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故事(完整),供大家参考。
独家文档
原创文章,请勿搬运
感谢支持
学习故事
丨星星味道的汉堡
2016-02-03
王姿翁
记录对象:桐桐
记录人:王姿翁老师
时间:2015 年 10 月 25 日星期日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安静乖巧的桐桐吃完早餐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你今天要进美工区,去玩橡皮泥,要做一个汉堡给我吃。我说:“好呀!期待你的大餐。”一进区,你就开始搜寻合适的材料,最后你选了五角形的泡沫和绿色的轻粘土,拿着材料的你,有一种五星级大厨的感觉,五角星的泡沫在你手中已然变成了一个面包,而绿色的轻粘土也好似变成了一颗生菜,你将生菜剁成泥,一层一层的裹在面包外面,慢慢的,一个汉堡的雏形大致已完成。
我要将生菜一层一层的裹在面包外面,一点点白色的部分都不能漏出来。
可是当时的你并有没就此满足现状,而是顺手拿起桌上的彩笔,用彩笔底部现有的形状在你的汉堡包外面压印造型,一个圈,两个圈,三个圈……在你精心的设计下,一个独一无二的汉堡包诞生了。你高兴的拿给我说,“老师,我做好了!给你吃。”我欣喜地从你手中接过来说,“它长的好特别啊,它是什么啊?”你自豪的告诉我说,“这是星星味的汉堡哇!” 彩笔底部的图形也能让我利用起来,我拗的造型不错吧!
在这个故事中桐桐有可能在学什么
桐桐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而且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惊人,心灵手巧的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将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简直就是一个魔法师,你可以教我这个本领吗?
机会和可能
桐桐的动手能力很强,对于一件事情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作为他的老师,在今后区域投放材料时,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去一样一样的探索,去创作属于自己作品的 style。同时我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桐桐的语言,幼儿口述我做记录,记录下当时幼儿创作的灵感,希望最后呈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东西,而是一个完整的、富有童趣的作品。
教师反思
这个学习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和平时不太一样的桐桐,一个会魔术的桐桐,一个有思想的桐桐。作为她的老师,我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先审视自己的行为,不能总是用旧的眼光看人;然后再用欣赏的眼光去追随孩子,发现他们独特的内在,用时间去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的绽开。
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 丨 不倒椅 2016-02-17
李云艳
记录对象:梓墨小朋友 记录人:李云艳老师 记录时间:2015 年 10 月 23 日
今天,你选择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座椅。起初,你将两块空心积木一横一竖靠在一起尝试组合成椅子,试坐后似乎有些不满意,只见你又用同样的方法在上面加高一层,再次试坐,估计仍没达到你的要求,所以你第三次加高、试坐,让自己的两只小脚悠闲地悬在半空。
本以为你已大功告成,没想到你又搬来了许多小型实心积木,不断地塞进“椅背”。我不禁问你这样做的原因,你自信地回答:“放进去就更重、更稳了,就不会倒了呀!”哇,原来小小的你在发明制造“不倒椅”呢!这种勤于思考、不断尝试的精神真让我佩服!
在这个故事中,梓墨有可能在学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梓墨有可能在学什么?
梓墨,你在搭椅子的过程中不仅投入,还能将学到的基本建构技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拼合、填满、规则叠高等;你做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乐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你身上有着特别的精神打动我,那就是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看来以后我要称呼你为“梓墨老师”啦!
机会和可能性 机会和可能性
你在建构游戏中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开始关注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稳固性,看来你把我上次小结别人搭建失败的经验牢记于心,这次就付诸行动,坚持不懈地探索更稳固的方法。下次你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进一步迁移,尝试研究搭高楼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会给我们又一个惊喜!
家长反馈 家长反馈
妈妈听说你搭“不倒椅”的事既惊讶又感动,老师也对你的创造性十分钦佩呢!
教师反思 教师反思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真是无穷大!仔细回忆上次建构小结,结束前我抛出了“怎么搭高才不容易倒”的问题,没想到成为梓墨此次的研究动力和主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继续在爱的道路上和孩子共成长!
学习故事 混班区域中的那些事儿
混班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社会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置了多个区域,投放多种材料来支持幼儿游戏。尽管材料丰富,但我发现混班区域时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区域活动时间内,有的幼儿会换区频繁或者有时想回自己班级。为什么幼儿不能在同一个班或者同一个区持续游戏呢?从下面几个故事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故事一:挑战......... 我的发现:
豆豆是中四班的孩子,今天的混班区域时间她选择了中二班的植物区。除了两位中二班的男孩,只有她一个女孩在这个区游戏。入区后她首先操作干花材料,然后是用放大镜看标本……十多分钟后她来告诉我想回自己的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这个区不好玩。我提议换一个区,她同意了。
教室里的植物区、益智小天地、百变拼图、棋类区有空位。豆豆看了一圈,还是坚持要回班,因为没有她喜欢的区。我主动提出和她一起玩。她犹豫了一会,选择在棋类区玩跳棋。拿到跳棋她说不知道怎么玩,我就给她讲解了最简单的玩法。
豆豆摆棋子的时间,我试图邀请同一个区的小朋友(都是中二班的孩子)和豆豆一起玩,可是他们都拒绝了。正在玩“智慧金字塔”的青宸说她没时间;正在玩“动物棋”的家齐说“不可以(和她玩),我不会玩那个”;就连说跳棋是他带来的天淇也说“不要(和她玩),我也不会”。最后还是我陪她下棋。
棋下到一半,旁边百变拼图区的优优有事找我。我让豆豆自己先观察下一步怎么走,一会就回来继续下棋。可刚走不到一分钟,豆豆就来告诉我她还是想回班。我马上和优优说完事情回到棋桌上,请豆豆和我一起把棋下完。剩下的半局她落棋速度很快,像是急于完成这项任务。
棋局一结束,她再一次提出要回班。我看了看拼图区还有位置,灵机一动,把拼图区的材料用尽全力地夸奖介绍了一番。终于让她动心,选择了一份“米奇拼图”尝试还原。她拿到拼图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不知道怎么玩。”我耐心地和她一起拼拼图。我想知道她是不是真的不会拼,有几次就随意放置拼图。结果豆豆都能发现不对然后找到正确的位置。其实她可以自己完成这份拼图。
玩的过程中我和她聊天。
我:“你有朋友在我们班吗?”
豆:“没有。”
我:“你为什么选择植物天地区?”
豆:“我今天吃得太晚了。我以为植物天地好玩。玩了一会就不好玩了。”
我:“为什么?”
豆:“只是(把花)放在水里有颜色。不像美工区有轻粘土那些……”
我:“你最喜欢去班上哪个区?”
“美工区。”
虽然拼拼图的过程中她依然有放弃的念头:“这个太难了”“我真的不会拼”“我真的不知道这块放在哪”“我想回去了”,但是我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陪伴她,直到她完成拼图。拼图完成后她也露出了笑容。回班之前我问她明天是否还来中二班玩,她说不知道;如果和朋友一起呢,她不回答……
我的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我了解到豆豆一直想回去的原因:第一,她以为植物区有像美工区那样的材料,实际上却没有这个材料满足她;第二,她喜欢的美工区已经没有空位;第三,没有朋友陪她一起玩。而最根本的原因第三个。没有同伴,她对这些材料都不感兴趣,“不知道怎么玩”。只要我这个临时的同伴一离开,她就会想回到自己的班级。而如果有朋友一起,她可能还会来中二班玩。整个活动时间我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挽留她,甚至是一直陪伴她。虽然她最终没有离开这个班,但是也没有发自内心地自主游戏。由此引起了我的思考:混班区域活动中,跨班幼儿持续游戏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区域材料?同伴关系?还是幼儿个体差异?为了对比,我记录了另外两个故事。
故事二:添加材料之后……
我的发现:
昨天豆豆说干花材料只能把花泡水里观察颜色,没有美工区材料。为了观察,我特意添加了轻粘土。想知道添加材料是否能支持幼儿持续游戏?
今天中一班的三位小朋友选择了“植物区”。他们像以往那样操作干花材料:装水、摘花、泡花、看颜色、把花放纸巾上晾干……玩了一会,我提醒他们今天添加了轻粘土,可以和干花一起玩,但是我没有说具体的玩法。
思远把轻粘土粘在纸巾上,再把花粘上,他把成果展示给另外两位同伴:“这是我做的印花!”
梓扬直接把轻粘土放到水里,一边在水里捏一边说:“水变绿了,水变绿了!”他还用放大镜观察。绿色的轻粘土最后褪成了白色……
梓欣看他俩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整个活动时间他们仨都在操作干花材料,而且互相交流。
我的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添加材料后,幼儿的探索时间延长,而且材料的操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为三人都是同班朋友,所以在游戏时他们一直在交流,似乎区域材料的添加让他们的游戏更加有趣。可见,适当添加不同材料可以支持幼儿持续游戏。
故事三:透过材料看兴趣
我的发现:
一进植物区,中四班的四个女孩就选择了干花材料。这次我没有提醒她们有轻粘土,他们就像以往那样操作干花材料,偶尔交流几句。其中两个女孩很快地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把花放纸巾上晾干”后离开了这个区。剩下的两个女孩继续操作干花材料以及该区的其他材料,直到活动时间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中一班的思余一个人从其他区换到植物区操作干花材料。我一边观察一边与她聊天。
我:“你是一个人来我们班吗?”
思余:“嗯。”
我:“你的朋友没有选我们班吗?
“美工区。”
我:“你最喜欢去班上哪个区?”
思余:“本来**和我一起挂了科学区,但是她今天生病了没有来。”
我:“她没有来你也愿意来我们班吗?”
思余:“愿意。”
我:“这个班好玩吗?”
思余:“好玩。”
我:“你最喜欢哪个区?
思余:“都喜欢。”
整个活动时间思余都是一个人安静地操作各种材料。
我的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即使是相同材料,感兴趣的幼儿也会持续操作;有了同伴的陪伴,幼儿在跨班时的游戏时间更长、更稳定;没有同伴,比较安静的幼儿在喜欢的班级也能够持续游戏,但是操作每一份材料的时间较短。
后
记
通过这几个故事可以看到,混班区域活动中能让幼儿在同一个班或者同一个区持续游戏的因素有:1.幼儿有同伴一起游戏;2.幼儿喜欢这个班的材料;3.幼儿比较文静,没有同伴也可以独立探索游戏;4.区域材料有变化。这些因素不是独立起作用的,比如豆豆想回班是因为没有她喜欢的材料也没有朋友一起交流。
那老师可以做些什么呢?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需求,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在幼儿对材料甚至是整个区域产生厌倦时,老师要及时发现,疏导幼儿情绪,给予一些建议。其次,老师可以成为幼儿同伴,与幼儿一起探索材料,激发幼儿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寻找新的同伴或者找自己的朋友一起跨班游戏。最后,老师还要及时调整材料,吸引幼儿,支持幼儿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