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建设讲座心得体会(四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程建设讲座心得体会篇一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课程建设讲座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听了来自南京师大附中陶维林教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教学中的几个“不变量”。1、培养兴趣,永远是教学的“不变量”。
在情景中展开教学内容。讲背景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文化修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
2、启发式教学,摈弃“满堂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八各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让他们探求、交流与合作得出一些结论,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讲出来要强的多。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数学的活动是思维的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看学生有没有主动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不能上课热热闹闹,下课全不知道。重操作,轻思维不可取。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对算法内容,应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应将算法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应通过具体实例的上机实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及作用。其实强调活动的根本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过程。作为教师必须讲过程,坚持“推迟判断”,不要轻易“捅破窗户纸”,有时没有结论可能比教师给现成的好。特别是概念的教学,要讲必要性、合理性、讲发展、发生、讲来龙去脉,不要把概念抛给学生。“一个定义,三项注意”,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教学活动中,强调活动,也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提倡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学民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让人把话讲完,要注意倾听!不要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挑战自我,让自己活动在能力的边缘。
4、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什么是教师该做的?什么是该让学生自己做的?该学生做的教师替代了,该教师做的学生去做了,这样岂不“颠倒是非”。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好的教师是“想”给学生“听”,差的教师是教给学生看。想一想,学生离开教师怎么办?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为什么?”,更要教学生“怎样学?”。不光注意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能让学生体验的,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高。
5、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课程建设讲座心得体会篇三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盯、观、跟,并且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建设讲座心得体会篇四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日益发展需求,我国实行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理论备受世人关注,它不但理念新,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方法论、专业学科知识等许多科学知识,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得到50多位院士及专家的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一次有深层意义的教育变革,为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妙蓝图。20__年秋,天津市也将全面展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7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五天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的观点真可谓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充满思辩性,使我受益匪浅。我喜欢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志华教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引领,喜欢课标组成员、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喜欢天津师大靳莹教授中外教育对比和充满哲理、思辩的教育理论,喜欢市教研员刘红梅、赵俊东老师求真务实、富有激情的实干精神。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教师责任之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
新的课程改革不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扬弃。现代心理学认为有七种智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即语言、教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的过程评价,以考定终身。这种教育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教学中心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精英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精英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不是靠一味的活动、一味的表扬鼓励、一团和气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不断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良经验,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树立以上几种意识,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四、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天津师大靳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 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
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为期五天的新课程理论培训,犹如清泉一般甘甜,沁人心脾,让我更加坚定信心,此次课程改革在我们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