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时间:2022-06-26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经验、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1]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既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指引,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渊源、实践理路与现实观照,对于在新时代提升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意识到,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作为最高理想和神圣使命,始终追求为人类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

 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里。

 (一)胸怀天下源自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旗帜。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交往理论进行现实思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成就了胸怀天下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的未来,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高中毕业论文中,他强调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3],这不仅是给自己的寄語,也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即使后来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矢志不渝、初心不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根基。首先,“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交往的思想中。马克思、

 恩格斯以人类整体性视野为基础,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民族间的交往同样如此,各民族应该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交往原则上实现共同发展。其次,“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中。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的界限,展现了人类走向共同体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541,整个世界成为有机的整体。再次,“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502,并将“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终理想,阐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关心人类命运。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将国家事业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早在 1956 年,毛泽东就指出:作为拥有六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会见日本

 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8]。1995 年,江泽民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9]481。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3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为使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而努力奋斗!”[9]596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10]他号召全国人民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明确指出,中国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3]。

 (二)胸怀天下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中华文明中,“天下”既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世界的描述,也是在伦理学意义上对人类社会的概括。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秉持天下情怀,注重家国同构、民邦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下观,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交

 往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从“协和万邦”到“万国咸宁”,从“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海纳百川”,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理念和天下情怀。此外,“和生万物”“和合共生”“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胸襟气度,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大同的理想社会愿景。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提倡国家间要和平共处,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北宋哲学家张载主张的“为万世开太平”与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一致,体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实现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植根中华文明的中国智慧。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引用典故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些重要论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习近平借“计利当计天下利”[14],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义利观,是从世界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寻找各

 国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5],体现了中国构建互利合作格局的坚定信心和积极承担国际义务的责任心。面对世界各国间的差异,习近平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6]、“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7]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18]、“智者求同,愚者求异”[19]强调各国在面对分歧时,要将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倡导各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相互尊重、凝聚共识。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引用“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17],表达了心怀故土、不忘根本的天下情怀,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引用这一古语,向世界表明中国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并将持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面对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习近平引用“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20],呼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理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党带领人民团

 结奋斗,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追求民族独立与世界解放运动相互交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目标,寻求国际支持,扩大自身影响,积极融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推进中国革命事业,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与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运动相互交织。

 李大钊寄语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21]。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将人生追求和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22]75。中共一大将联合共产国际进行革命作为纲领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后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23]。基于國内革命的需要,共产国际派专家来华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以天下视角来研究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

 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了解、把握世界动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4]666 这一科学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24]667。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就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22]477 的理想,展现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抱负。

 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和塑造自身国际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采访时,中国共产党组织征集红军长征的文章,为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提供了丰富资料。《西行漫记》的出版,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进入西方视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视野,提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25],主张在国际上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在世界上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后期积

 极支持联合国的创建,为战后和平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指出,革命胜利后,中国可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6]。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为实现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榜样,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共产党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以建设为中心、以兴国为目标,巩固新生政权,开展对外援助,积极反帝反霸权。在国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相互促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障国家和平。中国共产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加强联系,履行了作为社

 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始终支持各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的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27]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自 1950 年起对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提供军事援助。同时,面对美国悍然发动的侵朝行为,中国共产党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作出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策。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推动了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态度,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其进步文化发展中国新文化,同时,也强调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洋为中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格局平衡和世界秩序稳定。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万隆会议十项原

 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毛泽东同斯诺说,“不管美国承认不承认我们,不管我们进不进联合国,世界和平的责任我们是要担负的。”[28]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人民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打开了同世界各国交往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主张,联合国际一切可联合力量,结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以广大亚非拉国家作为外交立足点,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争取第二世界国家的支持,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国际援助的义务,支持亚非拉民族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相互融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以改革为中心、以富国为目标,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积极融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在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不同文明

 平等对话、友好相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富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相互融通。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断增强为世界作贡献的使命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理路 观照 党课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