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合集,供大家参考。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5篇
通过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强调了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我们在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未来,创设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才会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展示,开心学习,快乐成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1
开学初,张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通过学习,我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
时刻对照《专业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在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把学生为本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我们的教学不能以老师的利益为目标,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谈不上师德、能力等等。在师德为先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然后做好自身,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中,结合本人实际情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反思,坚持做好反思,作为对自己的一项任务,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四个基本理念,更坚定了我们专业信念,从我做起,做一个勤勤恳恳永不停歇的学习者。
二、用要求规范行为
在我仔细阅读和理解《标准》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后,让我感受到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重,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把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放在首位,一个师德有问题的教师怎能堪称“以德育人的一代师表”?只有具备了良好师德和专业理念的教师才有资格学习专业知识和习得专业技能,所以,我们要用又红又专的师德和专业理念,去践行历史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使命。
三、用行动践行理念
今日一学,发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去努力跋涉,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半没学到。无论是新的教育理念还是师德修炼,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都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问,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是一辈子都要不断修炼的课程,他们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是一门没有定量的教科书;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学生不同,时代不同,对我们的教学行为提出的要求不同;专业能力更是一门高技巧的学问,他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用行动去实践,用智慧去反思,用自己的专业和心智去践行。我相信,只有用心付出,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我们定能用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不辱历史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
通过学习《标准》,我感觉做一名教师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更要执着的爱岗、敬业。我要依据《标准》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有成就感老师,做一个享受教育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起成就我们的事业,享受我们职业的幸福。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2
我在网上认真聆听了王智秋专家的讲座,在思想上及行动上我都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让受益匪浅。《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力为重”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把握好课堂,认真组织与驾驭,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终生学习”是要会不断反思,人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只有把他们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
第二、《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 “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
“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我们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职业、专业成长、社会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我认为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
“师德为先”中强调了:教师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把“职业”当“事业”,绝不带半点功利性,只有先爱党爱国爱事业,才能爱学生,只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才能在教育事业有所作为.。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又提出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要求: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在这里想要感慨的是“尊重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虽然成绩差,但他的操作能力强,有的孩子成绩虽好,但他对学习无主动性,是在家长老师的监督下而达到的。这次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并灵活的使用多元的评价,给予小学生恰当公正的评价和指导。还有, “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这一要求也是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小学就应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着重培养他的一个学习兴趣,他才能更有兴致地学习下去,否则他的求学之路不会太久。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因素。其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总之,通过这次网上学习,以后,我一定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来要求自己,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新型教师。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3
我认真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让我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与课程纲要相吻合,与新课改理念相符,实实在在地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教师做出了详细要求。对照标准提出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思想言行,觉得学习和不断提高的东西有很多。热爱教师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也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专业观念。因为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要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有所建树,我们必需用心灵去照亮我们的职业。尤其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正是在孩子们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那么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树立专业的教师形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我应该热爱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个快乐的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充满自信、积极进取、快乐工作。对自己的专业执着、投入,并以自己的执着、投入来感染学生培养爱学、乐学的情绪。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的空洞说教。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每天都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每时都面对新知识的困挠,每刻都面对新的教学法方法的冲击。我常常感到自己理念的滞后,知识的匮乏,方法的陈旧。这就迫使我要不断学习。这是教师职后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要始终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总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使我的工作更有成效。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4
非常有幸聆听了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老师的讲座,侯老师从专业标准制定的背景、指导思想、内容构成以及从专业标准出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解读,使我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1、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工作首位。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阶段,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模糊的、潜在的、本能的,处于生命意识的萌芽状态。所以老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了解孩子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并据此开展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从而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不断激发其生命意识的觉醒。让孩子能够辨别危险,掌握自救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2、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
教师要尊重信任幼儿,与幼儿平等交往,关注幼儿不同的需要,及时给予应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我们要扮演好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首先应该尊重幼儿,从心底去关怀、接纳每一位幼儿,尊重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把幼儿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己平等的“人”;其次是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心灵之音,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地给予应答;另外我们要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幼儿一起去探索,一起去体验,师生共同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努力。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我认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对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多思考自己该怎样做更好。树立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要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转换为具体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保教能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幼儿园教师。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5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一书中有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幼儿,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幼儿、感化幼儿,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一下基本理念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以幼儿为本,教师的教育才会围要幼儿开展,幼儿才得以全身心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只有老师做好表率了,幼儿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没有能力的老师只会把幼儿引入误区,会导致教育质量的落后,会让幼儿失去榜样,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教师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一、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上
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保证了安全,教育才能顺顺利利的完成。
7.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体罚是对幼儿的不重视,只有尊重幼儿,幼儿才能主动的积极的去创建他自己的良好人格。
8.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