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有关小学老师读书心得感悟(10篇),供大家参考。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一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
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
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此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齐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齐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齐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就应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二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齐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能够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
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
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此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齐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齐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齐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就应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三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用心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就应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决定,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到达,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明白,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务必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四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用心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就应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决定,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到达,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明白,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务必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五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资料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资料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取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主角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好处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搞笑的问题?在那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搞笑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主角,融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用心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到达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期望再多看老人一眼,期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能够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资料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能够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一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期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就应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能够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片断练习,能够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超多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必须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立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资料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述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潜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六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
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
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本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七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
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
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八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
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
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
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
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 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九
寒假里,我拜读了李先生的《做的老师》这本书。它是由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在这里,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读了这本书,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折服!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做的老师》这本书中,李老师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对学生的挚爱让人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童心、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也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的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但当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让学生觉得你亲近。童心决定着童心,我们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也是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李老师告诉我们,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只要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像李老师那样真心爱学生,把爱融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只要我们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对那些让自己头疼的学生像李老师那样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我们还要有耐心,耐心也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根本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李老师教育学生非常有耐心,他从来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问题诸多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教育是需要过程的,欲速则不达。像李老师那样有了耐心再加上科学的方法,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做的老师》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达了李老师的育人思想,他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使我们的心态变得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
在读《做的教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么优秀的习惯真的让我们欣赏和佩服。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可是他却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就可以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水平,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
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是要有顽强毅力的。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如果我们每天挤时间争取多读些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李老师那样努力“做的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如果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们就会向“的教师”靠拢。这样我们就可以越来越好,成为自己心中的教师。许多年以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
读了《做的教师》这本书,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
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
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
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读这本书会让我们寻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会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说:教师,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篇十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资料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资料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取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主角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好处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搞笑的问题?在那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搞笑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主角,融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用心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到达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期望再多看老人一眼,期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能够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资料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能够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一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期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就应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能够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片断练习,能够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超多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必须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立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资料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述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潜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推荐访问:感悟 心得 老师 最新有关小学老师读书心得感悟(10篇) 最新有关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感悟(10篇) 小学老师的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