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2-05-05 08: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人民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共和国: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4篇

第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知识梳理

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北京天安门

(3)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1)时间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抗美援朝 ①背景:1950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组织志愿军入朝参战。

②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司令员:彭德怀

④英雄代表:黄继光(堵机枪口,为部队开路)、邱少云(烈火中坚守纪律),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⑤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⑥意义: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威信,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政权。

(2)土地改革:时间标志: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点击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1840年的 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年 月 日,

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这一历史,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考点二:西藏和平解放

年, 地方政府派 为首席代表到北京同中央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的协议。它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考点三: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应朝鲜请求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间涌现出了 等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 ”。

考点四:土地改革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它规定实行 土地所有制, 年底土改基本完成,标志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 。

阶级彻底被推翻。

答案:考点一:鸦片战争、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

考点二:1951、西藏、阿沛阿旺晋美

考点三: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最可爱的人

考点四: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农民的;

1952、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地主

中考动向 本单元的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学生一方面要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历史上其他的阶级、阶层的主要区别,另一方面应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生产关系上所进行的几次改革或调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事例,系统的掌握这一历史现象,同时会分析表格,说明1952年国家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例1】(2007·太原)对右图反映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基本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

D.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本题是一道识图选择题,在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实施、意义等的理解掌握情况,做这道题先要根据图中文字内容判断是有关土改革的,那么通过回忆相关知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而不是52年,选项错误,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不是基本”,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仍是一种私有制而非公有制,故B、C选项也不正确,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也巩固了人民政权,答案选D。

举一反三

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某农村村民正在丈量土地,你认为他们丈量土地是为了( )

A.国土整治工作 B.土地改革

C.划清村界 D.土地普查工作

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其主要原因应该是( )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进行

C.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答案:1.B 2. B

【例2】(2007·湖北)“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 ,打败美国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根据上面材料,请回答:

(1)请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字,将其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写出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

(3)“打败美国野心狼”对我国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以志愿军战歌为材料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原因、目的、影响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对这些基础知识复习中学生应该加强理解记忆。

答案(1)朝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政权。

举一反三

1.(2007·连云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都涉及到( )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2006·吉林)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可不包括( )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叶挺

答案:1.C 2.D

中考演练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007·中山市)中国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2007·太原)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

A.1949年、1951年 B.1949年、1952年

C.1949年、1954年 D.1949年、1956年

3.“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认为以下哪个选项符合这个观点( )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抗日战争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4.(2007·四川遂宁)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香港、澳门回归

5.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办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表明中国人民( )

A.已经解放了全国领土 B.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已彻底消灭了剥削制度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了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6.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其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西藏和平解放 B.新中国成立 C.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7.(2006·吉林)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开国大典

8.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9.(2007·中山市)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0.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他所指的战争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美国侵朝战争 D.国共内战

11.“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对此最有力的证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运动

12.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镇压了反革命

C.粉碎了“四人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①端午节 ②青年节 ③劳动节 ④国庆节 ⑤建军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建国初期开展的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

A.土地改革运动 B.和平解放西藏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抗美援朝战争

1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成立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抗美援朝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6.根据下面提示进行列举。

(1)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实现了统一的事件是:

(2)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有(至少两位):

(3)到1952年底,新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的原因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他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和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3)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述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重大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年11月

材料二: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命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50年10月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 图二:有了自己的土地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从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从图片中你能看到什么?

(3)这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各自从哪个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0.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重困难,主要在哪几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DDDCD 6—10 ADBDC 11—15 CADCA

二、非选择题

16.(1)西藏和平解放 (2)黄继光、邱少云 (3)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17.(1)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1950年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3)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8.(1)支援朝鲜人民的抗战,保卫中国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控制朝鲜,接着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3)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1)朝鲜战争,195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土地改革运动,图片显示:土改时,农民正在拨出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 (3)朝鲜战争以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结束,它解除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威胁。土改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0.困难: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内反动势力嚣张;经济濒于崩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国际封锁。 解决:向西南进军,解放全中国;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第二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

课题名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他决定、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

能力目标

总结政协会议决定,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及积极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决定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国民政府建立、性质、解放南京、中国人民革命目标。

成立新政权之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   筹建新中国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  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确定了新中国名称、性质、主人。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名称

强调名称,注意“中华”“中国”的区别

引导分析:国家名称的含义、领导阶级、政权基础、国家主人、各阶级的地位、及纲领的作用。

 

回顾、复习旧知

 

对比设想

 

笔记

 

 

记忆、理解名称含义、由来

 

 

分析、理解、记忆,同国民政府的性质作比较

  

 

 

 

 

 

 

 

 

 

 

 

 

 

四、巩固与练习

2.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  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

(二)  开国大典----1949.10.1

(三)   西藏和平解放

----1951。10

 

 

绘图总结政协会议内容

突出名称是“政府主席”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含义、作者。

解释各个时期的不同纪年法

补充介绍:为何选在10月1日进行开国大典,为何鸣炮28响。

讲解建国初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引导看图。

 

 

 

 

 

利用人民币中的图案理解国旗、国徽的设计内容和含义

 

 

 

 

阅读资料了解

 

阅读资料

课后记

学生对两次会议混淆,把握不准政府委员会和正协会的具体概念。对本课的知识不感兴趣,反映不积极,回答问题不踊跃。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

  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

  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0110 娄璐璐

  第二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江口县怒溪镇坪所小学 李世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我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对环保管理思路更加清晰,系统化。对我的管理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的结束后也让我切实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每年国家对环境排放标准的修订,体现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及重视程度。以前听说环保就是不冒烟、不扬尘,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还需要有体系的支持才能动员、合理、持久的延续下去。在学习中我了解了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构成

  (一)《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二)环境保护法律1、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3、环境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4、环境保护相关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

  (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四)政府部门规章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五)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六)环境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七)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法律法规标准只是一个标准和依据,日常管理中还应各种制度,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环保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车间环保管理中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法规和严格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检查

  制度等有效制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2)降低燃料对空气的污染。首先要控制硫及害物质含量的烟气,采取稀释、喷雾等处理方法降低烟尘的有害物质含量;其次,要改进工艺方法,通过改进铁口炮泥质量,减少高炉炉况的变化,以“稳”为基础的操作管理思路,减少烟气意外超标排放;其三,除尘和排烟净化,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力度,责任划分清楚,对除尘阀门、加湿机等环保设备定期检查及维护。

  总结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给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蓝天变的暗淡,使人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以减少空气污染,再现蓝天,还子孙后代一个健康的呼吸空间,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从了解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开始,从自己开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

  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心得体会

  9月份,在河南省医学会增强法制建设读书学习活动中,我积极、主动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了系统学习,通过学习,是我对刑法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是我觉得要不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提升法律修养,不仅要做一名懂法的公民,而且要做一名知法、懂法、遵法的员工,作为医疗事故鉴定及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工作中的一员,更应该学法、用法。通过学习使我产生了很多想法,下面我将小谈一下对本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一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法律。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律,具有以下特征公法、刑事法、强行法的特征。除此之外,刑罚还是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生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法。具体说,有四个方面,即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法;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法;维护社会秩序法。

  所以,我们对刑法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这

  个法制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自身权利,同时也保护他人权利。

  二、我应该如何

  学会自律、自护。学法律,就要首先做到知其文、晓其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学习法律还要懂得知其不能而约己,换句话说就是要知法守法。

  学了法,还要学会用法,学会用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护自己,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当拿起法律这把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给予相应的惩罚。

  做好法律的宣传者。作为一名跟法律密切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学好法律知识。不单单如此,还要做一个宣传法律普法的一分子,在工作的同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去学习国家法律,让身边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做有法律素养的良好公民,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 那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使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

  第五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心得体会

  江口县怒溪镇坪所小学 李世亮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的一座里程碑,《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对规范交通管理、交通执法、交通法制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理念,“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强调了“ 安全 ”,是一部亲民、安民的法律。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贵在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全体交通参与人提供了参与交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也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管理道路交通提拱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它的颁布实施,对于促进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障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畅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校,我与学生一起认真学习了该法,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习,我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如下

  一、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利于城市交通进一步规范,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人、保护自己。1999年沈阳市出台政府令,在全国首次明确规定五种交通事故行人负全责,行人违章被撞司机不负责任。在全国引起了 “ 撞了白撞? ”问题很的大争论。这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违背了立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如果说行人错在违规,就要失去健康甚至是生命的话,那代价实在太大了。那些撞到人的司机剥夺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力岂不是错更大?即使不是故意,但是也说明了肇事司机的

  安全警惕性不高,应对突发能力不强,理应承担责任。现在新交通法规明确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彻底否认“ 撞了白撞 ”的说法,这一点为司机的安全警惕性敲响了警钟。新交通法里,对行人的违规行为也作了相关处罚规定,在提醒驾驶者的同时,也对行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要向全国人民普及,让群众提高交通规范意识,目的除了规范城市交通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保护他人更为保护自己。

  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在保证交警作为一个执法者,能公正严明地履行职责,不会对行人和机动车造成无端的利益损害。在新法里面特意制定了相应的约束性条款,保证机动车司机不会再交“ 冤枉罚款 ”,还规定了交警有违法行为,如私自收取罚款,违法扣留车辆,罚款不交国库等15种行为之一,就必受行政处分。以前一直存在一种说法,就是交警是有执罚指标的,每天要上路罚多少辆车,收多少罚款。而在以前,这种说法也得到过一些交警人员的确认,在收费或罚款时,他们非常愿意多收或多罚,因为这些钱与本机关和个人都有直接的好处,因此这些罚款,被称为“ 冤枉罚款 ”。而新法里面明确规定各地不得给交警下达罚款指标,依法收取的罚款全部上缴国库。彻底杜绝了这种乱收罚款的现象,维护了广大驾驶人的合

  法权益。除此之外,这部法律对违章驾驶员的处理,也体现出了“ 以人为本 ”,驾驶人在现场的,按规定处罚,不得拖车。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如果拖车不当造成损坏,还要依法赔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弥补了旧法的不足与漏洞,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的人文精神,更人性,更合理。不管是作为行人也好,驾驶人也罢,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只有认真遵守了交通法才能彻底保护自己在交通中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也使我们的城市交通建设安全规范,井井有条。所以它的贯彻执行,必将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学习领会这部法律,不仅仅是让它走上街头,更重要的是让它深入人心。

  第六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心得体会 人民银行做到履职尽责,必须以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为核心,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为手段,以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为主线,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履行职责的新方法。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即在金融统计监没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和工业景气调查、物价调查和经济金融信息资料交换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经济金融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充足信息。

  实践证明,建立经济金融分析新模式,构筑了经济金融部门密切合作的新型信用结构,为准确分析判断辖区经济金融形势,正确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搭建了信息平台,它实现了经济金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了对不同数据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分析,解决了县级经济金融不能有效融事的矛盾;实现了金融部门与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也使金融部门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方向,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了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的合作交流。同时它引起了有关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了人民银行内部信息共享;增强了经济金融分析报告的实用性。

  当前重点应对物价变云趋势、消费需求、投资增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重点产业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其次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鱼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实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现与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在区域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保持协调联动,进而建立辖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疏通与各金融机构的信息采集渠道,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托高科技手段、建立采集统计数据信息高速公路,最终实现基础性金融信息共享。

  1

  第七篇、学习宪法心得体会(1)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丹江口市余家营小学 李仁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是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而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的宪法所赋予的。其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再者,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如果行使不当,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为了既发挥国家权力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又防止权力行使不当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如果权力过于膨胀,权利则必然萎缩;权力空间过大,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反之,如果权利过于膨胀,没有足够的权力空间,导致无政府状态,社会失去秩序,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公民权利。因此,既要防止国家之权被滥用,侵犯公民之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要防止公民之权被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宪法》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明确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权的明确规范。对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履行职责,严厉打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具体执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时,要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努力做到不让违法份子有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只有为人民谋取幸福和安宁的义务,没有侵犯公民权利的特权。这是我们神圣的宪法责任,也应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第八篇、学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心得体会

  学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

  学法知法 更在于执法守法

  ----学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

  运行五值朱江 玉电运行

  自2014年12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开始施行,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新安法的学习热潮。近日,通过新安法的学习和解读,我对安全生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新安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及各类人员的职责;二是加大了对违法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这两个特点的出发点在于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管理方法,以安全为一切前提条件,不安全不生产,并以此为目标,预防为主,包括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和落实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治理,通过政府和社会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企业内部各职能、各层次的安全管理与监督,并从技术上对人、机、环境生产三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它具体体现在制度、规范、措施、实施程序、检验、责任等等,都得到落实。

  谨守安全,首要的是在意识理念上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切实的消除只说不做、弄虚作假、安全资金不落实、安全职责不落实的弊端;其次,严格控制安全目标,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三违现象"治理;三是,严格按照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不得失职、懈怠,否则就可能踩到安全红线。此外,"安全生产九禁令"的颁布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坚决取缔无证上岗,无>培训上岗,使得安全生产红线格外鲜明。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企业的发展不能以任何形式的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企业的发展当以人为本,人是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至管理决策层,下到具体实施的工人,都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在整个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巨大能动作用,只有发乎于心,付诸于行,才能切实的践行新安法,保证生产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和不断创新,提出更优化的管理模式,制定更合理更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生产过程更安全更有序;基层工人,站在生产第一线,当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安全,在行动上时刻坚守安全,把安全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养成安全工作的良好习惯,用实际行动诠释安全的重大意义,为企业带来福音。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不是一句空话。新安法要求"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这需要我们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从业人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格局,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安全工作目标、职责和权益,激发广大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电力行业基层工作者,上至主任、值长,下到巡检员,将安全生产职责切实落到实处最为重要,安全永远高于一切。 学法、知法,更在于执法、守法。把新安法落实到生产工作中,把安全的理念和行为习惯渗透、贯穿到生产工作中,实实在在的用它来守护我们的安全,这才是新安法最大的意义。

  

第四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篇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标志是______a.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初步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实施步骤:本章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叙述1949-1956年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具体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复习提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导入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状况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基本矛盾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际: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这个观点,并且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大资产阶级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了,中国的大资产阶级被消灭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人
  以上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严重任务。
  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国防工业、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学工业。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实现工业化的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报告中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建国初设想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至于中国到底什么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2年6月,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毛泽东即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34%。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4.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