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2023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全文)

2023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全文)

时间:2022-12-30 14: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全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篇一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样的区别?《论语》中对于“勇敢”有怎样的诠释?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

孔夫子曾经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听到这个话非常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说,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论语·公冶长》)“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

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家人吵架了……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舍不得离开茶师,就说,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给我泡茶。

那可是一个社会很不稳定的时期,浪人、武士依恃强力横行无忌。

这个茶师很害怕,对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点事可怎么办?

主人说,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

茶师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茶师说,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

浪人说,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

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办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

浪人想了想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前来学武的人。茶师分开人群,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大武师非常吃惊,他说,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

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是伤感,他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吗?

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已经在那儿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一直想着大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笑着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

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此时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篇二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 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篇三

视频片头语一:

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请收看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视频片头语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于丹: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呢?

人的一生中遗憾的事情谁都在所难免,《论语》中有没有遗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烦心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是怎么来讨论关于人生遗憾的呢?

有一个学生司马牛,他的遗憾是什么呀?

flash:

“唉!我家只有我一个儿子。”

“我们家有哥仨。”

“我们家有五兄弟。”

“我们家有八个兄弟,号称八大金刚呢。”

“为什么人家都能够有那么多兄弟,为什么我就一个都没有呢?哪怕有一个也好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啊?太郁闷了。”

于丹:

他的一个同学子夏就开始劝他。子夏是自称,称自已的名字商,他说我听说呀,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卫灵公篇)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当你面对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时候,你怎么样避免最大的伤害呢?就是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为什么呀,为什么呀,偏偏这倒楣事怎么就落在我头上呢?

其实化解遗憾第一个前提是先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说,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排,我已经知道有这个遗憾了。那么第二个态度是什么呢?是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补足这个遗憾。这就是子夏告诉他同学两句话,叫“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篇),敬,是指人内心的一种端庄,一种正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么你再去做事情,尽可能让自己少一点失误。另外一点就是真正跟别人共事的时候,要恭而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能够对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少一点过失,多一分尊重,那你能够达到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你还真正会内心忧患没有兄弟吗?

画外音: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没有兄弟,已经不是什么缺憾了,因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

而这样的一种遗憾,其实如果我们放大的话,那可能它会被 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说,你总看着自己人生的遗憾,你总在念叨着这个遗憾,这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这个遗憾有可能会变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这个阴影在你的内心极而言之,它对你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说英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网球名星,叫吉姆.吉尔伯特。这个女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着她的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妈妈没有检查出来有这种隐忧,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为跟妈妈一会儿回家了,结果她就面临了她生命中令人惊詑的一幕,她看见她的妈妈就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这孩子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许她没有去经历心理医生的调整,也许她这一辈子没有想过怎么去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所以她牙疼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直至她成为了著名的名星,她已经拥有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齿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安慰她,说牙医请到家来,咱们不去诊所,在家还有你的私人律师,有你的私人医生,有所有亲人陪着你,咱们就把牙治了不行吗?结果就在她海滨豪华的寓所,牙医在旁边整理手术器械的时候,一回头,看到这个人死了。还没有开始,这个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当时记载这件事情的报纸,伦敦的报纸用了这样一句评价,说她是被自己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个念头有多重呢?这就是一个人心里面暗示的力量,这就是她生命中一个至极的遗憾,这个遗憾以令人惊诧的方式放大,能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其实我们不见得会面临这种极端的例子,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缺憾。那么这个缺憾有的时候会变成我们自己的一种暗示。

大家听说过这个说法吧,说人在愤怒的时候和忧郁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会看到你测出来的这个呼出的空气,它都是灰色的,它的二氧化炭会特别多,这个人会有一种抑郁,能够改变你的内分泌,这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生命的质量,但是你可以怎么样去补足它呢?就是你如何用一种方式正视你内心的遗憾并且改变它。这种改变有可能也是惊人的。

画外音:

于丹教授认为,如果说生活中的缺憾是不能避免的,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美好的愿望,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点化会改变你的心态,同时也就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

于丹:

我还看到过一个寓言,他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家里没有父亲,她跟自己的妈妈相依为命,做手工品,然后这样长到了18岁,18年来她过着太贫寒的生活,所以她从来没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因此她也很自卑很自卑,这就是她生命里的缺憾。

后来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美元,跟她说,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你用这个给自己买个圣诞礼品吧。她简直是大喜过望,但是她还没有勇气从这个小镇上堂而皇之地走过,她捏着这个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走在路边上,一路上她看着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比她美好。她心中不无遗憾地想说,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的一个寒碜的女孩子。路上她看到了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就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有个盛大的舞会,不知道谁是他舞会上的新娘,谁能够有这个荣耀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那个商店。一进门她就觉得自己的视线被刺痛了,她看到那个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那么她呆呆地在那的时候售货员就叫她:小姑娘,你过来,你的亚麻色的头发那么漂亮,我挑一个淡绿色的头花给你戴上。她一眼看到价签,写着16美元,她先说我一定买不起,我不试了,这个时候那个售货员已经把头花给她戴上了。拿起镜子跟她说你看一眼,就在她看一眼的时候,她突然就惊呆了,她觉得这一朵头花改变了她整个人的容颜,突然之间,她变得像一个天使一样容光焕发,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就特别惊讶地想说,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那我买了吧。所以她就飘飘欲仙地掏出钱来说我买了。人家找给她四美元的时候,她仍然像飘着一样转身就往外飞跑,然后咣一下,撞在一个刚刚推门进来的老绅士身上,然后她隐隐约约听到那个老人叫她,她就飘飘忽忽地跑了。

一路上她就在想,我怎么会有了如此的改变,她不知不觉地就跑在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见所有人迎向她,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这个镇子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女孩子,我们怎么从来不认识她?就在这个时候,她又一次踫到了她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也很惊讶,叫住她,说,我有没有荣幸请你做我今天晚上圣诞舞会的舞伴?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了想,说我索性就奢侈一回,我手里这四块钱我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所以她又这样一路飘 飘 然地回到了小店。

她一进门,就看到那个老绅士微笑着站在那。这个老人跟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就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回来取回它。

这个故事到这就停止了。

这像是个寓言,这个妇孩子生命中的遗憾真的是被一个头花改变的吗?其实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驱除的。也许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灵异的时刻,我们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幸遇到寓言一样的机缘,但是这些东西会启迪我们的心智。

这些个故事里面其实也有很多跟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孔子说一个人内心的在乎与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很多很多的事理,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是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的。

字幕: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于丹:

这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心中不要把现实中很多的阴影看得过重,不要自己认同在阴影之下,就像泰戈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指责为鄙夫,就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比较低级的人。鄙夫是什么呢?几乎意义等同于小人。

孔子曾经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篇)像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谋国家大事侍奉国君吗?不能。

人没有得到无所谓,但得到以后你再拿走,这个受不了。就是说已经过不了简朴的日子。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得之更久,为了让自己不失之,就会无所不至。

其实让我们回到本初,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能够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当所有这些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

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画外音:

说到勇敢,有人会说,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做一个勇敢的人总不难吧?那么于丹教授在这里所说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仅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遗憾?论语中对于勇敢的定义又是怎么说的呢?

于丹:

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个大弟子,就是特别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因为他老师曾经还调侃过,说过一句话,说这个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话,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带着子路。子路特别高兴,他说老师到那个时候就想带我一个人。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解释,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我也就把他带在我身边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又缺点内涵。他偏偏有这么一天,找老师问勇敢的事去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说老师你说,君子 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老师就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界定。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

老师告诉他说,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的话,他会以勇去犯乱,因为勇敢可能会搅动起来大乱,而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了,如果他心中没有义字的话,那他就会直接成了小偷、劫匪。就为盗了。我们想想今天,真正小偷劫匪你不能说他不勇敢,他穿门打户,甚至可能越货杀人,你说他不勇敢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道义是什么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内心的制约,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著名的一句话。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篇)

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了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是何等境界,这种过人之节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这是一种胸怀,所以什么人是勇敢的?像韩信那样,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他可以为刘邦决胜千里之外,他不会像一般的人,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一瞬间就绷不住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说,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谁的话,这种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约制下内心的自信和镇定。

这就是一种力量。

所以苏轼在论述的这种勇敢中,他说,真正的大勇是那种突然面临一件事,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卒然临之你不要惊恐,你能够每临大事有静气,去先面对这个格局。而无故加之不怒,这可不容易。我们想想,生活里面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是一个道 德君子,我们努力不去冒犯别人,但你时不常就被别人冒犯了,你经常无缘无故地就遭受了一个事情的伤害,你能做到不怒吗?

其实当我们遭致这种意外的甚至无聊的伤害时候,你可能有两种态度。

一个人可能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然后他可能星期二就开始给各个朋友打电话,他要复述这件事,他跟十个人以上复述这件事,每复述一次他可能又挨了一回打,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地说,我不上班了,这事太郁闷了。所以要找派出所,去给我通缉这个人,然后再找朋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到星期四,就情绪更抑郁,开始跟家人吵架了,你说我为什么挨这顿打?这一个星期有可能就这样过去了。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当然你也可以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可以把这个伤害缩到最小,那就是让它尽快过得去,找一个更为积极的事情,去抵消负面的意义。这样做的话会腾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时间,和一种更美好的心情,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画外音:

于丹教授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于丹:

大家知道宋代的笔记小文中记载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著名的苏东坡他有个好朋友叫佛印,他经常跟佛印在一起两个人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受他欺负

flash:

苏东坡:你睁眼好好看看我,你觉得我坐在这儿像什么呀?

佛 印:我看你坐在那儿就像尊佛。

苏东坡:哈哈。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你坐在那儿就像一堆牛糞。哈哈。。。。。。

于丹:

占了便宜以后就很高兴。回了家以后,就跟他那个旷世才女的妹妹苏小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我们俩打坐,在那参禅,我就问他,说你看看我像个什么呀?佛印呢就老老实实地说,我看你就像尊佛。”他说,“我就大笑着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我看你坐在那就像摊牛糞。”他说完了以后他妹妹就冷笑。苏小妹说,“哥哥,就你这个悟性,你还参禅啦?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就是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要是说看你像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糞,你回头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其实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一样的生活,对吧?大千世界,相差无几,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整天指责抱怨,指责抱怨的人生活就真的那么差吗?其实就像同样的一瓶酒放在那,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唉呀,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你看见了什么。而这种看见,是一种由德,由仁,而生发出来的旷达的勇气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这种心灵的勇敢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更加重要。这样的一种心态,在《论语》中被表述为:

画外音: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

于丹:

其实这是孔子习惯的一种句式。就是把君子跟小人他的表现两者这么来参照。

所谓“君子泰而不骄”,就是一个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没有一种骄矜之气。那小人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张扬,一个人表现出来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关于这种骄傲,我们要分清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小人之骄骄傲 和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 之骄骄傲的是内心风骨。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那么这样一种笃定的生命力量,其实在东方文化中一直是被倡导的。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大家知道日本参禅过程中提倡的是茶禅一体,人喝茶,茶道本身就是参悟的过程。那么他写道,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他一个显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里办事,舍不得离开他这么多天,说你跟我去吧,每天好给我泡茶。那个时候是一个浪人、武士很纷乱的时候,所以这个茶师就很害怕,他说你看我又没有武艺,咱们路上遇到点事可怎么办?他主人说没关系,你打扮成武士的样子,你挎一把剑不就完了嗎?你跟着我走吧。那茶师呢就哆哆嗦嗦地换上了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走了。

等到了京城主人去办事了,茶师自己在外面溜达,一出门,就真碰上了一个浪人。浪人上去就挑衅,说你也是武士啊?那咱俩比比剑吧。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也是啊。就跟他讲,你看我主人给我的事还没办完,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去了一看,所有学剑的人在门前都排着大队。他来不及等,分开人群就冲进去,直接到大武师的面前跟他说,求你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画外音:

于丹教授通过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于丹:

其实在这里是什么样的武功致胜呢?这就是那种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是一种气势。所以武功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武功无非是一种技巧,而武功这样的东西,包括我们的知识系统,所有这些东西的得到,都是可以由你自己一种真诚去感悟,你都可以把它化入生命,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的心很敞亮,你有一种仁厚,你有一种坦率,你有一种心灵的勇敢,那么外在你遇到的人都是机缘,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包括称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见到不可教之材一定追着赶着告诉你道理。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就是这个人可以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相反,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那也不好,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或者这人太差,你追着赶着跟他说话,那对不起,你话多了。所以他说,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错过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会对牛弹琴,追着不可教之才多话,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对的。这也就是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当自己是一种对对世界,有敞亮的心怀,那么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它都是要教育你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是弥补你这种遗憾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其实《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结束语: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进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需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明天请继续收看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推荐访问:论语 心得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 于丹论语心得怎么样(3篇) 于丹的论语心得怎么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