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6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6篇】

时间:2022-05-21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6篇

第1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09级 临床心理 113200900140026 方海瑞

实验目的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培养我们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掌握检测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

实验器材

常用设备: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 冷冻室

固定器材:试管架 酒精灯 污物盘 油性笔 打火机 奥林巴斯 CX21型生物显微镜

共用实验台:蒸馏水 1‰新洁而灭 玻片缸 消毒液

微生物器材柜(放微生物实验必备器材和试剂等)

此次实验专用器材:天平,干粉培养基,浓汁标本1支,粪便标本1支,碘酒棉球1瓶,酒精棉球1瓶,眼科镊子2把,伊红美兰平板2个,营养琼脂平板5个,斜面4支,细菌分离培养物(上次实验平板),斜面培养物4支,营养肉汤4支,生理盐水2支,营养肉汤培养物(菌液)4支,半固体琼脂4支,营养琼脂平板4个,糖发酵管1套,抗菌素纸片1套,眼科镊子2把,镜油瓶、拭镜纸1套,吸水纸1本,载玻片4张,半固体培养物4支,药敏试验培养物4个,微量发酵管培养物1套。

方法与步骤

培养基的制备干粉培养基 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集中放在试管筐里,然后罩上硫酸纸、牛皮纸,用橡皮筋扎好 →放入讲台边的灭菌桶或灭菌筐内→送到高压蒸汽灭菌室

细菌的分离培养 接种环烧灼灭菌,接种环取液体标本经无菌取材后在平板划线(平板划线分离法)

细菌的纯培养 甲→普通平板→黄色菌落→1支斜面

乙→普通平板→白色菌落→1支斜面

丙→伊红美蓝平板→紫黑菌落→1支斜面

丁→伊红美蓝平板→粉红菌落→1支斜面

收集平板 → 灭菌桶内(平板底部朝下,盖朝上放置) → 速送灭菌室 → 高压蒸汽灭菌 → 洗刷。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革兰染色方法步骤涂片:干燥 → 固定→结晶紫 → 初染1分钟→水洗→卢戈碘液→媒染1分钟→水洗→95%乙醇→脱色约20秒钟→水洗→稀释复红→复染1分钟→水洗→ 吸干,镜检。

细菌的糖发酵试验、动力试验

抗菌素敏感性试验(滤纸片扩散法)

凝固酶试验

结果与讨论

1.实验室总体结果与分析

表格 1纯培养结果

表格 2抗菌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表格3糖发酵、动力试验结果

表格 4革兰染色结果

表格 4血浆凝固酶实验

根据上述各项试验结果,可判断甲乙丙丁同学纯化培养的细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

2.个人(丙)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在苏红美蓝平板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紫黑和粉红的菌落,但菌落密集,分离不明显,很多地方都拧成了一块大的团状菌落,分不清那种是紫黑和粉红的菌落。这个很有可能是在平板划线分离操作不当引起的,划线次数不够,划线的角度太大或者划线的地区交叉重叠密集造成上述的结果。

2从抗菌素药敏实验可以看出来,甲(黄色)和乙(白色)对青霉素和链霉素都敏感,为革兰氏阳性菌,而丙(紫黑)和丁(粉红)对青霉素耐药和对链霉素敏感,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对庆大霉素敏感,这就对我们医学工作中在临床上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很大指导作用。

3表格3糖发酵和动力实验结果—丙(粉红)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半固体穿刺接种沿接种线生长,根据常见肠道感染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特征,可以推断出,丙(粉红)菌落为福氏志贺菌。当然,为了更一步检验结果,还应该进行下一步革兰氏染色油镜镜检和血浆凝固酶实验。

4通过了革兰氏染色结果—丙(粉红),阴性,红色,短棒状符合福氏志贺菌的特征。但还不能下定论,只能等待下一步血浆凝固酶实验。

5表格4的血浆凝固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为阳性,通过上面一步步的实验最终确定了丙(粉红)菌落为福氏志贺菌。结果来之不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复杂的工作,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辛辛苦苦才做出来的成果最终带来的是巨大成就感,或许,这正是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魅力所在。

第2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微 生 物 学 实 验 报 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 师:黎 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 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7

  实验四 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 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 10

  实验六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 11

  实验七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12

  实验八 (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  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  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  油镜转入正下方   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  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  干燥  火焰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   滴加一小滴菌悬液  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  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菌名:大肠杆菌                     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10(×5)          放大倍数:100×10(×5)

    特殊结构:无 特殊结构:无

  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

  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

  防止水油分层,光受到折射而影响油镜性能的发挥

  〔实验讨论〕

  首次实验中有几个要点:一就是按无菌操作取用菌;二就是涂片技术的掌握;三就是油镜使用技术。凡实验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如无菌操作技术要点、自行处理实验材料、失败与思考等均可进行讨论(如涂片时蒸馏水不宜过多、取用菌时防止菌被灼烫变形、取菌宜少不宜多等均就是可以讨论的内容)。

实验二 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目的要求〕观察细菌菌落的特征;掌握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在油镜下观察细菌个体形态;学习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并加深对微生物分布广泛性的认识

  〔器材用具〕E、coli\B、subtilis\S、aureus、的斜面培养物(18-24小时)以及菌落平板各一个;染液:草酸铵结晶紫、划兰氏染液、卢戈氏碘、95%的乙醇、蕃红;无菌水、显微镜、载片、滤纸、液体石蜡就是、、擦镜纸、接种环。

  〔方法内容〕:

  (一)实验室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

  (二)革兰氏染色法 涂片固定  冷却  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  碘媒染1min  95%乙醇30-60s  水洗  番红复染2-3min   水洗   干燥   油镜镜检

  (三)芽孢染色 涂片固定   孔雀绿加热染色(勿干)5min  水洗   番红复染1min 

  水洗   镜检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被染成紫色者即为革兰氏阳性,被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体染成红色,芽孢被染成绿色。

    菌名:大肠杆菌                     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10(×5)          放大倍数:100×10(×5)

    染色反应:红色(阴性) 染色反应:紫色(阳性)

  菌名:枯草芽孢杆菌        

  放大倍数:100×10(×5)    

  染色反应:紫色(阳性)

  图1 视野观察下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图2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形态图

  〔实验讨论〕

  严格掌握脱色程度,就是成败的关键。若脱色时间过度,则阳性菌初时之紫色脱出,复染成红色,误成阴性,反之脱色时间不足,阴性菌在初染时的紫色未能脱出,复染时不能染成红色,误以为阳性菌;涂片不能厚;卢弋氏碘即用即配。

  作业

  1、 绘出所观察到到细菌的视野图,并说明染色反应。

  2、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其中就是关键的一步就是什么?

菌龄及培养条件与染色技术就是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脱色。

  3、 怎样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以证明您的结果的正确?

  与已知菌混合涂片比较。

实验三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目的要求〕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培养基常规配制程序;了解培养基过程各环节的要求与注意事项。了解半合成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习掌握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器材用具〕等配各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琼脂、1N NaoH溶液 1N HCl天平或台秤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锥形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纱布、线绳、塑料试管盖、牛皮纸报纸等。

第3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实验一 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练习油镜的使用;

2.认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练习手绘微生物图片。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基本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3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根据细胞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

2.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1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功能,在菌体上的着生位置、数目因菌种而异。菌毛(又称纤毛)是在细菌体表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直硬,且数量较多的丝状体,与细菌吸附或性结合有关。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部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特性。

3.真菌的结构特征

菌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管状细丝。可伸长并产生许多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地需要,许多真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这些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比如吸器、假根、子实体。

4.放线菌的结构特征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生物。链霉菌是典型的放线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细胞状态。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支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菌丝。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5.微生物菌落

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的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调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

三、实验器材

普通光学显微镜(Nikon YS-100),镜油,镜头纸,擦镜液;

微生物装片15张,分为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几类;

微生物单菌落划线平板6块,分别为大肠杆菌、酵母、泾阳链霉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黄青霉。

四、实验步骤

1.调节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装片,选择其中6张手绘微生物形态;

2.选择另外6张通过数字摄影系统拍照;

3.观察6块菌落平板特征;

4.整理仪器,清洁桌面。

注:本人所在35号台的显微镜不能进行数字摄影,故照片是在3号台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的。手绘图在两台显微镜观察下各有3张。

五、实验结果

1.数字摄影照片(图1)

(a) (b)

(c) (d)

(e)

2.手绘图照片(图2)

3.菌落特征(表1)

表1 . 单菌落划线平板特征描述

六、讨论

本次实验最大的收获在于熟悉了油镜的使用和清洁。过去虽让做过不少使用显微镜的生物实验,但是因为观察的都是比较大的动植物细胞,没有机会练习油镜的使用。这次观察的都是个体非常小的微生物,真菌还可以在低倍镜下观察,但是细菌、放线菌必须使用油镜观察。即使这样,八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形体极小的菌种仍然不能清楚地看到单个菌体,这也是这次没有对它们进行绘图或是摄影的原因。注意,转换到100×物镜后,禁止使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也要慢慢调节,否则极易打碎装片。

螺菌装片是为了观察鞭毛的,但是因为没有对装片进行过特殊染色,鞭毛非常不容易看到,必须将孔径光阑调到很小,同时降低聚光灯亮度,才能提高视野的对比度。能够隐约地衬出鞭毛,绘图时一定仔细观察。如经媒介剂加粗再染色,将更容易观察。

本周的3个实验(遗传、细胞、微生物)内容非常相似,都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之后进行手绘图片,而且所用的显微镜型号相同。希望以后可以整合类似资源,对同一项技能没必要3门同时上的课都训练。可否考虑对此部分上联合绪论课,讲解光学显微镜使用、手绘生物图方法,单独授课时则侧重讲需要重点观察的样本特征。这样同学们对3门实验尤其是一周中上的最后一门会有更大的兴趣。

最后,感谢原先坐在3号台的同学,摄影结束后与我交换坐位,使我也能够对标本进行正常的数字摄影。

七、参考资料

陈金春、陈国强,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4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实验》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宋文康

学号:201274020123

年级专业:2012级生物技术

小组成员:曹海锋孙向龙马红兵李鹏辉

指导教师:达文燕孔维宝

完成时间: 2014年12月4日


实验报告撰写说明

1、各班根据实际实验内容,确定淀粉酶或蛋白酶的种类。

2、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要分开写,切忌混写,即方法部分中不要出现实验结果的内容,结果部分不要介绍方法。

3、实验方法部分内容要尽量详细介绍。

4、2.2.6部分要根据各班实际实验设计内容详细说明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

5、实验结果部分内容根据实际实验结果撰写;图和表都必须要有标题,根据内容顺序按表1、表2…或图1、图2…按顺序列出;图的标题在图下方,横纵坐标轴需要时都要有标题和单位;表的标题在表上方,须绘制成三线表。如下所示:

图*:&&&&&&&&&&&

表*:&&&&&&&&&&&

6、分析与论部分内容可结合本实验实际结果和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展开讨论;结论部分只做文字性总结,不出现图表。

7、第5、6部分必须认真思考撰写,内容不可缺。

8、第7部分内容要小组成员讨论决定,结果直接决定成绩的高低,请认真对待。

9、内容定稿后请更新目录:菜单栏/引用/更新目录/只更新页码。

10、正文文本字体为宋体,数字、英文等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1.25倍行距,目录和1-3级标题的字体格式尽量不要调整。

11、本范本仅供参考,框架和标题内容不完备、不合理之处同学可自行修整。

12、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报告内容请参照其他实验课程常规格式和课堂要求撰写,不做特殊要求。


目录

1 实验背景、目的和意义 1

2 材料与方法 1

2.1 材料与试剂 1

2.2 实验方法 2

2.3 分析方法 7

3 结果与分析 8

3.1 实验结果 8

3.2 分析与讨论 13

4 主要结论 14

5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4

6 对实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5

7 参考文献 15

8 小组成员名单、分工及贡献率 16


产淀粉酶菌种的分离、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

学生姓名宋文康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技术)

1 实验背景、目的和意义

自然界中蕴藏着种类丰富的的微生物资源。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大本营,是微生物最为重要的资源库。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优良菌种是微生物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件极其细致和艰辛的工作。获得具有优良形状及潜在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功能微生物通常需要达到“亿万挑一”的地步。

淀粉酶在工业酶制剂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广泛应用于粮食加工 、食品工业 、酿造、发酵 、纺织品工业和医药行业 ,居市场份额第一。但是,我国的α一淀粉酶制剂的品种和生产菌株都很单一,α一淀粉酶酶活也较国外同行业低 。淀粉酶的生产主要依靠微生物发酵。生产菌种选育近年来尽管转导转化和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是这些方法成本较高,目前投入商业化生产的α一淀粉酶生产菌株几乎都是通过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野生型菌株。因此不断从自然界中分离淀粉酶产生菌,并探索其最佳发酵条件有重要意义 。

本实验从自然界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菌株,通过纯化测定水解圈的大小初步确定酶活力的强弱,然后进行液体培养用还原糖法测定酶活力较强的菌株,最后改变碳源,氮源,淀粉含量,PH,菌体浓度等确定最佳培养条件。获得最佳的产酶条件,以期进一步改良,适应于工业生产需求。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6个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9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制霉菌素母液(抑制真菌)。

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恒温培养箱、无菌涂布器、显微镜、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9对)、无菌刻度吸管、酒精灯、试管架1个、接种环1个、接种针1个、接种钩1个、滴管等。

2.1.2 试剂药品

1、淀粉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蛋白胨1% 、氯化钠 0. 5%、牛肉膏0. 5%、琼脂粉2% 。(按配制100ml培养基计算)

2、固体培养基:淀粉6g,酵母膏13g,氯化钠5g,添加1.O%的吐温于1000mL蒸馏水中;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36h。

3、原碘液 称取碘11g,碘化钾22g,用少量水使碘完全溶解,然后定容至500ml,储于棕色瓶中。

4、稀碘液 吸取原碘液2ml,加碘化钾20g并用水定容至500ml,储于棕色瓶中。

5、可溶性淀粉液 称取可溶性淀粉2g,用温水调成浆状,在搅动下缓缓倾入70ml沸水中,然后以30ml水分几次冲洗装淀粉的烧杯,加热至完全透明,定容至100ml。

6、磷酸缓冲液 称取磷酸氢二钠45.23g,柠橄酸8.07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配好后用PH试纸校正至PH=6.0.

7、液体发酵培养基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2%可溶性淀粉,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1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pH调至7.2,121灭菌15min。

8、3%过氧化氢溶液。

2.1.3 仪器设备

冰箱、高压灭菌锅、摇床、721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电加热器、酒精灯、试管、接种环、锥形瓶、量筒、移液管、洗耳球、玻璃棒、烧杯、PH试纸。

2.2 实验方法

2.2.1 含菌土样的采集

在西苑餐厅背面选取一个采样点,产去表层5cm,取5-15cm处。用无菌器具规范采样几十克,装入无菌的塑料袋或纸袋中扎好,记录采样时间、地点、采样环境等以备考证。

配制固体培养基

配制200ml淀粉培养基,配好后装在锥形瓶中用封口膜封住,连同实验所需其他仪器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灭菌完成后配制土壤稀释液

称取土样lg,放入盛99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锥形瓶加塞、包扎、摇匀(无菌室里),利用恒温水浴装置80℃左右水浴,水浴锅温度恒定后维持20min(制悬液时就应先开始加热),制成10-1 g/ml的土壤悬液。用一支l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lml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2.2.2 培养基的设计、配制、分装和灭菌

淀粉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蛋白胨1% 、氯化钠 0. 5%、牛肉膏0. 5%、琼脂粉2% 。(按配制100ml培养基计算)

液体发酵培养基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2%可溶性淀粉,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1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pH调至7.2,121灭菌15min。

2.2.3 产酶菌种的纯种分离方法

1、涂布

待培养基温度降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将上述每种培养基的五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2、10-3、10-4、10-5和10-6五种稀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2、10-3、10-4、10-5和10-6五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或0.2ml,小心地滴在淀粉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

用无菌涂布器涂布。右手拿无菌涂布器平放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上,将菌悬液先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l0min,使菌液浸入培养基。

2、培养

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产淀粉酶菌的筛选、鉴定

①第二天早上,发现10-2,10-5等平板已有大量菌落,在菌落周围滴加碘液观察水解圈,对有水解圈且水解圈大的菌落进行斜面转接,同时用画线法将该菌落接种在另一干净平板上。

②将接好的斜面和平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③待下午时所转接细菌已长出菌落,再进行三点法培养(在接种针上粘上该细菌,在干净灭菌的平板上分三个地方点三点)。

④同时配好液体培养基,灭菌,将该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每个接3瓶。⑤将接种好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2.2.4 产酶菌种的革兰氏染色观察

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载玻片的一面用marker笔画一个小圈(用来大致确定菌液滴的位置)。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报纸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水缓慢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7、媒染:滴加1滴碘液,染1min,水洗。

8、脱色:吸去残留水,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紫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3-5min,水洗。至此,革兰氏染色结束。

10、在油镜下观察。

2.2.5 菌种的常规生理生化鉴定

(1)甲基红试验

挑取新的待试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通用液体培养基,培养于36±1°C或30°C(以30°C较好)1-5天,从第二天起,每日取培养液1ml,加甲基红指示剂1-2滴,阳性呈鲜红色,弱阳性呈淡红色,阴性为黄色。迄至发现阳性或至第5天仍为阴性、即可判定结果。 甲基红为酸性指示剂,pH范围为4.4~6.0,其pK值为5.0。故在pH5.0以下,随酸度而增强红色,在pH5.0以上,则随碱度而增强黄色,在pH5.0或上下接近时,可能变色不够明显,此时应延长培养时间,重复试验。

(2)V-P试验

试剂:6%α-奈酚酒精溶液为甲液,40%氢氧化钾为乙液。同上法接种培养细菌,于2ml培养液内加入甲液1ml和乙液0.4毫升,摇振混合。试验时强阳性者约于5分钟后,可产生粉红色反应,如无反应,应放在36±1℃下培养4h再进行观察。(长时间无反应,可置室温过夜),次日不变者为阴性。

(3)过氧化氢酶接触试验

挑取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一接种环,置于洁净试管内,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2mL,观察结果。

2.2.6 菌种的液体培养及产酶条件优化

(1)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1、菌种的活化

将保藏的菌种洗脱接种到一个装有50ml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里,放在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2、生长曲线的测定

将培养好的菌种分别接种在3个装150ml培养基的锥形瓶中,每个里面接4ml。接种完成后按设定的0,2,4,6,8,10,12,14,16,20,22,24,28,30,34,38,40,44h测定菌种浓度,同时在160r/min,37的摇床上培养。

测定时按时间在严格无菌条件下从每个培养液中取4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2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3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2)碳源(或氮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1、配制分别含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四种碳源2%的LB培养基,灭菌。

2、配制LB培养基,其中加入2%淀粉1%葡萄糖共计400mL,装在4个锥形瓶中,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0.5%牛肉膏、蛋白胨、(NH4)2SO4、KNO3、灭菌。接种细菌,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3、从每个培养液中取2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1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15-2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3)混合碳源(或氮源)的影响

1、配制LB培养基,共计400mL装在4个锥形瓶中,其中分别加入2%葡萄糖、2%淀粉、2%葡萄糖+1%淀粉、2%葡萄糖+2%淀粉四种不同碳源,灭菌。

2、接种细菌,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3、从每个培养液中取2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1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15-2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4)pH值的影响

1、预先配制500ml液体培养基,分装在5个锥形瓶中,灭菌。

2、用1M NaOH和1M HCl对培养基进行调配,用pH试纸测定培养基pH,分别将pH调至6.0、6.5、7.0、7.5、8.0,接种细菌,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3、从每个培养液中取2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1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15-2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5)接种量的影响

1、预先配制500ml液体培养基,分装在5个锥形瓶中,灭菌。

2、分别接入1%、2%、3%、4%、5%,的菌体

3、接种细菌,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4、从每个培养液中取2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1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15-2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6)培养条件

1、配制LB培养基,共计400mL装在4个锥形瓶中,其中分别加入0%淀粉、0.5%淀粉、1%淀粉、2%淀粉四种不同碳源,灭菌。

2、接种细菌,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3、从每个培养液中取2ml,装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从每个离心管里吸取1ml上清液测酶活力,剩余菌体稀释15-20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菌体浓度。

2.2.7 紫外线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能杀灭细菌,将细菌悬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在中央贴黑纸片遮光,放于紫外灯下培养24h,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2.2.8 菌种的保藏

(1)低温斜面保藏法

取灭菌后的蛋白胨斜面,用接种针取细菌用划线接种在斜面上,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标记和接种时间,将接种好的斜面置于4℃冰箱中保藏,这样的保藏适用于短期的菌种保藏。

(2)液体甘油保藏法

甘油保藏通常需要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将甘油倒于长满菌落的斜面上,用接种针刮取菌落,再将甘油连同菌体一起倒入离心管中密封保存。注意不要把培养基刮下来,注意宁缺毋滥,用无菌甘油洗下菌落放在冰箱中保藏,这样保藏的菌种可保藏数月到数年。

2.3 分析方法

2.3.1 菌体浓度的测定方法

1、菌种的活化

将保藏的菌种洗脱接种到一个装有50ml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里,放在摇床上在160r/min,37条件下培养24h。

2、菌体浓度的测定

按设定的点分别从培养液中取菌液4ml,放在4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去上清液,首先加1ml蒸馏水将菌体稀释,然后取0.2ml的稀释菌液再稀释20倍,倒入比色皿中在721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对比得出菌体浓度。

2.3.2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及定义

(1)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在测菌体浓度时离心后所得的上清液取1ml,稀释两倍,加1%的淀粉溶液2ml,在40度的水浴锅中反应10min,取出后立即加入现配好的斐林试剂2ml,然后放于沸水中煮沸10min,取出后在5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5min,取上清液在721分光光度计上测吸光值,与标准曲线对比测得酶活力。

(2)酶活力的定义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测定酶活力实际就是测定酶促反应的速度。酶促反应速度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在一般的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往往是过量的,测定初速度时,底物减少量占总量的极少部分,不易准确检测,而产物则是从无到有,只要测定方法灵敏,就可准确测定。

3 结果与分析3.1 实验结果

3.1.1菌种的纯种分离及产酶性能结果

图1 :纯种菌落 图2:划线培养菌落

菌体产酶性能首先随菌体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菌体浓度达到最大时产酶性能也达到最大,之后菌体浓度开始下降,产酶性能也下降。

3.1.2 菌种的染色观察结果

图3:产淀粉酶菌株(1000倍)

3.1.3 菌种的染色观察结果

图4:产淀粉酶菌落(400倍)

3.1.4 菌种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1)甲基红、V-P对比试验

在液体培养瓶中加入15滴KOH和等量的α—奈酚充分摇匀后溶液变为红色。同样在液体培养瓶中加入5滴甲基红摇匀后也变为红色,并取一滴试液处理后在显微镜的油镜下观察,细菌呈红色,为杆状,说明该产淀粉酶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

图5:甲基红、V-P对比实验

(2)过氧化氢酶接触试验

于半分钟内发生气泡者为阳性,不发生气泡者为阴性。革兰氏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产生过氧化氢酶,而链球菌属为阴性,故此试验常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初步分群。

3.1.5菌种的液体培养及产酶条件优化结果

(1)菌种的生长及产酶曲线

由生长曲线知,在测定的范围内,细菌第3h就进入对数生长期,一直到第29h菌体还是对数生长。由于R2=0.8135可知测定曲线不是很可信。

图6:菌体生长曲线

由于R2=0.1286,所以实验结果有很大问题,在此讨论结果毫无意义。

图7:酶活曲线

(2)碳源(或氮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表1 碳源种类对酶活和菌体生长影响

选项

葡萄糖

蔗 糖

麦芽糖

淀 粉

菌体浓度

0.275

0.26

0.234

0.256

酶活力

-0.122

0.272

-0.193

0.175

图8:碳源对酶活力的影响图9:碳源对菌体浓度的影响

(3)混合碳源(或氮源)的影响

图10:混合碳源对菌体浓度的影响

图11:混合碳源对酶活的影响

(4)pH值的影响

图12:PH对菌体浓度的影响

图13:PH对酶活力的影响

(5)接种量的影响

图14:接种量对菌体浓度的影响

图15:接种量对酶活的影响

3.1.6 紫外线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菌种在紫外线下遮光培养,发现被黑纸片遮住的地方菌落生长完好,而没有遮光的地方细菌基本被杀灭。

图16:紫外线下遮光培养的细菌

3.2 分析与讨论

3.2.1 菌种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经鉴定,该实验的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单个细菌在显微镜下为棒状,用革兰氏染色后为紫色,甲基红试验菌液为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细菌呈红色,说明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该细菌的菌落成圆形,菌落表面及周围光滑。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时测得PH=7.0时细菌生长最快,而测得的酶活力在PH=8.0时最高,查阅文献知淀粉酶的最适PH=6.8,可见在此点处时测量出了问题。在混合碳源的测试中发现2%葡萄糖+1%淀粉时细菌生长最快。在测接种量对细菌生长影响的实验中得出3%的接种量是细菌生长最快,但此时测得酶活力最低。

3.2.2 菌种的固体培养生长及产酶性能

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能力旺盛,接种好菌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2小时左右就可看到直径为1cm左右的菌落,用碘液滴定,可以明显看到菌落周围的水解圈,说明细菌的产酶能力强。

3.2.3 菌种的液体培养生长及产酶性能

图6和图7为菌种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和酶活曲线。由图可以看出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很快进入对数生长期,对数生长期持续时间长。查阅文献知随着细菌的生长产酶不断增多,到稳定期时酶活力达到最大,之后酶活力迅速下降。而所测实验中细菌的生长曲线不完整,酶活力测定数值完全不可信。说明不仅测定时间太短,测定酶活时操作也有问题。据了解普遍的问题是酶液稀释度太大,每个小组测定时并没有精确把握酶在水浴锅中的反应时间,所以致使此处的测定失败。由于整个酶活是一条曲线,每个人的测定又有一定的时间误差,所以建议将每个点的酶液保存后最后由一个小组完成,以保证实验变量的统一。

3.2.4 菌种的保藏技术

对于性能优良的菌种或为了以后做验证实验,需要对菌种保藏。菌种在保存时一定要注意灭菌,防止杂菌进入,否则会影响细菌的优良性或以后的验证实验。

4 主要结论

4.1 在测定的范围内可知在3~29小时之间细菌都在对数生长。查阅文献知酶活力首先是根据细菌的生长而逐渐增强,当细菌生长达稳定期时达到最大,以后迅速下降。

4.2 在革兰氏染色中观察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4.3 细菌生长的最优化条件为PH=7.0,用葡萄糖做碳源,3%的接种量。

5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存在的问题:

5.1第一,测定不准确。多次取样导致前后培养液体积有很大变化,所以前后菌体的浓度并不具有可比性。

5.2第二,增加污染风险。多次在同一个培养液里取样,增加了污染几率,一旦污染就会前功尽弃。

改进的方法:

5.3生长曲线的测定

①查阅文献知菌体的生长曲线一般在40h左右,设定每2h取一次样。配置1000ml液体培养基,分装入20个锥形瓶中(每个瓶上标号),每个50ml,灭菌后每个里面接种4ml菌体,放在35,160r/min的摇床上培养。

②根据设定的点,每2h取一瓶培养基,吸取4ml菌液,离心,去上清液,将菌体稀释15倍在分光光度计下测吸光值,最终得到一条完整的菌体生长曲线。

5.4 酶活力的测定

①配置2%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1ml酶液中,在40的恒温水浴锅中反应30min,加2ml斐林试剂,在沸水中煮10min,可看到有显著砖红色沉淀。

②然后离心取上清液在分光光度计下测吸光值,得到酶活力曲线。

6 对实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6.1 对于教学来说,实验室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在不损坏和非技术性浪费的条件下,应该不吝啬于实验试剂和器材的使用。只有多次大胆尝试,也许才会得到更优化的结果。

6.2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应该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前提交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书,然后按组让同学们综合做一个最优方案。

6.3 对于老师来说,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实验。

6.4实验结束后老师应该组织一个讨论会,讨论本次实验的所学所感,相互学习。

7参考文献

引用格式范例如下:

教材专著:

[1] 吴谋成. 生物柴油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5.

期刊论文:

[2] 熊万明, 傅尧, 来大明, 等.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改质生物油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 30(9): 1754-1758.

论文参考文献:

[1]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 袁丽红主编.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

[3] 杨革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4] 谷军. α-淀粉酶的生产与应用[ J]. 生物技术,1994, 4( 3): 1- 5.

[5] 张强, 刘成君, 蒋芳, 等. 耐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与酶性质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31( 2) : 34- 37.

[6] 罗志刚, 杨景峰, 罗发兴.α-淀粉酶的性质及应用[ J] . 食品研究与研发, 2007, 28( 8): 1- 18.

[7] 李斌,李晓飞等淀粉酶活曲线的测定。

[8]《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实验》西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学团队。

[9] 阙祖俊,刘赵玲等。淀粉酶生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2010-9.

8小组成员名单、分工及贡献率

序号

姓名

主要完成的工作

贡献率(%)

1

宋文康

实验设计

20

2

孙向龙

查阅文献

20

3

曹海锋

实验操作

20

4

李鹏辉

实验操作

20

5

马红兵

实验操作

20

组员签字:

组长签字:

2014年12月8日

第5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2、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水携带的病原菌的存在与肠道来源的细菌相关,肠道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随水流传播可引起肠道病爆发流行,所以必须对水中病原微生物严格监控。但要从水体中直接检出病原微生物比较困难,它们在水中的数量很少且培养条件苛刻,分离和鉴别都比较难,即使样品检测结果是阴性也不能保证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因此,常用指示微生物作为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指标。大肠菌群细菌在人的肠道和粪便中数量很多,受到粪便污染的水容易被检出,且检测方法比较简易。所以,常以大肠菌群为微生物评价水的卫生质量。大肠菌群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在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菌属(Escherichi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大肠菌群数是指每升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近似值,根据水中大肠菌群的数目即可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并推断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本实验主要通过多管发酵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杜拉姆发酵小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

1.初发酵试验

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平板分离

初发酵管24至48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均需在伊红美蓝琼脂(EMB)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复发酵试验(本实验只要求做到镜检)

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进一步证实。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小时培养产酸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及试剂:

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灭菌水,革兰氏染液等。

2、仪器或其他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锥形瓶(1个),灭菌吸管(1支),灭菌试管(20支),平皿(12个),无菌枪,试管架,酒精灯,接种针,棉塞等。

四、实验步骤

1.水样采取:

本实验水样来自辽宁科技大学花坛和人工湖。取距水面10~15cm的深层水样,先将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

2.培养基的制备:

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是商品培养基。准确配制出120ml的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10ml的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150ml的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

3.灭菌消毒:

取出18支干净的试管,每个试管中倒置一个杜拉姆发酵小管,均加入5ml的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另取2支试管,倒置杜拉姆发酵小管,各加入5ml的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将上述的试管,平皿,EMB培养基等实验器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30min。

4. 初发酵试验

在两个装有已灭菌的5mL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大试管(内有倒管),以无菌操作各加入已充分混匀的水样10mL。在18支装有已灭菌的5mL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以无菌操作加入充分混匀的2种水样的各种稀释梯度1mL,混匀后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h。

5.平板分离:

上述各发酵管经培养24h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深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淡紫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6.革兰氏染色镜检:

取上述特征的群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1)取上述特征的培养物涂片,涂层要薄;

(2)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不宜过热)

(3)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进行初染,1min后用水洗去;

(4)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进行媒染,1min后用水洗去;

(5)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止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用水洗去;

(6)滴加番红复染2~3min,水洗,晾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阴性菌。

7.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后,再根据初发酵试验的阳性管(瓶)数查表,即得大肠菌群数。

五、思考题

(1) 何谓大肠菌群,它主要包括哪些细菌属?

(2) 为什么EMB培养基的琼脂平板能够作为检测大肠菌群的鉴别平

(3)为什么要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水源被肠道病原菌污染的指示菌?

第6篇: 微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
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实验过程(见书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