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1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
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
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 m.1mi.net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
包括:
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
包括:
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成员
杨小星曹金锋张三丰
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1—6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间关系趋向和谐、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
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
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
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
⑵能力测试;
⑶学生作业;
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2
一、课题的实验背景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引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
1、引起学习注意
2、交待教学目标
3、复习相关旧知
4、呈现新课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行为表现
7、给予信息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6-7循环)
9、强化保持与迁移。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将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五大步骤:
1、启动动机/兴趣/注意/目标
2、导入复习/提示回忆/补缺
3、展开呈现/编码/练习/反馈
4、调整补救/补充
5、结束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
参加新课改实验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问题的最大挑战,由于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经验,课堂教学出现“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将对课改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题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目的
1、教师通过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等研究,寻求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3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
计划
(1)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4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包括: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xx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间关系趋向和谐、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⑵能力测试;⑶学生作业;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5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03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01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06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匡金龙、谢惠良、焦肖燕、伏晓峰、赵国防、尹志伟、孙敏、程继德、沈晓东、范艳华、钟国强、钱科英、钱阳辉、黄伟星、凌国伟。主持人为凌国伟、黄伟星。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堂教学过程本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和成长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此间经常会有错误产生,尤其在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的加深,学生出错更是正常现象。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天衣无缝”。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老师当即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紧接着换学生回答,直至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问题上,老师也总有办法让学生按其设计的正确方法给出答案,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出现,更不用说纠错的过程了。恰恰因为如此,学生会非常担心自己回答问题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对错误产生恐惧,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当作笑话,因而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面对课堂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老师最看中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而对学生的错误资源想方设法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认为课堂原本就是学生出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利用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工利用,我们课堂也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有活力。并且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纠错能力,甚至可以达到规避同类错误的功效,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在教学中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加工错误、利用错误、纠正错误,以达到规避同类错误的效果。
(2)针对高年级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学生课堂捕捉错误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错误中成长。
(4)培养学生思维判断、纠错能力,拓展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深入研究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测法:观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类型易现错误,并且记录下来。
(2)教学反思法:通过听课、教研学习或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出现的各种错误,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文献法:利用网络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原因和内容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四、课题研究计划
1、第一阶段(20021年3月)准备阶段:搜集资料,学习理论书籍,拟定课题的具体内容。
2、第二阶段(2021年4月)初步实施阶段:收集资料,研究课题内涵,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3、第三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实施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收集记录、归纳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题型,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加工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做阶段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