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6篇】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6篇】

时间:2022-05-17 0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歌颂,汉语词汇,意思是歌唱《颂》诗或指歌功颂德的诗文。引申意:歌咏、颂扬[某一事物];以歌曲或诵唱来颂扬或赞颂歌颂劳模;用诗歌赞扬,泛指用言语文字等赞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6篇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1

卓别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

卓别林,英国电影喜剧演员,导演,制片人,反战人士。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一度被誉为“喜剧之王”,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作为一个从无声片时代成功过渡到有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难以估量。

《淘金记》赏析

《淘金记》改编自唐纳·派莫的短篇小说,是卓别林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卓别林最钟爱的作品。

《淘金记》讲述了一批贫困人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往环境恶劣的美国西部去淘金。许多人失败了,不是被狂烈的暴风雪天气吓到,就是缺乏坚定的意志让自己留在这片土地上。而卓别林扮演的小个子流浪汉不畏艰险,留在了阿拉斯加,并且遇上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淘金记》分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小不点和两位难友在小木屋中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小不点遇见舞女乔治亚的故事,第三部分,小不点与吉姆重新联手,找到金矿的故事。

和其他多部作品一样,《淘金记》也是一部关于流浪汉与舞女的故事。在喜剧的表象下面,埋藏着深层的辛酸。结局颇具讽刺,小不点穿上华贵的衣服,仍会蹲下身去捡别人丢弃的雪茄头,表现了金钱可以改变个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改不了人们的本质特性。

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别林作品中成熟期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而本片的圆满结局也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

在默片时代,电影演员靠个人肢体动作来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到了卓别林的电影里,全景镜头,让卓别林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女人四十》与伦理片

 伦理电影是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与其他片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

《女人四十》回归五十年代家庭伦理片的传统,描述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在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过程中,儿媳一家领悟到人生真谛,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同时也点出了当今社会中年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1995年《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

阿娥是香港千万职业女性的缩影,精明强干、照顾老小,有时虽因不堪长期超负荷运转也发发牢骚,甚或独自痛哭,但仍然费尽心机维持家庭和睦。

除了真实表现中年女性面对生活的压力外,《女人,四十》的主题升华之处在于通过阿娥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感悟到亲情伟大、生命可贵的人生真谛。公公对待儿媳的态度不乏中国大男人的传统心理,儿媳与痴呆公公的相处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朴实亲情的传达,令观众融入其中,暗生共鸣。

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侯孝贤拍摄的《悲情城市》以台湾二·二八事件历史背景,讲述一家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其悲怆的情感流露于一些家庭生活琐事之中,其历史责任感充斥于暗昧含混的历史事件里。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冲突,在微微叙述而又暗藏杀机的故事里讲述的动人而平缓。人物之间的伤痛和豪情,于不经意间在时光流转中,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侯孝贤电影独立自觉的台湾意识,正是在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历史的悲情陈述中次第展开,至《悲情城市》达到震撼人心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家庭的衰亡征象,与一段历史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政治批判中,寄寓着真切的人性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悲情城市》呈现出一种立足台湾乡土、面向中国文化的史诗气质。

《悲情城市》的复杂性是多面的,事实上,《悲情城市》的复杂性与其说展现在其史诗素材上,更不如说是全片在场面度、多线叙事方式、众多人物关系的网络之中寻求到一种形式的配合。以往侯孝贤电影中重视空间的整体感在这部作品里,竟演变得相当复杂,门廊、窗棂仿佛是历史的框子,不断框限分划着剧中的每一段人性悲剧,而多场室内戏的前、中、后景,经常出现了侯氏过往作品中少见的昨杂变化。一个地方大家族的衰徽事迹,当豪情壮志的歌声仍在空中飘荡,却不经意在流光转换间,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知识分子也好,帮派老大也好,在片中都各自闪露着尊严与生命力,这是侯孝贤影片一贯的人性化的体现,只不过在《悲情城市》里,却流露喜新厌旧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戏剧性。在侯孝贤作品系列中那种谈化低压的处理,似乎已抑压不住那时代的悲情,有着更多人性化的表现时刻此起彼落地,烙印于那位无法言语的叙事者的历史见证里。

《可可西里》的赏析

《可可西里》是内地年轻导演陆川继《寻枪》大获好评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讲述的是神

秘恐怖的可可西里高原地区反盗猎小队对抗疯狂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和恶劣至极的自然条件的沉重故事。

《可可西里》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存在的电影,是一群人为了活着和另一群为了活着的人的存在故事,存在不是戏剧,所以《可可西里》没有把生活戏剧化,它没有刻意的强化、营造、渲染生活的戏剧性因素,导演陆川像文学大师海明威一样,用平凡、寻常、偶然的氛围,道出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残酷存在状况。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影片把强烈的情感埋在“冰山”之下,这样描述的世界却是真正的世界,是接近生活的世界,它没有廉价庸俗的煽情,但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是非同寻常的。看过此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被商品世界彻底摧毁。

《小鞋子》与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电影常常以儿童为主角,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来看伊朗人民的生活哲学,充满童趣而温暖。伊朗儿童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剧情简单、温馨感人,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天堂的颜色》等。目前,伊朗儿童电影正在形成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有“真诚电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而且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如同热爱人生一样的人们。

《天堂的小孩》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浓郁,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著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美丽心灵》赏析

《美丽心灵》由朗·霍华德导演,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克斯·纳什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纳什跌宕起伏的传奇生命历程。影片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既选取纳什真实的生活素材——从年少有为到成为精神病者、战胜疾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主要的现实经历,又进行艺术的处理,创造性地构建了精神与现实交叉的时空,增加了戏剧冲突。生命中充满不断博弈的过程,爱引领纳什获得心灵的平静.揭示出天才孤独的处境和女性力量的伟大与坚韧。在其生命的历程中获得完美的心灵。影片以“美丽心灵”为主题.着重刻画心灵及精神的体验,阐释人性的孤独。纳什幻觉中出现自己虚构的人物:舍友、小女孩、特工,从不同方面代表着他内心的缺失,象征着他所渴望的友情、亲情以及事业。

在视听语言方面。首先,镜头语言的运用娴熟而义巧妙。影片使人物精神世界的冲突与幻觉外在化,使虚幻的精神感觉变成可视可听的影像,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冲突效果。纳什从天才变成精神病患者。主要冲突在于心灵的挣扎和迷茫。影片使其实体化为不同的形象,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不动声色地带来精神分裂的视觉体验。影片多次运用主观镜头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在纳什进入五角大楼破译密码时.采用旋转镜头来表现面对抽象数字时纳什的思维反应,360度的镜头旋转带来晕眩感,主观镜头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增强主观体验;同时运用景深镜头和特写,前景是纳什思考的近景.逐步放大成眼睛的特写,充斥在面面的一角,具有逼迫感,而后景深是行走的人员,与站立思考中的纳什形成对比。凸显纳什的孤独处境。影片中白手绢多次出现.重复蒙太奇的运用使其之于纳什的意义得到揭示:第一次约会。艾丽西亚帮他整理衣服,送上白手绢.两人彼此吸引,揭开纯洁美好的爱情之旅;当纳什病发,医生要求住院时,纳什焦虑地抚摸着白手绢,独自坐在床边。满含对妻子的不舍:最后纳什获奖后亲吻白手绢.寄托着纳什对妻子全部的爱意和感谢。白手绢成为爱情与亲情的纽带。白色象征着纯洁,犹如两人的爱情不受任何污染;白手绢伴随着他从天才到疯子,再到成功的巅峰,一生不离不弃,凑的氛围;在汽车追逐的一场戏中.采用间断的打击乐突击枪声的清晰,紧张的追逐和缓相知相伴。其次,影片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具有选择性和独特性,仅仅选取纳什真实生活的一些片段.同时艺术性地构建和外化其精神幻觉世界,呈现出幻想与现实并存的时空:一方面是纳什的幻想世界,既有温馨的舍友及小女孩,又有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另一方面是现实世界,如沉闷的家庭生活及校园中人们的嘲笑,虚幻与现实时空的交叉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再者,影片色彩具有二元对立性:一方面是暖色调的场景.如淡黄色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那样的宁静与祥和:另一方面是冷色调的幻想世界.身穿黑色制服的特工,黑暗空旷的丁作室,冰冷的机器设备,没有温度,充满压抑。暖色与冷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与幻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暖色暗示着心灵的平和,冷色则充斥着不安与躁动,带来心灵的伤害。最后,音乐的匠心别具与剧情相得益彰。该片的配乐由曾为影片《泰坦尼克号》作曲的詹姆斯·霍纳创作.影片开始由钢琴和管弦演奏,配合低沉的女声吟唱.营造出神秘而又紧慢的打击相结合,快巾有慢,静中有动,使气氛更加压抑低沉;在片尾部分,渐渐采用舒缓平和的乐曲,影片结束在婉转悠扬的女声独唱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影片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对照。年轻的纳什和竞争者马丁下围棋.纳什因为输j’棋局惊慌失措,撞倒了棋盘.他的心灵是脆弱的:多年后再在同样的位置下棋,早已时过境迁,这时他平静地面对一切.年华老去。沉淀的是弥足珍贵的友情。初入教工俱乐部的纳什。看到别人向教授献出自己的钢笔。这给年轻的纳什带来深深的压力。埋下精神分裂的伏笔:多年后,当年老的他再次走进同样的房间.人们纷纷向他献出钢笔.纳什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这一过程漫长而义艰辛,谁能理解其中的滋味?犹如纳什画在窗玻璃上的数学中表示无穷大的符号,窗外是骑着自行车在地七不断蚕复着这一符号形状.兜兜转转.从起点再到终点的契合。相间的点,不同的过程,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环境依旧.岁月的沧桑刻在了人的脸上与心上,擦不掉抹不去时光的痕迹。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2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3

洛阳中成外国语学校暑假夏令营作文辅导教师作品欣赏ⅶ

内蒙古游记

作者:郭启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无边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一首歌,一个民族,一种生活,魂牵梦绕,亘古游走的歌??。 2011年7月22日,内蒙古,我们来了!

(一)九十九泉·蒙古人

大巴车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穿越再穿越,不是时空,而是横跨,急切地带领我们去感受那异域风景。八达岭巍然延展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胡杨林在干旱贫瘠中安逸得伫立着;坡度不一的瓦房代表着冀中的民居风情;高速路上的排龙货车昭示着煤都就在前方。

下午,车厢里不知何时开始洋溢起兴奋,或站立张望,或隔窗拍照,昏昏欲睡早被车外的景色所吸引,内蒙古真的就在眼前了。道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开阔,群山与草原相连,独一的道路在草原上游走,如丝如带。天空格外的蓝,那是一种现代都市久违的蓝。白云静静的躺在蓝天上,看着这份静适不由得让人陶醉其中。

辉腾锡勒在蒙语中是寒冷的山梁,转过几道高坡,广漠的草原上突然站立着一个个擎天柱风车,鳞次栉比,数以万计,堪称“奔驰4s店”,绿色草原,白色风车镇,与高原的蓝天相得益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美在这展现到了极致,辉腾锡勒草原迎接我们的帷幕徐徐拉开。 九十九泉度假村,多么美的名字,大巴车在草原上缓缓行驶,好客剽悍的蒙古小伙子知道我们来了,便身着民族服装,骑马迎出寨子,四五个骑马的小伙子穿梭在巴车前方引路,忽而缓缓慢踏,忽而又纵马疾驰。不一会,我们的车到了寨子口,还没等下车,热情奔放的蒙古姑娘们早已手捧下马酒,唱起高亢嘹亮的迎宾曲列队欢迎。火辣的阵势早已把我们惊呆,找了个喝酒代表饮下大碗下马酒,我们忐忑心才落下。

终于见到了您,我疾步奔向您的怀抱,一览您灼灼风姿。无垠的绿草是您的衣襟,远方的白色蒙古包做了您的襟扣,成群的蒙古马似乎成了您的襁褓,低矮的小野花是您大襟上的刺绣,紫红的、鹅黄的、乳白的??辉腾锡勒草原的风,柔柔的,凉凉了,风里带着草味,混着浓浓的马粪味扑面而来,那才是您真实的味道。这里听不到喧嚣的都市汽笛,更没有现代文明的拥挤,这里仅是孤寂一角,怅然一隅,可以不听,只有风声,丝丝嗖嗖;可以不看,只有草绿,茫茫无涯,我自失了。

骑上蒙古马,多想纵马飞驰,揽僵远望,凝神不语,耳边响起金戈铁马,铮铮铁骨;策马向天笑,大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气概,更不失“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的洒脱。 “要不要跑起来?”枣红色脸堂的牧民大叔向我建议,看着为我牵马的牧民还有那拖家带口的马队,让我不得不自嘲刚才无厘头的想象。“跑起来,但不要太快!”鼓足勇气也做一回蒙古男儿,漫步飞奔,超过前面骑马散步的同伴,骄傲不予言表,啧啧自赞。远处依然是广漠的草原,还有突起的敖包,那是蒙古男女浪漫的见证,投下一块大大的石头,许下一份平安的祝福。眺望远方,这片草原似乎不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情,干旱的气候让您的肌肤微微泛黄,那黑褐色洼地是您枯涸的身影,这里曾是湖泊星罗棋布的地方,现在,九十九泉,您又在哪里?

接着,观看蒙古男儿三艺。傍晚,蒙古小伙子的歌声又唱响晚餐,手扒羊肉、赖茅酒,还有那蒙古姑娘的哈达银碗敬酒仪式。他们支起电子琴,拉起麦克风,摔跤场上的“黄裤哥”摇身成了歌手,不单有马背上的矫健,一首接着一首,弹唱毫不逊色。蒙古姑娘铜铃大眼,把银碗蒙古酒彬彬端上,我却提议要她脖子上哈达,她只是微笑不语??红扑扑的脸膛透着一股炙热,接着一曲《套马杆》更有雪域高原的嘹亢,这才是真正的蒙古人!痛饮、掌声、点歌,拍照、高呼,辉腾锡勒草原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再次沸腾!

晚饭结束了,紧接着,篝火晚会又开始了!游客们团团围坐篝火旁,歌声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我们几个人似乎酒兴未减,便有人提议到烧烤馆再喝。正对篝火晚会的烧烤馆,坐在蒙古包里,点上几串烤肉,几个人畅饮起来,对面不远处的篝火晚会正值热闹,烟花突然划过草原的上空,大有盛大节日的味道。

烧烤馆这时走进几个蒙古服饰的人,有男有女,是他们!其中有“黄短裤”和“套马杆”的女孩子,“你们太棒了!”我热情地跟他们寒暄,随即给心中的英雄满酒一杯,他笑着一饮而尽,那铜铃姑娘也毫不含糊,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蒙古人的豪爽。

那夜,我睡在蒙古包里;头顶星空,耳畔总有风声;那夜似乎不再有梦,有的只是草原上的驰骋??。

(二)黄花沟·莜面·大昭寺

当彪悍的敕勒人赶着高轮大车,从遥远的贝加尔湖迁徙到这一带游牧后,便留下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千古绝唱。辉腾锡勒草原,这块神奇的土地,是大漠帝王们消闲纳凉的离宫别院,更是王母静养天年的圣地。传说这里的黄花沟另有一番诗情画意,7月23日,我们便去踏寻这份神奇。

草原之上,突然出现一道深陷的沟壑,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魅力。徒步走下去,山涧迷离,山坡上绽放着各色的小花,导游小姐用纯正的蒙古普通话给我们介绍,只听清其中一句“这里有99种小花”,穗状的、喇叭状的、散葵状的;白的、紫红、黄的、几乎都无法叫出名字来。远处高山上屹立着白桦林,没有那样苍穹,却不失其伟岸,他们在山岩坡陡处坚强地静候,似乎在向远方的客人招手。

走下陡峭的小路,山底开阔了,奇石在远处展现他们的英姿,看那两个陡起来的山包正是“双驼峰”,导游一一介绍,各有其名:“卧龙峰”、“佛手山”、“神龟岭”??。 导游小姐的普通话太具有地方保护主义了,我便跟她打趣:“要不您说英语吧?我们听英语比较容易些”她似乎郁闷了,小喇叭不在扬起,只顾默默得走,不再吱声。

“导游,那是什么石头?”我终于耐不住了,“ 我说了你们也不听”她悠悠地回答。“听!说吧!说吧!哈哈??”沉默被这山景融化了。“传说王母娘娘曾东游路过此处??”那美丽的黄花沟便成了王母的后花园,神葱是王母喜爱的一道佳肴,泉水是神童浇灌花园之水,“挂瀑崖”、“仙人洞”、“三叠泉”、“一镜天”、“木鱼台”和“神葱岩”便因此得名。山水灵秀,仙人下凡或光顾或畅饮,总有神秘笼着这山。

翻过崎岖的小路,沟底更加开阔了,黄花沟谷底到了,还有清水缓缓流过,环顾四周,黄花白桦,清溪鹅卵,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两崖壁立,蜿蜒伸展,好一个“塞外江南”。

内蒙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山药没有啥稀奇的,大皮袄之于盛夏七月也不算啥宝儿,莜面倒是一定要去尝尝,听导游说莜面当数武川的最好吃。中午便离开了黄花沟,直奔武川莜面。

“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多有创意的标语性莜面馆,大巴车跋涉4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武川神马莜面馆,(对不起读者,没记住店名!),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正宗莜面大餐,大伙终于鼓足勇气从车上缓缓地走下,骄阳,干渴,饥饿。

地道的农家风味,三间大房子里还有炕可坐,女士们纷纷脱了鞋子,爬上大炕,盘腿团坐炕桌旁,等待莜面。紧接着,一道道农家菜纷纷踏至,同志们秋风扫落叶般消灭掉,没多时,动作快的同志已经吃饱准备离席,一位壮士恍然大悟,高喊:“哪个是莜面?”

“对不起,莜面马上到!”服务员转身离开,随即一笼笼的莜面终于现身了。 粗粮般的黑褐色,一笼是面条状,一笼是蜂巢空心状,一笼夹心卷筒状,还有两种蘸汤,一种是羊汤,一种不知名,心急的还没等蘸汤汁就已经下肚,异样的味道,其中也许不乏苦苦期待的失望。

难忘的莜面馆,周围环境更是别致,院子里栽种着各种果树,其上挂一标语:“以喷农药,请勿食用!”;几个笼里分别囚着藏獒、孔雀;大树桩里竟然是公共厕所所在地,让内急的人找的好辛苦;溪水从坡上缓缓流入“聚宝盆”,要不是及时提醒这是下游,乘凉的同事险些当山泉痛饮。

吃饱喝足,下一站要去大昭寺了。

呼和浩特市老城区,是三个民族杂居的城市,有伊斯兰风貌的一条街,还有蒙古族特色的城区,蒙、回、汉混居却相安无事,那要归功当年佛教的盛行,这里庙宇林立,

比似佛国,素有“七大昭八小昭、七十二个免名儿昭”之说。大昭寺因康熙爷在此逗留,便穿上了皇家寺庙的外衣,黄色琉璃瓦,寺内银佛、龙雕、壁画更是“大昭三绝”。

乾隆爷当年赏赐香妃的护卫们一箭之地,如今那段浪漫依稀尚存。为了不让蒙古族壮大,明清时期大兴寺庙,蒙古男人纷纷入寺为僧,在自己的辖区却人口不多,这也许是导游的臆测之词。

走进大殿,银佛沧桑已过四百年却依然巍峨耸立,慈眉善目,手持法器,超度众生。触摸眼前的壁画,时空流转,香火缭绕,卷轴滑动,经文云云??。惊叹于那盘柱龙雕,左右各一,环绕银佛前方的立柱周围,惟妙惟肖,几百年毫发未损,地震竟也奈何不了它,怪哉,神哉!

(三)响沙湾·k歌

7月24日,我们要去鄂尔多斯的响沙湾游玩。

外地人从羊绒衫知道了内蒙古有个鄂尔多斯,传言当地亿万富翁有7000多人,各位看官就纳了闷了,牧民在草原上养羊然后一只只薅(hāo)羊毛做羊绒衫,富裕不在话下,但也不必这样夸张,难到有金矿不成?导游小姐卖了个关子,随后娓娓道来:“鄂尔多斯盛产的东西用四字成语概括为‘扬眉吐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好一个“羊、煤、土、气”,听到这大伙才恍然大悟。

从呼市到鄂尔多斯的高速堵车是常见的,大巴车从一早就忐忑地行驶,没多久,应该发生的事情果真降临了——堵车。

诸多货车如群蚁排衙,密密匝匝,蜿蜒翻越一道道高岗,茫茫无涯??

“谁打扑克?”四组的男士们开始召集人马,“你还敢喝水,万一??”美女同事吃惊地对我友情提示,无所世事地问“这车在哪堵的?”,车厢里众人心散如沙。 车忽而踯躅,忽而止步不前,时间一点点逝去??。

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位交警,正如沙漠看到绿洲,骆驼看到湖泊,大巴车也随即在水泄不通的车道上缓缓前行,其他车道上长龙般停放着青一色的红瓦色货车。我们的大巴车经历曲折地挣扎,闯出了车阵泥沼,大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响沙湾可能就在前方了。 绿草渐渐稀疏,黄土随之取代了广漠的草原,这里有另一番天地。

骄阳烘焙着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金黄色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沙丘延绵起伏,茫茫沙海入云天,耳畔风过,嗖嗖作响。带一顶大沿西部牛仔帽,挂一副墨镜,携两瓶矿泉水,沙漠之旅开始了。

坐缆车上沙丘,俯瞰脚下,游客们有的吃力攀爬,有的从45度的沙坡上自得其乐的滑下,去听那响沙湾的奇妙声音。听人说沙响的妙音春如松涛轰鸣,夏拟虫鸣蛙叫,秋比马嘶猿啼,冬似雷鸣划破长空。声音从何而来?也有人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里有一座建筑宏伟、香火旺盛的喇嘛庙.一天正当千余喇嘛席地念经、佛音不绝、钟鼓齐鸣之时, 忽然天色大变, 狂风席卷着砂石, 倾刻间将寺庙埋入沙漠之中.现在人们听到的沙响声, 就是喇嘛们在沙下诵经、击鼓、吹号呢。还有人说是佛祖释迦牟尼四海传经布道, 一日来到鄂尔多斯高原, 给信徒们诵经.那朗朗的诵经声便留在响沙湾 。从此后人才得以聆听佛祖的教诲, 免入歧途。虽然都是神话传说,但我宁可聆听释迦摩尼的教诲,也不愿受被掩埋懒嘛们冥冥之音的折磨。

穿一只红一只篮的沙袜,漫无目的地走在沙丘上,苍穹漫漫,没有鹰击长空的雄壮,更没有大漠孤烟直的幽邃,只得啧啧叹惋自然的伟力。翻越一座又一座沙丘,没有生的丝毫迹象,黄沙在阳光下耀眼而逼你的眼,抓起一掊(pōu)黄沙,尽情散落,绝不黏连。坐上沙洲冲浪车,风驰电掣般疯狂,直至把游客的狂呼乱叫碾的粉碎。偌大的车,在沙丘间驰骋,恶狠狠地吞吐着,只有一个方向——向前!只有一个目的——征服! 机械是永远征服不了自然,骆驼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那两个高高耸起的驼峰也许是人类坐骑留下的印迹,坐在摇曳不定的驼背上,似有沙海探奇的神秘,更有神游物外的迷离。她们没有马的豪放不羁,没有牛的低沉寡言,没有羊的温文尔雅,但忍耐是它们独有的精神魅力。高大消瘦的躯体要承载自然赋予的巨大使命,在沙漠中默默行走,永不止息。驼队的牧民呵斥着,十几只骆驼逐个屈膝卧倒,好让游客骑坐上路,冷漠的

游客坐在驼背上兴奋地招手拍照留念。驼队串联缓缓前行,我不再关心沙丘是什么,开始打量胯下的这只骆驼,抚摸它们的脖颈和驼峰,驼绒柔柔的,驼峰暖暖的,它们用沉默回应。驼铃叮叮当当,到了终点,驼队逐个跪倒等待游客下驼。我亲眼目睹一只骆驼没能及时跪下而遭牧民无故踢打,我只能呆看,突然想起掖藏怀里的矿泉水,便掏出来给自己代步的骆驼喝。 “只有领队骆驼才有资格喝水!”牧民夺过水,丢下这句冷冷的话。

沙漠小火车没有真火车的速度和气势,脱落的沙雕艺术作品还不如看护员有激情,那对看护男女在骄阳下晒的乌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是哪来的兴致,黝黑小伙扛起黑红脸膛女孩就丢入水池,落汤鸡女孩飞奔追打,那小伙只得束手就擒,乖乖挨打。我看到却微笑不语,向小伙子高高竖起大拇指,因为只有响沙湾才有的生活,只有响沙湾才有的那般风情。

晚上回到呼市,k歌便成了那夜记忆的狂欢。

一间大包房,几百瓶啤酒,四十多人围坐。领导一马当先,大伙逐一高歌,众人高呼,觥筹交错,直至深夜,不易乐乎!

(四)昭君墓·闷倒驴

7月25日,内蒙古之行的最后一天。亲临昭君墓,与远逝的秭归美女作别,别有一份凄美和眷顾。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帝王、美人、战乱、和亲,滚滚岁月逝去的是风尘,留下的是历史。当年,貌美惊艳的昭君入宫多年,却无缘元帝恩宠,积怨可能会让人变成衣冠不整、不施粉黛的怨妇,但她没有!她没有选择与三千佳丽争宠,更没有趋附画师毛延寿的腌臜淫威,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历史就这样巧合地改写了。我敬仰昭君选择的睿智:选择,改变命运;选择,产生奇迹;选择才会自由。伫立在雕塑前,遥想当年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骈骑在大草原的情景,朝霞洒满草原的清晨,高头蒙古马上,单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昭君颔首低眉,婉然应和,夫唱妇随的恩爱不予言表。幸福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体验。

昭君出塞60年,汉匈和睦,边疆无争,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站在昭君青冢前,遐思冥冥:一己之力却能解万民苍生于水火,出塞为出嫁,更是出征,柔弱的江南女子用自己的美貌征服了单于父子之心,更用智慧征服了整个草原。昭君死后,牧民用衣襟包土垒墓,在大青山下筑起青冢,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 “死留青冢使人嗟”,青冢何葱葱?我不由得沉思起来。

景区周围到处卖纪念品的,什么蒙古刀、骆驼玩具,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蒙古酒。我是一个好酒之徒,对酒情有独钟,带点特色酒回去那是必须的。内蒙有河套王酒、蒙古王酒,这些别处也可以买得到,无特色可言。“闷倒驴”酒,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有六十五度之高,平日只喝五十六度二锅头的我当场崩溃,啧啧称奇,望而却步,嗅而闷倒!“就它了,来一箱!”这声音喊出了胆量,但我怎么喝啊?有人建议我用一斤闷倒驴兑上一斤40度白兰地,“正好是五粮液的度数”,一个同事算的太快,“度数是合适了,驴还能倒吗? ”我不解的问,车厢里回荡起闷倒驴度数般的笑声。

昭君,我们走了;闷倒驴,我们带走了!

一周后,北京地铁入口,“闷倒驴”被安检员查封。

“先生,城市地铁有规定,一人只能带四斤白酒”安检女孩无奈地说。

“我不知道有这规定,这可是从内蒙带来的闷倒驴酒啊!”我无助。

“啥闷倒驴闷倒马,这是规定,你自卸两瓶吧!”女孩拿起报话机,“呼叫保卫,安检有人超量带酒” 我闷倒!

凌晨一点,山东,我带着“闷倒驴”踏进家门。

老爸在等我,他也好酒,我把特产酒拿给他,老爷子喜出望外,倒上一杯,小饮一口,立马放下酒杯,红着脸对我说:“这酒还是留冬天喝吧!”??(结束)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4

艾青,本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艾青是他一九三三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用的笔名,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父亲蒋景望(1889—1940)既具有封建地主中庸、保守、悭吝的特点,又是“维新派”的信徒。艾青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吹拂着资本主义新思潮的春风,而封建主义旧道德又根深蒂固的封建家庭。因为他出世难产,算命先生说其命“克父母”,封建迷信的父亲,为了化凶为吉,便按当地风俗,将其送到贫苦农妇“大叶荷”家里寄养到五岁。这段生活,使他“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并且“与中国的穷苦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九一五年,艾青开始在村蒙馆识字,后到村、镇小学读书,一九二五年考入金华省立七中。艾青从小喜欢绘画,“从美术中寻求安慰”,一九--A.年九月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学习不到一学期,校长林风眠便建议他赴法国学画。

作品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北风》、《大堰河》、《火把》、《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诗论》、《论诗》、《新诗论》《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艾青经典作品

时代


我站立在低矮的屋檐下

出神地望着蛮野的山岗

和高远空阔的天空,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迹,

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

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

在天边带着沉重的轰响,

带着暴风雨似的狂啸,

隆隆滚辗而来……

我向它神往而又欢呼! ‘

当我听见从阴云压着的雪山的那面

传来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轮颠簸的轧响

像那些奔赴婚扎的新郎

——纵然我知道由它所带给我的

并不是节日的狂欢

和什么杂耍场上的哄笑

却是比一千个屠场更残酷的景象,

而我却依然奔向它

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我不是弱者——我不会沾沾自喜,

我不是自己能安慰或欺骗自己的人

我不满足那世界曾经给过我的

——无论是荣誉,无论是耻辱

也无论是阴沉沉的注视和黑夜似的仇恨

以及人们的目光因它而闪耀的幸福

我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感到空虚

给我生活的世界

我永远伸张着两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横跨大海

我要迎接更高的赞扬,更大的毁谤

更不可解的怨,和更致命的打击——

都为了我想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起来……

没有了个人的痛苦会比我更甚的——

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而我却沉默着

不甘心地,像一个被俘虏的囚徒

在押送到刑场之前沉默着

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

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

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

奉献给那使我如此兴奋如此惊喜的东西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

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檄

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

让它的脚像马路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痫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小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枝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7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把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伸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虎斑贝

美丽的虎斑

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_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美风格的集中。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5],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形成艾青诗歌震撼人心力量的,当然不是单纯的忧郁和伤感,而是一种将自己融汇于深重的民族苦难之中所显现出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对苦难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召唤。尤其是抗战初期写的大量诗歌,与他的“土色的忧郁”和“农民的忧郁”共存的是时代的忧郁和民族的忧郁。特别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现尤为明显。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5

张晓风经典作品

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那样混沌而又陶然的幸福,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宠爱,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比我们更好的人。

当结婚进行曲奏响的时候,父亲将挽着我,送我走到坛前,我的步履将凌过如幻的花香。那时候,你将以怎样的微笑迎接我呢等待是美的,真如奋斗是美的一样。

《地毯的那一端》

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魔季》

我最爱那些傍晚的阵雨,雨收之后,小园里的茉莉白得如一把新采出水的珠子。校园里的红土红得发沉,绿树绿得透明,我们便走在恍恍惚惚的往事里。仿佛乃是昨天,那些大学念书的美好日子,而梦和现实是这样的混淆。

如果我有一根钓竿,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彩,我就钓那些失去的闲情。 《一钵金》

人有两种,幸福的和不幸福的。幸福的人不能因不幸的事而变成不幸福,不幸福的人也不能因幸运的事变成幸福。

生命是一种探险,不是吗那些柔弱的小茎能在风里成长,我又何必在意长长的风季

我有着的,这一切我一直有着的,我怎么会忽略呢《我有》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 《愁乡石》

我们的是太早懂得忧愁的一代,你的时代未必就没有忧愁。

你是小芽,蕴藏在我最深的心里,如同音乐蕴藏在长长的箫笛中。

纯洁而高贵,深深地撼动着我。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泣的冲动。 《初雪》

你将扇动你自己的羽翼,飞向你自己的晴空。

想象中,如果有一天你已长大,大到我们必须陌生,必须误解,那将是怎样的悲哀。故此,我们将尽力去了解你,认识你,如同岩滩之于大海。我愿长年地守望你,熟悉你的潮汐变幻,了解你的每一拍波涛。我将尝试着同时去爱你那忧郁沉静的蓝和纯洁明亮的白——甚至风雨之夕的灰浊。

若我有所祈求,若我有所渴望,那便是愿你容许我更多爱你,并容许我向你支取更多的爱。在这无风的静夜里,愿我的语言环绕你,如同远远近近的小山。 《初绽的诗篇》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雨之调》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总是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送别。

《咏物篇》

生活是一篇赋,萧索的由绚丽而下跌的令人惘然的长门赋

《生活赋》

音乐是风,在观众席的千峰万壑间回荡。音乐是雨,在我们心的檐沿繁密地垂下。音乐是奇异的阳光,蜿蜒向天涯每一条曲径。 《音乐教室》

天地也无非是风雨中的一座驿亭,人生也无非是种种羁心绊意的事和情,能题诗在壁总是好的! 《种种有情》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是我看蝉壳,看得风多露重,岁月忽已晚呢还是蝉壳看我,看得花落人亡,地老天荒呢 《许士林的对白》

爱一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时,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里,一日拿出来看几回、哭几回、痴想几回。

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体貌在极盛时于对方如霞光过目,永不相忘,即使在繁花谢树的冬残,也有一个人沉如历史典册的瞳仁可以见证你的华彩。

听车声退潮再复涨潮,看淡紫的天光愈来愈明亮,凝视两人共同凝视过的长窗外的水波,在矛盾的凄凉和欢喜里,在知足感恩和渴切不足里细细体会一条河的韵律,并且写一篇叫《爱情观》的文章。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我多愿自己也是一份千研万磨的香醇,并且慎重地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美丽的清晨。 《一句好话》

悬崖上的红心杜鹃不会等人告诉他春天来了,才着手筹备开花,他自己开了花,并且用花的旗语告诉远山近岭,春天已经来了。明灿逼人的木星,何尝接受过谁的手谕才长倾其万 斛光华

无根的人即使是在说话的时候也类似谎言——因为单薄不实在。 《林中杂想》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跟他一起活——但一个人死的时候,谁来陪他一起死呢 《玉想》

世界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 《错误》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潘渡娜》

歌颂祖国成就的经典作品篇6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推荐访问:经典作品 歌颂 祖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