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三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三篇】

时间:2022-05-15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3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篇1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王倩

摘要: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它所倡导的是“自由、民主”的精神,而且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但是,五四运动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它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分裂开来,造成了民族自卑感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让中国人民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感。

关键词:新旧传统文化;继承;批判

反观历史,中国思想每一次的进步无不建立在传统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之上,通过全盘引进与西方思想来获得进步和发展古今实属首次,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们几乎完全反对传统思想,反对中医,反对儒学,反对古文,甚至连汉字也有人主张废除,采用英文。但是,他也有其值得赞扬的地方,它所进行的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并且提出了五四精神,倡导“自由、民主”。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五四时期前后传统文化的差异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处于遭受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民族危机依旧深重、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为了救亡图存,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是不够的,要在传统思想观念上作彻底的改造。力图找到根本变革中国的道路。于是,以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人物,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旧文化的浪潮。他们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解放了民众的思想解除了封建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诚然,与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作斗争,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胆量,就断然不能确立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但是, 绝大多数五四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 以“中国文化一切都坏,西洋文化一切都好”的极端片面态度来看待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对国外先进思想全盘接受。陈独秀提出要“拖四十二生的大炮”向封建传统文化猛烈攻击,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由此可见一斑。李泽厚也承认“如此激烈否定传统、追求全盘西化, 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1]。五四先贤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态度在使国人彻底摆脱封建伦理思想束缚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打击则是旷古未有的。今日中国学人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和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无不与五四时期的种种意识形态有关”[2]。须知,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

民族绝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五四以激进主义方式反对传统文化,无疑给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曲折性,使传统文化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建设之外, 增添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五四运动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陈独秀认为:”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然而其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原则精神”必定是一致的。这种原则精神,就是民主。民主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舍旧图新,由乱而治,由弱到强的必由之路:“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图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之潮流。”基于这个原因,陈独秀认定自由、平等、民权诸说是西洋文明之大原;认定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是西洋式社会基础。”肯定自由、平等、人权必须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新信仰,是文化革新主义者们吹响的心得时代号角,它鼓励着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民主的理想而奋斗。这是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之一。

五四文化革新,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深刻地影响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伦理、艺术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传统。比如,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统,五四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五四白话文的传统,五四青年爱爱国运动的传统等等。正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儒学的研究者们将民主与科学引进到现代文化当中来,以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从而,新儒家学派也就诞生了,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杨义先生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伟大的中华民族,当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才更能显示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光辉灿烂。五四文化革新,正是将传统文化继承并转型,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融入社会的高度,开创了追随时代潮流的新纪元。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它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看待世界,从对社会各种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儒家文化中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思想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比如“仁”、“礼”、“义”思想,关于天下大同的构想,虽是一种缺乏科学的空想主义,却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痕迹。

三、“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五四文化运动最错误的是全盘否定中国过去。有些学者将它比作始于十八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具有某种反权威、反传统的特征。但是,启蒙运动批判的是中古以来政治化、制度化的教会权威,否定的是不适宜近代要求的僵化的宗教规范,而这并没有影响它同时采用另一种“传统”的形式,即呼唤和要求恢复到希腊罗马的古典人文传统,就是说,从后一方面看,近代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传统”的观念和力量,从传统汲取所需的精神资源。

近代文明的发展是连续与变革的统一,而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因为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累出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延续和积累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化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涵是有发展变化的。对于不同背景下以及不同国家来说,传统文化的含义不尽相同,都有其特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大家遗忘或是被收藏到纪念馆、图书馆中,而另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会与新生的文化相适应、相融合,被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下来,并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发展成为新的传统文化。

相比较而言,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以极大的激情拥抱“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凸显出启蒙、解放的强烈冲击力量,同时以打倒孔家店为中心口号的“全盘反传统”特色也极为突出。这样完全割裂传统和现代,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一击。从人文角度看,“五四运动”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在一定意义上,它甚至扼杀了华夏文明中某些非常优秀的东西,这正是矫枉过正的后果。

首先,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有失偏颇。上面提到有些儒家文化确实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它所倡导的纲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着残余。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思想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比如“仁”、‘礼“、“义”思想,关于天下大同的构想,虽是一种缺乏科学的空想主义,却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痕迹。可五四运动并没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不问清楚就以儒家学派甚至以孔子本人为敌。

其次,它把社会制度和人文文化等同起来,这就造成了在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同时把一些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也当成了糟粕。白话文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伴生物。科举制度是一种丑恶的制度。它禁锢个人的自由思考,完全的排斥其他学派。这是由于封建制度造成的。只要能给人自由思考的权利,不要独尊儒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五四运动倡导者却把文化和制度绝对混淆起来,这就造成了糟粕的局面。当代中国社会,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之后,中国文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一味的文言文的体制,使得大多数人都去阅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那些古典的、经典的文言文著作被人们所遗忘。五四在“破”的方法做的太多了,而在“立”的方面做的却很不够。当今人们心痕浮躁,现在这种崇尚利益的社会状况与全盘西化运动时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2】相蓝欣. 传统与对外关系:兼评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7:10.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篇2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高考四要素研究】

【预习案】

【知识梳理】先通读课本,再结合自学引导勾画、标注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并写下我的疑问。(15分钟)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 ” ,妄图使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 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五四运动的概况

1.第一阶段(爆发)1919.5.4

(1)中心: (2)主力:

(3)口号:“外 ,内 ”、“废除 ”、“拒绝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还我青岛”。完全实现的口号是 。

2.第二阶段(高潮)1919.6.3

(1)中心:由北京转到 。“ ”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2)主力: 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2)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 上签字

三、意义(五四精神)

1.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体现出强烈的 精神和 精神。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 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出了鲜明的 和 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 ,它体现了 、 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中国从 发展到 的转折点。

【预习自测】

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2.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3.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和约签字”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剧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剧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5.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我的困惑】(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相应记录)

【重难点阐释】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探究案】

材料一: 五四还可以说成是一场文化大革命,而这场文化大革命注重观念而没有注重制度建设。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五四时期都有哪些新观念传入中国?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毛泽东

2、五四运动的发生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哪些基础?

材料三:五四运动扶植了一个更活跃的妇女参政运动,把妇女带入了政治和社会活动中。

民国时期,山东的教师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1920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山东地区的小学一、 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1922年小学一律废止用文言文编写的国文等教科书。由此开始,用白话文进行教学

3、五四时期社会出现什么新变化?

材料四:它(五四)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要年轻人志愿为它而推动,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4、我们今天要继承五四的哪些精神?

【训练案】

1.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2、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主要是指( )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3、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民主革命相比显著区别是

①有广泛群众基础②目的在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了学生运动

5.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课后作业】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后反思】

【别样历史】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5月4日)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五四运动篇3

五四运动

简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随后,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斗争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背景:

1: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2: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3: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4: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5:北洋军阀卖国,人民负担加重, 军阀混战。

6:俄国十月革命,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

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保我主权"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争回青岛方罢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中国宣告死刑了"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五四精神意义:

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

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五四精神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1]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林毓生、林以为论“五四精神”:

林生[6]认为应当区分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林以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中国知识份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承袭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与俄国沙皇时代的读书人与国家威权同制度发生的“疏离感”,因而产生的知识阶级激进精神,以及西方社会政教分离为背景而发展出来的近代西方知识份子多元化专业研究的风格,有很大出入。这种使命感使中国知识份子以为真理本身应该指导政治、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发展。其最高境界乃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悲剧精神。

而林教授认为“使国家强盛”、“自由”、“民主”、“法治”和“科学”为五四目标。

而五四思想则包含“全盘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等传统一元论模式的思想。

五四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对外关系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够保留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十项原则”,山东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把青岛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是胶济铁路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由日本控制,中国权益没有恢复。

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

教育方面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政治方面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评价:

1: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3: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4: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7: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推荐访问:党史 三篇 美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