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历史逻辑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历史逻辑

时间:2022-06-26 2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历史逻辑,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历史逻辑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领导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客观安全形势为依据,持续推进国家安全观内含的国家安全保护对象、国家安全行为实施主体、国家安全威胁来源、国家安全涉及领域以及国家安全实现方式和手段等要素的丰富和创新。为不同时期我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思想引领的同时,开辟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史进程 (一)萌芽与奠基:争取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萌芽与奠基大致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旧中国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因为,在近代国家理念中,主权是国家的核心,清政府囿于眼前利益,几次三番与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我国政治主权和领土主权受损,从而使传统以华夏为中心的国家遭遇重挫。随着西学的涌入和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近

 代中国也开始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1919 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了中国民众主权国家意识的普遍觉醒。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呼唤中应运而生,并在苏联影响下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经过一年对社会实际和国情进行分析,党深化了对革命的认识,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正式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质。随着革命的步步推进,党对争取民族独立内涵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形成了彻底清醒的认识,这也意味着我们党主权意识实现了彻底觉醒。

 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领导权问题。1925 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内出现了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正确认识,但是由于右倾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将理论贯彻于实践。大革命的失败在揭示大资产阶级反革命本性同时,也让党充分认识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形成了党的领导是克敌制胜重要法宝的正确认识。其次,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基本策略问题。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自救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恰恰反映出各革命阶级的革命特性。毛泽东在廓清“朋友”与“敌人”问题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还自觉将中国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命

 运紧密相连,摒弃了革命中的关门主义,顺应了民心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再次,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则问题。党自成立起就深受国际共产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突破了俄式的民主主义,开辟了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最后,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出路问题,这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民族独立是作为主权国家的基本要求,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而言,民族独立实质是实现政治独立,因为政治独立是一切自主的前提,为了实现政治独立,必须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1]。

 (二)形成与确立:捍卫主权安全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机构的正式组建为国家安全观的形成与确立创设了根本前提。但是,新中国成立之时恰逢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作为“异己力量”,我国受到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打压。并且,由于当时国内尚存大量反革命余毒,使得新生政权面临极为危险的局势。为了防止国家主权利益受损,党确立了对内“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

 西藏”[2]74 ,对外“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2]74 的总方针,将维护主权安全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点。

 捍卫主权安全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亲历近代民族屈辱后形成的意识自觉。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正在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身份转换的中国共产党来讲,维护主权安全的根本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为“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3]。核心力量是维护军事安全,通过“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2]233,提升国家安全的防御能力,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定有步骤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经济的任务和计划。其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必然要求。因为,“在六万万人口的伟大国家中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知识分子中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没有这个思想战线上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将受到严重阻碍。”[4]重要举措是在捍卫国家安全基础上,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强调,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发扬国際主义精神,要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2]335。

 在这一系列思想指导下,我国既

 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得以顺利开启,在国际社会中也树立起了威望。

 (三)拓展与深化:维护发展安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势推动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成为各国较量的新竞技场。但是,此时的中国,因为长期以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经济和科技发展处于落后水平。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对我国现实国情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党国家安全观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转折。同时为了增进各国的发展共识,自 1984 年开始,邓小平多次在公开外交场合提出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党也逐步加深了以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安全自觉。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自此,在基本路线指导下,维护发展安全正式被确立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 维护发展安全确切来讲就是维护经济发展安全,之所以将经济发展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从逻

 辑上来讲,是对社会主义安全本质认识的深化;从历史上来讲,是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思想的深切反思;从现实来讲,是对如何消除国家内生性安全威胁的切实回应。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对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也让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密切关注矛盾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所以,自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党的安全工作重点围绕为经济营造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主。一方面,依旧重视对国家主权利益的维护;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坚持改革开放,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思维局限,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1991 年“两极”格局瓦解以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不可阻挡的趋势,以经济安全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上升。针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表现出的复杂性、跨国性以及治理难度大等特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积极倡导各国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处在了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

 实现和平发展的愿望变得更加恳切。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重大战略主张,反映出我们党在纵深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由“内”而“外”、由“国”及“世界”的大安全思维。在以发展为第一需求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新”国家安全观无疑为稳固世界和平发展态势提供了新的范式。

 (四)完善与成熟:塑造总体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国家安全整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从国家安全新形势来讲,随着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的联动性、倒灌性、放大性效应持续增强,导致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空前纷繁,辐射的时空领域极度宽广,威胁的成因也极为复杂。从国家安全的新任务来讲,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国家安全是关乎“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

 系统提出“11 种安全”。2014 年至今,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涵盖的安全内容进一步丰富,并且实现了从理论体系到战略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代共产党人国家安全观的集成与升华。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诸多领域涵盖其中,扩大了国家安全的内容范畴。其次,提出国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政治安全为核心、以军事等安全为保障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明确阐明了各安全要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再次,“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5]4,“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5]5,“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5]5,“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5]5,“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5]5。这集中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而这也充分彰显出,新时代我们党无论是对国家安全环境的研判,还是对国家安全能力预估都更加系统和全面、主动和自信。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的最新成果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创造性成果,不仅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提供了思想引领,还为全人类安全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

 二、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史特点 (一)国家安全主体趋于多元化 十九世纪中期,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陷入了民族危亡的困境。源于此,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安全认知中,国家安全的主体单指国家政权组织本身。因为相比其他安全主体,国家安全是其他主体安全的总开关,只有国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资源来维护其他主体安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起先占据社会矛盾主流地位的对抗性民族矛盾得到化解,军事外生性因素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力出现收缩,与此同时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内生因素的影响力日益扩大。1956 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党丰富对国家安全主体认识的思想基础。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政局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让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开始进行全面探讨和深入认识,在此过程中党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与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相联结,人民安全开始得到重

 视。随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相继提出,越来越多关乎群众生存和发展安全的领域被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并且提及安全时除了考虑国家自身,還会着眼于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全人类视角进行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一方面明确了人民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宗旨地位,使“人”在国家安全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证。另一方面还将统筹内外安全作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一项要求,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视为国家安全的又一主体。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百年演进中,从“国家”唯一主体,向上和向下延伸至“人类”和“人民”多个主体的历程表明,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离开人民安全谈国家安全是虚幻的、毫无根基的。国家安全观必须要把人民安全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将人民安全需要作为国家安全的风向标,将安全需要满足的程度作为国家安全水平的测量器,才能调动群众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群众基础。同时,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国、各区域、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联系,使人类结成了事实上的共生关系,重视“人类”在国家安全观中的主体地位,养成守望相

 助的共助意识,是克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安全内容趋于多样化 纵观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程,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强烈的忧患意识驱使下,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围绕维护民族独立、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是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极速扩张使国家利益由起先的主权利益日趋扩展至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国家安全的性质发生变化,军事安全地位下降,经济安全地位日益上升,生态安全形势由于经济的不科学发展而趋于严峻。同时,南北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难民危机、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等成为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面对源源不断涌现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非传统安全”一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集中强调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这表明党对国家安全内容的认识正在不断丰富。

 2014 年至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在最初提出的十一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当前我国国

 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軍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 党课 讲稿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