上各项要求相关人员必需遵照执行。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篇2

病房护理工作流程

主班

提前十分钟上岗,参加科室晨会。

清点护理室、治疗室物品登记,保证无过期物品。保证抢救用物完好备用。

与夜班护士核对夜间医嘱并签名。

8:00—12:00

负责消毒液配制及浓度监测,负责病区消毒隔离质控。

与专2一起晨间护理,观察病人皮肤受压情况,留置管道是否通畅等。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病室内物品放置有序。

与专2一起负责常规液静滴及配置。

处理医嘱,及时更换护理饮食标记。

与专业护士一起为新入病人准备床单元,通知值班医生。

14:00—17:00

摆液体及夜间肌肉注射药物。

汇总并通知常规及临时处置项目记账。随时检查并提醒费用记账情况。

回收出院病人床单元用物,与洗衣房工人清点回收被服。整理护理室,清点、准备夜间备用物品,保证夜班的供应。

整理出院病人病历,负责护理文书质控。

新入病人登记。

统计日间工作量,月末汇总。

组织核对日间医嘱并签名,每周一大核对。

打扫办公室、护理室及走廊卫生。每周一一次大清扫。

每周与被服站核对被服数量。

护士长不在岗时,负责科内协调及对外联系,代替护士长工作。

负责临床带教。

参加危重病人抢救。

小夜

16:00接班,危重新入病人床头交接,普通病人病史交接,向新入病人做自我介绍。

清点物品并登记。

与中午班交接治疗室,听治疗室。

查对摆放备用的常规液体并登记,核对发放口服药。

参加日间医嘱核对。

负责本班次所有工作,临时费用记录或记账。

负责工作间卫生,督促病人入睡。

统计本班工作量,新入病人登记,填写各记录本。

与大夜班查对本班次发生医嘱。

与大夜班严格交接,危重新入病人床头交接。

大夜

21:50交接班,清点物品并登记。

危重新入病人床头交接,向新入病人做自我介绍,与小夜班核对上一班医嘱。

负责本班次所有工作。

保持病区安静,掌握病人入眠情况。

治疗室空气消毒并登记。

填写各记录本、护理记录,新入病人登记。

抽空腹血标本。

夜间费用登记或记账,统计本班工作量,及24小时病人出入量并记录。

核对发放晨6:00口服药,测量6:00T、P、R、BP并记录。

晨会口述交班。

危重新入病人与专业班床头交接,普通病人病室交接。

向病人对本班次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下一班护士。

中午班

提前10分钟上岗,参加科室晨会。

8:00——10:00

核对并配制常规液体,抽取并负责注射肌肉药物

听治疗室,负责第二瓶常规液的配制。

与专业护士进行治疗室交接。

11:30——14:00

11:30接班,清点所有物品。

核对发放口服药

负责本班次所有工作,保持工作间卫生,保持病室安静,督促午休。

14:00——16:00

听治疗室,并与主班、帮班负责摆液体。

保持治疗室清洁卫生。

与小夜班进行治疗室交接。

帮班

提前10分钟上岗,参加科室晨会

8:00——12:00

检查抢救车药品、物品并登记,保证抢救车完好备用。

与专1一起晨间护理,观察病人皮肤受压情况,留置管道是否通畅。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保持床单元平整、室内物品放置有序。

与专1一起负责常规液的静滴和配制。

打印发放一日清单,解释费用发生情况。

催缴住院押金,未经许可不可以欠费记账。

发放夜间请假病人的口服药。

核对录入医嘱、处方,拿药,保证住院病人药品供应。

14:00——17:30

带领出院病人结账,发放出院带药,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发放化验检查单及标本容器,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摆液体。特殊药品分类按要求存放。清点冰箱,保持冰箱清洁、无霜,无私人用品。

核对领取口服摆药,发放中药煎剂,交代用法。

参加医嘱核对。

整理抢救车、微机室及走廊卫生。

与夜班同志交接当班未能下发的药物及检查单。

专业班

提前10分钟上岗,参加科室晨会。

8:00——12:00

危重新入病人与大夜班护士床头交接,普通病人病室交接,替班护士做自我介绍。

与主班、帮班护士一起晨间护理,观察病人皮肤受压情况,留置管道是否通畅等,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病室内物品放置有序。

接待新人病人,做入院介绍,测量T、P、R、BP并绘制。

适时做好分管病人健康教育及卫生处置。

随时保持治疗室卫生,物品用后消毒。

及时巡视病房,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分管病人身心两方面需求,真正给予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全面负责面向病人的一切治疗与护理,遵医嘱完成常规及临时治疗、操作(IH、im、ivgtt、iv、吸氧、吸痰、导尿、雾化吸入等等)。

14:00—17:30

负责各项常规及临时治疗、护理项目。

负责分管病人下午T、P、R、BP测量并绘制。

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

出院病人做出院指导,送病人到病房门口。

整理治疗室卫生,将浸泡于消毒桶内的物品捞出备用。

参加医嘱核对,与小夜班护士交接班,危重病人床头交接,普通病人病室交接。

统计日间出入量并登记。

参加危重病人抢救。

负责护理查房记录及临床带教。

休班前一天到分管病室提前告之,向病人对日间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下一班护士。

五病房护理工作流程

值班 提前10分钟上岗,清点换药室物品、登记,与夜班护士核对夜间医嘱、签名。

8:00--12:00参加科室早会,对危重、大手术等病人与夜班护士进行床头交接。整理换药室、护理室。打白班用过的手术包。填日报表,处理医嘱,及时填写、更换床头卡,为新入病人测量体重,通知专业护士迎接新病人。

14:00--17:30与洗衣房工人清点回收被服。整理换药室、护理室。准备备用物品。画16:00体温,书写交班提示记录,检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负责办公室卫生,整理书写出院病历。领取更换消毒液,新入病人登记,将医患联系卡发给新入病人。组织核对医嘱,每周四大核对,随时提醒特殊费用记帐。护士长不在时,代替护士长工作。听换药室做手术。

专业班 提前10分钟上岗,清点护理橱、无菌橱物品并登记。

8:00--12:00参加科室早会,对危重、大手术等病人与夜班护士进行床头交接。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引流管道是否通畅等,核对、配制液体、输液,为新入院病人铺床,接待新入院病人,做好入院介绍。对新入、手术病人测量并绘制T、 P、 R、 BP,手术前后治疗、护理,交代待术病人禁饮食,接待术后回房病人,协助卧床病人翻身。为手术病人铺麻醉床,消毒床单元;负责所有病人白班床单元的整洁。及时做好入院介绍、卫生处置、健康教育,保持治疗室卫生。巡视病房与病人沟通,了解所负责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求,真正给予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4:00--17:30负责各项治疗和护理(如口腔护理 膀胱冲洗 雾化吸入 测血压等)。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收出院病人床单元用物,对出院病人,做出院指导,送病人至楼梯口。统计工作量,参加医嘱核对,与小夜班护士交班,负责临床带教。注:专1侧重治疗,专2侧重护理,二者即分工又协作。值班人员跟随手术时,专2听值班。专1与值班扫床,专2与帮班扫床。

邦班 提前10分钟上岗,发一日清单。

8:00--12:00参加科室早会,结帐、记帐,核对、入处方,取药,摆液体,带领出院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检查抢救药品并登记。核对液体,取口服药,为夜班准备打印纸。交接医疗废物并登记。

17:00--17:30核对医嘱,整理微机室卫生,通知欠款病人交费

中午班 提前10分钟上班,配制更换治疗室消毒液。

8:00--12:00参加科室早会,注射9AM针剂,核对液体、加药、输液。

11:30-14:00接班清点所有物品,核对并发放口服药,负责本时间段内所有工作,保持病房安静,督促午休。

14:00--16:00测体温及下午手术病人T、P、R、BP,做好术前准备,打本班用过的手术包并签名。摆液体,负责治疗室卫生,并与16:00与小夜班做好交班。

小夜班 16:00与中午班进行物品交接,听治疗室,协助邦班护士摆液体,并负责核对。

17:00核对医嘱,危重手术病人与专业班床头交接,核对并发放口服药,空气消毒并登记,将消毒物品清洗干净捞出备用,检查抢救药品并登记,负责本班次所有工作,临时费用记帐或结帐,负责工作间卫生,统计工作量,新入病人登记,督促病人入睡。

大夜班 21:50交接班,清点物品并登记,核对医嘱,床头交接,交代待术病人禁饮食,书写护理记录,填写换页体温单的体重、血压,新入病人登记,抽血(包括新入未记帐病人)夜间费用记帐或登记,检查抢救药品并登记。打一日清单,发6AM口服药,负责工作间卫生(治疗室和换药室),统计工作量,保持病房安静,掌握病人夜间入眠情况。

8:00晨会口述交班,危重、大手术卧床病人床头交接。

注:1、各交班前一定卫生清扫干净,才能进行交接班。

2、六洁、四无由专业班负责。换药碗、无菌巾等物品的处理必须当班完成,各包归类,值班负责清点、打包、消毒。

3、中午班、夜班新入病人当班负责挂床头牌,做入院介绍,专业班接班后再次介绍。

4、皮试结果一律由执行者看结果,并及时记录在医嘱单及临时医嘱本上。

5、新入、手术病人的护理记录,当班完成。

6、大、小夜班用过的手术包,各自整理、打包,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血管通路小组工作流程篇3

第一章 血管通路的发展史

血液透析是现代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透析疗法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开始,但直至二十世纪以来,血液透析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伴随着血液透析的发展,血管通路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人们用注射器采血注入透析器,透析后又用注射器注回患者血管内,由此带来的问题可想而知。在1940年后的20余年中,每次透析时都需要切断一根动脉,插入一根玻璃或金属管建立血管通路,治疗结束时把插管拔掉,然后结扎血管,下次透析时再重新插入套管。由于人体可利用的血管是有限的,如此反复结扎血管,很快便由于血管耗竭而被迫中断透析。因此,当时的透析仅限于抢救急性肾衰竭和中毒,而且由于透析技术的落后,抢救成功率很低。二十世纪上半叶,血管通路问题日渐明显,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的发展,早期的透析学者如Alwall以及Teschan等曾努力试图改善血管通路,但由于血液凝结及导管材料问题而未获成功。1949年,Alwall以及Bergsten等曾用一根玻璃管将一只无尿的家兔的颈动脉与颈内静脉连接起来进行透析治疗,但由于凝血问题,治疗只持续了一周。

动静脉外瘘的出现

1953年,华盛顿大学的Belding Scribner(图1-1)在John Merrill的力劝之下对透析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他关心的是透析对水份的清除及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问题,之后,他认识到建立连续性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与助手Wayne Quinton对许多材料进行了研究与评估,最后认定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是最合适的材料,其商品名为Teflon。因Teflon能防止蛋粘结在锅上,由此联想到该材料可能也会防止血液的粘结,试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想法。1960年3月9日,Quinton、Scribner及Dilland等第一次用两根Teflon管插到一位叫Clyde Shields的透析病人手臂的相邻动静脉血管上,并在体外连接起来,可以反复使用。在透析间期,由于导管内有血流持续流过,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凝血。这一手术的成功,使慢性肾衰竭病人能够较长期地进行间断血液透析,开创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新时代,是血管通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种血管通路称为动静脉外瘘,也称Quinton-Scribner旁路或动静脉旁路(arterio-venous shunt)(图1-2)。

     

图1-1 Belding Scribner博士      图1-2 早期的动静脉外瘘

起初使用的Teflon导管材料较硬,当病人手臂活动时经常刺激血管内膜,造成血管损伤,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硅胶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但是当时的硅胶制造商并没有生产出用于输送血液的硅胶导管。于是,Quinton与厂商合作了六个月,生产出了柔软的硅胶管,用硅胶管将两根插入动静脉血管内的Teflon插管在体外连接起来,使病人手臂活动自如,同时增加了外瘘管的稳定性。1961年该种外瘘应用于临床,同时,外瘘管的形状也得到了改进,在皮下部分的导管镶嵌了硅胶翼,便于缝合固定瘘管。硅胶是一种新的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合物,柔韧而有弹性,硅胶的使用使外瘘寿命延长了5~10倍,很多病人得以进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历史上第一例使用外瘘透析的患者存活了11年,最后死于心肌梗塞。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外瘘的平均寿命并不长,一般为7~10个月。每当外瘘因为闭塞、感染或其他原因失去功能后,必须结扎动静脉并重新制作外瘘,这样反复手术几年后,全身浅表血管最终耗竭,最后又要面临中断透析的问题。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试图对外瘘加以改进。Buselmeier等曾在外瘘管的皮肤外部分加用两个血池,以避免外瘘管在透析时的断开与连接,且进一步提出,该外瘘装置可植入皮下,仅暴露两个血池在皮肤外,因此能延长外瘘寿命。Thomas曾利用涤纶片缝在股浅动脉边缘以使外瘘能立即使用且提供较大的血流量,但感染仍难以解决。后来的Allen-Brown外瘘则利用涤纶套固定在硅胶管末端,并与血管末端缝合,取得了一定效果。

尽管对外瘘管进行了种种改进,但其使用寿命仅能达到6~12个月。另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及出血等的发生率很高。由于血管的结扎,肢端缺血也常常发生。Hoeltzenbein及Belzer尝试利用股深动脉与大隐静脉建立外瘘,Kaufmann则描述了利用腹壁上动脉及静脉建立外瘘的方法。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瘘的并发症与寿命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动静脉内瘘出现前的数年甚至此后的二十年里,Quiton-Scribner外瘘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称其为第一个里程碑实不为过。

动静脉内瘘的发明

尽管动静脉外瘘使慢性肾衰病人的维持性透析治疗成为可能,但其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出血等以及其较短的使用寿命是难以克服的。人们继续努力寻找更理想的血管通路。James Cimino 医师在医科四年级时曾在纽约Bellevue血库工作,在采血技术方面,Cimino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血液透析中。1962年,他与 Michael Brescia描述了一种动静脉穿刺技术,用17号穿刺针穿刺静脉后,在其近心端肢体捆扎血压计袖套,从而获得了较大的血流量。凭借这些经历,Cimino想到了内瘘管的可能,它与同事外科医生Kenneth Appel将病人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吻合起来,建立了第一例动静脉内瘘。此后在Brescia、Aboody及Hurwide等人的帮助下,此技术日趋完美。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报道了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在1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在术后第二天,他们借助于止血带以使头静脉扩张即开始了透析治疗。他们还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头静脉越来越扩张,管壁越来越厚,透析穿刺时变得更加容易。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66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该技术的出现使血液透析治疗揭开了新的篇章,是血管通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这种内瘘称为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或Brescia-Cimino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在皮下将动静脉直接吻合,没有皮肤外露部分,减少了感染机会,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每次穿刺后也不需要结扎血管,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安全,使用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到目前为止,Brescia-Cimino内瘘仍是不可替代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动静脉内瘘开始在世界各地普及起来。手术在局麻下实施,当日即可回家。起初的吻合方式是动静脉侧侧吻合,后来又出现了端侧及端端吻合。当时是术后即开始穿刺透析,但后来发现,应给予动静脉内瘘4~6周的成熟期可使吻合的静脉充分扩张与动脉化。另外,对于那些迅速进展即将需要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应及时准备建立内瘘,并注意对非惯用侧上肢的血管保护。70~80年代的许多研究观察了动静脉内瘘的开放率问题,指出内瘘的失功能分为早期及远期两类。早期失败率在5~12%左右,多与手术操作粗糙、血管纤细及扩张不充分等因素有关,这些原因造成的内瘘失功能多需要重新制作内瘘。晚期失功能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吻合口处静脉内膜肥厚有关,另外,还与透析后低血压、动脉瘤形成等有关。

移植血管内瘘

尽管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够实行内瘘成形术。对于那些浅表动静脉病变或损伤严重甚至缺如的病人,不得不考虑血管替代问题。将一段替代血管在动静脉血管之间搭桥成为了下一个研究课题。二十世纪70年代,人们便开始了不断探索,至80年代该方面的研究进入了新时代。

移植血管的材料要求容易获得又不昂贵,而且要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血栓形成率低,能够耐受重复穿刺。1970年,Girardet等利用大隐静脉成功进行了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并对第一批病人观察了13个月,认为人体大隐静脉可以作为移植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但相关研究发现,大隐静脉移植内瘘在耐受重复穿刺方面效果较差,且易出现早期堵塞。1976年Rosenberg等首先将牛颈动脉经无花果酶处理,去除肌肉及弹力层,剩余的胶原血管放于二醛基淀粉溶液中去抗原处理固定,然后建立移植血管内瘘。后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尽管该种内瘘手术容易,穿刺后止血良好,但长期通畅率低,而且生物相容性差。Mindich等曾利用人脐带静脉经处理后制作移植血管内瘘,但未被广泛接受。同时,人们也想到了利用新鲜异体血管、冷藏血管及尸体血管作为移植材料,但均由于相容性差,取材困难等原因限制了其使用。

二十世纪80年代人造血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移植血管内瘘的状况。人造血管材料由织物或合成聚合物制成。早期,涤纶(dacron)是应用最多的血管材料,利用涤纶丝编织成血管代用品。因涤纶血管空隙大,从理论上讲可以促进组织长入以及具有较强的重复穿刺耐受性,但从实际临床应用看,这些优点并不突出,而且,经过多次重复穿刺后,血管组织出现损坏,稳定性严重下降。

1978年,Campbell等报道了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在临床中的应用。PTFE在加热状态下膨胀,成为有微网细眼的、规则的多孔性结构,亦称为膨体PTFE(e-PTFE)。电镜下可见此种血管有大量结节和纤维构成,这样的结构可使组织长入血管壁内,以增加其稳定性。八十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PTFE人工血管内瘘的2年通畅率为61~91%。

PTFE血管具有其他血管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如取材容易、生物相容性好、容易穿刺、对感染与血栓均有一定的抵抗性等。因此,PTFE血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植血管材料。

中心静脉置管的发展

1953年,Seldinger等采用了一种通过导丝经皮插入导管的方法,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了动脉造影,后来这种插管方法被称为Seldinger技术,并一直沿用至今。1961年,当时为肝病医生的Stanley Shaldon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插入股动脉及股静脉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后将导管拔除。从此,为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开创了先河,此种导管后来统称为Shaldon导管。

1963年,Shaldon等试图长期保留股动静导管以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利用肝素滴注防止血栓形成,但这种措施存在许多并发症。次年,Tomoseck等对股动静脉插管进行改进,在同侧股静脉插入两根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出血等并发症,且留置时间较长。当时由于导管留置引起的肺栓塞等发生率较高,Shaldon等主张不再将股静脉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只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使用。但当时动静脉内瘘尚未出现,因此,他们继续使用动静脉外瘘作为维持性血管通路。

此后的几年里,Smith、Matalon、Nidus等人对股静脉插管进行了大量实践与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导管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锁骨下静脉插管技术是由Uldall在1963年利用Seldinger技术完成的,故锁骨下静脉导管也称为Uldall导管,但当时并不是为了血液透析。至1969年Erben等首次利用Uldall导管进行了血液透析。70年代锁骨下静脉插管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低于股静脉插管,而且病人可以带管回家,不需要长时间住院。1979年,Uldall等又对导管进行了改进,使导管的保留时间延长到平均21天。进入80年代后,随着导管材料的改良及透析模式的发展,锁骨下静脉导管的应用更加广泛,其留置时间也明显延长,有些透析中心甚至将其作为无法建立内瘘病人的长期血管通路。

锁骨下静脉插管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要求操作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并发症也相对较多,如静脉狭窄、血气胸、损伤动脉后止血困难等。而颈内静脉插管操作更简单安全,且成功率高。Lawin及Bambauer等先后对颈内静脉插管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具有明显优越性。目前,颈内静脉已成为血液透析首选的中心静脉插管途径。

中心静脉插管做为临时性血管通路以及动静脉内瘘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出现,使动静脉外瘘的缺陷更加突出,80年代后,动静脉外瘘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半永久性血管通路——带袖套(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


  经皮中心静脉插管起初主要用于临时性血管通路并很快替代了动静脉外瘘。对短期透析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血管通路,但感染等并发症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利用带涤纶套的硅胶透析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起初的置管部位是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但后来发现锁骨下静脉置管后引起的静脉狭窄与血栓形成明显增加,因此,右侧颈内静脉是目前首选的插管部位。

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明显延长了导管使用寿命,但终究不能长期使用,其平均使用寿命仅为18~24个月,因此,我们称之为半永久性血管通路(semi-permanent vascular access)。对于那些估计内瘘成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用该种导管做为血管通路的过渡;对于那些确实不能建立内瘘而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只能试图使该种导管使用寿命尽可能延长,以期能代替永久性血管通路。但带Cuff的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的感染率、血栓形成率以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仍较高,其重复循环率也高达4~12%。尽管导管材料及形状一直在进行着某些改进,但效果并不理想。

无针透析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在透析时都需要静脉穿刺,不可避免的伴有疼痛或损伤。二十世纪80年代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血管通路,称Hemasite及Bentley Dia TAP通路,该通路把移植血管内瘘与动静脉外瘘的特点结合起来,不用穿刺皮肤,又叫钮扣型无针移植物血管通路(NNAVG),试图给血管通路带来一场革命。NNAVG呈倒“T”圆柱形,其横枝与PTFE移植血管搭桥连接,纵枝穿出皮肤,用来连接透析管路,不透析时用硅胶帽封闭。

由于Dia TAP装置连接头暴露于皮肤外,局部及全身感染的发生率很高,有时用抗生素很难控制而必须拆除装置。另外,血栓形成也很常见。据观察,该装置1年通畅率为60%,4年为20%。而且,使用1年后PTFE血管与该装置的连接处常产生损伤,由此可引起严重出血。由于该装置的并发症严重且费用昂贵,Dia TAP血管通路未能普及。

近年来,有一种完全埋置于皮下的血液透析通路(subcutaneous devices)应用于临床,与Cuff导管相比透析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较广泛的有LifeSite和Dialock 血透通路系统。由于该种通路需要在皮肤定点反复穿刺,而且也需要肝素封管,因此感染与血栓形成仍然是两个主要问题。

血管通路的发展方向

血管通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肾功能衰竭病人的透析效率得到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但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龄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已经存在的血管病变给血管通路的建立带来了挑战。实际上自从1966年Bresia和Cimino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以来,血管通路技术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尽管由于生物医学材料的快速发展为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静脉留置导管以及人造血管,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十分乐观,感染与血栓形成仍是急待解决的难题。

表1-1显示的是美国近40年来血管通路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逐年下降,PTFE移植血管内瘘及中心静脉插管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表1-1 美国维持性血管通路应用趋势

通路类型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6~87

1990

1993

动静脉外瘘

100%

100%

10%

自体内瘘

90%

90%

75%

45%

26%

19%

PTFE内瘘

10%

20%

44%

53%

49%

中心静脉置管

5%

11%

21%

30%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增加趋势似乎更强于PTFE内瘘,如果按此趋势发展,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率甚至要高于PTFE内瘘,而自体血管内瘘会进一步减少,其可能的原因见表1-2。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目前由于血管通路问题而引起的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正急剧增加。

表1-2 影响动静脉内瘘制作的因素

人口高龄化

糖尿病

高血压

周围血管破坏或堵塞

外周血管疾病

反复输液

反复留置导管

多次制作内瘘

肥胖

术者经验与技巧

总之,血管通路问题正愈来愈多的受到关注,国内外透析通路学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血管通路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在近期将有大的进展。面对现实,对那些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一旦确诊立即开始对全身血管尤其是上肢动静脉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透析指导纲要(NKF-K/DOQI)对此也提出了明确建议。

PTFE人造血管在将来很可能仍然是主要的移植材料,我们希望PTFE血管的制作工艺更加合理,另外,还应在如何减少内膜增生肥厚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带Cuff的半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还将继续增加,由于感染与血栓形成以及透析时血流量不足仍是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同样需要在导管设计与材料制作上进一步改进。因此,血液透析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与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者以及生产厂家的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访问:通路 工作流程 血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