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读音为tǐ hu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体验领会,出自《朱子语类》卷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3篇
【篇1】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徐金香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9期
摘要:生态美学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维,既“见物”又“见人”,旨在侧重保护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双向互动,保护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危机;双重意蕴;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83-01
生态美学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生存观,其落脚点在于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张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一、生态美学因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受到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少地方在遭到人类过度开发之前,曾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提供了“诗意的栖居地”:水草丰美的绿洲、汩汩而出的清泉、青山绿水共为邻、落霞与孤鹜齐飞、五彩斑斓的珊瑚……留下了篇篇华章、传世精品和人生体味,更启发了现时代的人们去追求生态平衡及整体和谐的渴念。然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荒漠化、沙漠化加剧,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空气污浊,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寂静的春天”……生态美学深入研究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愈发显示出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美学的双重意蕴:既“见物”又“见人”
如果说在远古时代,人类以自己的智慧为世界建立了秩序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那么现代由于经济现代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自然则成为征服和利用的对象。从立普斯的“移情”到当代的“移情”以及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美学命题,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对自然异己性的克服实现人的无阻碍的自由,即美的本质被规定为人获得的自由本质。但是从美学史的角度看,这种人的自由却是以对自然美本己性的剥夺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人与对象世界之间,人的自由正意味着自然的不自由,人作为主体的充分在场正意味着自然的充分缺席。这种“见人不见物”的美学,以主体性的暴力将自然美的自然性驱逐到了美学史的边缘。据此,自然美获得其本己性的前提必然是以遏制人的自由名义对自然行使的主体性暴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更趋平衡、公正的审美关系。(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2008)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维出发,强调物种生命存在的公平性,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而不是人类无休止、无所顾忌地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美观性和可承受性,做到适可(环境容量)而止;强调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无限地被破坏,人所欣赏的对象日益减少、消失,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面临危机,当然也就无所谓美了;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统一,正所谓“和而不同”,万物皆有生命,万物各有其主体性。人以忘情的状态投入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以鲜活的生命投入人的怀抱。以此为背景,原本死寂的、被动的自然界必将复活为鸢飞鱼跃的生命世界,人的单一自由必然让位于“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美学应该追求的境界,生态美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生态美学在肯定物种生存权利的同时,并不抹煞人与自然的差异,人有着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会性、文化性和能动性,没有人,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存需要,也无所谓美不美的问题,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批驳的“见物不见人”的美学观。
【篇2】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吴琼;钱亚琴;;;
作者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芜湖241003;芜湖241003;
来源:商业文化:学术版
年:2007
卷:000
期:011
页码:P.125-125
页数:1
中图分类:C912.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生产能力;依赖性;人类社会;独立性;自然发生;社会形态
摘要: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类社会是在自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
【篇3】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期刊名称】《林业与生态》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页数】1页(P.3-3)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人类文明史
【作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J], 耿步健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美丽新青海建设 [J], 才吉卓玛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J], 李干杰
4.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J], 王耀东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法治环境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J], 黎晓武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