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共同富裕 >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8篇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8篇

时间:2022-06-14 14: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8篇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1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2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不平衡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没有掉队,共同富裕路上也不能落下一人,各级各地要立足发展实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抓紧抓实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让农村共同富裕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看得见”稳定持续的希望,“摸得着”巩固拓展的成果。“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脱贫成果的稳定和可持续,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级各地要立足地区实际,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要立足群众期待,完善政策供给,优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期间的主要帮扶政策持续发挥效力。

  “看得见”富裕富足的未来,“摸得着”乡村振兴的实惠。“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各级各地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打通要素流动堵点,让农业人口分享更多资产型收益,将农村资源红利惠及农民、富裕农民,达到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目的。

  “看得见”生产生活的变化,“摸得着”高效便捷的幸福。“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档升级;要打通农村公共服务堵点,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效匹配,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有效扩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助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基础上,从”十四五”开始,要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朝着共同富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历史。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迈出新的一大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其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今年年底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全部实现脱贫、未摘帽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做大“蛋糕”。共同富裕是通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新发展阶段更需要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用新发展理念浸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终整体上提升高质量发展。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综合国力更加强大,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分好“蛋糕”。“不患寡而患不均”,分好“蛋糕”的实质是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要大力拓展民众收入及财富的增量渠道,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缩小城乡差距。“十四五”规划建议对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现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只有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去振兴,才能从全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4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5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当代探索与实践。站在新阶段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的理论主题和奋斗目标。《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长期奋斗、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激发各方面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二)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富裕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就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相对于两极分化而言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和“富裕”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团结互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共享要建立在共建基础上,没有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也就无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生活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

  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就每个劳动者来说,他们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每个地区来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参与性、发展性和阶段性等特征,我们要对共同富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也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大做优“蛋糕”,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分好蛋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发展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以开放发展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以共享发展提高共同富裕的质量,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补短板、兜底线,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总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一步一步、久久为功,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6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7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篇8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缘于1979年12月6号,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____时,就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回答了____的提问,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创性地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连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懂的奋斗目标。“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邓小平说:“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一直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苦干实干。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小康由人民上升到全民,由生活发展为社会,小康社会的高质量的如期完成被赋予了神圣的结局和不容失败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领域全面和区域全面,对应的新目标是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以“五位一体”为主导,同步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民主、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任何一个方面也不能滞后。另外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是长久以来的重点。“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缩小差距,优化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照应了新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全面小康。因为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们要加大力度,保障基本民生。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小康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本着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创新驱动成效和定型各方面制度等新目标。

  总之,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决胜时期,我们要一鼓作气,坚决打好攻坚战,立下愚公志,勇于担当,以毕生的决心,昂扬的信心,踏实的专心,投身新的历史进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